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州市第17中学- 光辉的历史

 学海长流 2012-09-22

广州市第17中学 - 光辉的历史



1、校史
    十七中学的前身是私立大中中学和嘉应中学,后两校合并,改为公办,始用今名,至今已经有75年的历史。
  1929年7月原中山大学附中一部分有志于开发民智、培育英才的教师:温展鹏、张兆标、罗光颖、沈琼楼、周怀甫、卢乃笏、区子博、区子涤、麦秩勤、卫以鋆、吴元始、吴荣熙、李庆荣、沈少良、陈亨等人自行筹集银元30多万元创办大中中学,由罗光颖任校长。
  学校草创,校舍分散,校本部和高中部设在仰忠街,初中部设聚贤坊和榨粉街,分别由卫以鋆和沈琼楼负责。创办之初,经费无着,校舍简陋,教学设备奇缺,但教师们节衣缩食,艰苦办校,甚得社会人士赞许,校誉日隆,学生日众,由创办之初几百人发展到1930年已有千余人,成为当时广州教育界的后起劲旅。
  1932年开始筹建新校,择址城北蟹岗之麓,濂泉古涧之滨。新校舍由著名建筑设计师林克明先生筹划设计,l933年2月动工,1934年6月建成,现3、4号楼是当时之建筑。新校落成,原租用的仰忠街和聚贤坊校址撤销,只保留榨粉街校址,初一学生在榨粉街就读。学校设图书馆、物理、化学实验室,生物标本室,运动场地也较多,篮球、排球场、小型足球场、乒乓球室,还设有播音室、各教室有线广播,各种通知能发布到课室,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
  由此学校进入稳步发展时期,1934年——1937年学生人数达到1300——1500人,是广州市三大私立学校之一,学生来自各县占有1/3强,除珠江三角洲和四邑外,还有来自阳江、阳春、湛江、合浦等地区。
大中中学创办人罗光颖、温展鹏等人领导办学,坚持民主进取,教师教风严谨,学生思想进步。30年代不少学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1年至1935年间学生纷纷组织“读书会”,阅读进步书刊,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亡主张;“—二?九”运动前,广州有党的地下外围组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同盟”活动,大中中学亦发展了一批盟员。1935年12月31日,大中中学许多学生参加了中山大学学生发起的抗日救亡示威大游行和“六?二三”沙基惨案游行。
  1936年3月——9月间大中中学亦建起了党组织,地下党活动虽不公开,但不受限制。在党组织的教育下,许多学生奔赴抗日前线,先后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原海南省省长梁湘、暨南大学副校长梁奇达、市体院院长董世扬、中央文史委员会主任黄森、省体委主任卢动、轻工厅厅长叶泽权、轻工厅处长梁均仪就是当时大中中学的进步学生。
抗战期间,学校分散合并,校址多变。1937年7月9日,广州首次被日机轰炸,当局要求各大学、中学迁出广州,避免日机轰炸牺牲,大中中学在南海县九江镇设立分校,由校董区萃嵛负责主持。在广州小北的大中中学,校园当时属市郊,周围是田地和山岗,较易躲避,仍坚持开课,但常受轰炸影响,时开时停,九江分校则上课安定。
  1938年8月,以校董李庆荣为首,在香港新界粉岭租赁校址,开办香港大中中学,设立初中、高中各班,学生除一部分旧生外,另招收一批由广州转到香港的学生,总人数可以百计。10月21日,日寇陷羊城,广州和九江大中中学分别停办,部分校董转移到香港,壮大了香港大中中学的教师队伍。香港粉岭大中中学,由于远隔市区,不便学生走读;1939年2月在香港般含道和九龙城侯王道分设校址,粉岭大中中学迁至市区。1939年7月结束般含道校址,学生统—集中到九龙城侯王道校址上课,同时还在九龙城太子道,租有学生宿舍,为赴港就读学生住宿。在太子道校舍,还增设附属小学,办1----6年级。
  1940年夏,大中中学在台山开平—带的学生,由于抗战未能完成学业,要求在当地建立分校,解决就地就读。时由开平县籍的体育老师吴荣杰负责筹备开平赤坎大中中学,将开平赤坎土埠的东南大戏院和邻近一座私垫租作校址。香港大中中学派校董沈琼楼到赤坎主持校务工作,当时开平赤坎大中中学有初、高中各三级,全校有300多人,学生以台山和开平两地为主,阳江、阳春和湛江地区亦有一部分。后日军侵占香港,香港大中中学停办。开平赤坎大中中学,虽邻近沦陷,依然上课。
  1942年3月3日,日军侵入开平赤坎,赤坎大中中学西迁阳春县的河朗墟。由于当地封建恶势力不断干扰,只办了一个学期,于1942年6月停办。至此大中中学完成抗日期间历次迁校维持教学的历史任务。
  在抗日战争期间,大中中学学生结合时代需要,走向社会,走向农村,肩负起唤起群众抗日救亡的责任,开展抗日宣传,宣讲日军暴行和歌唱抗战歌曲,激发群众,同仇敌忾共舒国难的热情。在开平赤坎的校友,经常歌唱“延安颂”等进步歌曲,使革命的歌声常绕校园。每逢节日,演出抗日街头剧,围观群众爆满,收效甚大。
  1947年,大中中学各分校相继迁回蟹岗道复办。次年嘉应五县(梅县、兴宁、五华、蕉岭、平远)在穗知名人士陈伯威、李伯鸣、曾鲁、刘伟崧、刘飞航等人在毗邻大中中学的小北路朱紫寮嘉应山庄创办嘉应中学,李伯鸣任董事长兼校长,校园面积约2000平方米,学生约300人。
