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杂证要法

 淄水渔夫 2012-09-23
杂证要法

[杂证要法] 自叙
医之为道,精矣微矣。脏腑生成之象,经络起止之原,六气循环之理,五行生克之机,必须一一讲求明白,始可以论证出方。学问有体,而后有用,岂可区区专重夫末节哉,然脏腑、经络、六气、五行之说,《内经》、《难经》、《伤寒》、《金匮》诸书言之详矣。而后世名医,阐发《经》旨,亦不留余蕴,一经披览,即可识其指归。惟论证出方,自金元以来,诸医议论纷歧,各逞臆见,致令后之业医者,分门别户,莫得真传,有心人所为感慨系之也!余留心医学,三十余年。检阅方书,数十余部。除《伤寒》、《金匮》而外,求其与《内经》之旨相合者,颇少。惟我朝名医辈出,如喻嘉言、徐灵胎、高士宗、张隐庵、陈修园、黄元御诸公,皆远宗歧黄,近法仲景,其著作洵远迈前贤矣。六子所论脏腑经络,六气五行之理,均足发挥《内经》诸书。惟徐灵胎之《医学源流论》,尤爽快警辟。黄元御之《天人解》、《六气解》,尤显亮透澈,更有发前人所未发处。至论证出方,喻、徐二公,立论虽极力尊古,而所取时方,仍有驳杂不纯之处。高、张二公,有论无方。惟陈、黄两家,其论证出方,俱精简可取,其大旨悉本于圣经,真医学入门之正路也。余公余之暇,采二子之精纯者,合纂为一编。其有二子所未备者,仅采各名医之说以补之。倘业医者,执是编而熟读玩味,庶免歧路亡羊之叹也夫!
光绪二十一年岁在乙未二月朔日云阁氏自叙
[杂证要法\表证类] 感寒
感寒者,触受风寒也。四时俱有感寒之证,脉浮或紧,头痛发热无汗,或恶寒,或咳嗽不禁,即伤寒之浅者。以桑防汤主之。此时俗通治之法也,重者仍以伤寒法治之。
桑防汤
桑叶(三钱)防风(三钱)甘草(二钱)白芍(三钱)杏仁(三钱)生姜(三钱片)桔梗(二钱)水煎大半杯,温服,覆衣取微汗。
[杂证要法\表证类] 伤风
伤风者,中虚而受外感也。其人肺经素有湿气,一旦风寒闭其皮毛,肺气壅遏,鼻流清涕,时出嚏喷,或三五日,或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从口鼻出,肺尚无伤,若不出即肺伤而死矣。勿以病浅而忽之也。以紫苏姜苓汤主之。
紫苏姜苓汤
苏叶(三钱)生姜(三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橘皮(三钱)砂仁(二钱)半夏(三钱)杏仁(三钱)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微汗。
[杂证要法\表证类] 温证
《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又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盖人于冬时,宜顺寒水之令,以藏阳气。倘阴精失藏,相火泄露,阳根不密,火旺水亏,津液被伤,及至春夏受感,而温热之病作矣。其证与伤寒不同,伤寒初病,外虽受邪,而内本无热。温病初起,即内外俱热,其头痛发热自汗,颇类伤寒,但伤寒必传阳明而始作渴,温病初起而即发热作渴,口燥心烦,且脉动数,不恶寒,反恶热,午后热益甚,与伤寒颇异。如邪在六经之表,并未入腑入脏者,法宜清解以防风解温汤,随证加减主之。但咳身不甚热者,以桑杏甘桔汤主之。如方入阳明之经,肺热津枯,法宜清热生津者,以人参白虎汤主之。如已入阳明之府,肠胃燥结,法宜泄热滋阴者,以大承气汤加味主之。
防风解温汤
防风(三钱)桔梗(三钱)桑叶(三钱)连翘(三钱)杏仁(三钱)芍药(三钱)丹皮(三钱)甘草(二钱)流水三杯,煎八分,温服,覆衣饮热粥,取微汗。治太阳经头项痛,腰脊强,发热作渴者。如入阳明经,身热、目痛、鼻干、不卧、胸燥、口渴者,去防风、桑叶、桔梗、杏仁,加葛根,热加元参,再热加石膏,呕加半夏。如入少阳经,胸胁疼痛,耳聋,口苦咽干作渴者,去防风、桑叶、桔梗、杏仁,加柴胡、黄芩、半夏,热加元参。如入太阴经,腹满嗌干,发热作渴者,去连翘、桔梗、杏仁,加生地。如入少阴经,口燥舌干,发热作渴者,去连翘、桔梗、杏仁、芍药,加生地、天冬、元参。如入厥阴经,烦满囊缩,发热作渴者,去连翘、桔梗、杏仁,加生地、当归。
桑杏甘桔汤
桑叶(三钱)杏仁(三钱)麦冬(三钱)桔梗(二钱)紫菀(三钱)甘草(二钱)半夏(三钱制)茯苓(三钱)水煎服。治温病初感,但咳嗽者。
人参白虎汤
石膏(四钱)知母(三钱)人参(三钱)甘草(二钱)生姜(三钱)粳米(半杯)流水煎大半杯,热服,但取微汗。
治温病二日,方传阳明之经,腑热未作,法宜清热而发表者。
大承气加味汤
大黄(五钱生)芒硝(三钱)枳实(二钱炒)浓朴(二钱炒)芍药(三钱)生地(三钱)流水煎大半杯,热服。治温病已入阳明之腑,肠胃燥结者。如肠胃未至燥结,第用滋阴法,不用承气。即燥结未甚,亦当俟之六日经尽之后,腑热内实,用泄热滋阴之法,一下而清矣。若燥结已甚,即三五日内,亦可急下。
[杂证要法\表证类] 暑证
暑气之中人也,每乘虚而入。人当盛暑之时,往往热郁于内,元气先伤。及偶被外邪束闭,而内热不宣,气愈耗而津愈伤,则热病作矣。其证发热恶寒,口渴心烦,面赤齿燥,小水赤,脉洪而虚,纯属表里俱热之证。如舌白口渴无汗,邪在气分,而表实者,以防翘桑杏汤主之。如舌赤口渴无汗,邪在血分而表实者,以防翘桑杏汤,去银花、杏仁、滑石、豆豉,加生地、丹皮、白芍主之。如大汗大渴,脉虚大而芤,热在气分而表虚者,以人参白虎汤主之。如舌赤口渴汗多,热在血分而表虚者,以加减生脉散主之。如入阳明,脉洪滑,面赤身热,头晕不恶寒,但恶热,舌苔黄滑,渴欲饮水,得水反呕,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闭,水结在胸者,以小陷胸汤加枳实主之。如入阳明,脉滑数,不食不饥不便,浊痰凝聚,心下痞者,以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杏仁主之。如入阳明,湿气已化,热结独存,口燥咽干,渴欲饮水,面目俱赤,舌燥黄、脉沉实者,以小承气汤,各等分下之。此专治暑热之法。如伏暑停食,以致吐泻者,仍属寒证,应以霍乱之法治之。如暑月伤寒,而内本无热者,仍以伤寒法治之。
防翘桑杏汤
连翘(三钱)银花(三钱)桔梗(二钱)桑叶(二钱)竹叶(一钱)甘草(二钱)防风(三钱)豆豉(一钱五分)杏仁(三钱)滑石(三钱)以鲜芦根汤煎服,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病不解,再作服。呕而痰多者,加半夏、茯苓。小便短,加薏仁。
防翘桑杏汤去银花杏仁滑石豆豉加生地丹皮白芍方
连翘(三钱)桔梗(二钱)桑叶(二钱)竹叶(一钱)甘草(二钱)防风(三钱)生地(二钱)丹皮(一钱)白芍(二钱)服法如前。
人参白虎汤
石膏(五钱研)知母(三钱)甘草(二钱)粳米(半杯)人参(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加减生脉散方
沙参(三钱)麦冬(三钱)五味子(一钱)丹皮(一钱)生地(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小陷胸加枳实汤
黄连(二钱)栝蒌(三钱)枳实(二钱)半夏(五钱)急流水煎大半杯,温服。
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杏仁方
半夏(五钱)黄连(一钱)黄芩(二钱)枳实(二钱)杏仁(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虚者,复纳人参二钱,大枣三枚。
小承气汤
大黄(三钱)浓朴(三钱)枳实(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杂证要法\表证类] 湿证
湿病者,太阴湿旺,而感风寒也,湿气浸淫,弥漫于周身,一遇风寒感冒,闭其皮毛,通身经络之气,壅滞不行,则疼痛热烦之病作矣。湿凌上焦,则痛在头目。湿淫下部,则痛在膝踝。湿浸肝肾,则痛在腰腹。湿遍一身,上下表里,无处不疼,而关窍骨节尤甚。其水盛者,淫而为湿寒。其火盛者,郁蒸而为湿热。法当内通其膀胱,外开其汗孔,俾表里双泄,其病自除矣。如湿寒日晡烦疼者,以茵陈五苓散主之。如风湿相搏,身体烦痛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以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如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以甘草附子汤主之。如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以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主之。如湿温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或渴,午后身热,脉浮虚者,以三仁汤主之。如湿旺脾郁肺壅,而生上热,法宜清金利水以泄热者,以元滑苓甘散主之。如腹满尿涩,木郁而生下热,法宜利水以泄湿热者,以苓甘栀子茵陈汤主之。
茵陈五苓散
白术桂枝茯苓猪苓泽泻等分为散,每用五钱,调茵陈蒿末一两,和匀,空腹米饮调服一汤匙,日三服。多饮热汤取汗。如发热恶寒,是表邪闭固,再加紫苏,以发其汗。
桂枝附子汤
桂枝(四钱)甘草(二钱炙)生姜(三钱)附子(三钱炮)大枣(三枚)水煎大半杯,温服。
去桂枝加白术汤
甘草(一钱)大枣(三枚)生姜(三钱)附子(三钱炮)白术(四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甘草附子汤
甘草(二钱炙)附子(二钱炮)白术(二钱)桂枝(四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二钱)杏仁(三钱)薏仁(三钱)甘草(一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三仁汤
杏仁(三钱)白蔻仁(二钱)生薏仁(三钱)滑石(三钱)竹叶(一钱)桑叶(三钱)白通草(二钱)半夏(二钱)甘澜水煎大半杯,温服。方中仍有温药者,以湿属阴邪,非温行则湿不去也。
元滑苓甘散
元明粉滑石茯苓甘草等分为末,大麦粥汁和服一汤匙,日三服,湿从大小便去,尿黄粪黑,是其候也。如湿邪在腹,肺气壅滞,以致头痛鼻塞,声音重浊,神气郁烦,当于发汗利水之中,加橘皮、杏仁以泄肺气。
苓甘栀子茵陈汤
茵陈(三钱)栀子(二钱)甘草(二钱生)茯苓(三钱)水煎大半杯,热服。服后小盒饭利,尿如皂角汁状,其色正赤,一宿腹减,湿从小便去矣。若湿热在脾,当加大黄、芒硝。如湿热但在肝家,而脾肾寒湿,当加干姜、附子。若膀胱无热,但用猪苓汤利其小便可也。
[杂证要法\表证类] 燥证
燥病者,感秋气而得之也。其证或发热,或咳嗽,或清窍不利,或诸气郁,诸痿喘呕,因燥而得者。
如初起右脉数大,燥伤手太阴气分者,以桑杏汤主之。如感燥而咳者,以桑菊饮主之。如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以沙参、麦冬汤主之。如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者,以翘荷汤主之。如诸气郁,诸痿喘呕,因燥而得者,以清燥救肺汤主之。
桑杏汤
桑叶(二钱)杏仁(三钱)沙参(三钱)贝母(二钱)香豉(二钱)栀皮(一钱)梨皮(二钱)水煎大半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
桑菊饮
杏仁(三钱)连翘(二钱)薄荷(一钱)桑叶(三钱)菊花(二钱)桔梗(二钱)甘草(一钱)苇根(二钱)水煎大半杯,温服。日服二次。热甚加元参,热在血分,去薄荷、苇根,加麦冬、生地、丹皮。肺热甚,加黄芩。渴加天花粉。
沙参麦冬汤
沙参(三钱)玉竹(二钱)甘草(一钱)桑叶(二钱)麦冬(三钱)扁豆(二钱生)花粉(二钱)水煎大半杯,温服。久热久嗽者,加地骨皮三钱。
翘荷汤
薄荷(二钱)连翘(二钱)甘草(二钱)黑栀皮(二钱)桔梗(二钱)绿豆皮(二钱)水煎大半杯,温服。日服二剂。
清燥救肺汤
石膏(三钱)甘草(一钱)桑叶(三钱)人参(一钱)银杏仁(二钱)胡麻仁(二钱炒研)阿胶(二钱)麦冬(三钱不去心)枇杷叶(二钱炙去毛)水煎大半杯,温服。
[杂证要法\表证类] 瘟疫
疫病者,感受天地之疠气也。其证头痛发热,或有汗,或无汗,胸满或渴,乡里传染,人人相同。盖人与天地相通,天地之六气不正,而人气感之则病生焉。然六气均能致病,惟寒温之气居多。温疫之证,发热出汗,得之于风。寒疫之证,寒热无汗,得之于寒。风为阳邪,寒为阴邪,风伤卫而病在营,寒伤营而病在卫,阳盛必传阳明而为热,阴盛必传太阴而为寒。温疫多病于春夏,寒疫多病于秋冬,其气使之然也。如温疫在太阳经,发热头痛项强者,以防风汤主之。如太阳经罢,烦热燥渴者,以白虎加元麦汤主之。气虚烦渴者,以人参白虎加元麦汤主之。如入阳明经,目痛鼻干,呕吐泄利者,以葛根汤,葛根芍药汤,葛根半夏汤主之。如入阳明腑,潮热汗出,谵语腹痛便秘者,以三承气汤加味主之。如入少阳经,目眩耳聋,口苦咽干,胸痛胁痞,呕吐内实者,以大小柴胡汤加味主之。如入太阴经,腹满嗌干者,以防风地黄汤主之。如入少阴经,口燥舌干者,以防风天冬汤主之。如入厥阴经,烦满发斑者,以防风当归汤主之。如温疫烦渴,饮冷而水积胃腑不消,以致腹胁胀满,小便不利者,以猪苓汤主之。如温疫咽痛喉肿,耳前后肿,颊肿面赤耳聋,俗名大头瘟者,以普济消毒饮,去柴胡、升麻、芩、连主之。如寒疫在太阳经,头痛发热恶寒者,以紫苏汤主之。如血升鼻衄未作以前,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者,以紫苏地黄汤主之。如外寒未解,而水气内停者,以苏桂姜辛汤主之。如太阳经罢,烦躁发渴者,以白虎加元麦汤主之。气虚烦渴者,以人参白虎加元麦汤主之。如入阳明经,呕吐泄利者,以苏叶、葛根、升麻汤,苏叶葛根半夏汤主之。如入阳明腑,潮热汗出,谵语腹满便秘者,以三承气汤加味主之。如入少阳经,口苦咽干,目眩耳聋,胸痛胁痞,寒热往来者,以小柴胡汤主之。如胸胁痞满泄利者,以黄芩汤主之。胸胁痞满呕吐者,以黄芩半夏生姜汤主之。如少阳经传阳明腑,胸胁痞满,内实宜下者,以大柴胡汤主之。如少阳经传太阴脏,胸胁痞满泄利者,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如少阳经,传太阴脏,胸胁痞满,呕吐者,以柴胡桂姜半夏汤主之。如传入太阴腹满者,以苓参浓朴汤主之。
