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白珽《陈君诗帖》、《墨竹诗册》
  《陈君诗帖》册,元白珽书,纸本,行书,纵31.2cm,横68.2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陳君才名獵獵起,對客揮毫動盈紙。平生心事七弦知,賞音不獨曰山水。自言家住廬山陽,喬木下有甲秀堂。安能鬱鬱久居此,萬里一硯翺翔。行行且止君有父,燕趙甌閩它日去。廬山不是東家丘,上有謫僊讀書處。至治癸丑(丑字點去)亥秋八月旦日書。 末署:“至治癸丑(丑字點去)亥秋八月旦日書。”钤“湛淵子白珽”、“棲霞山人”二印。 《陈君诗帖》是《法书大观册》之一。清安岐《墨缘汇观·法书卷下》、完颜景贤《三虞堂书画目》著录。 此帖曾经清安岐收藏,计有安岐、完颜景贤、张爰、何子彰、谭敬诸家印记。 “至治癸亥”为至治三年(1323年),白珽时年76岁。 《陈君诗帖》是白珽写给陈征的一首七言古诗,诗文大意是写陈征虽胸有大志,却隐居于“庐山阳”,寄情于琴音书画之事。 白珽的这件作品,书体为行书,纵31.2厘米,横68.2厘米,是白珽在元至治三年(1323)写给好友陈征的诗。是年,白珽76岁,堪称“通会之际,人书俱老”。此件作品著录于清安岐的《墨缘汇观》和完颜景贤的《三虞堂书画目》,今藏故宫博物院。 与楷书相比,行书行笔流畅,书写快捷,因此深得书家喜爱。但行书也容易失于流华和浮薄。真正的行书只有以扎实的楷书为基础,才能做到笔画劲健、潇洒中有沉实之力。 白珽老先生是深知此中奥秘的。 从用笔上分析,这件作品多是起笔藏锋,中锋行笔,有一种精神内敛之气。如第一行的“陈”、“猎”、“起”,第二行的“盈”、“纸”、“生”,第三行的“赏”字等,都是笔笔藏锋,处处内敛,即便可以出锋的笔画,如第四行“水”字的末笔,作者似乎也在有意回避,而是以反捺为之。在作者腕下,似乎有一枝千年古藤,回环曲折,劲健柔韧,折而不断,弯而不软,苍茫之气,跃然纸上。 此作尽管精神内敛,但亦不乏飞动之笔,如第一行的“对客”、第二行的“平”、第六行的“能郁”等字,笔画的飞白和上下的自然连贯增强了字的动感。另外,第一行的“君”、第七行的“砚”、第九行的“庐”、第十行的“有”等字均有自然飞动之笔。这些笔画虽然不多,但破除了一味的行笔迟缓和精神的内敛,收到了一种画龙点睛的效果。 就结体而言,这件作品以平正为主线,纯以神理而行,不做刻意安排,呈现出一种自然和谐之美。 在章法上,这件作品虽然没有明显的左右顾盼、牵连缠绕,但却通过字形的参差错落增强了整幅作品的节奏感和变化。尤其是后面几行,已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如第八行的“行行且止”笔笔收束,“君有父燕赵”则笔势开张,第九列的“瓯闽”、“庐山”结体宽博,字形较大,而“它日去”三字则结体紧密,字形较小,大小相间,极尽变化之妙。

《墨竹诗册》,纸本,行书,纵24.7cm,横32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墨竹无师承。所师在真竹。墙头风露枝。日夜看烂熟。李侯心独苦。一笔不啻足。清风来不来。叶叶暗相触。想当落笔时。见竹不见墨。寄哉雨江堂。有此筼簹谷。白珽。
白珽(1248-1328),元代诗文家、学者、书法家。字廷玉,号湛渊、栖霞山人。钱塘(浙江杭州)人。自幼聪慧过人,雅好诗文,博通经史。与同邑仇远同以诗名于世,人称“仇白”。入元后,授太平路儒学学正,不久摄教授事,后转常州路教授,迁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儒学副提举,又转任淮东盐仓大使、兰溪州判官。晚年归隐西湖栖霞岭下,因有泉白天竺山汇流于其门口,故题居室名为“湛渊”。工诗赋,曾与当时名士结社,称“月泉吟社”。他的诗,题材多为描绘自然秀丽风光、农村田园生活,也有反映民生疾苦及时政的。语言质朴自然,婉丽恬淡,不事雕琢,格调高雅,深得时人推崇。他的《西湖赋》,洋洋近万言,历述西湖名胜古迹,考据甚详,堪称西湖小志。著有《湛渊集》8卷,今仅存《湛渊遗稿》和《湛渊静语》各1卷。擅长诗文,与周密、赵孟頫、鲜于枢、邓文原、仇远等往来密切。书法造诣亦深,时人称他“诗逼陶、韦,书通颜、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