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浒探秘之天王晁盖

 成为亨特 2012-09-22

水浒探秘之天王晁盖

 (2010-04-06 15:19:43)

晁盖,原为东溪村保正,与刘唐、阮氏三雄、公孙胜、吴用、白胜智取生辰纲后,在宋江的“掩护”之下,逃得性命,奔梁山入伙,不料白衣秀士王伦妒贤嫉能,不能相容。关键时刻恼了好汉林冲,一刀结果了王伦,拜晁盖为梁山泊主,可以说自从晁盖上山,梁山事业才开始蒸蒸日上。正当梁山事业一片欣欣向荣之时,从不冲锋陷阵的晁盖一反常态力据宋江,非要亲自领兵攻打曾头市,不料出师未捷身先死,其天意乎?水浒作者这样安排到底有没有更深的用意呢?

有一种说法:晁盖是影射宋钦宗的。晁盖的绰号是“托塔天王”,“托塔”实有其事,却常常被略去,直呼其为“天王”,这里是把“天王”作为皇帝的代名词,宋江的《满江红》中不就是“望天王降昭”吗?更重要的是,晁盖之死与钦宗之死颇为相似。

宋钦宗自二十多岁登基、被虏,一直在异乡屈辱地生活了三十多年。关于他的死,《宋史.钦宗本纪》中言之不详,《大宋宣和遗事》中却有一段伤心故事,说他是被金人射中坠马的,死后被马蹄践踏,情形非常悲惨。

《水浒传》中晁盖也是中箭坠马的,他在攻打曾头市的战斗中,身先士卒,却被史文恭毒箭射中面门。而这个曾头市恰恰是金人的聚居地!当时宋、金两国相距遥远,之间还隔着一个辽阔的辽国,金国人不大可能千里迢迢地携家迁居中原。可是《水浒传》中在山东、河北一带,却出现了一个金人聚居的村落,显然这并不是作者的疏忽,而是他良苦用心之所在。持此说法的人还解释道:“曾”是“女真”的“真”的谐音,“曾家五虎”则是完颜阿骨打众多儿子中蹂躏中原最为嚣张的五个!“曾头市”既然是金国的化身,早逝的晁天王就更有可能是影射北宋的亡国之君—宋钦宗了。

还有一种说法似乎更好接受一些,那就是认为晁盖是影射南宋初年洞庭湖农民大起义的领袖钟相。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钟相在洞庭湖畔揭竿而起,带领部下攻占桃源县,杀死知县,紧接着又攻陷另外几处州县,杀死朝廷官员数十人。但起义开始不久即遭受重创,钟相本人也被捕牺牲。这并不意味着洞庭湖农民起义归于失败,钟相余部杨么等人继承他的遗志,继续攻州掠县,前后坚持了五六年之久,在洞庭湖起义队伍中,钟相一直有很高的威望,他死后,起义军每每宣称要为他报仇,杨么还把他的小儿子钟子义立为太子。尤为重要的是,梁山聚啸水泊的起义方式与钟相领导的洞庭湖农民起义如出一辙,历史记载程昌寓讨伐洞庭湖农民军时,打造了一种“车船”,这也让人联想到《水浒传》中高俅征剿梁山时用的“海鳅船”。也许不仅是一个天王晁盖,整个《水浒传》故事都有对洞庭湖农民起义的借鉴吧!

这些说法都有它们的道理,但我们大可不必一定要把它们坐实,历史是历史,小说是小说。也许施耐庵在创造晁盖这个人物的时候,是融合了多方面的素材,也许他只是凭空杜撰,毕竟他要着力表现的人物是宋江,不能让晁盖占据山寨之主的宝座。

笔者认为,一定的文学创作首先跟作者的生平、经历、才气、风格等有关。作者的胸中“大千世界”根据需要,才能造就形形色色与之相应的人物。众所周知,《水浒传》与《三国演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施耐庵与罗贯中更是师徒关系,甚至有合写《水浒》之说。在《水浒传》中的许多人物,有的直接从《三国演义》中可以找到原型。如豹子头林冲,豹头环眼,丈八蛇矛,满山唤作“小张飞”,大刀关胜不仅相貌酷似云长,青龙偃月刀,豪气干云,活脱脱的关羽翻版。所以在塑造晁盖这个人物结局时,笔者认为是施耐庵或罗贯中把《三国演义》中的落凤坡庞统的一段照搬了过来。庞统跟随刘备入川,在落凤坡前落马与晁盖征讨曾头市风折帅旗有异曲同工之妙。庞统不听孔明劝告,晁盖不顾吴用、宋江苦苦劝说,结果一个被乱箭射死在落凤坡,一个被史文恭射死在曾头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