腹痛者,以苓参椒附汤主之。呕吐者,以参苓半夏汤主之。泄利者,以茯苓四逆加石脂汤主之。如传入少阴,厥逆吐泄者,以茯苓四逆加半夏汤主之。如传入厥阴,厥逆泄利者,以茯苓参甘姜附归脂汤主之。发热消渴者,以参甘归芍麦冬栝蒌汤主之。
防风汤
防风(三钱)丹皮(三钱)芍药(三钱)甘草(二钱)桑叶(三钱)杏仁(三钱)桔梗(二钱)连翘(三钱)流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汗。治温疫太阳经,发热头痛者。
白虎加元麦汤
石膏(五钱)知母(三钱)甘草(二钱)粳米(一杯)元参(三钱)麦冬(三钱)流水煎至米熟,取大半杯,热服。治温疫太阳经罢,烦热燥渴者。
人参白虎加元麦汤
石膏(五钱)知母(三钱)甘草(二钱)人参(三钱)元参(三钱)麦冬(三钱)粳米(一杯)流水煎至米熟,取大半杯,热服。治温疫太阳经罢,气虚烦渴者。
葛根汤
葛根(三钱)石膏(三钱)元参(三钱)甘草(二钱)生姜(三钱)流水煎大半杯,热服。治温疫阳明经证,目痛鼻干,烦热不卧者。
葛根芍药汤
葛根(三钱)石膏(三钱)元参(三钱)甘草(二钱)芍药(三钱)流水煎大半杯,热服。治温疫阳明经证泄利者。
葛根半夏汤
葛根(三钱)石膏(三钱)元参(三钱)甘草(二钱)芍药(三钱)半夏(三钱)生姜(三钱)流水煎大半杯,热服。治温疫阳明经证呕吐者。
调胃承气加芍药地黄汤
大黄(三钱生)甘草(二钱)芒硝(三钱)芍药(三钱)生地(五钱)流水煎一杯,去渣,入芒硝,火化温服。
小承气加芍药地黄汤
大黄(五钱生)浓朴(三钱生)枳实(三钱炒)芍药(三钱)生地(五钱)流水煎一杯,温服。不便,再服。
大承气加芍药地黄汤
大黄(八钱生)芒硝(三钱)浓朴(四钱)枳实(四钱)芍药(三钱)生地(八钱)流水煎一杯,去渣,入芒硝,火化温服,不下再服。以上三方,治温疫阳明腑证,潮热汗出,谵语腹痛便秘者。
小柴胡去人参加芍药栝蒌根汤
柴胡(三钱)黄芩(二钱)半夏(三钱)甘草(二钱生)生姜(三钱)大枣(三枚)芍药(三钱)栝蒌根(三钱)流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饮热粥,取微汗。
治温疫少阳经,目眩耳聋,口苦咽干,胸痛胁痞者。
大柴胡加元参地黄汤
柴胡(三钱)黄芩(二钱)半夏(三钱)芍药(三钱)枳实(三钱)大黄(三钱)生姜(三钱)大枣(三枚)元参(三钱)地黄(三钱)流水煎大半杯,温服。治温疫少阳经,传阳明腑,呕吐内实可下者。
防风地黄汤
防风(三钱)生地(三钱)丹皮(三钱)芍药(三钱)甘草(二钱)生姜(三钱)大枣(三枚)流水煎大半杯,热服。治温疫太阴经,腹满嗌干者。
防风天冬汤
防风(三钱)天冬(三钱)生地(三钱)丹皮(三钱)元参(三钱)生姜(三钱)栝蒌根甘草(二钱)流水煎大半杯,温服。治温疫少阴经,口燥舌干者。
防风当归汤
防风(三钱)当归(三钱)生地(三钱)丹皮(三钱)芍药(三钱)甘草(二钱)生姜(三钱)流水煎大半杯,热服。治温疫厥阴经,烦满发斑者。
猪苓汤
猪苓(三钱)茯苓(三钱)泽泻(三钱)滑石(三钱研)阿胶(三钱炒研)流水煎大半杯,入阿胶消化,温服。治温疫烦渴饮冷,而水积胃腑不消,以致腹胁胀满,小便不利者。
普济消毒饮去升麻柴胡
芩连方
连翘(一两)薄荷(三钱)马勃(四钱)牛蒡子(六钱)芥穗(三钱)僵蚕(五钱)元参(一两)银花(一两)板蓝根(五钱)桔梗(一两)甘草(五钱)上共为粗末,每服六钱,重者八钱,鲜芦根汤煎,去渣服。约二时许一服,重者一时许一服。治温疫咽痛喉肿,耳前后肿,颊肿面赤耳聋,俗名大头瘟者。
紫苏汤
苏叶(三钱)防风(三钱)杏仁(三钱)甘草(二钱)白芍(三钱)生姜(三钱)流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汗。治太阳寒疫,头痛发热恶寒者。
紫苏地黄汤
苏叶(二钱)防风(三钱)杏仁(三钱)甘草(二钱)生地(三钱)白芍(三钱)丹皮(三钱)生姜(三钱)大枣(三枚)流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汗。治寒疫在太阳经,血升鼻衄未作以前,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者。
苏桂姜辛汤
苏叶(二钱)桂枝(三钱)甘草(二钱)半夏(三钱)白芍(三钱)细辛(一钱)干姜(二钱)五味子(一钱)流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若下利,加赤石脂一钱。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钱。若小便不利,加茯苓三钱。若喘者,加杏仁三钱。若噫者,加附子三钱。治寒疫在太阳经,外寒未解,而水气内停者。
紫苏葛根升麻汤
苏叶(二钱)葛根(三钱)白芍(三钱)甘草(二钱)升麻(二钱)流水煎大半杯,温服。治寒疫阳明经证泄利者。
苏叶葛根半夏汤
苏叶(二钱)葛根(三钱)白芍(三钱)半夏(三钱)生姜(三钱)甘草(二钱)流水煎大半杯,热服。治寒疫阳明经证,呕吐者。
调胃承气加麦冬元参汤
大黄(三钱)芒硝(三钱)甘草(二钱)麦冬(三钱)元参(三钱)白蜜(一杯)流水煎大半杯,入白蜜热服。
小承气加麦冬元参汤
大黄(四钱)浓朴(三钱)枳实(三钱炒)麦冬(三钱)元参(三钱)白蜜(一杯)流水煎大半杯,入白蜜热服。
大承气加麦冬元参汤
大黄(三钱)芒硝(三钱)枳实(三钱)浓朴(三钱)麦冬(五钱)元参(三钱)白蜜(一杯)流水煎大半杯,入白蜜热服。以上三方,治寒疫阳明腑证,潮热汗出,谵语腹满便秘者。
小柴胡汤
柴胡(四钱)黄芩(二钱)半夏(三钱)人参(二钱)甘草(二钱)生姜(三钱)大枣(三枚)流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治寒疫少阳经证,口苦咽干,目眩耳聋、胸痛胁痞,寒热往来者。
黄芩汤
黄芩(三钱)白芍(三钱)甘草(二钱)大枣(三枚)流水煎大半杯,热服。治寒疫少阳经证,胸胁痞满泄利者。
黄芩半夏生姜汤
黄芩(三钱)白芍(三钱)甘草(二钱)大枣(三枚)半夏(三钱)生姜(三钱)流水煎大半杯,热服。治寒疫少阳经证,胸胁痞满呕吐者。
大柴胡汤
柴胡(三钱)黄芩(二钱)半夏(三钱)生姜(三钱)大枣(三枚)芍药(三钱)枳实(三钱)大黄(三钱)流水煎大半杯,热服。治寒疫少阳经证,传阳明腑,胸胁痞满呕吐内实可下者。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三钱)黄芩(二钱)甘草(二钱)桂枝(三钱)干姜(三钱)牡蛎(二钱)栝蒌(三钱)流水煎大半杯,热服。治寒疫,少阳经传太阴脏,胸胁痞满泄利者。
柴胡桂姜半夏汤
柴胡(三钱)黄芩(二钱)干姜(三钱)桂枝(二钱)甘草(二钱)牡蛎(二钱)栝蒌(三钱)半夏(三钱)生姜(三钱)流水煎大半杯,温服。治寒疫少阳经,传太阴脏,胸胁痞满呕吐者。寒疫之少阳,与伤寒之少阳病同,而法亦不殊。凡见少阳诸证,非内传于腑,即内传于脏,内连脏腑,而后少阳经证,日久不罢,方宜小柴胡汤加减治之。若不连脏腑,而但经络外病,则是三日少阳之证,总以太阳为主,第宜紫苏汤发表,无事大、小柴胡汤也。
苓参浓朴汤
人参(三钱)甘草(二钱)生姜(三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浓朴(三钱)流水煎大半杯,温服。治寒疫太阴腹满者。
苓参椒附汤
人参(三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蜀椒(三钱去目)附子(三钱炮)芍药(三钱)粳米半杯流水煎大半杯,温服。治寒疫太阴腹痛者。
苓参半夏汤
人参(三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生姜(三钱)流水煎大半杯,温服。治寒疫太阴呕吐者。
茯苓四逆加石脂汤
人参(三钱)甘草(二钱)干姜(三钱)茯苓(三钱)附子(三钱)石脂(三钱生研)流水煎大半杯,温服。治寒疫太阴泄利者。
茯苓四逆加半夏汤
人参(三钱)茯苓(五钱)甘草(二钱)干姜(三钱)附子(三钱)半夏(三钱)流水煎大半杯,温服。治寒疫少阴厥逆吐泄者。如呕吐与泄利并见,加石脂。但见泄利,用茯苓四逆,加石脂汤。如四肢厥冷,蜷卧恶寒而不吐泄,但用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参甘姜附归脂汤
人参(三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桂枝(三钱)干姜(三钱)附子(三钱)当归(三钱)石脂(三钱)流水煎大半杯,温服。治寒疫厥阴,厥逆泄利者。
参甘归芍麦冬栝蒌汤
人参(三钱)甘草(二钱生)当归(三钱)芍药(三钱)麦冬(三钱)栝蒌根(三钱)流水煎大半杯,热服。治寒疫厥阴,发热消渴者。
[杂证要法\表证类] 斑疹
斑疹者,实时行之温疫也。斑由脖项中发,渐至周身,四肢光润成片,色如丹砂,细看点点稠密,其斑上皆出白痧,惟头面不出者,毒火尤盛。疹由头面上发,红点高起,颗粒有尖。斑疹初起,身中壮热,二三日周身出红点,红者轻,紫者重,黑者不救。其证神昏谵语,烦满狂乱,若不及早投以辛凉,佐以咸寒之品,则危在旦夕矣。如温斑发重,色紫神气不清,毒火太盛者,以加味清毒化斑汤主之。如壮热渐退,大伤真阴者,以养阴复液汤主之。如温疹初出,以防风松肌败毒汤主之。应温散者,宜用荆防透疹汤主之。如斑疹出后,两腮脖项作肿而疼,此乃余毒未尽,以消毒散主之。如或温病出疹,忽然周身涌出,红紫成片,鼻扇气促,壮热思凉,狂言乱语,乃毒火太重,以清营解毒汤主之。此专治温斑温疹之方,若寒斑寒疹宜另择方治之。
加味清毒化斑汤
犀角(三钱研细末冲)薄荷(二钱)石膏(四钱生)知母(三钱)大青叶(三钱)甘草(二钱生)生地(三钱)丹皮(三钱)金银花(三钱)连翘(三钱)粳米(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小儿减半服。
养阴复液汤
生地(五钱)元参(三钱)麦冬(三钱)甘草(一钱生)贝母(二钱)沙参(三钱)白芍(二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防风松肌败毒汤
防风(三钱)薄荷(二钱)蝉蜕(二钱去头足)杏仁(三钱)白芍(三钱)丹皮(三钱)连翘(二钱)桔梗(二钱)甘草(一钱生)加鲜芦根一两,水煎大半杯,温服。如身热渐退,疹毒渐回,即去防风、薄荷、蝉蜕、杏仁,加生地三钱。服三四剂,疹回尽,自身凉而安矣。瘟疫六经方,均可用。
荆防透疹汤
芥穗(三钱)防风(三钱)当归(三钱)白芍(三钱)川芎(三钱)杏仁(三钱)甘草(二钱)应温散者,宜用此方。
消毒散
薄荷(一钱)白芷(一钱)桔梗(二钱)甘草(一钱生)天花粉(三钱)连翘(二钱)僵蚕(二钱)贝母(三钱捣碎)金银花(三钱)加竹叶十五片,水煎大半杯,温服。数剂全消。
清营解毒汤
羚羊角(三钱)生地(五钱)冬桑叶(三钱)薄荷(二钱)丹皮(三钱)白芍(三钱)桔梗(二钱)连翘(三钱)金银花(三钱)元参(三钱)竹叶(一钱)防风(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服此壮热不减,仍神急狂叫,再加犀角末一钱冲入,再用金汁三四两,代茶饮。如壮热退,神清,疹渐回,去犀角、羚羊、薄荷,加麦冬,服数剂可愈矣。
[杂证要法\表证类] 喉风(后咽喉门宜与此参看)
喉风一证,内有郁热,而外受风寒也。此证伤寒有之,温病亦有之。如伤寒证咽喉肿痛,发热微恶寒,或微呕者,以柴胡桂枝汤去人参主之。如伤寒少阴咽痛,以甘桔汤主之。如温证咽喉肿痛,口燥心烦,内阴亏而火炽者,以防风汤主之。如无外证,仅喉内生疮肿疼者,以甘草桔梗射干汤主之。如脖项或颐下红肿作痛者,以辛乌散洗之,敷之。
柴胡桂枝汤
柴胡(三钱)黄芩(一钱)半夏(三钱)甘草(二钱生)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生姜(三钱)大枣(二枚)水煎大半杯,温服。
甘桔汤
甘草(四钱生)桔梗(二钱)水二杯,煎一杯,温服。
防风汤
冬桑叶(三钱)连翘(二钱)防风(二钱)竹叶(一钱)杏仁(三钱)芍药(二钱)丹皮(二钱)桔梗(二钱)甘草(二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甘草、桔梗、射干汤
方见咽喉。
养阴清肺汤
生地(四钱)麦冬(三钱)白芍(三钱)薄荷(二钱)元参(三钱)丹皮(三钱)贝母(二钱)甘草(二钱)火盛者,宜用此方。
辛乌散
赤芍梢(五钱)草乌(五钱)桔梗(二钱半)芥穗(三钱半)甘草(二钱半)柴胡(一钱半)赤小豆(三钱)连翘(二钱半)细辛(二钱半)紫荆皮(五钱)皂角(二钱)生地(二钱半)上共研为细末,凡颈项及口外红肿,即以此药合水敷之。并可以此药加荆芥一两作为汤剂,用砂锅煎水,频频洗之。或用手巾沾水烫之,洗后再敷面药。
[杂证要法\表证类] 痉证
痉病者,汗亡津血而感风寒也。其证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目俱赤,头摇口噤,背反张,总由风寒乘虚入太阳经而成此证也。太阳兼统营卫,风寒伤人,营卫攸分。其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痉,风伤卫也。其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寒伤营也。如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KTKT然,脉反沉迟,此为柔痉,栝蒌桂枝汤主之。如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如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可与大承气汤。如妇人产后,或男子患金疮,伤血过多而成痉证者,以当归补血汤,合桂枝汤主之。