  1949年广州解放。改组嘉应中学校董会,由郭翘然、秦元邦,李洁芝、林君绩、陈方绥等民主人士为常务董事,原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元陈方绥任校长。此时的嘉应中学可为群英毕集,雅贤同聚。如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郭翘然、李洁之、古汉语名家、中国第一部断代词典《宋元语言词典》编者龙寿潜、作家欧嘉年、诗人罗冠群等。
  1953年7月——10月大中中学、嘉应中学因时势要求联合办学,改名为“大中、嘉应联合中学”。校长陈方绥出任,教导主任郭俊臣担任。学校利用嘉应之财力在蟹岗道和锦华坊购置了三幢大楼作为教工宿舍和女生宿舍。陈方绥校长开明豁达,团结两校教师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开创学校新局面奠定了良好基础。
  1953年10月14日 “大中、嘉应联合中学”改为公立学校,命名为“广州市第十七中学”,开始了十七中学的新纪元。
  教育局派原地下党员赖奕辉任校长,赖奕辉校长任职四年团结全体教工、艰苦奋斗,兴建五号教学楼 、学生饭堂、征农田开辟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扩大校园面积,逐步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形成了较好教学秩序。这一系列工作,改善了教学环境,为以后十七中进—步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很好的基础。
  到“文革”前,进一步加强了基础建设,改进了校园校貌,充实了教师队伍,组建党、团、工会、学生会、少先队等一系列组织,形成了十七中的优良传统。各项文、体课余活动十分活跃,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绝大多数学生分别参加了无线电、航模、生物、地理、化学、教具制作,文学等活动小组,其中数学、物理、地理活动小组课余制作的教具在市教育系统的科技展览会上多次获奖。体育方面更为突出,足球队多次获得市级比赛冠军,全市驰名;市团体操比赛两次夺魁;男、女子乒乓球队曾分别获团体总分第一名, 司徒碧芳同学曾获全军女子乒乓球冠军,女子垒球获全市第二名。当日市体委和教育局指定足球、体操、乒乓球、垒球为十七中传统项目。
  这一时期涌现了很多先进人物比较突出的有:数学科组长陈中恕,1960年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全市教育系统只有两名代表,我校占一名);李铁英编导的学生团体操在市属中学团体操比赛中两次获得第一名;何藻华老师发明的活动立体几何教具模型,获省、市教具创作奖,并推荐全国发行。
  “文革”是教育的灾难,也是十七中学的灾难,学校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文革”结束,十七中学迎来了春天,学校开始重新整顿。为“文化大革命”和历次政治运动中蒙冤受屈的教职工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彻底平反冤,假错案,恢复名誉,大力整顿校容、校纪,重建一系列教学秩序和各项规章制度,努力提高教学质,合力开创十七中新局面。
  1980年到1984年,刘海彰任校长,学校进—步整顿,面貌大为改观,良好校风重新恢复。1983年、1984年被评为广州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1983年评为广州市先进单位,获市人民政府嘉奖;1984年评为广州市文明单位,获市教委和市府嘉奖。
  1984年黎明志就任校长,十七中学开始了快速发展时期。学校不断端正办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明确管理目标,相继提出:“立志、成才、做人”的培养方向, “追求、勤奋、探索、拼搏” 校训; 1997年针对师德建设提出十七中人的精神是“敬业爱校、团结进取、敢于开拓、乐于奉献”, 十七中学教工形象是“文明有礼、端庄大方、诚恳真挚、为人师表”。学校先后完成了同时加强了三个三年规划。创造条件争创市一级学校,教学教育质量上了一个档次,培养了一批名教师、努力使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学设施达到一流水平,并创立了“能动教育模式”。此外学校还制定了《广州市十七中学章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了学校的各方面工作,使学校走上了严格依法办学的轨道。
  这个阶段也是学校基础建设投入比较大的时期,学校先后改建了教师宿舍,体育场、体育馆,各类实验室、科学园等设施,美化了校园。学校布局合理,教学区、运动区、休闲区、生活区、行政区得到合理布局。
  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取得新成绩,多次获得上级领导部门的表彰,并于2000年成为市一级学校。
  2001年,学校抓住创建教育强区的机遇,按照省一级中学的标准进一步改造校园,并实施第四个“三年发展规划”,即到达教育模式能动化、学校管理规范化、教学手段信息化、后勤服务社会化。2003年1月,学校被广东省教育厅批准为省一级学校。
