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蟹肥美,每年中秋前後正是吃蟹的季節,除了肥美的大閘蟹,沙公、沙母、處女蟳、三點蟹、石蟳、花蟹等螃蟹都會陸續上市。中醫師特別提醒,螃蟹性寒且膽固醇高,腸胃不佳、三高患者、痛風者最好別吃。 膽固醇高者宜吃公蟹,少吃母蟹。 膽固醇主要存在於蟹黃(膏)中,因此含有蟹黃(膏)的母蟹膽固醇高,公蟹則不含膽固醇。因此,肝髒功能不太好、膽固醇較高的市民,應少吃母蟹。 螃蟹辣炒 保護脾胃不虛寒螃蟹性寒且高膽固醇,脾胃虛寒或膽固醇過高的人豈不是無福消受?專家表示,普通人吃蟹以清蒸最為鮮美,若以溫熱性調味料相配或改清蒸為辣炒等方式,都能減輕蟹的寒性,但一定要把持控制好食量。
廖小姐是大閘蟹的忠實粉絲,雖然自己的膽固醇偏高,但每年一到產季就忍不住要買來吃。最近,她甚至還把大閘蟹當消夜,每天夜裡都能吃上兩隻! 「像廖小姐這樣,把大閘蟹當夜宵就太過了!」廣東省中醫院芳村分院消化科主任陳延表示,蟹類性寒涼,晚上胃腸的陽氣本就不足,消化酶的分泌也少,進食像大閘蟹這樣的高蛋白食物容易引起消化不良、食道逆流等,甚至會帶來高血脂、高膽固醇和痛風的可能性。 在過去,人們普遍營養不足,富含高蛋白的蟹類就成了上佳的營養來源。而中醫醫書中記載蟹能「養筋益氣,消食散熱」。 不過今時不同往日,在營養過剩成為健康公敵的當下,蟹類作為高蛋白食物,吃多反而容易引起痛風等疾病。 陳延表示,在大閘蟹盛產季,普通人一般一周吃一兩次,每次一到兩隻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是胃腸功能不太好的市民,剛好碰到大閘蟹上桌,嘗嘗鮮可以,但要盡量少吃。 台北萬芳醫院中醫主任黃中瑀表示,雖然天氣還很熱,但螃蟹比較寒,民眾吃蟹時,千萬不要和冰品、茶、柿子等「涼性」食物一起吃。另外,腸胃不好、消化不良、過敏者,吃了螃蟹,皮膚容易起疹子,吃完後也容易拉肚子。 他建議吃螃蟹最好配一點酒,一則暖胃、二則殺菌,或沾薑醋食用也有同樣的效果。黃中瑀說,一般人一次吃一隻螃蟹「已經算很多了」,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痛風患者更要忌口,最好別吃,以免膽固醇過高,影響身體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