栝蒌桂枝汤
栝蒌根(四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甘草(二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饮热稀粥,取微汗。
葛根汤
葛根(四钱)麻黄(三钱先煎去沫)桂枝(二钱)芍药(二钱)甘草(二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微汗。
大承气汤
大黄(五钱生)芒硝(三钱)枳实(三钱)浓朴(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此汤所治之证,乃阳明燥热,筋脉焦枯之故。宜用清凉滋润之味。甚者乃用此汤,泄其胃热乃愈。
当归补血
汤合桂枝汤方
黄(一两)当归(三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甘草(二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水煎大半杯,温服。
[杂证要法\表证类] 疟疾
疟病者,阴邪闭束,郁其少阳之卫气也。以暑蒸汗泄,寒入汗孔,舍于肠胃之外,经脏之间,秋伤于风,而疟作矣。其证阴阳交争,阴胜于阳则发寒,阳胜于阴则发热。阳旺而发之速,则寒少而热多。阳虚而发之迟,则寒多而热少。阳气日盛,则其作日早。阳气日衰,则其作日晏。阳气退败,不能日与邪争,则间日乃作。如先寒后热,而为寒疟,以柴胡栝蒌干姜汤主之。如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而为牡疟,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如先热后寒,而为温疟,及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而为瘅疟,统以白虎桂枝柴胡汤主之。如疟证脾湿有寒属虚者,以六君子汤主之。如久疟不愈,结为瘕,名曰疟母者,以减味鳖甲煎、丸主之。
柴胡栝蒌干姜汤
柴胡(三钱)黄芩(二钱)甘草(二钱)人参(一钱)生姜(三钱)大枣(三枚)干姜(三钱)栝蒌(三钱)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呕,加半夏。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三钱)甘草(二钱)人参(一钱)茯苓(三钱)桂枝(三钱)干姜(三钱)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白虎桂枝柴胡汤
石膏(三钱)知母(三钱)甘草(二钱)粳米(半杯)桂枝(三钱)柴胡(三钱)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六君子汤
人参(三钱)白术(三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甘草(二钱)陈皮(三钱)倍加柴胡,并加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大半杯,温服。
减味鳖甲煎丸
鳖甲(二两四钱)柴胡(一两二钱)黄芩(六钱)人参(二钱)半夏(二钱)甘草(二钱)桂枝(六钱)芍药(一两)丹皮(一两)桃仁(四钱)阿胶(六钱)大黄(六钱)干姜(六钱)葶苈(二钱)上为末,用清酒一坛,入灶下灰一升,着鳖甲于中,煮令消化,绞汁去渣,入诸药煎浓,留药末,调和为丸,如梧子大,空腹服七丸,日三服。
[杂证要法\表证类] 痧证
病起于骤然,或气逆面青,肢冷目暗,俗称迷痧是也。或腹中绞痛,俗称绞肠痧是也。身上有斑点,如痧,或用麻刮之,累累如朱砂,故名曰痧。此乃风寒湿邪,或山岚瘴气,袭于肌表之间,而成此证。浅者刮之,深者刺之,宜急救。迟者邪干于脏,而气机不转,即不能救矣。
刺法
以针刺手腕中,足委中,及十指出血。(按∶手腕中,当是内关穴)
刮法
用手掌着热汤,重打手腕、足委中,至红紫有大斑如痘大。(按∶此刮法,实为拍打法也。)
[杂证要法\表证类] 中风
中风之家,其人素有土湿木郁之病,土湿则脾弱,而气不能达四肢,手足或有时顽麻。
木郁则肝虚,而血不能荣诸筋,支节或有时枯硬。一旦猝受风邪,外而皮毛窍闭,内而经藏气郁,其脏腑湿盛者,必至痰壅心肺,故神迷言拙,则痴喑之病作矣。其经络燥盛者,必至火铄血脉,故筋挛支拳,则瘫痪之病成矣。人必本气先伤,而后风邪得以中之。故邪中于络,口眼斜。邪中于经,手足不遂。邪中于腑,语言错乱,即不识人。邪中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如中风之浅者,只口眼邪,以驱风活血汤主之,此散微邪法也。如血分虚,而左半偏枯者,以桂枝归苓汤主之。如气分虚而右半偏枯者,以黄姜苓汤主之。如中风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言,小续命汤主之。如风邪国中,手足不遂者,以祛风汤主之。如痰涎胶塞,迷惑不清者,以葶苈散主之。此证明明是风,即可以风治之,不可与脱证相提并论。凡一切补益之药,万勿轻施,庶可以治风病矣。
驱风活血汤
竹沥(五钱)独活(三钱)生地汁(五钱)水煎大半杯,温服取微汗。
桂枝归苓汤
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甘草(二钱)当归(三钱)茯苓(三钱)川芎(二钱)生姜(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中下寒,加干姜、附子。
黄姜苓汤
黄(三钱)人参(三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生姜(三钱)杏仁(三钱)麻黄(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中下寒,加干姜、附子。病重者,黄、生姜可用一、二两。如中风血枯筋燥,阿胶、首乌之类,亦可暂用,要当适可而止。如大便结燥者,宜用阿胶、苁蓉以滑大肠。
如风家,肢节拳缩,宜用熨法。右半用黄、茯苓、生姜、附子,左半用首乌、茯苓、桂枝、附子,研末用布包,外以布巾缚住,以火钏温之,汗出即舒矣。
小续命汤
麻黄(二钱)防己(二钱)防风(三钱)芍药(二钱)黄芩(二钱)甘草(二钱)生姜(五钱)人参(二钱)杏仁(二钱)附子(二钱)川芎(二钱)桂枝(二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如痰火太盛,附子可去。
祛风汤
防风(三钱)桑叶(三钱)秦艽(三钱)天麻(三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杏仁(三钱)白芍(三钱)生姜(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葶苈散
葶苈(三钱)白芥子(三钱)甘遂(一钱)共研末,每服五分,宿痰即从便下。
[杂证要法\表证类] 历节风
历节风者,风寒湿之邪,伤于筋骨者也。其证支节疼痛,足肿头眩,短气欲吐,身羸发热,黄汗沾衣,色如柏汁。此缘饮酒,汗出当风取凉,酒气在经,为风所闭,湿邪淫,伤于筋骨。其经络之中,则是湿热。其骨髓之中,则是湿寒。以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四钱)芍药(三钱)甘草(二钱)白术(二钱)附子(二钱)知母(四钱)防风(四钱)麻黄(二钱)生姜(五钱)水煎大半杯,温服。如病剧不能捷效,加黄以行经络,乌头以驱寒湿,无有不愈。
[杂证要法\表证类] 痹证
痹证者,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病也。其病有定处,或痛中带麻,仍以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如血痹,并一切痹证之属虚者,以黄五物汤主之。
桂枝芍药知母汤
(见上)
黄五物汤
黄(三钱)桂枝(三钱)白芍(三钱)大枣(四枚)生姜(四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杂证要法\表证类] 鹤膝风
鹤膝风者,胫细而膝肿是也。为风、寒、湿三气合痹于膝,而成此证,仍以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如气血两虚者,以十全大补汤加味主之。如初起用白芥子研末,以姜葱汁调涂之,敷时患处起泡,泡干脱皮自愈。
桂枝芍药知母汤
(见上)
十全大补汤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炙)熟地当归黄肉桂白芍(各二钱)川芎(一钱)加姜枣,水煎大半杯,温服。防风、附子、牛膝、杜仲、独活、可随便加之。
白芥子敷法
以白芥子研细末,照法敷之。
[杂证要法\表证类] 脚气
香港脚者,足履地而受寒暑风湿之气,致成此证也。其初从足起,渐入小腹,甚乃上攻心胸,若不急治,遂至杀人。然其证有干湿之不同,湿香港脚者,两脚肿大,或下注生疮,浸淫滋水,以鸡鸣散主之。干香港脚者,两胫不肿,或顽麻,或挛急,或纵缓,为血虚而兼湿气,以
四物汤加味主之。如脚气疼痛,不可屈伸者,以乌头汤主之。若上气喘急,及小腹不仁,恐攻心不救者,以肾气丸主之。如香港脚冲心者,以矾石汤浸之。
鸡鸣散
槟榔(七粒)吴茱萸(三钱泡)苏叶(三钱)桔梗(五钱)橘红(一两)木瓜(三两)生姜(五钱)水三大碗,煎至一小碗,取汁;再入水二碗,煎取一小碗,取汁;两汁相和,次日五更,分三五次,冷服之。冬月略温亦可,天明当下黑粪。
四物加味汤
熟地(三钱)当归(三钱)川芎(一钱半)白芍(二钱酒炒)牛膝(二钱)独活(二钱)苍术(一钱)泽泻(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热者,加黄柏、知母、茵陈。寒者,加干姜、附子、吴茱萸、肉桂之类。
乌头汤
麻黄(三钱)芍药(三钱)黄(三钱)甘草(二钱炙)乌头(三钱)上将乌头咀,用蜜一杯,煎取五分,即出乌头。另四味,以水三杯,煎取一杯,去渣。纳蜜,再煎八分,温服。用茵陈五苓汤,亦效。
肾气丸
熟地(八两)山萸肉(四两)山药(四两)丹皮(三两)茯苓(三两)泽泻(三两)附子(一两)肉桂(一两)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钱,淡盐汤送下。
矾石汤
矾石(三两)水煎三五沸,浸脚良。
[杂证要法\里证类] 心腹痛
心腹疼痛者,土湿而木贼之也。土湿而胃胆上逆,则痛在心胸,土湿而肝脾下陷,则痛在少腹。
若中气颓败,木邪内侵,则不上不下,痛在当脐,更为剧也。上痛者热多而风少,下痛者风多而热少,而究其根源,总属湿寒所致。如痛在心胸,热多者以柴胡牡蛎汤主之。如痛在少腹,寒多者以姜苓桂枝汤主之。如因食积而疼,宜温下者,以大黄附子汤主之,或以浓朴七物汤主之。如因水积而疼者,以五苓汤主之,或以十枣汤主之。如因血积而疼者,以桂枝茯苓丸主之,或以下瘀血汤主之。如因痰积而疼者,以姜苓半夏汤主之。如因虫积而疼者,以乌梅丸主之。如无宿物,专属寒湿者,以大建中汤附子粳米汤主之。
柴胡牡蛎汤
柴胡(三钱)牡蛎(一钱粉)甘草(二钱)栝蒌(三钱)半夏(三钱)芍药(三钱)生姜(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如胸痹疼,仍宜用金匮方治之。
姜苓桂枝汤
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当归(三钱)生姜(三钱)半夏(三钱)杏仁(三钱)砂仁(二钱)水煎大半杯,温服。如寒甚,加附子。
大黄附子汤
大黄(三钱)附子(三钱)细辛(二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浓朴七物汤
浓朴(四钱)大黄(二钱)枳实(一钱半)桂枝(一钱半)甘草(一钱半)生姜(二钱半)大枣(二枚)水煎大半杯,温服。呕者加半夏,寒者再加生姜。
五苓汤十枣汤
(方均见痰饮)
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丹皮桃仁(去皮尖)芍药(各等分)陈皮(三钱)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瘥,加至三丸。
下瘀血汤
大黄(三两)桃仁(二十个)虫(二十枚去足翅)上为细末,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杯,煮一丸,取八分,顿服之。
姜苓半夏汤
(方见痰饮)
乌梅丸
(方见蛔虫)
大建中汤
蜀椒(二钱炒去汗)干姜(四钱)人参(二钱)水二杯,煎一杯,去滓,入胶饴四钱,煎取八分,温服,如一炊顷,可食热粥半碗。
附子粳米汤
附子(二钱制)半夏(四钱)甘草(一钱炙)粳米(五钱布包)大枣(二枚)生姜(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日夜作三服。
[杂证要法\里证类] 腰痛
腰痛者,水寒而木郁也。肾居腰间,肾水寒则土湿,土湿则木郁而阳陷,则痛在于腰。亦有色欲过度而腰痛者,阴精大泄,而阳根已损,此木枯土败之原,而疼痛所由来也。如因湿而得属实者,以肾着汤主之。如因寒而得属虚者,以桂枝姜苓阿胶汤主之。如因外感风寒而致者,应以伤寒法治之,不在此例。
肾着汤
茯苓(三钱)白术(三钱生)干姜(二钱)甘草(一钱炙)水煎大半杯,温服。
桂枝姜苓阿胶汤