学校十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重视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精心培育良好校风的形成。坚持实施一个完整的,有检查、有评估的德育管理制度和体现分层教育的《德育系统实施方案》作支撑的德育系列,并且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共建单位密切联系的德育全方位管理网络。
  学校树立精品意识,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2003年8月学校制定了《强化教学管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坚定不移地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深入持久地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普及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认真抓好两个毕业班的工作,实现了 “低进高出、高进更高出”的培养效果。我校初中毕业班连续8年获得一等奖,初中的教学质量享有盛誉。如在2004年初中升高中招生考试中,初三(5)班的张航同学,在全市13万考生中,以总分737分的好成绩名列全市第二名,比第一名只差一分。其中700分以上越秀区共有22人,十七中就有8人。高中毕业班中,这几年升学率不断上升,多年来,均获得高中毕业班工作二等奖以上。高中毕业生升大学率达到98.2%,本科率达到60%,重点率达到20%。
  学生参加各项竞赛,也取得优异的成绩。广东省华美杯中学生物理创意设计活动比赛二等奖;第八届全国青少年美术书法摄影大赛书法金奖;荣获2001年中国.新加坡国际少年儿童美术书法摄影比赛银奖;2002年"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广东省初赛获高中组程序设计二等奖;第三届手拉手中国青少年作文大赛二等奖;广东省第三届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中学团体二等奖;2004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三等奖2个;2005年获得广东省第五届青少年电脑机器人比赛高中足球赛冠军、初中足球赛冠军等。
此外学校还积极实施科研促发展战略,参与各类教育教学科研活动,提高学校教学水平。同时学校还加大现代化设备的建设,建成了先进的校园网系统,给全体老师都配备了电脑,教师全部安装了教学平台,连接了网络,实现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郑和。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居广州市前列。
  近年来,学校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强劲的势头,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的状态。最近几年我们所获得的荣誉和称号有: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广州市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广州市发展性教学评价实验学校、广州市青少年集邮示范基地、《2003年广州市普教系统现代教育技术先进单位》、《2004年越秀区精神文明单位》、《2004年广州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越秀区文明示范校园》、《越秀区科普教育基地》、《2003年—2004年越秀区科普工作先进单位》、《2001年少先队全国红旗大队》 、《2002年学生军训工作先进单位》、《2003—2004年民航招飞先进单位》、《2004—2003年度广州市无偿献血先进集体》等。
  十七中学改为公办以来,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们中的佼佼者有现任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朱小丹、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广州 电视台台长李锦源、原越秀区副区长江豪、全国劳模、人大代表林风仙、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碧川、原子能物理工程师陈贺能、无线电专家沙次文、脑颅专家徐佛山、曾参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温控设计的叶国兴、著名艺术家蔡衍芬、杜熊文、罗航烈、李莜荪、冼励强、蔡余文,还有南粤优秀校长原广雅中学校长郭乃正、原省实验中学校长禤锦科、原广州冶金高级技工学校校长吴伟成,等等。他们犹如璀璨的星星,散射出十七中的荣光,照亮了自己所属的天空。
时光荏苒,十七中学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了,今天的十七中占地21997平方米,建筑总面积约18676.5平方米,初、高中共有六个年级,共38个班,在校学生2040人,在职教职工170余人,正向现代化的一流学校迈进。

