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南太行山(下):崖上村落的典型——郭亮

 storeroom 2012-09-22

走进南太行山(下):崖上村落的典型——郭亮

(2012-06-28 20:31:36)


 
   郭亮村,近年来名声鹊起,已经成为太行山崖上村落的典型代表。其实,太行山中这种坐落在峭壁上的村庄不在少数,郭亮村的名声主要来自于二:影视作品和村落集中。

1 广角拍摄的郭亮村地形,一条峡谷,底部曲曲盘山路,行至峭壁之下时钻入著名的郭亮洞(壁挂公路),再露出地面时,峡谷的交汇处便是郭亮。
走进南太行山(下):崖上村落的典型鈥斺敼

2 从这个角度可以依稀看到村庄。
郭亮,初次听见这个名字时,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认为,这本是个人名。没错!郭亮村居民口口相传说,西汉末年,一个农民起义军领袖驻扎此地,顽强机智地抵抗朝廷王莽的围剿,这个领袖就是郭亮。而王莽的名字,也被太行山西段的一座山岭“注册”:王莽岭。
走进南太行山(下):崖上村落的典型鈥斺敼


3 太行山中并不少见的壁挂公路——郭亮洞,这是郭亮人自己的称呼。
走进南太行山(下):崖上村落的典型鈥斺敼


4 这样看郭亮村,其地理和地质形态可见一斑。
郭亮村据说形成于北宋,一支官员家族受到朝廷迫害,不得不背井离乡,途中砸毁一口锅,相约若有团聚之日,拼起此锅为证。当然,这口代表悲壮的大锅至今未被拼凑起来。
走进南太行山(下):崖上村落的典型鈥斺敼


5 一个分支进入太行,大概相中了这里易守难攻的地势,留了下来。这支部落姓申,时至今日,郭亮村民大都姓申,只有少数姓氏住在同一个行政村的其他自然村落里。
走进南太行山(下):崖上村落的典型鈥斺敼


6 而郭亮洞的形成却是1972年的事了。在那之前,郭亮人出入必须经过一个现在叫天梯的路,那是一条搭建在峭壁上的石阶,胆小的我本想走走试试,但还未看到 最惊险之处便收住脚步了。后来,在当时的村支书带领下,13位勇敢的村民在没有炸药没有机械的条件下,凭着一股太行人固有的执着和智慧,用汗水甚至生命的 代价换来这条令人震惊的天路。
走进南太行山(下):崖上村落的典型鈥斺敼

7 我有幸见到了当时13位壮士之一,当年的村长(按当时的编制应该是生产大队的队长),老人很健谈,跟我们简单描述了一些当年的花絮和细节,出于对他和逝者的尊敬,不便在此详述,但这无疑加深了我对郭亮故事的认识。
后来搞旅游了,旅游公司将路面扑上了水泥,并在路边修起了防护墙。
其实仔细一想,太行山出现神奇的公路并不必令人吃惊,60年代出生的人无人不晓红旗渠的故事,就发生在河南林县(现林州)的太行山中。所以我说,这些奇迹的出现,与其说是河南人民的创举,更不如说是太行人的性格所致。

走进南太行山(下):崖上村落的典型鈥斺敼


8 红旗渠被拍成记录电影,我至今记得一个英雄的名字叫作任羊成,以及他头戴柳条帽飞身绝壁的身影。那个年代,红旗渠闻名全国,而郭亮洞直到现在才被人熟知,也许原因很简单,前者是合法的审批项目,后者是村民的自发项目。还好,那时没有违章乱建之说,要是被拆了,可就可惜了。
这两天我又查阅一些资料,兴奋地发现那个熟悉的英雄依然在世,且很健康。
走进南太行山(下):崖上村落的典型鈥斺敼


9 村里的老房子已经越来越少了。我们本想住在农家的小院里,享受一下村民的生活,但可惜,村里能接待住宿的大都是家庭宾馆,标间、热水、各地菜肴,俨然到了一座小城。
走进南太行山(下):崖上村落的典型鈥斺敼


