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演式:大师们的天堂或滑铁卢

 相约归渡头 2012-09-23

首演式:大师们的天堂或滑铁卢

  19世纪最伟大的一场COSPLAY,出在1830年。维克多·雨果的《欧那尼》初上演,此乃背景;浪漫主义者和保守派则磨刀霍霍,各自发威。保守派们订了包厢却不去,到了场也背朝舞台坐着,表示“老子糟蹋票钱也不稀罕看!”;浪漫主义者们,包括大仲马、拉马丁、梅里美、巴尔扎克、乔治·桑、肖邦、李斯特、德拉克洛瓦这些人——现在都是满教科书乱窜、让学生们背得头疼的大神们,当时都还是风流不羁的摇滚青年——则卫护在舞台周围,声嘶力竭为雨果大人,他们的浪漫主义领袖,声嘶力竭的叫好。雨果夫人说他们:“狂放不羁,不同凡响……穿着各种样式的服装……羊毛紧身上衣啦,西班牙斗蓬啦,罗伯斯庇尔的背心啦,亨利第三的帽子啦……就是不穿当代的衣服,光天化日下晃荡。”
  
  
  如此这般,在电视直播时代开始前,各类演出的首演式都是战场,是舞台,是大师们的天堂或滑铁卢。比如,1824年5月7日,凝聚贝多芬至高心血的《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虽然后世说,当时也有人特别不满意——比如门德尔松那位银行家爸爸,觉得这声音是乌鸦叫——但大多数人还是认可当日的成功。是日也,贝多芬出场,获得五次鼓掌欢迎——当时惯例,王族出场所得掌声也不过三次——吓到警察出面干涉。交响曲引发躁动,观众席响起哭声,贝多芬是时耳聋已二十多年,听不到背后山呼海啸的掌声,实际上,他指挥曲子,更多是“参与演奏工作”了。直到奏完被人拉回头,才看见观众席近于暴动的反应——结果他老人家感动到昏了过去。
  
  
  但类似的大传奇例子,并不太多。
  歌剧是意大利人的天下,但意大利歌剧几位大家——罗西尼、威尔第、普契尼、唐尼采蒂,又各有其命运。比如唐尼采蒂他老人家,在19世纪的意大利,被认为是“快餐式的歌剧作者”。所以歌剧《爱情灵药》首演时,气氛也很肥皂剧。如今美国橄榄球联盟周末比赛,人民拖家带口去场边吃野餐,唐尼采蒂的首演氛围就这样:歌唱者引吭高歌,观众自顾自聊天、吃零食、赌博、约舞、眉来眼去。柏辽兹去听,都抱怨观众闹得,让人听不清场上在唱什么。
  
  
  1940年,威尔第27岁时,《一日之王》上演——差不多算他第二部歌剧——可惜,首演失败,被骂到体无完肤。那时节,他刚丧妻,外加丢了俩孩子,所以真是数九寒天光着膀子,还挨了一桶冰镇酸梅汤。虽然后来他成了意大利的民族英雄,每部歌剧都传世不朽,但他都拒绝“对公众的喝彩抱以感激之情”了,意思是“你们再怎么夸,老子都觉得是自己应得的!”——因为1840年被雪上加霜,心都被伤透了。实际上意大利人出名的挑剔,赞美真是来之不易。罗西尼算是受全欧洲热爱了吧,甚至维也纳也醉倒在他的旋律下,但1816年,《塞维利亚理发师》首演,还是遭遇了若干倒彩——当然那天也算罗西尼运气不好,出了无数事故:男演员在舞台上走音,有只猫穿过舞台,一位演员在演唱中途流了鼻血。
  
  
  1875年,不朽的《卡门》在巴黎首演,柴可夫斯基慧眼识珠,给那位纠缠无数年的梅克夫人写信时说“十年内,它会变成世上最红的歌剧”,可惜老柴势单力薄,没法以一击之力,扭转公众舆论。实际上,比才也来不及看到《卡门》名动天下。首演三个月后,比才逝世,但也逃脱了是非:在他逝世时,媒体还在震惊于首演时“脚本里表现出的不道德内容”。《卡门》真正走红到全欧洲演绎,是首演之后三年的事了。
  首演也不尽是失败。比如1774年,格鲁克的《伊菲姬尼在陶里德》上演获得成功,创造巴黎歌剧院票房纪录。这故事听来很温馨,但一个细节是:格鲁克的学生安托瓦内特为此剧说的无数好话——如你所知,安托瓦内特就是路易十六那位“人民没有面包吃,干嘛不吃蛋糕”的王后,翻云覆雨手,自然不必惊讶。
  
  史上最传奇的、以至于本身是一独立事件的首演,无疑问是1913年5月29日,巴黎香榭丽居剧院上演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是日观众席上遍布谩骂声、鼓掌声、巴掌声、赞美声、祈祷声、哭声、笑声、尖叫声。仅以出场的法国大人物为例:伟大的圣·桑演出不久后愤然起身,昂首阔步走人,出门前不忘丢下句讽刺,以补足气势;圣桑学生福列的弟子拉威尔则不管太师父的表现,大呼天才,同为印象派大师的德彪西则要求大家安静,“听不清了都!”……非音乐家的奥地利大使则笑岔了气——这一夜在多年以后,被认为是20世纪音乐最关键的时刻之一,跟这乱劲本身都脱不开关系。
  
  
  最可爱的作者很亲民,喜欢扎人堆里,偷偷摸摸看反应。比如,莫里哀经常乔装打扮,去看自己的剧首演。还时不时左顾右盼卖萌不已:“这个剧,啊,是哪个混蛋写的啊?”跟小孩子撒娇要糖果一样。意大利伟大歌剧家普契尼也有这脾性。《托斯卡》首演,他微服私访,钻进观众堆里,还对自己指指点点:“这歌剧,对位写得不好!”说得正欢,旁边真有位阿姨搭腔:”我怎么觉得这挺好啊!“普契尼是人来疯,听了就起性:“不,这歌剧,某段落、某段落、某段落,明明在学威尔第嘛!”……第二天,普契尼翻看报纸,发现一篇剧评很眼熟:“某段某段某段,在学威尔第”……嗯?!
  这才省悟:那阿姨是记者,早看出他本相,将计就计装粉丝,套他的话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