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成果
广州六中为学生提供了成人、成功、成才的平台。在2004-2006三年的高考中,尽管该校在市属学校中率先急速扩招,高考平均上线率仍达99.9%,本科率93.8%,重点率60%,获单科省状元7人,获全省单科前100名110人,全省总分前100名16人。各种竞赛硕果累累,特别是信息奥林匹克竞赛,在省联赛中创五连冠的佳绩,五年中已有52位学生获高校保送资格,科技创造大赛不断获市、省、全国一等奖,2006年获国际银奖。学生原创DV与德国法兰克福高级中学共同完成了多媒体项目,荣获Dieter Baake奖第二名。“太阳能无线同步机器人”项目荣获第五届全国宋庆龄发明创造大赛新苗奖。最近,在全国青少年头脑奥林匹克竞赛中又荣获一等奖
教学特色
广州六中以“人本、创新、发展”的现代办学理念, 广州市第六中学体育馆
以科学、民主、严谨、进取的管理模式推进学校整体办学质量的提高,以德立人,追求卓越,形成优良的学风和校风,不断拓展六中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自为、互动、有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探究、合作、讨论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乐趣,丰富多彩、扩展视野、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了各式菜单,设备先进、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身心健康发展的空间。
其他
广州市第六中学建校至今,已经历了70个春秋,其中又多次易名。 1937年,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校友会在黄埔长洲岛军校旧址创办中、小学部的黄埔中正学校。 1938年秋,日寇侵粤,广州沦陷,学校北迁乐昌,几经筹措,于1939年冬复课。 1940年春,学校又迁至韶关东河坝,借得果园和陶场作校址,因陋就简,艰苦办学。学生来源主要是军政人员子弟、沦陷区逃亡的学生和当地居民子女。学校 广州市第六中学开学典礼
以黄埔军校校训为校训,以黄埔军校校歌为校歌,坚持爱国主义教育,坚持黄埔军校传统,以抗日救国立场为抗战培养人才,注重艰苦朴素的作风,重视体育训练和严格的军事训练,逐成为抗战时期很有影响的学校之一。 1942年冬,学校获得军校校友和各方支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由创办时的初中两个班、小学六个班,学生300余人发展到高中两个班、初中四个班和小学七个班,学生共有700余人、教工40余人。 1945年春,日寇进犯粤北,韶关沦陷,学校再迁往阳山七拱大禾岗坚持办校。在韶关办校时,最使人不能忘怀的是"继承革命传统,发扬黄埔精神"的木刻对联和"读书不忘报国"的木刻横幅。学校强调以军事教育为建制,直至1943年,学生一律穿绿色军装,戴军帽,扎腰带,打绑腿,学校生活如军营一样,每天生活作息军事化。学校重视体育锻炼,每天下午安排各项体育活动,有足球、篮球、排球、单双杠、跳高、跳远、木马、跳箱等。明令体育不及格者不能升学。学校还重视艺术熏陶教育,组织歌咏活动,学生爱唱《罗浮山进行曲》、《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战歌曲。组织戏剧活动,学生在校内外公演郭沫若历史剧《南冠草》,开展美术、书法活动活跃。 1945年9月,抗战胜利,学校迁回广州,接收位于莲塘路的汪伪"鸣淞纪念中学"。当年12月,改名为省立黄埔中正中学。1946年8月,重返长洲岛黄埔学校校址。原黄埔中正学校校长邓震亚言:"五年以来,本校在战火陶融中,蒸蒸日上,环境逾苦,逾见其壮健,铄捶益烈,益显其光芒。" 1948年春,因校址为南迁单位征用,学校又迁至长洲岛蝴蝶岗临建校舍上课,部分班级借广州市内美华中学内校舍上课。 1949年10月,广州解放。11月5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军管会接管黄埔中正中学,更名为广东省立黄埔中学。此时的黄埔中学校舍简陋,教学、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首席军代表刘彦邦(贤江)校长带领全校师生开荒种菜,想方设法改善学校生活,学校艰苦奋斗的传统得到进一步发扬。广大师生还积极投身于农民群众的扫除文盲运动中去,获得农民群众的欢迎和支持,形成密切联系社会的优良校风。