茯苓(三钱)桂枝(三钱)甘草(二钱)生姜(三钱)阿胶(三钱炒研)白芍(三钱)当归(三钱)川芎(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杂证要法\里证类] 头痛
头痛者,风寒火三气逆于上也。然亦有因阴血虚,阳热盛而头痛者。亦有因阳气虚,阴寒盛而头痛者。血虚头痛尚微,阳虚头痛独剧耳。如真头痛,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不治。如因火盛而头痛者,以元参饮主之。如因血虚而头痛者,以当归补血汤加鹿茸主之。如因肾阴虚而头痛者,以左归饮加味主之。如因阳虚而头痛者,以吴茱萸汤主之。如因外感风寒而头痛者,应以伤寒法治之,不在此例。
元参饮
元参(一两)水煎,当茶饮。有风者,用柴胡汤去人参,加元参、枳实治之。
当归补血汤
黄(一两)当归(三钱)加鹿茸(一两),水煎大半杯,温服。
左归饮
熟地(四钱)山药(三钱)山茱萸(三钱)茯苓(三钱)枸杞(三钱)甘草(二钱炙)加肉苁蓉(三四钱),川芎(二钱),细辛(一钱半),水煎服。
吴茱萸汤
人参(二钱)吴茱萸(二钱)生姜(四钱)大枣(三枚)水煎大半杯,温服。
[杂证要法\里证类] 眩晕
眩晕者,眩冒而旋转不定也。如因肝风痰饮而致者,统以二陈汤加味主之。如因虚而致者,以一味鹿茸酒主之。如因火亢而致者,以一味大黄散主之。
二陈汤
半夏(三钱)陈皮(三钱)茯苓(三钱)甘草(二钱炙)水煎大半杯,温服。如属肝风者,加防风、玉竹、天麻、钩藤。如属痰饮者,倍半夏,倍加泽泻。火盛者,加黄芩、元参。
一味鹿茸酒
鹿茸(一两)酒煎去渣,入麝香少许服。
一味大黄散
大黄(制)为末茶调下,每服一钱至二三钱。清宁丸亦可代之。
[杂证要法\里证类] 痰饮
痰饮者,肺肾之病也。其根由于土湿,盖肺气降而化水,肾水升而化气,一自阳衰土湿,肺气壅滞不能化水,肾水凝瘀不能化气,气不化水则郁蒸于上而为痰,水不化气则停积于下而为饮。痰饮伏留,清道堵塞,此壅嗽发喘,息短胸满,眠食非旧,喜怒乖常,诸变证所由作也。如痰饮伏留而胀满者,以姜苓半夏汤主之,或以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如痰饮停滞而喘喇者,以小青龙汤主之,或以麻黄射干汤主之。如饮积于上,气不化水,致饮留心下而化痰者,以桂苓甘术汤主之。如饮积于下,水不化气,致饮泛胸中而化痰者,以真武汤主之。如水饮停瘀脏腑,上在胸膈,宜泄其气分者,以十枣汤主之。下在脐腹,宜泄于水道者,以猪苓汤主之。流溢经络,宜泄于汗孔者,以五苓散主之。
如一切痰饮可吐者,以瓜蒂散主之。
姜苓半夏汤
茯苓(三钱)泽泻(三钱)甘草(一钱)半夏(三钱)杏仁(三钱)生姜(三钱)陈皮(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如上热者,加黄芩、贝母。下寒者,佐干姜、附子。宿痰胶固难行者,加枳实开之。
小半夏加茯苓汤
(方见喘促)
小青龙汤
(方见《伤寒》)
麻黄射干汤
(方见《金匮》)
桂苓甘术汤
茯苓(四钱)白术(三钱)桂枝(三钱)甘草(一钱半炙)水煎大半杯,温服。
真武汤
茯苓(三钱)白芍(三钱)生姜(三钱)白术(二钱)附子(二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十枣汤
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异筛,秤末,合和之。水二杯,先煮大枣十枚,至七分,去渣滓,纳药末。强人服八九分,羸人服五六分,平旦温服,若下少病不除,明日更服,加三分,利后糜粥自养。
猪苓汤
(方见瘟疫)
五苓散
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桂枝(半两)茯苓(十八铢)共为末,以白饮和服三钱,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按∶白饮即白开水)
瓜蒂散
瓜蒂赤小豆上各等分为末,取二钱,以香豉一撮,用热汤煮作稀糜,和药散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家,不可与之。
[杂证要法\里证类] 咳嗽
咳嗽一证,五脏六腑皆有之,非独肺也。然总不外于外感内伤所致。外感者,风寒闭其皮毛,肺气必致郁遏,然必内挟水饮,而痰壅肺窍,一遇风寒闭塞,其嗽乃作也。内伤者,七情色欲伤其血脉,夜则发热,日则咳嗽,甚则日夜发热,日夜咳嗽,此为虚势咳嗽也。先伤其血,后伤其气,阴阳并竭,气血皆亏,其病剧矣。如外感风寒,内挟水饮,宜温散者,以小青龙汤主之。宜清解者,以小柴胡汤主之。如内伤咳嗽,血虚有寒者,以小建中汤主之。如内伤咳嗽,气逆有火者,以麦冬汤主之。或外感,或内伤,如火热乘肺,咳唾有血者,以《千金》麦门冬汤加减主之。
小青龙汤
麻黄(二钱)芍药(二钱)细辛(一钱)干姜(二钱)甘草(二钱)桂枝(二钱)五味(一钱)半夏(二钱)先煮麻黄去沫,后入诸药,煎服。寒者可加附子,热者可加石膏、大黄。湿者可加茯苓,燥者可加天冬、麦冬。射干麻黄汤亦妙。方见《金匮》。
小柴胡汤
(方见瘟疫)
小建中汤
桂枝(三钱)芍药(六钱)生姜(三钱)甘草(二钱)饴糖(六钱)大枣(二枚)水三杯,煮取一杯,去滓,纳饴糖,更上微火消解,温服,日三服。
麦门冬汤
(方见喘证)
千金麦门冬汤
麦门冬(二钱)桔梗(二钱)半夏(二钱)生地黄(二钱)紫菀(二钱)杏仁(二钱)桑叶(二钱)甘草(一钱)柏叶(二钱)生姜(一片)水煎大半杯,空心服。如无血,去柏叶,外感内伤均可服。白茅汤亦可用(方见血证)。金匮治咳嗽方颇多,宜择而用之。
[杂证要法\里证类] 喘促
喘促者,气上冲而不得倚息也。其证有实有虚,有半实半虚者。实喘者,或外感风寒,皮毛顿闭,或内停水饮,肺气不宣,均足致喘。虚喘者,水天之气不相交接也。《经》云,其本在肾,其末在肺,以明水天一气。若天水违行,则肺肾不交而喘作矣。倘治不得宜,将有离脱之患。半实半虚者,肺金寒而脾土湿,脾气不升,肺气不降,痰涎在中,上下不交而为喘。夫脾肺不交,则为虚寒湿,内凝则为实。虚实相半,宜补泻并施,寒凉之药,在所当禁也。如实喘属外感风寒者,以小青龙汤主之。如实喘属内停水饮者,以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或姜苓半夏汤主之。如虚喘而肾气离根,水泛为痰者,以真武汤主之。如半实半虚,内有寒湿者,以六君子汤,加生姜主之。如半实半虚,内有火逆者,以麦门冬汤主之。
小青龙汤
(方见咳嗽)
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四钱)茯苓(四钱)生姜(四钱)水煎大半杯,温服。凡呕吐吞酸,腹痛胀满者,均可用。
治喘方
即加减小青龙汤也。茯苓(三钱)半夏(三钱)陈皮(三钱)甘草(二钱)桂枝(三钱)干姜(二钱)细辛(一钱)砂仁(二钱)
姜苓半夏汤
(方见痰饮)
真武汤
(方见痰饮)
六君子汤
(方见疟疾)加生姜(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麦门冬汤
麦冬(三钱)人参(二钱)粳米(五钱)半夏(三钱)甘草(三钱)大枣(二枚)水煎大半杯,温服。
[杂证要法\里证类] 哮证
哮证者,寒邪伏于肺,痰窠结于肺膜,内外相应,一遇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伤,即发。伤酒,伤食,动怒,动气,役劳,房劳亦发。一发则肺之寒气,与肺膜之浊痰,野狼狈相根据,窒塞关隘,不容呼吸。若呼吸,则气触其痰,鼾有声,非泛常之药,所能治也。以圣济射干丸主之。
圣济射干丸
射干半夏(各一两)陈皮百部款冬花贝母细辛干姜茯苓五味子郁李仁皂荚(各五钱去皮子)共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空心米饮下三四十丸,一日两服。
[杂证要法\里证类] 肺痈
肺痈者,湿热之郁蒸也。缘阳衰土湿,肺胃不降,湿郁成热,而复外感风邪,皮毛固闭,营郁不得外达,则肺热愈炽矣。其证胸内隐隐疼痛,痞闷喘促,痰嗽弥增,口干咽燥,而不作渴,少饮汤水,则津液沸腾,多吐浊沫,热邪内伤其津血,津血与痰涎郁蒸,腐化脓秽,吐如米粥,久而肺脏溃烂,是以死也。如肺痈初起,以苏叶橘甘桔汤主之。如脓成,以二白散主之,或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苏叶橘甘桔汤
苏叶(三钱)甘草(二钱)桔梗(三钱)杏仁(三钱)茯苓(三钱)贝母(三钱)橘皮(三钱)生姜(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如胃逆胸满重,加半夏。如痰盛,宜逐以甘遂、葶苈之属驱之。如脓成,当泄以丹皮、桃仁之类排之。剧者用仲景二白散。
二白散
桔梗(三分)贝母(三分)巴豆(一分去皮炒研如脂)为末,饮服半钱匕,虚者减之。脓在膈上则吐,在膈下则泄,下多,饮冷水一杯则止。
葶苈大枣泻肺汤
葶苈弹子大(炒黄研)大枣(十二枚)水三杯,煮枣,取二杯,去枣,入葶苈,煮取一杯,顿服。脓未成,则痰下。脓已成,则脓下。
[杂证要法\里证类] 气鼓
气生于肺,而根于肾,肾阳不升则气不化水,而抑郁于下,是为气鼓。气鼓者,脐以下肿是也。盖肾不升,由于土湿,土湿则木郁,木失发达之性,是以凝滞,而生胀满。木失疏泄之权,是以淋涩,而小便不利。且土湿脾必陷,脾陷则肝木沉郁,而生下热。土湿胃必逆,胃逆则胆火浮升,而生上热。病本则属湿寒,病标则属湿热,法宜泄湿行郁,补脾精而达木气,清利膀胱之郁热也。以桂枝姜砂汤主之。胃苓汤亦主之。如脾虚不运,而作鼓胀者,以六君子汤主之。如脾肺湿旺,化生郁浊,腐败胶粘,不得下行,宜用瓜蒂散去其郁陈,然后调之。如病重人虚,不可服此,以葶苈散主之。
桂枝姜砂汤
茯苓(三钱)泽泻(三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甘草(二钱炙)砂仁(一钱炒研)生姜(三钱)杏仁(三钱)水煎大半杯,入砂仁略煎,去渣,入西瓜浆一汤匙,温服。如膀胱湿热,小便红涩者,加栀子清之。
胃苓汤
浓朴(二钱)陈皮(三钱)白术(二钱)茯苓(三钱)猪苓(三钱)泽泻(三钱)桂枝(三钱)甘草(二钱)加生姜(三片),水煎服。如上热加黄芩,下寒加干姜。
六君子汤
(方见疟疾)
瓜蒂汤
(方见痰饮)
葶苈散
(方见中风)
[杂证要法\里证类] 水胀
水统于肾,而根于肺,肺阴不降,则水不化气,而泛滥于上,是为水胀。水胀者,脐以上肿是也。盖肺不降,由于胃逆,胃逆由于土湿,土湿乃由水寒,水寒而肾失封蛰之性,则相火不得秘藏,土湿乃令木郁,木郁而肝失疏泄之权,则水道不能清利,是以膀胱癃闭,水不归壑而逆行于胸腹,浸淫于经络,则肿胀之病作矣。其本之在脏者,宜泄之于膀胱。其标之在经者,宜泄之于汗孔。汗溺之行,总以燥土疏木为主。盖水病虽在肺肾,而土湿木郁乃其根本也。如初起宜发汗者,以苓桂麻黄汤主之。宜利水者,以苓桂阿胶汤主之。如水在太阳之经,宜发汗以驱水者,以小青龙汤主之。如水在少阴之经,宜化气以导水者,以真武汤主之,如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以防己黄汤主之。如皮水四肢肿,水在皮中,聂聂动者,以防己茯苓汤主之。如治正水者。以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如治石水者,以麻黄附子汤主之。
苓桂麻黄汤
茯苓(三钱)泽泻(三钱)半夏(三钱)杏仁(三钱)甘草(二钱)麻黄(二钱)桂枝(三钱)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汗。中气虚加人参,寒加干姜,肺热加麦冬、贝母。用五苓散加茵陈亦妙。
苓桂阿胶汤
茯苓(三钱)泽泻(三钱)甘草(二钱)桂枝(三钱)阿胶(三钱)猪苓(三钱)水煎大半杯,热服。小便不清加西瓜浆,热加栀子,中虚加人参,寒加干姜。乙木遏陷,疏泄不行,阳败土湿,不能制伏水邪,故病肿胀。泄湿燥土,疏木行水,是定法也。后世八味加减之方,地黄助脾之湿,附子益肝之热,肝脾未至极败,服之可效,肝脾病深,则不效,而反益其害,最误人也。
小青龙汤
(方见咳嗽)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汤
(二方,均见金匮。)
真武汤
(方见痰饮)
防己黄汤
防己(三钱)甘草(一钱半炙)白术(二钱)黄(二钱)生姜(一钱)大枣(一枚)水煎大半杯,温服。服后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下,温令微汗瘥。喘者加麻黄。胃中不和者,加芍药。气上冲者,加桂枝。
防己茯苓汤
防己(三钱)桂枝(三钱)黄(三钱)茯苓(六钱)甘草(一钱炙)水煎大半杯,温服,日夜作三服。
桂枝苓泽汤
此方统治鼓胀桂枝(三钱)茯苓(六钱)泽泻(三钱)杏仁(三钱)半夏(三钱)甘草(二钱)防己(三钱)桑叶(三钱)生姜(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杂证要法\里证类] 噎膈
噎膈者,阳衰土湿,上下之窍闭也。盖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气升则下窍豁达而莫壅,浊气降则上窍清空而无碍,一自中气虚败,湿土堙塞,脾陷则清气不升,是以下窍涩结而不出,胃逆则浊气不降,是以上窍郁塞而不纳。且脾陷则肝木无疏泄之权,故便溺艰涩而水瘀不行。胃逆则胆火有浮升之势,故痰涎滞塞而食噎不下。出纳之无灵,缘脾胃之不运,而脾胃之不运,实中气之虚败致之也。以苓桂半夏汤主之。
苓桂半夏汤
茯苓(三钱)泽泻(三钱)甘草(二钱)桂枝(三钱)半夏(三钱)干姜(三钱)生姜(三钱)芍药(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如上脘不开,宜重用半夏以降胃气。痰盛者,加茯苓、橘皮行其瘀浊,生姜取汁,多用益善。如痰饮极旺,用瓜蒂散吐之。如胸胁痛楚,当以甘草缓其迫急,芍药泄其木邪,柴胡、鳖甲散其结郁。若兼风木枯燥加阿胶、当归,滋木清风,其痛自瘥。如大便燥结,宜以干姜、砂仁温中破滞,益脾阳而开肠窍;以桂枝达木郁而行疏泄;干涩难下者,重用肉苁蓉以滑肠窍,白蜜亦佳;木枯血燥,不能疏泄,加阿胶、当归滋其风木。如小便红涩,宜苓泽桂枝,泄湿疏木,以通前窍。甚者用猪苓汤加桂枝。猪苓滑泽,泄湿燥土,桂枝、阿胶,疏木清风,水道自利。
