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汝(?—1252),字君璋,郓城人,元代名宦。金朝末年,元军南下,为躲避战乱,北人纷纷南渡,而玉汝却携父母从小道返回故里。行台严实入据郓城,任王玉汝为掾史,又升为行台令史。中书令耶律楚材路过东平,认为他是奇才,授予东平路奏差官。玉汝出差至京师,拜谒耶律楚材,待之似家人父子一样。严实年老,难于从戎,玉汝奏请以本府总管代他出行。夏津灾荒,玉汝奏请减免百姓一年赋税。济州长官想把济州直接隶属于朝廷,大名长官想把冠氏等十七城改隶大名,玉汝皆辨正之。 1238年,朝廷想把东平土地裂为十块,分封功臣贵族,玉汝说:“如果这样,严公的事业也就存在不多了。”夜半时分,哭于耶律楚材帐后。次日,耶律楚材召问玉汝为何深夜痛苦,玉汝回答:“我是严公的使者,现在严公的土地被分裂,而自己却不能挽救。我再无面目还报严公,将要死在这荒寒之野,所以痛哭不止。”耶律楚材动了恻隐之心,带他到皇帝面前亲自陈述,玉汝说:“严实以三十万户归朝廷,多次行军作战于崎岖山间,三次丢弃家小,始终没有二心,怎能与其他投降的人一样对待?现在却要分裂他的土地和人民,这不是表扬有功人的做法。”皇帝认为他坦诚直率,于是不再分裂东平土地,还升他为行台执事,遥领平阴令。 1241年,严实的儿子忠济承袭父职,王玉汝为左右司郎中,总管行台政务。定宗即位,一些人又想分裂东平,玉汝据理力争、力排群言,再次阻止了分裂活动。1251年,宪宗即位,在常赋外,每年另征六两包垛银。玉汝说:“老百姓支付不起啊!”他联合诸路管民官,向皇帝陈述理由,最后减免三分之一。王玉汝逐步被提升到龙虎卫上将军、泰定军节度使,兼兖州管内观察使、充行台参议。 1252年,以病请假,闭门不出,每日以经史自娱。三年后,忠济派人请玉汝:“您赋闲太久了,该出来工作了,替我分担忧愁。”玉汝坚决推辞,忠济就把参议大印硬塞到他怀中,不得已,玉汝只得重新处理政务。仅仅五六天,他就把政务处理的井井有条、焕然一新。八月十六,玉汝病逝,其墓位于郓城县西南冷庄河边,即今武安镇孙林处。 附《元史·王玉汝传》 王玉汝,字君璋,郓人。少习吏事。金末迁民南渡,玉汝奉其亲从间道还。行台严实入据郓,署玉汝为掾史,稍迁,补行台令史。中书令耶律楚材过东平,奇之,版授东平路奏差官。以事至京师,游楚材门,待之若家人父子然。实年老艰于从戎,玉汝奏请以本府总管代之行。夏津灾,玉汝奏请复其民一岁。济州长官欲以州直隶朝廷,大名长官欲以冠氏等十七城改隶大名,玉汝皆辨正之。 戊戌,以东平地分封诸勋贵,裂而为十,各私其入,与有司无相关。玉汝曰:“若是,则严公事业存者无几矣。”夜静,哭于楚材帐后。明日,召问其故,曰:“玉汝为严公之使,今严公之地分裂,而不能救止,无面目还报,将死此荒寒之野,是以哭耳。”楚才恻然良久,使诣帝前陈诉。玉汝进言曰:“严实以三十万户归朝廷,崎岖兵间,三弃其家室,卒无异志,岂与他降者同。今裂其土地,析其人民,非所以旌有功也。”帝嘉玉汝忠款,且以其言为直,由是得不分。迁行台知事,仍遥领平阴令。 辛丑,实子忠济袭职,授左右司郎中,遂总行台之政。分封之家,以严氏总握其事,颇不自便,定宗即位,皆聚阙下,复欲剖分东平地。是时,众心危疑,将俯首听命,玉汝力排群言,事遂已。宪宗即位,有旨令常赋外,岁出银六两,谓之包垛银。玉汝曰:“民力不支矣!”纠率诸路管民官,诉之阙下,得减三分之一。累官至龙虎卫上将军、泰定军节度使,兼-州管内观察使,充行台参议。 壬子,以病谢事杜门,日以经史自娱。乙卯,忠济使人谓玉汝曰:“君闲久矣,可暂起,为吾分忧。”玉汝坚辞,以参议印强委之,不得已起视事,仅五六日,裁书署置,焕然一新。八月既望,有星陨庭中,已而玉汝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