分享

事预则立

 指间飞歌 2012-09-21
事预则立
祁金利   沈  聪   邢久强   沈  艺
2012年09月21日15:05   来源:前线
  2012年7月21日,一场61年一遇的特大暴雨突袭京城。24小时内,门头沟平均降雨量达到188.1毫米。其中,永定、潭柘寺地区降雨量超过300毫米,妙峰山等9个地区降雨量超过200毫米!然而,这里无垮坝、倒闸,未发生大的泥石流灾害,人员“零伤亡”。

  如果说,这是一种幸运,那么,这棵幸运之树是门头沟人用思辨之力栽育的。

  门头沟地处北京西南山地, 98.5%的山区面积长期制约着这里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不仅如此,山地容易引发的自然灾害,像悬在人们头上的利剑,虎视着门头沟的一举一动。

  这里的人们挖了千百年的“黑金”,地掏空了,山挖秃了,结果,人们兜里揣着“黄金”,口中嚼的却是泥石流的苦果。

  一条被称为“北京母亲河”的永定河在这里过境百余公里。然而,它喜怒无常,大雨时行,河流暴溢,人或为鱼鳖,是全国五大害河之一,史上称“无定河”。

  靠山不能吃山,靠水不能吃水。美丽的山水似乎跟门头沟人开着玩笑。这种玩笑还要开多久?门头沟几届区委区政府苦苦求索。

  路,在脚下。

  畅水系而无洪

  永定河在门头沟地域有大小支流300余条。流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88.7%。两岸涉及全区7个镇147个行政村,近4万户10万余人。永定河自西北而东南,出了山峡段,便来到永定河的冲积平原——门头沟门城地区。这里是门头沟的繁华地带,门头沟24万多户籍人口中,75%以上集中在这里。

  门头沟人吃过水的大苦头。60年前,门头沟区王平口日降雨达435.4毫米。这次暴雨使农田过水面积达52万亩,其中,绝收15万亩。倒塌房屋1.6万余间,死亡11人,伤24人。而近30年来,永定河沿岸生态退化,山体破坏,水脉断竭,加之气候等原因,永定河从三家店水闸开始至下游已经长期干涸。

  水涝成患,水枯成忧。水,对门头沟这个有着特殊地貌的山区来说,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门头沟发展要解决的问题千头万绪,缺资金、少人才、短项目,恨不得一夜之间把这些资源搞到手。而望着枯干的河床,门头沟区委区政府心里更为沉重。

  虽然多年少水,但门头沟解决水患了吗?门头沟区是首都西大门的第一道防线,肩负着九个渡口和沿岸排洪的艰巨任务。受官厅山峡暴雨影响较大,永定河流域的极端降雨会对全区造成威胁。因而,不谋远虑、不考虑水患的问题,就没有真正考虑清楚门头沟保障发展的底线在哪里。立足于应对水患,这是发展的基础。宁可百年无战,不可一日无兵,要把死猫当活虎打!门头沟领导如是说。

  在人们之前的印象中,门头沟经济落后,城区破旧,环境脏乱,空气污染。如何发展经济,改变落后面貌?门头沟的山水是最丰厚的自然资源,真正实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门头沟才能财源滚滚。要把永定河建设成一条“有水的河、生态的河、安全的河”,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着力培育以旅游文化休闲产业为主导的高端产业体系,围绕“一带两线四点多组团”空间布局,将新城区打造成为现代化的滨水山城,将山区打造成为全域景区化的百里画廊。一张符合首都发展战略,既能强区又能富民的发展蓝图呈现在人们面前。

  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主导产业,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水。因此,高标准建设城市,加强城市水系治理,通过对干涸河道进行生态修复,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河道功能向防洪、供水、生态等综合功能转变。门头沟决策者们把水放到了“绿色发展”的大棋局中,把目光锁定在构造门头沟新水系上,洪来疏水,天旱存水,排蓄兼用,平战结合。

  门城地区是门头沟水系的枢纽,分布着“五横一纵”的水系:“一纵”是指永定河流经门城区的河道,“五横”是指中门寺沟、黑河沟、城子沟、冯村沟、西峰寺沟五条穿越门城区的支沟。这五条沟,分布在门城新城的北部、中部和南部,原来都是自然形成的泄洪沟,蜿蜿蜒蜒,长达5公里到10公里不等,上与山区相接,下与永定河相接。五条沟扼住了门城区防水的咽喉,条条暗藏着杀机:

  窄——每条沟宽十几米;陋——沟的护堤只是天然冲刷而成的沟岸,水势稍大,塌方现象就会四处发生;乱——沟边私搭乱建的房子比比皆是,严重影响行洪能力;脏——长期疏于疏浚,河道垃圾乱石、塌方泥土阻塞河道,水稍微大点,就会水漫沟堤。

  治水,重在疏导。经过认真论证设计,“一湖十园,五水联动”的方案成型了。一切按照更高的标准开始推进。

  仅有1.5%平原面积的门头沟,可以说寸土寸金。“地再紧,也要留出防洪通道,提高防洪标准。”门头沟水务局副局长王巍说。在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门头沟超前规划,将城市河道防洪标准由原来的5~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50年不满溢的标准。河道宽度从5~10米加宽到近40米。

  治理水系需要投入几十亿资金,从哪里来?门头沟区委区政府通过市里出一点、区里出一点,出让冠名权、广告经营权、拍卖引进等方式筹集资金,解决了排洪沟治理的资金来源问题。

  在水系治理中,有些投资是隐性的,就像老话说的,把钱往水里扔,连个响都听不见。几十亿资金如果用来盖大楼,一夜之间门头沟的城市面貌就会有很大的改观。但门头沟人认准了,即使投资多一倍,也要把防洪标准提到最高。在沟底清淤后,他们用铁丝网罩住大石头,密密麻麻、严丝合缝地砌在一起,垫在沟底。这样固定牢了,一旦有大水来了,沟底也翻不了浆。“7·21”暴雨到来时,门头沟的河道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防汛作用,经受住了考验。“那天晚上,我们站在泄洪沟边上,看到洪水如同横冲直撞的野牛,从上游奔涌而下,水位几乎要漫过沟岸,真是惊心动魄啊!好在沟堤经受住了考验,大家都长出了一口气。”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崔兴珠说。

  如今,波光粼粼、湿地交错的门城湖通过绿色廊道把永定河与城市绿化连成一体,使永定河河道内湖泊溪流与门城公园内的水系、水源、水景相互连通,形成了“一湖十园,五水联动”的独特城市景观,打造了城区河道绿色生态走廊。矗立在门城湖畔的工程纪念碑上镌刻着一段话格外醒目:“工程秉用‘防洪为先,生态治水,自然和谐’之理念,融古今文化于一体,诠人水和谐之要义”。 依托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门头沟向着“水岸经济”起航……
  茂山林而无流

  门头沟区曾是北京的能源基地,素有“京城一盆火”之称。历史上,门头沟的产业可以说是“黑白”两道,即以煤炭、石灰和砂石为代表的矿业经济曾是区经济的主导产业。然而,长年采煤出现大量采空区,破坏了自然水系和地貌,开采建材大规模开山采石,挖砂,使山体受损,河道变形,植被丧失殆尽。从生态学上说,山区植被破坏,不能涵养水分,缓解地表径流,一旦洪水来了,极有可能发生泥石流、山体塌陷等次生灾害。为此,门头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时光回溯到1950年夏,一场特大规模的泥石流在门头沟暴发。从塔河口至军响一带各大支沟发生不同规模的泥石流多达124处,波及53个村庄,800多间房屋、2.3万亩农田被冲毁,844条无辜的生命被吞没。生态之剑,无形地然而时时刻刻悬在门头沟人的头顶,威胁着门头沟人的安全,更制约着门头沟发展的步伐。

  对自然灾害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是一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办法,高明的大夫擅长治“未病”,这就是生态再造——从源头解决防洪防泥石流。

  要治理生态,就必须从关闭煤矿、石灰矿、砂石场开始。方向是明确的,然而决策又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政府身为局中人,内外压力之大超乎想象。

  来自财政的压力。2005年,门头沟煤炭产量达到115.2万吨,关掉所有的煤矿,意味着这些收入以及税收化为乌有。这还不包括大量的石灰石矿、砂石场的损失。这对于高度依赖矿业经济的乡镇、村来说,损失更是巨大。收入减少,支出则要大幅增加:关闭矿井,人员需要安置;修复生态、扶植新的替代产业、山区人口搬迁,样样都需要钱。