[杂证要法\里证类] 反胃
反胃与噎膈同理,但噎膈上脘下脘全闭,故食不能入而反胃,上脘不闭,惟下脘闭耳,故朝食而暮吐,暮食而朝吐也。盖胃虽能纳谷,而脾虚不能消化,下行无路,则逆而上涌,此自然之理也。法宜温中燥湿,降逆开结为主,宜以姜苓半夏汤主之。如中焦虚寒,下焦无火者,以吴茱萸汤主之。
姜苓半夏汤
人参(三钱)半夏(三钱)生姜(三钱)茯苓(三钱)白蜜(半杯)河水扬之二百四十遍,煎大半杯,入白蜜,温服。若肝气不能疏泄,加桂枝、阿胶疏木清风,至利水滑肠之法,根据噎膈诸方,无有异也。
吴茱萸汤
(方见头痛)
[杂证要法\里证类] 不能食(谷劳附)
不能食者,胃中元气虚也。然有虚冷虚热之异,虚冷者,胃阳败则湿胜其燥,虽食而不能消化,其证面黄白,身常恶寒,大便溏秘无常是也。虚热者,胃阴竭则燥胜其湿,不食而常觉饱闷,其证面黄赤,身常恶热,大便燥结不通是也。谷劳一证,其人怠惰嗜卧,肢体烦重,腹满善饥而不能食,食已则发,谷气不行使然也。如胃虚冷不能食者,以消食丸主之。如胃虚热不能食者,以资生丸主之。如谷劳不能食,以沉香汤,椒姜大麦汤主之。
消食丸
麦(一升)神曲(一升)干姜(四两炮)乌梅(四两焙)茯苓(五两)用蜜为丸,每服十五丸,日再。加至四十丸。
资生丸
白术(三两,米泔水浸用山黄土拌九蒸晒去土切片焙干)橘皮(二两)山楂(二两蒸)神曲(二两炒)茯苓(一两五钱,人乳拌饭上蒸晒干)人参(三两,人乳浸透饭锅上蒸透)白豆蔻(五钱微炒)扁豆(一两炒)莲肉(一两去心炒)山药(一两半炒)芡实(一两半炒)薏仁(二两炒)上为末,炼蜜丸,每服二钱,细嚼,淡盐汤下。
沉香汤
沉香(一钱)枳实(二钱)人参(三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姜制)杏仁(三钱)甘草(二钱)陈皮(三钱)白术(三钱土炒)生姜(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椒姜大麦汤
大麦芽(一升炒)川椒(一两炒)干姜(三两)共捣末,每服方寸匕,日三服。
[杂证要法\里证类] 呕吐哕呃逆
呕者,口中出水而无食也。吐者,口中吐食而无水也。呕吐者,水与食并出也。哕者,口中有哕味也。呃逆者,气冲有声,声短而频也。总属阳明胃病也。胃以下行为顺,倘木郁克土,而胃气上逆,则诸病作矣。然有虚实寒热之不同。宜分治之。如食谷欲呕,手足逆冷,烦躁欲死,属胃虚。有寒者,以吴茱萸汤主之。如胃反吐而渴,欲饮水,因湿盛瘀塞,胃土降路。而火不得下,蛰属胃实。有热者,以茯苓泽泻汤主之。如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四肢见厥,属寒盛格阳者,以四逆汤主之。如食已即吐,属胃湿生热者,以大黄甘草汤主之。如吐呕而谷不得下,胃气上逆,浊阴不降,属胃实有寒者,以小半夏汤主之。如呕吐发热,腹中痞满,胸胁作痛,属肝郁有热者,以小柴胡汤主之。如呕而肠鸣,心下痞硬,有寒有热,半虚半实者,以半夏泻心汤主之。如哕逆者,以橘皮竹茹汤主之。如呃逆者,以代赭旋复花汤主之。如久病呃逆,恐脾肾之气将绝,宜纯以温补之药治之。以上诸证,或统以二陈汤加减治之。
吴茱萸汤
(方见头痛)
茯苓泽泻汤
茯苓(八钱)泽泻(四钱)甘草(二钱)桂枝(二钱)白术(三钱)生姜(四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四逆汤
甘草(二钱)干姜(三钱)附子(二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大黄甘草汤
大黄(四钱)甘草(二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小半夏汤
半夏(四钱)生姜(四钱)水煎大半杯,温服。如胃败已极,宜去半夏加人参。
小柴胡汤
(方见瘟疫)
半夏泻心汤
半夏(三钱)黄芩(一钱半)干姜(一钱半)甘草(一钱半)人参(一钱半)黄连(五分)大枣(二枚)水煎大半杯,温服。
橘皮竹茹汤
橘皮(三钱)竹茹(二钱)生姜(五钱)人参(一钱)甘草(二钱)大枣(三枚)水煎大半杯,温服。
代赭旋复花汤
旋复花(一钱半)代赭石(五分)人参(一钱)甘草(一钱)半夏(一钱)生姜(二钱)大枣(二枚)水煎大半杯,温服。
二陈汤
(方见眩晕)倍半夏,加生姜,水煎服。热加黄连、鲜竹茹、鲜芦根。寒加吴茱萸、人参、大枣。食积加神曲、山楂、麦芽。哕加旋复花、人参、代赭石。呃逆加丁香。柿蒂、杏仁、砂仁;如久病发呃,为脾肾之气将绝,不用此方,惟用人参一两,干姜附子各三钱,丁香、沉香、柿蒂各一钱服之。如吐虫,宜去甘草,加川椒、人参、吴茱萸、黄连、黄柏、干姜、乌梅肉各一钱。
[杂证要法\里证类] 吞酸
吞酸者,多属于肝。缘肝盛侮脾,久之脾土虚弱,传运较迟,饮食停滞,杂不堪,此酸味所由作也。如脾虚不运有寒者,以二陈汤加吴茱萸、生姜主之。如脾虚不运有寒有热者,以连理汤加陈皮、半夏主之。如饮食不化属实者,以平胃散主之。如饮食不化属虚者,以六君子汤主之。
二陈汤
(方见眩晕)加吴茱萸、生姜,水煎大半杯,温服。
连理汤
人参白术干姜甘草(炙)黄连(各一钱)加陈皮、半夏水煎大半杯,温服。
平胃散
苍术(三钱炒)陈皮(二钱)浓朴(二钱炒)甘草(一钱炙)加生姜五片,水煎大半杯,温服。
六君子汤
(方见疟疾)
[杂证要法\里证类] 泄泻
泄泻者,肝脾之下陷也。常人谷贮于大肠,水渗于膀胱,一自土湿而脾无蒸化之力,木郁而肝失疏泄之权,则水气不入于膀胱,而与谷合趋于大肠,此泄泻所由作也。其土湿盘结于胸腹,则生胀满。其木郁冲激于脏腑,则生疼痛,其势使之然也。如泄泻初起,腹痛胀满,小水不利,病属寒湿者,以胃苓汤加减主之。如脾阳已败,肠胃寒滑者,以茯苓四逆汤主之。如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以通脉四逆汤主之。如五更至天明,腹痛而泻,有定候,属脾肾虚寒者,以四神丸主之。如久泻寒热并作者,以乌梅丸主之。
胃苓汤
(方见气鼓)加生姜三斤,水煎大半杯,温服。如寒甚下利清谷,或加干姜、附子。
或加吴茱萸。如热甚下利肠垢,去桂枝,加黄芩。如虚甚,加人参。
茯苓四逆汤
人参(二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干姜(三钱)附子(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呕加半夏。
通脉四逆汤
干姜(五钱)附子(三钱)甘草(三钱炙)水煎大半杯,温服。
加味理中汤
人参(三钱)白术(三钱)干姜(二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山药(三钱)扁豆(三钱)脾虚作泻者,宜用此方。
四神丸
补骨脂(四两酒炒)肉豆蔻(面煨去油)五味子(各二两)吴茱萸(一两汤泡)以大枣八十一枚,生姜四两,同煮烂,去皮核,和为丸,如梧子大,临睡以米汤送下四钱。去肉豆蔻,加人参、茯苓、干姜、附子、罂粟壳,以米汤泛丸,更效。
乌梅丸
乌梅(九十三枚)细辛(六钱)干姜(一两)黄连(一两六钱)蜀椒(四钱炒)当归(四钱)桂枝(六钱)附子(六钱)人参(六钱)黄柏(六钱)各研末,以苦酒浸乌梅一宿,去核,饭上蒸之,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入炼蜜,共捣千下,丸如桐子大。先饮食,白饮和服十丸,日三服,渐加至二十丸。
[杂证要法\里证类] 痢疾
痢疾者,腹痛下利脓血,或赤或白,或赤白相兼,里急后重。其证有因外感风寒暑湿而致者。有因食饮不节,起居不时,阴受之而入五脏,则填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者,有因于奇恒之下利者,乃三阳并至,三阴莫当,病起甚速,九窍皆塞,阳气滂溢,干嗌喉塞,阳并于阴,其痛上下无常,其脉反缓小沉涩者。如外感下利发热,而仍恶寒者,以当归四逆汤主之。如外感下利发热,胸胁满而呕吐者,以小柴胡汤主之。如外感发热而内复有热,因挟热下利者,以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汤主之。如因饮食不节,起居不时,外受风寒,而内伤生冷,致成泻痢,宜温中去湿者,以抑扶煎主之。如因触受阴寒,腹痛甚紧,手足厥冷,宜大温中者,以四逆汤加白芍主之。如土湿木郁,宜清风热而去寒湿者,以桂枝苁蓉汤主之。如奇恒痢疾,或噤口不食者,以大承气汤主之。如脾湿生寒,宜温燥己土者,以桃花汤主之。如肝郁生热,宜疏泄风木者,以白头翁汤加阿胶甘草主之。
当归四逆汤
当归(三钱)白芍(三钱)桂枝(三钱)甘草(二钱炙)细辛(一钱)木通(一钱)大枣(四枚)水煎大半杯,温服。寒者加生姜、吴茱萸各二钱。
小柴胡汤
(方见瘟疫)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
葛根(二钱)黄芩(二钱)黄连(二钱)甘草(一钱)水三杯,先煮葛根至一杯半,吹去沫,入诸药,煎七分,温服。
抑扶煎
浓朴(二钱)陈皮(三钱)乌药(二钱)猪苓(三钱)泽泻(三钱)干姜(二钱)吴茱萸(一钱)甘草(二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四逆汤
(方见呕吐)加白芍二钱,水煎服。如寒盛,姜附宜重用。
桂枝苁蓉汤
桂枝(三钱)甘草(二钱)芍药(三钱)丹皮(三钱)茯苓(三钱)泽泻(三钱)橘皮(三钱)肉苁蓉(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湿寒加干姜,湿热加黄芩。
大承气汤
(方见温证)
桃花汤
赤石脂(六钱研末)干姜(二钱)粳米(五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白头翁汤
白头翁(一钱)黄连(一钱半)黄柏(一钱半)秦皮(一钱半)阿胶(三钱)甘草(二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杂证要法\里证类] 秘结
大便秘结者,手足阳明之病也。但伤寒阳明之便结,固纯属肠胃之燥热。若寻常之便结,往往胃湿而肠燥。盖阳主开,阴主阖,阳盛则窍隧开,阴盛则关门阖,凡粪若羊矢者,皆阴盛而肠结,非关火旺也。
且肾司二便之开阖。或寒,或热,或虚,或干燥,均能致秘结之证,又宜理肾为主。如阳盛土燥,大便坚硬者,以阿胶麻仁汤主之。如阳衰土湿,粪若羊矢者,以肉苁蓉汤主之。如大便坚,其脾为约者,以麻仁丸主之。
阿胶麻仁汤
生地(三钱)当归(三钱)阿胶(三钱)麻仁(三钱研)水煎一杯,去渣,入阿胶火化,温服。结甚加白蜜半杯,胃热加芒硝、大黄,精液枯槁,加天冬、龟胶。
肉苁蓉汤
肉苁蓉(三钱)麻仁(三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甘草(二钱)桂枝(三钱)水煎一杯,温服。
麻仁丸
浓朴(八两姜制)枳实(八两面炒)芍药(八两)大黄(一斤蒸焙)麻仁(八两别研)杏仁(五两半去皮尖炒)上为末,炼蜜和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临卧温水下,大便通利则止。
[杂证要法\里证类] 五淋癃闭
淋病者,小便短数,淋漓不断,茎中痛是也。癃闭者,小便点滴不通,胀闭欲死是也。二证虽属热结于膀胱,实由三焦之气化不行所致也。且肝主疏泄,如木不能泄,则生气幽郁而为热,溲溺所以结涩。肾主闭藏,如水不能藏,则阳根泄露而生寒,精血所以流溢,此又二证所由来也。如五淋初起,以五淋汤加减主之。如癃闭证,阴不化阳者,以滋肾丸主之。阳不化阴者,以白通汤主之。如阴阳俱不化者,以济生肾气丸主之。如服利水药不效者,以补中益气汤,服后以手探吐之。此开上窍以通下窍之法也。二证或统以桂枝苓泽汤主之。
五淋汤
赤茯苓(三钱)白芍(二钱)生山栀(二钱)当归(一钱四分)细甘草(一钱四分)水煎服。如因动气而得,脐下胀痛为气淋,加荆芥、香附、生麦芽,如溺血茎中割痛,为血淋,加牛膝、桃仁、红花、生地、入麝香少许。如溺如沙石,为石淋,送下六一散三钱。如尿出如膏,为膏淋,合萆厘清饮。如因劳而得。为劳淋,合补中益气汤。如过服金石药,与老人阳已萎,思色以降其精,致精内败而为淋,加萆、石菖蒲、菟丝子以导之。如因色欲过度,似淋非淋,溺短而数,茎中痛甚者,酌加肉苁蓉、淫羊藿、生杜仲、白蜜、羊脂之类。
滋肾丸
黄柏(一两)知母(一两)肉桂(一钱)研末,蜜丸每服三钱,开水送下。
白通汤
葱白(二茎每茎寸半)干姜(三钱)附子(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按葱白宜多加,再加人尿一盏,尤效。
济生肾气丸
熟地山萸肉山药丹皮茯苓泽泻肉桂附子牛膝车前子炼蜜为丸,如桐子大,作汤服亦可。
补中益气汤
黄(二钱蜜炙)人参白术当归陈皮甘草(各一钱)升麻柴胡(各三分)水煎服,二时许,二煎再服,即以手探吐之。
桂枝苓泽汤
茯苓(三钱)泽泻(三钱)猪苓(三钱)桂枝(三钱)阿胶(三钱炒)水煎大半杯,热服。
[杂证要法\里证类] 黄胆(黄汗附)
黄胆者,已食如饥,但欲安卧,一身面目及小便俱黄是也。其证或伤于饮食,或伤于酒色,病因虽不同,而要总由于阳衰而土湿,湿在上者,阳郁而为湿热,湿在下者,阴郁而为湿寒。
如乙木下陷,而阳遏于阴分,亦化为湿热。甲木上逆,而阴旺于阳分,亦化为湿寒,此阳黄阴黄所由分也。其表在经络者,宜散之于汗孔。
其里在膀胱者,宜泄之于水道。其高在上脘者,宜涌吐其败浊。其低在下脘者,宜推荡其陈宿。酌其温凉寒热,四路涤清,则治黄胆无余蕴矣。如阴黄属脾虚不运者,以小建中汤主之。如阴黄属肾虚不化者,以真武汤主之。如阳黄属谷疸腹满尿涩者,以甘草茵陈汤主之。如阳黄宜发汗以利水者,以茵陈五苓散主之。如阳黄宜去热以利水者,以猪苓汤加茵陈主之。如阳黄属酒疸,心中懊,热疼恶心欲吐者,以栀子大黄汤主之。如阳黄属色疸,日晡发热恶寒,膀胱急,小便利,大便黑溏,五心热,腹胀满,身黄额黑者,以元滑苓甘散主之。如阳黄内有瘀热宜下者,以大承气汤去浓朴加栀子茵陈主之,如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出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以汗出浴水,水从毛孔入得之,此名黄汗,以黄桂枝芍药苦酒汤主之。如身疼痛烦躁,小便不利者,以桂枝加黄汤主之。