广州市第17中学 - 嘉应中学(1948—1953)

 


嘉应中学是嘉应五县(梅县、兴宁、五华、蕉岭、平远)在穗知名人士陈伯威、李伯鸣、曾鲁、刘伟崧、刘飞航等人于1948年发起创办的。办学经费由各县同乡会认捐、各地同乡募捐和嘉应会馆拨款。学校选址小北路朱紫寮嘉应山庄,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学生人数300人。

3、嘉应中学常务董事——郭翘然先生简介
  郭翘然原名郭文恩,1901年农历十月初一生于广东梅县丙村,1921年毕业于梅州中学,在梅县金盘培荃学校任教员、校长四年,1949年郭翘然同志曾被聘任为嘉应中学常务董事。
  郭翘然同志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从大革命时代开始,他就投身于民主革命事业和民族解放运动,抗战以后,积极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在解放战争期间,为组织和发展华南民主革命运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推翻三座大山争取中国革命的全面胜利,解放全中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解放后,他始终坚定不移地相信、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风雨同舟,为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私奉献鞠躬尽瘁。
  1949年月12月民盟中央在北京召开第一届第十次中央委员会,被选为中央委员;
  1950年任广州市人民政府委员,列席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
  1951年任民盟广州支部主任委员,民盟广东省支部付主任委员;
  1951年——1954年任广州市政协付主席、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广州分会干事;
  1952年第三届赴朝慰问团第五分团付团长
  1954年——1958年任广州市付市长、第二届、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第二、三届委员、第四届常委、第一、六届付主席、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付院长、民盟第一、二、四届中央委员、第三、五届常委、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民盟广东省委名誉主委。
  展出资料①毛泽东单独接见郭翘然“照片”
  照片说明:
  一九五一年十月三十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怀仁堂接见广州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付主席郭翘然。接见历时45分钟,所谈及的问题,至今仍是一个谜,直到一九八九年他去世前其儿子问及仍不说,该照片是接见结束时毛泽东为郭翘然签名留念的情景,现签名的小本子和主席签名时所用派克钢笔已放进博物馆。
  ②本人照片
  ③“郭翘然“书两册。

4、嘉应中学常务董事——秦元邦先生简介
  秦元邦先生于1899年1月出生,广东梅县人,早年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并于早稻田大学研究院毕业。
  1927年秋加入民革组织,曾任中山大学、东吴大学、勷勷勤大学、文化大学教授并从事民主运动。
  1949年聘任嘉应中学常务董事,解放后历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委员兼文教厅副厅长、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兼省文教办公室主任、省体委主任、省五届政协常委、民革华南临时工作委员会常委、民革广东省分部筹委会常委、民革广东省第一、二届常委、第三、四、五、六届副主委、第七届顾问,一九九一年二月逝世。

5、嘉应中学常务董事——林君绩先生简介
  林君绩先生(1896—1965年)原名盛传,广东省蕉岭景新铺人。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五期毕业。历任粤军第一师军士教导营排长,东路讨贼军第八旅连长。
  1925年第一次东征,任第一师蒋光鼐团副营长,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二团营长。
  1932年任十九路军七十八师教导队教官、团长,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日之役,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一五一师补充团长。
  1938年10月,惠州博罗之役,在福田与叶植南团共同阻击日寇一旅团,获胜授予勋章。
  1939年起,任第二十六师补充旅少将旅长,十二集团军第六十二军参谋长。
  1942年任第七战区韩江挺进纵队司令。
  1949年任广东第六区保安司令部副司令,5月与李洁之等率部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广东省交通厅公路处长,广东省参事室参事。著有《从第一次东征到讨伐南路军阀》、《抗日战争南线巡回》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