  来自矿主和非法采矿人员的压力。门头沟煤层浅,“露头煤”多,往地下挖30厘米到50厘米就能发现煤层,采矿的成本很低,利润极为丰厚:据估算,两三个人挖一天煤的利润能达到1万元,10个人一天是5万元,30个人一天能在10万元以上。关掉矿山,打击非法小煤窑,无异于釜底抽薪。此前,政府与非法采矿人员的“拉锯战”已打了十余年。多年同政府的博弈,使得一些矿主非常猖狂。有些矿主和政府玩起了捉迷藏,有些使出了“糖衣炮弹”,有的则干脆把硬邦邦的炸弹挂在了坚决“打黑”的镇干部家门口。

  来自安置务工人员的压力。据了解,一座年产50万吨的煤矿,直接需要的劳动力达到1000人,间接带动的劳动力则近1万人。关掉煤矿、石灰矿、砂石场,意味着大批农民工要立刻失去生计。虽然通过改造生态、发展新产业、城市建设能够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但毕竟远水不解近渴。农民无法安定下来,社会就不会稳定。

  来自产业发展的压力。关掉了煤矿、石灰矿、砂石场,围绕服务矿业的餐饮、食宿、修理、加工、运输等产业都失去了基础。旧的产业链断了,而产业转型又需要资金、技术和合适的人力,一切从零开始。

  压力交织一起,斩不断理还乱。

  退,没有出路。只有关了矿山,才能更好地安排河山。门头沟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开始了大规模关闭煤矿和非煤矿的行动,全区254个煤矿、28家石灰土窑、39个砂石场,加上数以百计的黑煤窑全部列入关停名单。靠深入细致的说服工作,靠政策的有利导向和支持,靠党纪国法的坚强保障,关停工作艰难而又坚定地推进着。2010年5月25日,随着一罐水泥注入清水镇煤矿井口,全区270个煤矿和300多个非煤矿山彻底关停,门头沟采煤史画上了句号。

  马不停蹄,门头沟启动了生态修复工程。据测算,全区需要修复的生态破坏面积达200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14%。修复,不是简单复原,而是高水平再造。从2005年开始,门头沟先后举办5次国际生态修复研讨会,请来了众多国内外生态领域的顶级专家,通过学习借鉴最新最优的生态修复理论和技术,逐步形成了门头沟生态修复工作的理念和思路,探索出一条生态修复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众多国际国内企业参与进来,通过出资金、出项目、出技术,破解了修复工程的瓶颈。1.5万亩的废弃矿山及沙坑得到了治理,国家水土保持、京津风沙源、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和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陆续完成,涉及490平方公里。昔日满目疮痍的废矿区靓丽转身成为国家生态示范区和国家生态修复科技综合示范基地。

  修复生态的同时,门头沟多管齐下,努力打造新的替代产业,开发新的就业岗位,让老百姓有活干、有钱挣。在农村,通过矿山生态修复、土地复垦、山区小流域治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项目吸纳了大批剩余劳动力实现就业,昔日炸山挖矿为生的7000多农民,当上护林防火员、护路员、管水员、保洁员、动物防疫员。在城镇,先后开发置换社区就业岗位1.8万个,安排失业人员2万人次。同时,通过开展现代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现代养殖业、文化旅游业,开辟了农民致富新出路。天然气、太阳能、沼气等“替代能源”进入农家,通过“农村亮起来、农家暖起来、资源循环起来”三项工程,加快了农村新型能源推广。农民再不必上山砍伐树木作为生活能源了。

  几年下来,光秃秃的山坡、尘土飞扬的废矿披上了绿装,山又绿了,水又清了,多年不见的白天鹅又飞回来了,山区涵养水分能力、应对泥石流及山体滑坡能力显著提高。斋堂镇副镇长刘德明说,过去每逢下雨,很小的雨就会形成地表径流,有径流就容易引发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现在除非是非常大的雨,否则很难形成地表径流,水分都被植被吸附住了。天旱,空气也是湿润的。雨多,也很少发生泥石流。“7·21”当天,门头沟山区没有一处发生泥石流。
 空险地而无殇