小建中汤
(方见咳嗽)加茵陈,水煎大半杯,温服。
真武汤
(方见痰饮)加茵陈,水煎大半杯,温服。
甘草茵陈汤
茵陈(三钱)栀子(三钱)大黄(三钱)甘草(二钱)水煎大半杯,热服。服后小盒饭利,尿如皂角汁状,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茵陈五苓散
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等分为散,每用五钱,调茵陈蒿末一两,空腹米饮和服一汤匙,日三服,多饮热汤取汗。
猪苓汤
(方见瘟疫)
栀子大黄汤
栀子(三钱)香豉(三钱)大黄(三钱)枳实(三钱)水煎一怀,热分三服。
元滑苓甘散
元明粉滑石甘草茯苓等分为末,大麦粥汁和服一汤匙,日三服。
服后病从大小便去,尿黄粪黑是其候也。
大承气汤
(方见温证)
黄桂枝芍药苦酒汤
黄(五钱)芍药(三钱)桂枝(三钱)苦酒一杯半,水一杯,煎八分,温服。当心烦,至六七日乃解。
桂枝加黄汤
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生姜(三钱)甘草(二钱炙)黄(三钱)大枣(四枚)水三杯,煮八分,温服。须臾啜热粥一杯余,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杂证要法\寒证类] 霍乱
霍乱者,食寒饮冷而外感风寒者也。脾胃以消化为能,如水谷不消,在上脘则胃逆而为吐,在下脘则脾陷而为利,或吐或利,不并作也。若风寒外束,经迫腑郁,则未消之饮食,不能容受,于是吐利并作,而霍乱之病成矣。肝胆主筋,水土寒湿,木气不荣,是以筋转也。如霍乱头疼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以五苓散主之。寒多不饮水者,以理中丸主之。如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或吐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以四逆汤主之,如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以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如恶寒脉微,而复和,利止亡血也,以四逆加人参汤主之。如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五苓散
(方见痰饮)用
抑扶煎
尤妙(方见痢疾)
理中丸
人参白术甘草干姜(各三两)炼蜜为丸,白滚水调服,作汤亦可。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白术加桂四两。吐者,去白术加生姜三两,下利者,仍用术。
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寒加干姜,足前成四两。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杯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四逆汤
(方见呕吐)用
茯苓四逆汤加半夏
尤妙(方见泄泻)
通脉四逆汤
(方见泄泻)加猪胆半杯
四逆加人参汤
即四逆汤加人参
桂枝汤
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甘草(二钱炙)生姜(三钱)大枣四枚,水煎温服,须臾啜稀粥,温覆取微似汗。
[杂证要法\寒证类] 疝气
疝气者,睾丸肿大而痛也。其证虽属肝肾之邪,而实原于任脉。《经》云∶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是也。水寒木郁,阴气结滞,乃成此证。法宜温水木之寒,散肾肝之结,则疝气自消矣。如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者,以乌头桂枝汤加味主之。如寒疝,宜去湿调气者,以五苓散加味主之。外法以锻石敷之。如狐疝之偏,有大小,时时上下者,用蜘蛛散亦良。
乌头桂枝加味汤
乌头(三钱泡)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甘草(二钱)生姜(三钱)吴茱萸(三钱泡)泽泻(三钱)大枣(四枚)水煎大半杯,温服。其臃肿偏坠者,用此药煎汤热洗之。
或用药末盛带中热熨之,日作数次,令其囊消而止。
五苓散
(方见痰饮)加小茴木香、木通、金铃子,如痛甚须防其溃烂,加金银花为君,再加乳香、没药为佐。如麻木不痛,恐为疝,宜加桃仁、附子、荜茇、沙参、蒺藜,蜜丸,盐汤送下。
外治法
用雄黄(一两),矾石(二两),甘草(五钱),煮汤洗之。
蜘蛛散
蜘蛛(十四枚焦炒)桂枝(五分)研末,取八分一匕,饮和,日再服,蜜丸亦可。
[杂证要法\寒证类] 奔豚
奔豚者,肾之积也。缘阴气凝聚,结于少腹,坚实牢硬,有时逢郁则发,奔腾逆上,势如惊豚。
腹胁心胸,诸病皆作,气冲咽喉,七窍火发,危困欲死,不可支也。其将发之时,则脐下悸作,凡惊悸一生,即为奔豚欲发之兆也。如汗后亡阳,脐下悸动,奔豚欲作者,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如奔豚方作,气从少腹上冲心部者,以桂枝加桂汤主之。如奔豚盛作,气上冲胸,头疼腹痛,往来寒热者,以奔豚汤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一两)桂枝(四钱)甘草(二钱)大枣(十五枚)甘澜水四杯,先煎茯苓,减二杯,入诸药煎大半杯,温服,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大盆置水,以勺扬之,千百遍,令水珠散乱,千颗相逐,乃取用之。
桂枝加桂汤
即桂枝汤再加桂枝二钱
奔豚汤
甘草(二钱)半夏(四钱)芍药(二钱)当归(二钱)黄芩(二钱)生姜(四钱)芎(二钱)生葛(五钱)甘李根白皮(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杂证要法\寒证类] 厥证
厥证者,四肢逆冷是也。其证不一,各有致病之由。如手足厥寒,脉微欲绝,为寒厥属表者,以当归四逆汤主之。如四肢厥冷,脉细欲绝,为寒厥属里者,以通脉四逆汤主之。如阴阳不相顺接,四肢厥冷,为热厥属表者,以四逆散主之,如内火炽盛,或大便结闭,热在脏腑,逼阴于外,而四肢逆冷,为热厥属里者,以白虎承气汤主之。如猝然暴死,名为大厥者,以半夏末方主之。如身脉皆动,而形无知,名为尸厥者,以还魂汤主之。如气血俱乱,相薄成厥,名为薄厥者,以蒲黄酒方主之,如因暴怒而得者,名为气厥,以七气汤主之。如因痰动而得者,名为痰厥,以二术二陈汤主之。如因过饱而得者,名为食厥,以平胃散主之。如因醉后而得者,名为酒厥,以五苓散主之。如妇人气厥、血厥如死人者,以白薇汤主之。
当归四逆汤
(方见痢疾)
通脉四逆汤
(方见泄泻)
四逆散
柴胡白芍枳实甘草各等分共为末,每服三钱,米汤调下,日三服。
白虎汤
石膏(八钱生研)知母(三钱)甘草(一钱)粳米(四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大承气汤
(方见温证)
半夏末方
用半夏研细末,搐鼻中,取嚏,厥回后,再议药。
还魂汤
麻黄(三钱)杏仁(二十五粒去皮尖)肉桂(一钱)甘草(一钱炙)水煎大半杯,温服。
蒲黄酒方
生蒲黄(一两)黑豆(二两)先将黑豆炒香,合蒲黄,以湿酒淋下,取酒饮一杯。
七气汤
茯苓(三钱)半夏(三钱)浓朴(二钱)苏叶(二钱)加生姜三片,水煎服。枳壳、杏仁、砂仁、陈皮均可加。
二术二陈汤
茯苓(四钱)半夏(三钱)陈皮(三钱)甘草(一钱)苍术(二钱)白术(二钱)加南星、竹沥、姜汁水煎服。
平胃散
(方见吞酸)加萝菔子三钱,煎服探吐。
五苓散
(方见痰饮)去桂枝加黄连、黄芩、干葛水煎服。
白薇汤
白薇(三钱)人参(三钱)当归(三钱)甘草(二钱炙)水煎大半杯温服。
[杂证要法\热证类] 口糜龈烂出血
心肺胃之火盛也,其火内炽,烁伤津液,以致口糜龈烂,或有时出血,以甘露饮主之。
甘露饮
生地(三钱)熟地(三钱)天冬(三钱)麦冬(三钱)石斛(三钱)甘草(二钱)枳壳(二钱)枇杷叶(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杂证要法\热证类] 食亦
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谓之食亦。又胃移热于胆,亦名食亦,以甘露饮主之。
甘露饮
(方见上)
[杂证要法\热证类] 三消
口渴不止者,为上消也。食入即饥者,为中消也。饮一溲二者,为下消也。其证虽有三,而要总属上伤燥热,下病湿寒,燥热在肝肺之经,湿寒在脾肾之脏,宜以八味丸主之,或以六味地黄汤加味主之。如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者,以五苓散主之。如上渴而下淋,土湿木郁而生风燥者,以猪苓汤主之。如饮一溲二,水寒土湿,木气疏泄者,以桂附苓乌汤主之。如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肺不能通调水道,而为消渴者,以理中丸汤,倍白术,加栝蒌根主之。如伤寒消渴,或属阳明热证,或属厥阴火证,应以伤寒法治之,不在此例。
八味丸
(方见肺气)酒下十五丸,日再服,不知渐加。
六味地黄加味汤
熟地黄(四钱)山茱萸(三钱)山药(三钱)茯苓(三钱)丹皮(三钱)泽泻(三钱)五味子(二钱)肉桂(二钱研)水煎大半杯,冷服。
五苓散
(方见痰饮)
猪苓汤
(方见痰饮)
桂附苓乌汤
茯苓(三钱)泽泻(三钱)桂枝(三钱)干姜(三钱)附子(二钱)龙骨(三钱研)牡蛎(三钱研)首乌(三钱蒸)水煎大半杯,温服。
理中丸汤
(方见霍乱)倍白术,加栝蒌根。
消渴方
栝蒌根(三钱)生姜(二钱)麦冬(三钱)芦根(三钱)白茅根(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此方专清胃火。
[杂证要法\虚证类] 虚劳
虚劳之证,精神气血俱被损伤是也。盖肾藏精,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肾受伤而精病,精病则遗泄而不秘。心受伤而神病,神病则惊怯而不安。肺受伤而气病,气病则痞塞而不宣。肝受伤而血病,血病则凝瘀而不流。然四维之病,总由中气虚败有以致之也。会仲景建中之义,则治劳证得其要领矣。
如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以小建中汤主之,或以当归建中汤主之。如虚劳里急诸不足,以黄建中汤主之。如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以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如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以八味肾气丸主之。此统治之法也。
如精遗神惊,气郁血脱,及咳嗽不寐等证,再于各专门,求方治之。
小建中汤
(方见咳嗽)
当归建中汤
(方见《金匮》)
黄建中汤
即小建中汤加黄,如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如脾虚不足,宜补气者,加半夏。
桂枝龙骨牡蛎汤
桂枝(三钱)白芍(三钱酒炒)生姜(三钱)甘草(二钱炙)龙骨(三钱)牡蛎(三钱)大枣(四枚)水煎大半杯,温服。如下部有寒,干姜、附子均可加。
八味丸
(方见香港脚)
炙甘草汤
(方见伤寒)
[杂证要法\虚证类] 精遗
精藏于肾,而交于心,则精温而不走。若精不交神,乃病遗泄。其原由于肝脾之不升,乙木升而化火,己土升而生木,木火生长,阳气发达,阴精和煦,故不陷流;一自脾湿不升,木失生长之性,是以下郁而为疏泄,法宜暖水培土,清风木而去其郁,则精自不泄矣。以玉池汤主之。
玉池汤
桂枝(三钱)茯苓(三钱)甘草(二钱)芍药(三钱)龙骨(二钱)牡蛎(三钱)附子(三钱)砂仁(一钱炒研去皮)水煎大半杯,温服。如湿旺木郁,而生下热,倍茯苓、白芍、加泽泻、丹皮,不可谬用清凉,以败脾肾之阳。
秘元煎
此方专固心脾。人参(三钱)白术(三钱)茯苓(三钱)甘草(二钱)山药(三钱)远志(二钱)枣仁(三钱)五味子(二钱)芡实(三钱)莲肉(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杂证要法\虚证类] 神惊
神藏于心,而交于肾,则神清而不摇。若神不交精,乃生惊悸。其原由于胆胃之不降,甲木降而固水,戊土降而收金,金水秘藏,阴气收敛,阳神静谧,故不摇荡。一自胃湿不降,火失封蛰之性,是以上炎而生烦扰。法宜降土清木敛相火而固其根,则神自不摇矣。以金鼎汤主之。
金鼎汤
桂枝(三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甘草(二钱)芍药(三钱)龙骨(三钱)牡蛎(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如上热者,倍芍药以清胆火。下寒者,加附子以温肾水。若病重年深,奔豚凝结,少腹坚硬澌寒,此阴邪已盛,缓用附子,当燥土去湿,调其脾胃,后以温燥之药,熬膏贴之。详载黄氏奔豚证中。
[杂证要法\虚证类] 气证
气有肝肺之分,肝气宜升,肺气宜降,肝气不升则滞结于脐腹,肺气不降则痞塞于心胸,则气病矣。
