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非法期刊的存在由来已久,我们应当从源头上找到非法教育类期刊和垃圾职称论文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并把它作为净化教育学术职称文化的重大问题来下决心彻底解决。 我们知道,教育期刊是服务教育教学的期刊,具有引领和推动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社会作用 ,承担着指导教育工作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舆论引导职能。有关资料表明,从覆盖面来看,教育类杂志涉及全国100多万所学校的1000多万教师,再加上教育研究部门、行政部门和学生,涉及到共2亿多教育人口。统计资料表明,从发行量看,目前全国公开出版的近一万种杂志中,49%是教育类杂志,每年全国杂志总印数的40%以上是教育类期刊。由此不难理解,一旦非法教育类期刊泛滥,对我国教育活动及其教育学术的发展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我们不妨运用简单的统计来看看近年来查获的非法教育类期刊究竟规模有多大。 下面,根据网络公布的资料做一些综合性的不完全统计,以便具体说明非法教育类杂志对社会的危害。2004年,非法期刊目录共90种,其中教育类20种,占21%;2005年非法期刊目录共104种,其中教育类43种,占41%;2006年非法期刊150种,其中教育类20种,占13%;2008非法期刊总目录多达224种,其中非法教育类期刊如《中华教育杂志》、《中国当代教育杂志》等就有115种,占非法期刊总量的51%。2010年非法教育类期刊仍然高达86种。总的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非法教育类期刊数量在增多,对教育文化的干扰和破坏程度较严重,也进一步从非法出版物的局部角度说明“打非”仍然十分有必要且打非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在非法出版物大量存在的社会背景下,查出并取缔数量如此多的非法教育类期刊,足以说明非法教育类期刊对教育类杂志出版文化环境的干扰和破坏程度,以及对对教育类期刊办刊方针和目的的严重冲击。 《中国青年报》2011年03月16日 报道了北京、广东、海南等地近期相继破获数起非法教育类期刊案件的消息。其特点是:一是三案中共有犯罪人19人,犯罪人数虽然少但是社会危害严重;二是编造期刊名称、伪造期刊信息或仿冒期刊名称;三是利用电子邮件发征稿通知,骗取投稿;三是利用投稿人急需发表论文的心理借机收取版面费;四是上当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遍及各地,人数众多,多达上万人;五是涉及金额巨大,从十万元、百万元到千万元不等,社会危害巨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