与黄埔中学合并的私立长风中学,于1945年10月,创办西南联大校友组成的"全国长中教育委员会",藉抗战胜利的有利时机,努力筹办全国八所理想中学,广州私立长风中学是其中一所。当时昆明长城中学也给予了创校工作的大力支持。古师勋、杨启明先生历尽艰险,取道广州,几经周折,联系到黄赏林先生及其叔父,借得维新路黄氏祠堂──千顷书院为临时校址。在各方的努力下,1946年1月召开了第一次校董会,选黄赏林先生为校长,2月26日正式开课。设初中、高中各一个班,学生共65人。私立长风中学有明确的办学理想──"民主教育、生产教育、科学教育、劳动教育"。学校学生学术气氛浓厚,办了两个日报和十几份周刊(壁报)。 1946年9月,初中扩大招生,由一个班增加到三个班。 但长风中学受到国民党反动当局的阻挠和排挤。国民党当局以"异党分子"等莫须有的藉口,公开殴打教师,蛮横地破坏 广州市第六中学散学礼
学校公物。还以不承认长风中学为合法学校,不办理学生毕业证书,强行迫迁等手段,企图扼杀长风中学。长风中学在恶劣的环境下,只有另谋出路来保障学校能继续办下去。 经过古师勋、赖启国先生努力争取,李福林先生终于把广州南郊下渡原十九路军残废军人教养院旧址捐献给学校。后又得到多方捐助,学校又在下渡这块30多亩的废址上重建起简陋的长风中学校舍。艰苦的建校生活,磨炼了师生们顽强的意志。学校高举进步的旗帜,形成"长风师生一家亲",积极参与劳动建校的优良校风,师生们又进入了新的学习生活。到1949年9月,学生增加到400余人。随着解放大军南下,广州解放,许多学生响应人民政府的号召,踊跃参军和参加人民政府领导下的接管工作,投入了轰轰烈烈的新中国解放事业中去。 1950年7月,私立长风中学全体师生一致通过,把学校献给省人民政府。8月,广东省文教厅决定,省立黄埔中学与私立长风中学合并,黄埔中学从比较偏僻的长洲岛迁至下渡(鹭江)长风中学校址,建立省立珠江中学。学校设初中四个班、高中四个班,学生400余人,教职工60余人。 省立珠江中学时期,学校继承和发扬了爱国爱校,尊敬师长,勤奋学习,热爱劳动,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参军参干,十分踊跃。广大学生重视体育运动,如:珠江水上运动,陆上田径运动,组织社会调查活动,举办各种艺术活动,党团生活开展活跃。 1953年秋,省立珠江中学,由广州市教育局管辖,定为广州地区的重点中学,改名为广州市第六中学。1960年秋,由于教育改革试验的需要,经广东省文教厅同意,学校改名为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并与中山大学预科合并(一个机构两个部分),由中山大学管辖,并定为省重点中学。1962年9月,省高教局、省文教厅决定教育改革试验暂告一段落,学校又重归市属中学,复名为广州市第六中学。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在"文革"期间,学校遭受动乱破坏,损失较大。1970年至1975年,学校在花县(现属花都区)花东公社港头大队办起了农村分村。自1978年至现在,广州市第六中学正式定为广州市重点中学,由广州市教育局(后改为市教委)管辖。1994年4月,学校被评为首批广东省一级学校。学校已具有相当规模,设有初中19个班、高中18个班,教工有170余人, 学生有1900余人。 1994年夏,学校倡导"六中人精神",讲敬业,讲奉献,长于教学,精于管理,勤于钻研, 团结进取,出成果,创名校。这为学校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二十年来,学校在省市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在市局(教委)的直接领导下,校容校貌变化巨大,教学设施不断完善,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投入也不断增加。校园环境幽雅、宁静,绿化、美化、净化达省市先进水平。学校建成有一定规模的初中和高中教学大楼、科学馆、图书馆、艺术楼、体育馆、学生宿舍、师生餐厅,还建有400米环形8跑道的标准田径运动场1个,50米长、10泳道的标准游泳池2个,语言实验室2个,586联网电脑室2个。学校已实现四机一幕(电视机、录像机、收录机和投影幕)进课堂。演播厅、闭路电视(七路)已投入教学使用。图书馆的现代化管理系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还建有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地理室、历史室、生物园、地理园、教师活动中心、教师办公大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