然肝不自升,必赖脾以升之,肺不自降,必赖胃以降之。如中土湿盛,脾不升则肝陷,气积于脐腹左协,宜补肝脾以升之。胃不降则肺逆,气积于胸膈右胁,宜泄肺胃以降之,此化积调气之法也。如积在脐腹左胁者,以达郁汤主之。如滞在胸膈右胁者,以下气汤主之。
达郁汤
桂枝(三钱)鳖甲(三钱醋炙焦研)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干姜(三钱)砂仁(一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下气汤
甘草(二钱)半夏(三钱)五味(一钱)茯苓(三钱)杏仁(三钱炮去皮尖)贝母(二钱去心)芍药(三钱)橘皮(二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杂证要法\虚证类] 血证
肝主藏血,凡脏腑经络之血,皆肝家之所灌注也。但木性善达,如水寒土湿,生气不达则血瘀矣。如木郁风动,疏泄不敛,则血脱矣,血瘀则凝滞不行,必至枯槁。其肌肤血脱,则泛滥无归,必至流溢于上下。总由中气颓败,有以致之也。如血瘀不行者,以破瘀汤主之。如血脱于上而为衄血者,缘火泄金刑,气伤血沸,以仙露汤主之。如血脱于上,而大吐瘀血者,缘中下湿寒,凝瘀上涌,以灵雨汤主之。如血脱于上,而零星吐红鲜者,缘土湿胃逆,肺家不无上热,以白茅汤主之。如血脱于下,而为便血者,缘水土寒湿,木郁风动,以黄土汤主之。如血脱于下,而为溺血者,木郁尤甚,以宁波汤主之。如阴虚有火而吐血者,以六味地黄汤主之。如阳虚有寒而吐血者,以甘草干姜汤主之。如吐血穷极者,以当归补血汤主之。
破瘀汤
甘草(二钱)茯苓(三钱)丹皮(三钱)桂枝(三钱)川芎(三钱)桃仁(三钱泡去皮尖)生姜(三钱)当归(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仙露汤
麦冬(三钱)五味(一钱)贝母(三钱)柏叶(三钱)甘草(二钱)芍药(三钱)杏仁(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如胃逆须加半夏;如因中下湿寒,当加干姜、茯苓;如大衄之后,气泄阳亡,厥逆寒冷,宜加参姜附以续微阳;清润之药,切不可用。
灵雨汤
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干姜(三钱炮)柏叶(三钱)丹皮(三钱)贝母(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如气虚加人参。下寒甚者蜀椒、附子,亦当大用。其零星咯吐,红鲜不凝,虽有上热,亦非实火,稍加麦冬,略清肺热,不可过用苦寒也。
又方治吐血有寒者
茯苓(三钱)甘草(二钱)半夏(三钱)干姜(二钱炮)丹皮(三钱)牡蛎(二钱)桂枝(三钱)白芍(三钱)水煎服。
白茅汤
杏仁(三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贝母(二钱)茅根(三钱)芍药(三钱)丹皮(二钱)水煎大半杯,温服。如相火极旺,宜加黄芩而倍芍药。若上热不敌下寒之剧,当大温水土。清润诸法,切不可用也。
黄土汤
甘草(二钱)白术(二钱)干姜(二钱)阿胶(三钱)地黄(三钱)黄芩(二钱)灶中黄土(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宁破汤
甘草(二钱)芍药(三钱)阿胶(三钱)茯苓(三钱)泽泻(三钱)栀子(二钱)发灰(三钱猪脂煎研)水煎大半杯,温服。若瘀血紫黑,累块坚阻,加丹皮、桂枝之类行之。用导赤散尤效。
六味地黄汤
熟地(三钱)山药(三钱)山茱萸(三钱)茯苓(三钱)泽泻(三钱)丹皮(三钱)加柏叶(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甘草干姜汤
干姜(二钱炮黑)甘草(四钱生)水煎大半杯,温服。
当归补血汤
(方见头痛)
[杂证要法\虚证类] 脱证
阳自右降,降于下而化浊阴。阴自左升,升于上而化清阳。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是阴阳互相为根也。
而要其升降之权,总在于脾胃。一自脾气不升,则精血驰走而阴脱。《经》曰∶脱阴者目盲是也。一自胃气不降,则神气飞腾,而阳脱。《经》曰∶脱阳者见鬼是也。如阴脱者,以乌肝汤主之。如阳脱者,以兔髓汤主之。如虚病元阳将脱者,以参附汤主之。如少阴气厥不至者,以地黄饮子主之。
乌肝汤
甘草(二钱)人参(三钱)茯苓(三钱)桂枝(三钱)干姜(三钱)附子(三钱)首乌(三钱蒸)芍药(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兔髓汤
甘草(二钱)人参(三钱)五味(一钱)半夏(三钱)龙骨(二钱研)牡蛎(三钱研)元参(三钱)附子(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参附汤
人参(一两)附子(五钱制)水煎大半杯,温服。
地黄饮子
肉桂附子肉苁蓉茯苓熟地麦冬五味子远志菖蒲石斛山萸肉巴戟肉(各一钱)薄荷叶(四分)水煎大半杯,温服。
[杂证要法\虚证类] 盗汗自汗
阴虚盗汗。盗汗者,时常发热,睡时出汗,醒时即收也。阳虚自汗。自汗者,时常畏寒,动静皆有汗也。然阴阳互根,又有不可泥者。盗汗亦有阳虚,自汗亦有阴虚者。如汗出喘甚,汗出脉脱,汗出身痛,汗出发润至巅,汗出如油,汗出如珠,此六者皆不治之证也。如汗出属阴虚者,以叶氏方主之。
如汗出属阳虚者,以参附汤主之。如阴阳俱虚者,以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如肾水上泛,汗出不止,名曰亡阳,以真武汤主之。
叶氏方
人参(二钱)熟地(三钱)五味(二钱)甘草(二钱炙)湖莲(二钱)茯神(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参附汤
(方见脱证)
芍药甘草附子汤
芍药(三钱)甘草(二钱)附子(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真武汤
(方见痰饮)
[杂证要法\虚证类] 不寐
不寐之证不一,有劳病虚烦不得眠者,缘土湿胃逆,相火浮动,以扰乱神魂而不得安,以酸枣仁汤主之。又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以司昼夜之开阖。今有厥逆之气,客于五脏六腑,抗卫气于外,使之行于阳,不得入于阴,故目不得瞑,以半夏秫米汤主之。又有水气停滞于胸中,郁成湿痞,近而欺凌宫城,心神烦扰而不得眠者,以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酸枣仁汤
酸枣仁(八钱生用不研)甘草(一钱半)知母(三钱)茯苓(三钱)芎(一钱半)水三杯,先煮酸枣仁至二杯,入诸药,再煎至八分服。
半夏秫米汤
半夏(五钱)秫米(一茶杯)以长流水扬数百遍,煎大半杯,温服。
小半夏加茯苓汤
(方见喘促)
[杂证要法\虚证类] 怔忡
怔忡者,心下跳动不安也。即惊悸之类,缘土湿木郁,相火浮动,逼扰宫城,以致心神震荡不安也。以金鼎汤主之。如因水气凌心,而成怔忡者,以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重者以桂枝茯苓大枣甘草汤主之。再重者以真武汤主之。如因奔豚而成怔忡者,当于奔豚门求方治之。
金鼎汤
(方见神惊)
小半夏加茯苓汤
(方见喘促)
桂枝茯苓大枣甘草汤
茯苓(八钱)桂枝(四钱)甘草(二钱)大枣(二枚)取水扬三百遍,名甘澜水,三杯,先煮茯苓至二杯,入诸药煎至七分,温服。
真武汤
(方见痰饮)
[杂证要法\虚证类] 痿证
痿证者,两足痿弱而不痛也。内经分为五脏∶肺痿者,皮毛痿也。心痿者,脉痿也。肝痿者,筋痿也。脾痿者,肉痿也。肾痿者,足痿也。而其要宜独取阳明,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若阳明虚不能藏受水谷之气而布化,则五脏无所禀,宗筋无所养,则痿之证作矣。如足痿不能行者,以虎潜丸主之。如痿证专属肾虚者,以加减四斤丸主之。如气虚多痰者,以六君子汤加味主之。如血虚多火者,以六味丸加味主之。如气血俱虚者,以当归补血汤加味主之。
虎潜丸
黄柏知母熟地(各三两)龟板(四两)白芍当归牛膝(各一两)虎胫骨(酥炙)琐阳陈皮(各一两半)干姜(五钱)研末,酒煮羯羊肉一斤,切片,微火焙研末,和上诸药,炼蜜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盐汤、酒随意送下。或以淫羊藿剪去刺一两,天冬五钱,紫菀三钱,苍术二钱,黄柏一钱,水煎服。
加减四斤丸
肉苁蓉牛膝木瓜鹿茸熟地五味子菟丝子各等分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米饮送下。
六君子汤
(方见疟疾)加黄柏、苍术、紫菀。
六味丸
熟地(八两)山萸肉(四两)丹皮(三两)山药(四两)茯苓(三两)泽泻(三两)加黄柏、苍术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钱,淡盐汤送下。
当归补血汤
(方见头痛)加竹沥、姜汁。
[杂证要法\虚证类] 阳痿
阳痿者,宗筋纵弛也。有因肾寒精冷而痿者,以赞育丹主之。有因惊恐伤肾而痿者,以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赞育丹
人参(四两)冬术(四两)当归枸杞杜仲(酒蒸一日)巴戟肉(甘草汤炒)山茱萸淫羊藿(羊脂炒拌)肉苁蓉(酒洗去皮)韭子(炒黄各四两)蛇床子(微炒)附子(制)肉桂(各二两)上炼蜜丸,服。
桂枝龙骨牡蛎汤
(方见虚劳)
[杂证要法\虚证类] 赤白浊
赤白浊者,湿热之病也。湿胜热则为白,热胜湿则为赤,而要病源,总在于脾。脾湿不升,而木气沉郁于下,瘀为湿热,化生赤白,流溢而为浊也。如纯属湿热者,以二陈汤加味主之。如因肾元不固而为浊者,以萆厘清饮主之。如因心气不固而为浊者,以四君子加远志汤主之。如因相火炽盛而为浊者,以封髓丹主之。如因色欲过度而为浊者,以龙牡菟韭丸主之。
二陈汤
(方见眩晕)加苍术、白术、黄柏、萆,赤浊再加丹参。
萆厘清饮
川萆(三钱)石菖蒲(一钱)乌药(一钱)益智仁(一钱)甘草梢(一钱)水煎入盐三分,空心服,日三服。
四君子加远志汤
人参(三钱)白术(三钱)茯苓(三钱)甘草(二钱)远志(二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封髓丹
黄柏(三两盐水炒)甘草七钱(炙)砂仁(一两)研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钱,淡盐汤送下。
龙牡菟韭丸
生龙骨(水飞)生牡蛎(水飞)生菟丝粉生韭子粉各等分,不见火,研细末,干面冷水调浆为丸,每服一钱,或至三钱,晚上陈酒送下,清晨服亦可。
[杂证要法\虚证类] 遗溺
遗溺者,膀胱不固也。肾司二便之门户,肾虚有寒,关门不固,是以遗溺。然亦有肺脾气虚,不能约束水道而为遗溺者。如因肾元不能温固而为遗溺者,以附子、人参、山萸肉方主之。如因肺脾不能提摄而为遗溺者,以补中益气汤主之,如睡中尿出者,缘素禀阳虚,膀胱与肾气俱冷故也。以雄鸡肝桂心方主之。
附子人参山萸肉方
附子(三钱)人参(三钱)山萸肉或加益智仁(二钱),水煮入盐少许,服。
补中益气汤
(方见五淋)
雄鸡肝桂心方
雄鸡肝桂心二味各等分,捣为丸如小豆大,日三服。
[杂证要法\虚证类] 脱肛
脱肛者,脾肾之气陷也。脾主升,肾主固,脾升可以提摄,肾固可为管钥,如脾气陷而无提摄之力,肾气陷而失管钥之权,则肛门乃脱落矣。如因脾肾气陷而为脱肛者,以补中益气汤主之。
补中益气汤
(方见五淋)
[杂证要法\实证类] 积聚
积聚者,气血凝瘀也。积者五脏所生,推之不移,属阴,聚者六腑所成,推之则移,属阳。积者血多而气少,难经所谓∶血滞而不濡者也。聚者气多而血少,《难经》所谓∶气留而不行者也。心病于上,肾病于下,肝病于左,肺病于右,脾病于中,五脏之积聚,各有其部,而溯其本原,总由中气不运所致也。内积在脏腑者,以化坚丸主之。外积在经络者,以化坚膏敷之。
化坚丸
甘草(二两)丹皮(三两)橘皮(三两)桃仁(三两)杏仁(三两)桂枝(三两)炼蜜陈醋丸,酸枣大米饮下,三五丸,日二次。若瘕结硬难消,须用破坚化癖之品。内寒加巴豆、川椒。内热加芒硝、大黄。如左积者,血多而气少,加鳖甲、牡蛎。右聚者,气多而血少,加枳实、浓朴。其内在脏腑者,可以丸愈。外在经络者,以膏药消之。
化坚膏
归尾(四钱)鳖甲(八钱)巴豆(四钱研)黄连(四钱)三棱(四钱)莪术(四钱)山甲(一两二钱)筋余(即人爪甲,一钱)以上八味,用芝麻油一斤,净丹八两,熬膏。硼砂(四钱)砂(四钱)阿魏(六钱炒研)麝香(二钱)人参(四钱)三七(四钱)山羊血(四钱)肉桂(四钱)以上八味,研细入膏,火化搅匀。稍冷倾入水盆,浸二三日,罐收,狗皮摊。皮硝水,热洗皮肤令透,拭干,生姜切搽数十次,贴膏。一切癖块积聚,轻者一帖,重者两帖,全消。渐贴渐小,膏渐离皮,未消之处,则膏粘不脱。忌一切发病诸物,惟猪、犬、鸭、凫、有鳞河鱼、菘、韭、米面不忌,其余海味,鸡、羊、黄瓜、凡有宿根之物,皆忌。若无鳞鱼,天鹅肉,母猪、荞麦、马齿苋、则忌之终身。犯之病根立发,若癖块重发,则不可拔矣。
[杂证要法\实证类] 痞满
痞满者,胸中结滞也。但其证虽属实,而亦有因虚而致者。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也。无邪无滞而痞者,虚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也。如痞满属实者,以二陈汤主之。如痞满属虚者,以理中汤主之。如痞满属半实半虚,有寒有热者,以半夏泻心汤主之。
二陈汤
(方见呕吐)
理中汤
(方见霍乱)
半夏泻心汤
(方见呕吐)
[杂证要法\实证类] 伤食
伤食者,必有胸闷、嗳腐、腹满等证,是停食不消也。以平胃散主之。如食停上脘属实,宜吐者,以瓜蒂散主之。如食停下脘属实,宜下者,以大承气汤主之。
平胃散
(方见吞酸)