  防灾治水,就是让水走水路,人居宜居之地。

  如果说畅水系是还水以合适通道,那么采空棚户区和险村搬迁则是让人居宜居之地。

  门头沟核心城区有大约7平方公里的采空棚户区。这里驻有12个行政村、15个社区,城、矿、村相互交错,涉及3.1万户8.5万人,占了门头沟户籍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还多。这些地区以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平房为主,有的棚户区坐落在低洼处,有的坐落在排水沟边上。即使正常年景的雨季,屋里进水一两尺的情形也不少见。至于塌陷、裂缝现象,更是时有发生。“小时候,我亲眼看见邻居家院子里一间厨房,一夜之间就无影无踪了,想不到竟然是整个塌陷下去了。”区委宣传部石军部长说。

  生活在棚户区里的居民住房面积少,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1平方米;收入少,76%的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全区平均水平;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多,占棚户区居民的12.7%。“每次想到群众长期生活在这么差的条件下,我就感到对不起老百姓。”门头沟区长王洪钟说。

  中央领导、市领导密切关注着门头沟棚户区问题。在上级的支持下,从2009年起,门头沟将棚户区改造列为全区1号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300万平方米安置房建设工程,使10万居民上楼。

  听说要上楼,居民们喜忧参半。喜的是,他们多了几分新生活的希望;忧的是,一个穷字挡在了他们走向新生活的道路上。然而,搬掉他们脚下羁绊的是他们做梦也没想到的好政策。为了让居民住得上楼也住得起楼,政府和企业放弃了直管公房产权,并按照被拆迁房屋建筑面积×1.33再加20平方米给予安置面积,对超过补偿面积的部分,按照4500元每平方米销售,同时给予搬迁补助费、临时安置补助费、停产停业补偿费和丰厚的提前签约搬迁奖,使群众能够轻松上楼、有钱装修。

  粗算下来,3万多户居民要上楼,需要几百亿的投资。门头沟家底薄、力量小,凭借自身财力根本拿不出这笔钱。“等、靠、要不是办法,要让创新变黄金。”招商引资、土地收储、BT模式、TOT模式、建立小额贷款公司及村镇银行、经营城市、培育企业上市……门头沟区委区政府创造了八种筹融资模式,吸引了一批金融机构、大型国企、民企参与进来,资金难题迎刃而解。

  目前采空棚户区改造工程已经实现开复工200万平方米、竣工100万平方米的目标,35万平方米安置房开始入住。今年年底200万平方米的安置房就会基本完工,又有8000户居民搬入新居。不久前,市政府又批准了门头沟棚改100万平方米安置房建设。3年建设300万平方米的目标不是梦!

  永定镇、王平镇、斋堂镇是列入市级挂账的三个泥石流易发的高险地区。其中,永定镇秋坡村地处流域集中的狭长地带,是泥石流频发点。2004年,村里曾遭遇过大面积山体滑坡,当时很多民房受到不同程度破坏。秋坡村在市里挂了号,更成了压在门头沟区委区政府心头上的一块巨石,“一定要把险村险户居民永久迁移至安全地带,彻底消除山区险村险户汛期隐患。”区委区政府掷地有声。

  秋坡村只有132户人家,但搬迁的复杂程度并不小。热土难离,是人之常情。对于多数村民来说,离开了土地,生计也就一下子失去了着落。从区里来说,要考虑大笔安置费用的筹集,要考虑搬迁后山区的统筹规划利用问题和村民的再就业问题。秋坡村的搬迁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多方因素,用系统的方法加以解决,把山区发展、生态保护同村民搬迁、再安置就业结合起来,才算是成功。

  通过积极协商,区政府同吉林隆泰集团达成协议,由隆泰公司先行垫付2亿元用于村民的搬迁和安置补偿,并对包括秋坡村在内的三个山村进行整体开发。此举不仅形成了新的产业生长点,生态资源得到开发保护,而且村民再就业得到了保障,“一箭四雕”大大加快了秋坡村整体搬迁的速度。

  搬迁使秋坡村村民远离了洪水和泥石流的威胁。7月21日夜,当特大暴雨袭来的时候,早已分散安置在安全地带的秋坡村村民安然无恙。

  近三年来,门头沟累计搬迁安置险村险户共15个村1057户。

  一场特大暴雨,是无情的考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因为立足于应对最被动的局面,才争取了最大的主动;正因为忍痛舍弃了眼前小利益,才获取了长远的大利益;正因为慷慨善待大自然,才得到了大自然的丰厚回馈。有远虑而无近忧,这就是门头沟给我们的启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