10 去掉上面一个字,生意也许更好。我们住在旁边的宾馆,但总是受这两个字引诱,终于在此吃一次晚饭了却一桩心愿。
走进南太行山(下):崖上村落的典型鈥斺敼


11 几个游客争相跟一块写着字的大石头合影留念,见到我正在拍摄她们,这个姑娘大方地用河南口音约我:大爷,咱俩合个影呗,反正合完也是删。
走进南太行山(下):崖上村落的典型鈥斺敼


12 房东家两个双胞胎儿子,很乖很懂事很礼貌。这里的村民大都很纯朴、实在,店主人夫妻便是代表,他们完全没有商人的流于表面的客套,只是踏踏实实地满足着我们的要求。
走进南太行山(下):崖上村落的典型鈥斺敼


13 我们住的旅馆被前后其他旅馆包围,免不了半夜受到其他客人喝酒打牌嘻笑的打扰,便四处打探有没有清静之所。但问了几家老板,答复都是一致的:我们这里靠近村子,价格偏贵,且一样吵闹。感激之余更是对被他们在利益面前显示的诚实而感动,甚至检讨自己。
走进南太行山(下):崖上村落的典型鈥斺敼

14 由于房子翻新,再加上修葺,原来的崖上人家已不再是出门便见悬崖峭壁的景致,这户百年老屋本来出门即到崖边,现在由于门前将路面抬高拓宽,再不见了往日的 惊险。据说这里原来经常发生崖边养的鸡掉进深谷的情形,人们并不着急,哪天正好下山办事,便顺手捡了鸡回来,而且还带回鸡在山下新下的蛋。
走进南太行山(下):崖上村落的典型鈥斺敼


15 村子虽小,但这座小庙依然保持着原貌,这是村子有文化的象征。
走进南太行山(下):崖上村落的典型鈥斺敼


16 村头跨过峡谷的一座小桥成为村民闲暇时小坐的场所。据说古时候这座桥是木制的,抗战时八路军和百姓合力将其改造成石桥,坚固的石桥将这段历史保持至今。
走进南太行山(下):崖上村落的典型鈥斺敼


17 老房老墙老门,再加一棵歪脖树,乡野闲居的气息极其浓郁。虽然这里地势险要,但也曾遭到日本人的光顾,传说一支鬼子小队曾经来到这里,实在没找到泄愤的原由,便放火烧了几座民居,之后他们再没出现过。
走进南太行山(下):崖上村落的典型鈥斺敼
18 电影里倒是鬼子经常在这里犯事,很多镜头记忆忧新但片名早已忘记。这座炮楼建在天梯附近,开始我以为是鬼子的遗迹,看后感觉不像,问村里人方知是一部电影的外景,拍完后保留下来成为景点了。
走进南太行山(下):崖上村落的典型鈥斺敼


19 这可是当年的建筑,两层楼房,可见当年大山深处并未落伍,建筑风格标志着时尚。一部想不起名字的电影,在这个小院里,鬼子露出淫荡的笑容叫着:花姑娘!!!好像左侧的位置还养了一头驴。
走进南太行山(下):崖上村落的典型鈥斺敼


20 石头在这里是最好最方便的建材,石墙石屋石路,有点爨底下的意思。
走进南太行山(下):崖上村落的典型鈥斺敼


21谢晋居,据说拍摄《清凉寺的钟声》时,谢晋曾住在此院,这部影片使濮存昕名声大噪。
走进南太行山(下):崖上村落的典型鈥斺敼


22 商业化冲击着每一处清静的山村,北京的爨底下被网友称为“死了”,这里也在劫难逃,凡是带了“开发”二字,大都会带来些许革命,旅游开发更是如此,古老的味道正从这里迅速消失,但愿村民纯朴厚道的性情能尽量少地被潜移默化,再给我们延续一丝“文化”气息。
走进南太行山(下):崖上村落的典型鈥斺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