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万亩的清溪茉莉花基地
清溪镇位于四川省犍为县县城西南10公里处之马边河畔。该镇2006年底有15528户,47476人,其中集镇常住户口6554人,其余为农业人口。总面积为81.5平方公里。国道“213”线南北纵贯全境,马边河西东横流而过,水陆交通便捷。
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社会治安稳定,秩序良好。
镇境夏商时属梁州(古九州之一,辖今陕西、四川、云南三省的部分地区)之域,秦时属蜀郡武阳县(今彭山县),汉属犍为郡南安县(今乐山),北周属戌州(今宜宾),沉犀郡武阳县,随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属戌州犍为县,唐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属嘉州犍为县至今。
该镇历史悠久,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物产丰富。自古以来,清水溪固有水码头之称,由于地处马边河下游,系雷波、马边、屏山、沐川四县物资进出口的总口子,又是水路交通运输的枢纽,因此,清溪集镇经济文化活跃,市场繁荣。清溪镇是历史文化古镇,自唐代开始置镇,从北宋公元1011年起,清溪作县城360年。至今留存下来的文物古迹众多,并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著名的有始建于北周的真觉寺、明代半边寺摩崖佛像、明代玉皇观、清代沉犀节孝坊、清代南华宫和犍为八景之“沉犀秋月”和“清溪渔唱”等,以及至今仍保存完好的为数众多的四合院民居。
清溪古镇人杰地灵,文人骚客常聚该镇吟诗作对,留下不少佳作。改革开放以来,清溪诗书画协会成绩斐然,被乐山市政府授予“书画之乡”称号。
我的家乡
(节选)
犍为
犍为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国道213线贯穿县境,县城玉津镇距成都183公里,距乐山大佛50公里。犍为是乐山的第一大县和乐山出川入江的东大门。建县始于隋代开皇年间,迄今已有1420年的历史,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犹如镶嵌在岷江河畔的一颗璀璨明珠。犍为县拥有犍为文庙、罗城古镇、嘉阳小火车等人文景观和同兴桫椤湖、泉水溶洞群、茉莉花基地等丰富的自然资源,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一庙(犍为文庙)、一船(罗城船形街)、一车(嘉阳小火车)、一湖(同兴桫椤湖)、一水(新民温泉)、一花(清溪茉莉花基地)为中心的六大系列旅游品牌。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建成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区、自然生态旅游区、休闲度假旅游区和农业观光旅游区,以满足不同游客的旅游需求。
文庙: 犍为历史的见证
没有到过犍为,是无法体验这座小城的温婉与秀美的。从乐山沿岷江而下,绿树包裹中的犍为显得小巧玲珑。因为有了江水的滋润,小城有着明朗轻快的气质,而绿树掩映中的古老楼阁,又让她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到了犍为,有一个地方是不能不去的,那就是犍为的标志性建筑———犍为文庙。犍为文庙始建于北宋真宗祥符年间(1008~1016年),后几经兵乱焚毁,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至宣统元年(1909年),历经200余年终建成现在的规模。经过历代的修缮和扩建,如今的犍为文庙布局完整,气势恢弘,为四川第一大文庙。在全国现存文庙中,规模居全国第四。
犍为文庙的所有建筑都是按中轴线对称布局的,自南端始,万仞宫墙,灵星门、泮池、大成门、燎台、大成殿、启圣宫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贤关、圣域、礼门、义路、东庑、西庑等左右对称布局。
万仞宫墙是文庙第一道屏风,“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
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灵星门
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跨建筑群中轴线矗立于台基之上,石厥嵯峨,龙亘狮蹲,造型雄厚,气宇轩昂。石坊匾刻“道冠古今、德参天地、金声玉振、江汉秋阳”。跨过灵星门就可以看到半月形的半池和半池后面威武的大成门。
文庙大成门将歇山式、牌楼式、悬山式三种屋面融为一体,正中三重檐牌楼镶嵌“天开文运”琉璃文字,使整个屋面华丽高雅,极为罕见。三重檐牌楼式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葩,受到中外建筑专家的青睐。
东庑、西庑建于乾隆三年。位于大成门后东西两侧,是大成门与大成殿之间的主要通道,长廊深邃,夹辐尊严,表达祭孔的肃穆与尊严。东、西庑内塑有孔子72先贤先儒塑像,东西两侧各36尊。
大成殿
建于清代康熙四十五年。大成殿气势雄伟,规模恢弘,高大壮丽,富丽华贵,金碧辉煌,是国内文庙大成殿中不可多见的宫殿式建筑。殿内供奉孔子塑像,以及四配:颜回、子思、曾子、孟子和十二哲人。大成殿驼峰、撑弓、柱础等均雕刻有各式图案,造型生动逼真,雕刻手法多样,其中鼓镜式柱础基石雕刻,堪称石刻艺术之精品杰作。大殿内塑有孔子、四配、十二哲塑像。文庙塑像群多达94尊,规模居全国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