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应该指导什么

 心灵手巧1 2012-09-22

随着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研究的深入,我们逐渐意识到,提升课程实施水平的核心问题在于研究性学习中能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行动指导,这已成为制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否有效推进的主要因素。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们确立了“立足课堂教学,实施有效指导”的课程实施新思路,以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化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逐渐发现,对于这门“没有教材的课程”的“教学内容(即指导内容)”的构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大多数一线教师处于迷茫状态:他们不能从过去的“研究内容”中走出来,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就是指导学生开展研究,非课下不能完成,在课堂上无内容可“讲”;课堂上只局限于“规范学生的研究行为;解决研究中的问题或困惑”,而缺少对“课堂指导内容”的重新建构,显得“指导无内容”,这样以来,“有效指导”就落空了。

于是,我们经过一系列实践与论证,将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行动指导内容进行了重新定位,即行动指导是教师引领学生付诸有效研究实践的行为指导,其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研究中的问题、困难,包括研究方向的偏离,研究目标的落空以及不能有效合作等;二是研究方式、方法的指导,包括研究方案的制定、调查、采访以及材料的整理等;三是制作技能的指导,也就是劳动技术领域的内容。明确内容只是有效指导的基础,要想真正实现有效指导,落脚点仍然在课堂,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现状、能力基础,对“教学内容(即指导内容)”进行科学、有效的构建。

例如“纸” 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们首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问题进行破题,也就是将课题的研究内容具体化,大致包括:纸的历史及制造,纸的种类、特点及作用,纸艺的制作等方面。然后我们根据学生的研究能力、认知现状,并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目标”,细化研究内容,确定子课题名称,并制定出具体的指导计划(包括指导内容和指导目标),如下表:

子课题名称

研究内容

行动指导内容

纸从哪儿来

纸的起源、发展历史,以及纸的制作过程

学生搜集、整理资料,指导学生用做手抄报、资料卡的方式整理自己搜集到的材料,并指导学生学会选择适当的方式展示自己研究成果。

各种各样的纸

各种纸的不同特点,以及不同纸的作用

指导学生同对比试验的方法研究纸的吸水性,并指导学生运用观察等方法探究纸的软硬,纸的结实程度等特点。

卫生纸的性价比

研究各种卫生纸的特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实验等方法对各种卫生纸的特点进行探究,并通过与其价格的比较分析,了解人们的消费趋向。

纸的力量有多大

研究拱形、棱形的结构承重力

指导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各种形状的承重

节约每一张纸

家庭、学校生活用纸的调查与研究

指导学生制定调查计划;设计调查问卷;并对问卷进行简单的统计与分析;撰写调查报告(包括倡导节约用纸的建议书或倡议书)。

了解纸的制造过程(参观造纸厂),研究纸与环境

指导学生学做小记者,掌握采访的技巧及注意事项。

废纸变变变

指导学生掌握再生纸的制作方法,制作纸浆

趣味折纸

纸艺创作

指导学生探究纸艺创作,如纸艺花卉、折纸、纸雕等。指导学生掌握折、揉、卷、剪、粘、插等纸艺制作的基本技巧;指导学生掌握纸雕制作中比较特殊纸艺创作技巧,如:切割、重叠、粘合等。

做一朵纸花送给你

奇妙的包装

服装纸膜

神奇的纸雕

 

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注意:课题开题阶段,指导学生立足生活经验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制定研究的方案;行动研究阶段,要及时检查研究方案落实情况,纠正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解决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自我反思、调整研究方向;汇报交流阶段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成果展示的方法,整理、宣传、推介自己的研究成果,并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研究论文等。这样,行动指导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既有对学生研究行为的指导,同时也包括对研究方式方法、操作技能的指导,指导的内容具体、详细,并且能够有效的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行动指导的有效性也会得到提升。

当然,指导内容的确定只是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起始阶段对教学的总体规划,而行动指导的内容则是具有生成性的,具体的指导内容的确定还是应本着“生本”的原则,即以学生的研究为中心。

第一,立足学生的实际。行动指导强调的是研究中的指导,学生的能力起点不是零,这就需要教师确定研究内容时立足学生实际,深入了解各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研究能力,要本着“学生会的不用指导,指导了也不会的不要指导,不用指导学生就能学会的不用指导,能在其他同学帮助下能学会的技能不用指导”的基本思想,确定指导的内容。

第二,了解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研究状态,及时把握学生的研究动向,了解学生的研究需要,确定哪些需要集中指导,哪些需要个别指导,哪种研究方法需要指导,哪种操作技术需要指导,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把握指导的“度”。从广度上看,小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所要掌握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以及操作技能内容丰富,但不可能在一次课题研究中全部涉及,指导内容要结合课题研究的内容,不要太“广”;从深度上看,每一个年级对研究方法、操作技能的要求是呈螺旋上升的,指导内容要立足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要太“深”。

对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言,“指导什么(指导内容)”比“怎样指导(指导方法)”更重要。“无教材”的特殊性决定了指导内容的弹性空间会更大,但是,我们更需要立足学生的实际,对指导内容进行科学的建构和合理的设置,才能使行动指导更有效,才能逐步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推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