瓜蒂散
(方见痰饮)
大承气汤
(方见温证)
[杂证要法\实证类] 伤酒
伤酒者,呕逆心烦,胸满不食,小便不利是也。以葛花解酲汤主之。如宜从膀胱以化之者,以五苓散加减主之。如大醉恐致烂肠,《千金》渍法可用。
葛花解酲汤
青皮(五分)橘红人参猪苓茯苓(各一钱半)神曲泽泻白术(各二钱)白蔻仁砂仁葛花(各五钱)上为极细末,每服三钱,白汤调服,但得微汗,则酒病去矣。
五苓散加减方
白术(二钱)茯苓(三钱)猪苓(三钱)泽泻(三钱)黄柏(一钱半)黄连(一钱)葛花(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千金》渍法
作汤,贮大器中渍之,冷复易之,酒自消下亦佳,或绞茅根汁饮之,或捣生葛汁饮之,或粳米汁饮之。
[杂证要法\实证类] 蛔虫
蛔虫者,厥阴肝木之病也。木以水火中气,湮于湿土,不得上下调济,由是寒热相逼,温气中郁,生意盘塞,腐蠹朽烂,而蛔虫生焉。其证为下寒上热,以乌梅丸主之。
乌梅丸
乌梅(百枚不蒸,捣膏)人参(二两)桂枝(二两)干姜(二两)附子(二两)川椒(二两去目,炒)当归(二两)茯苓(三两)炼蜜同乌梅膏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日二次。
若虫积繁盛者,加大黄二两,巴霜二钱,下尽为佳。如线白虫证,是肝木陷于大肠,木郁不达,是以肛门作痒,虫生大肠之位,从庚金化形,故其色白。而木陷之根,总由土湿,当于燥土疏木之中,重用杏仁、橘皮以泄大肠滞气,佐以升麻,升提手阳明经之坠陷也。
[杂证要法\实证类] 颠狂
颠狂者,即惊悸之重病也。凡人一藏之气偏盛,则一藏之志偏见,而一藏之声偏发。颠病者,安静而多悲恐,肺肾之气旺也。狂病者,躁动而多喜怒,肝心之气旺也。肺肾为阴,肝心为阳。《难经》曰∶重阴者颠,重阳者狂,正此义也。然金水之阴旺,因于阳明之湿寒,木火之阳盛,因于太阴之湿热,湿寒动则寝食皆废,悲恐惧作,面目黄瘦,腿膝清凉,身静而神迷,便坚而溺涩,此皆金水之旺也。湿热动则眠食皆善,喜怒兼生,面目红肥,臂肘温暖,身动而神慧,便调而水利,此皆木火之旺也。颠原于阴旺,狂原于阳旺,阴阳各判,本不同气。而颠者历时而小狂,狂者积日而微颠。阳胜则狂生,阴复则颠作。胜复相乘,而颠狂迭见,此阴阳之俱偏者也。如颠病悲恐失正者,以苓甘姜桂龙骨汤主之。如狂病喜怒乖常者,以丹皮柴胡犀角汤主之,如有宿痰胶固宜吐者,以瓜蒂散主之。
苓甘姜桂龙骨汤
半夏(三钱)甘草(二钱)生姜(三钱)桂枝(三钱)茯苓(三钱)白芍(三钱)龙骨(三钱)牡蛎(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有痰者,加蜀漆。
丹皮柴胡犀角汤
丹皮(三钱)柴胡(三钱)犀角(一钱研汁)生地(三钱)芍药(三钱)茯苓(三钱)甘草(二钱炙)水煎大半杯,温服。有痰者,加蜀漆。
瓜蒂散
(方见痰饮)
[杂证要法\实证类] 痫证
痫证者,卒倒无知,口角流涎,或噤口遗尿,或手足牵引,或作五畜声,少顷即愈,作止有间断。
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痫疾也。以温胆汤主之。如五痫宜攻痰者,以丹矾丸主之。
温胆汤
半夏(三钱)陈皮(三钱)茯苓(三钱)甘草(二钱)枳实(二钱)竹茹(二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丹矾丸
黄丹(一两)白矾(二两)二味入银罐中,通红为末,入腊菜(即芥子)一两,不落水猪心血为丸,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茶清下。久服其涎自便出,半月后,更以安神药调之。(按猪心血不粘宜加炼蜜少许合捣)
[杂证要法\实证类] 祟病
祟病者,食减肌削,精神恍惚,睡时口流白沫,或战栗绝而复苏,两手脉如出两人,面色忽赤忽黄,其变无常,此邪气有以中之也。以却邪汤主之。
却邪汤
犀角羚羊角龙齿虎胫骨牡蛎鹿角霜人参黄(各二钱)合为末,另以羊肉半斤,煎取浓汁三盏,尽调其末,一次服,立愈。
[杂证要法\七窍病类] 目病
目病者,清阳之不升也。目居清阳之位,必阳升而神化,其目乃无微而不照。若浊阴冲逆,遏抑清阳,不得上升,而二气壅迫,两相击撞,是以目作痛也。甲木不降,相火上炎,而刑肺金,肺金被刑,是以白珠红肿而热滞也。赤痛之久,浊阴蒙蔽,清阳不能透露,是以云翳生而有碍于目光也。然清阳不升,由于脾,浊阴不降本于胃,升降之失权,实中气之不治也。盖偏湿则脾病,偏燥则胃病,偏热则火病,偏寒则水病,济其偏而归于平,则中气治矣。如左目赤痛者,以柴胡、芍药,丹皮汤主之。如右目赤痛者,以百合、五味汤主之。如水土寒湿而上热赤痛者,以百合、五味、姜、附汤主之。如湿热熏蒸目珠黄赤者,以茯、泽、石膏汤主之。如昏花不明而无赤痛者,以桂枝。丹皮、首乌汤主之。如瞳子缩小者,以桂枝、柴胡汤主之。如瞳子散大者,以乌梅、山萸汤主之。如目珠塌陷者,以姜、桂、参、苓、首乌汤主之。如目珠突出者,以芍药、枣仁、柴胡汤主之。
柴胡芍药丹皮汤
黄芩(三钱酒炒)柴胡(三钱)芍药(三钱)甘草(二钱)丹皮(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百合五味汤
百合(三钱)五味(一钱研)半夏(三钱)甘草(二钱)丹皮(三钱)芍药(三钱)水煎大半杯,热服,热甚加石膏、知母。
百合五味姜附汤
百合(三钱)五味(一钱)芍药(三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干姜(三钱)附子(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如不赤不热,而作疼痛,是无上热,去百合、芍药、加桂枝。
茯泽石膏汤
茯苓(三钱)泽泻(三钱)栀子(三钱)甘草(二钱)半夏(三钱)石膏(三钱)水煎大半杯,热服。
桂枝丹皮首乌汤
桂枝(三钱)丹皮(三钱)首乌(三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干姜(三钱)龙眼肉(十个)水煎大半杯,热服。
桂枝柴胡汤
柴胡(三钱)桂枝(三钱)丹皮(三钱)生姜(三钱)甘草(一钱)菖蒲(一钱)水煎大半杯,热服。
乌梅山萸汤
五味(一钱)乌梅肉(二钱)山萸肉(三钱)甘草(二钱)首乌(三钱)芍药(三钱)龙骨(二钱)牡蛎(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姜桂参苓首乌汤
人参(三钱)桂枝(三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首乌(三钱)干姜(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芍药枣仁柴胡汤
芍药(三钱)甘草(二钱)首乌(三钱)枣仁(三钱生研)柴胡(三钱)丹皮(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杂证要法\七窍病类] 耳病
耳病者,浊阴之不降也。耳为冲虚之官,必阴降而浊沉,其耳乃声入而能通。若浊阴上逆,甲木不降,相火郁发则为热肿。木邪冲突则为疼痛,木气堵塞则为重听,久之气血郁阻,肌肉腐溃,则成痈脓,然浊阴之不降,实戊土之中气不运也。宜调其中气,使浊降清升而耳病自愈矣。如耳内热肿疼痛者,以柴胡芍药茯苓汤主之。如耳流黄水者,以苓泽芍药汤主之。如耳渐重听者,以参茯五味芍药汤主之。
柴胡芍药茯苓汤
芍药(三钱)柴胡(三钱)半夏(三钱)甘草(二钱)桔梗(三钱)茯苓(三钱)水煎大半杯,热服。热甚加黄芩,脓成加丹皮。桃仁。
苓泽芍药汤
茯苓(三钱)泽泻(三钱)半夏(三钱)杏仁(三钱)柴胡(三钱)芍药(三钱)水煎大半杯,热服。
参茯五味芍药汤
茯苓(三钱)半夏(三钱)甘草(二钱)人参(三钱)橘皮(三钱)五味(一钱)芍药(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杂证要法\七窍病类\鼻] 病
鼻病者,手太阴之不清也。肺窍于鼻,宗气所由出入而行呼吸者也。必肺降而气清,其鼻窍乃宣通而不窒。若肺逆不降,则宗气壅阻,而鼻塞流涕之病作矣。盖肺主皮毛,如外感风寒,而皮毛窍闭,肺气不宣,其冲激于鼻窍,则为嚏喷。其熏蒸于鼻窍,则为清涕。久之,涕清者,化为浊则滞塞而胶粘。再久之,涕白者,化为黄则臭败而秽恶,久而不愈,色味如脓,则鼻痈之病成矣。如中气不运,肺金壅满,即不感风寒,而浊涕时下者,此即鼻渊之谓也。而究其本原,总由土湿胃逆,浊气填塞于上,肺是以无降路矣。如肺气郁升,鼻塞涕多者,以
桔梗元参汤主之。如肺热鼻塞浊涕粘黄者,以五味石膏汤主之。如鼻孔发热生疮者,以黄芩贝母汤主之。如鼻塞声重语言不清者,以苓泽姜苏汤主之。
桔梗元参汤
桔梗(三钱)元参(三钱)杏仁(三钱)橘皮(三钱)半夏(三钱)茯苓(三钱)甘草(二钱)生姜(三钱)水煎大半杯,热服。
五味石膏汤
五味(一钱)石膏(三钱)杏仁(三钱)半夏(三钱)元参(三钱)茯苓(三钱)桔梗(三钱)生姜(三钱)水煎大半杯,热服。胃寒,加干姜。
黄芩贝母汤
黄芩(二钱)柴胡(三钱)元参(三钱)桔梗(三钱)杏仁(三钱)五味(一钱)贝母(三钱去心)芍药(三钱)水煎大半杯,热服。
苓泽姜苏汤
茯苓(三钱)泽泻(三钱)生姜(三钱)杏仁(三钱)甘草(二钱)橘皮(三钱)苏叶(三钱)水煎大半杯,热服。
[杂证要法\七窍病类] 口病
口病者,足阳明之不降也。脾窍于口,脾与胃同气,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升浊降,而口唇无病,且口中清和而无味。若己土下陷,戊土上逆,而甲木不降,相火上炎,于是唇口肿疼,诸病作矣。且木郁而口作酸,火郁而口作苦,金郁而口作辛,水郁而口作咸,土郁而口作甘,以五脏之郁而生五味也。土者水火之中气,水泛于土,则湿生。火郁于土,则热作。湿热熏蒸,则口气腐秽而臭恶。盖脾病则陷,胃病则逆,口唇之病,燥热者多,湿寒者少。然上热亦有因于下寒者,清上焦之燥热,不助下焦之湿寒,则得之矣。如湿热熏蒸,口气秽恶者,以甘草黄芩汤主之。如口疮热肿者,以贝母元参汤主之。如脾胃湿寒,胆火上炎而生口疮者,以桂枝姜苓汤主之。
甘草黄芩汤
甘草(二钱)黄芩(二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石膏(三钱)水煎大半杯,热服。
贝母元参汤
贝母(三钱)元参(三钱)甘草(二钱)黄芩(二钱)水煎半杯,热漱徐咽。热甚加黄连、石膏。
桂枝姜苓汤
芍药(四钱)桂枝(二钱)干姜(二钱)茯苓(三钱)甘草(二钱)元参(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杂证要法\七窍病类] 舌病
舌者心之官也。心窍于舌,心属火而性升,其火之不升者,金水有以敛之也。若胃逆而金水不敛,火遂其炎上之性而病见于舌,其疼痛热肿于是作焉,且火郁则苔生,舌苔者,心液之瘀结也。郁于土则苔黄,郁于金则苔白,郁于水则苔黑,但黄白黑而滑润者,皆火衰而寒凝也。黄白黑而焦涩者,皆火盛而燥结也。舌虽通于心,若舌卷不能言,又由于肝郁而筋脉不舒也。若舌萎而言迟,又由于脾绝而舌脉不荣也。若口燥舌干而渴,又由于肾脉不贯于舌本也。盖舌之疼痛热肿,专责君火之升炎。若滑涩、燥湿、挛缩、弛长诸变,当于各经求之也。如舌疮疼痛热肿者,以芩连芍药汤主之。如肝燥舌卷者,以桂枝地黄汤主之。
芩连芍药汤
黄芩(三钱)黄连(一钱)甘草(二钱)贝母(二钱去心)丹皮(三钱)芍药(三钱)水煎大半杯,热服。
桂枝地黄汤
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生地(三钱)阿胶(三钱)当归(三钱)甘草(二钱)水煎大半杯,温服。若中风舌强语拙,或杂证舌萎言迟,皆脾肾湿寒,不宜清凉滋润,勿服此方。
[杂证要法\七窍病类] 牙痛
牙痛者,足阳明之病也。阳明主降,降者浊气不至上壅,是以不痛。若胃逆不降,浊气壅迫,甲木逆冲,攻突牙床,是以肿疼。相火上炎,是以热生。甲木郁于湿土之中,腐败蠢朽,是以虫生,而齿坏也。
如牙疼龈肿者,以黄芩石膏汤主之。如虫牙,以柴胡桃仁汤主之。
黄芩石膏汤
黄芩(三钱)石膏(三钱)甘草(二钱)半夏(三钱)升麻(二钱)芍药(三钱)水煎大半杯,热服,徐咽。
柴胡桃仁汤
柴胡(三钱)桃仁(三钱)石膏(三钱)骨碎补(三钱)水煎半杯,热服,徐咽。
[杂证要法\七窍病类] 咽喉
咽喉者,阴阳升降之路也。咽为六腑之通衢,喉为五脏之总门。六腑为阳,阳中有阴。浊阴由咽而下达,是天气之降也。五脏为阴,阴中有阳。清阳自喉而上腾,是地气之升也。地气不升则喉病,喉病者,气塞而食通。天气不降则咽病,咽病者气通而食塞。先食阻而后气梗者,是脏完而腑伤之也。先气梗而后食阻者,是腑完而脏伤之也。而总之咽通六腑,而胃为之主。喉通五脏,而肺为之宗。如阳衰土湿,肺胃不降,浊气湮郁,则痹塞之病成矣。相火升炎,则肿痛之病作矣。如咽喉肿痛生疮者,以甘草桔梗射干汤主之。如喉疮脓成者,以贝母升麻鳖甲汤主之。
甘草桔梗射干汤
甘草(二钱生)枯梗(三钱)半夏(三钱)射干(三钱)水煎半杯,热漱,徐服。
贝母升麻鳖甲汤
贝母(三钱)升麻(三钱)丹皮(三钱)元参(三钱)鳖甲(三钱)水煎半杯,热漱,徐服。
[杂证要法\七窍病类] 声音
声音者,手太阴之所司也。肺藏气,而气之激宕则为声,故肺病而声为之不调,气病而声为之不畅。
而气之所以病者,由于己土之湿,土湿而声喑矣。至唇缺齿落而言语不清者,气之泄也。涕流鼻渊而声音不亮者,气之寒也。然声出于气,而气使于神,盖门户之开阖,机关之启闭,气为之也。而所以司其开阖启闭、俾疾徐中节、高下合宜者,神使之也。是以久嗽音哑者,病在声气。中风不言者,病在神明。声气病则能言而不能响,神明病则能响而不能言。声气出于肺,神明藏于心,声由气动,而言以神发也。然则调声音者,益清阳而驱浊阴,一定之理也。如湿旺气郁,声音不亮者,以茯苓橘皮杏仁汤主之。如失声喑哑者,以百
合桔梗鸡子汤主之。
茯苓橘皮杏仁汤
茯苓(三钱)半夏(三钱)杏仁(三钱)百合(三钱)橘皮(三钱)生姜(三钱)水煎半杯,热服。
百合桔梗鸡子汤
百合(三钱)桔梗(三钱)五味(一钱)鸡子白(一钱)水煎半杯,去滓,入鸡子白,热服。
[杂证要法\七窍病类] 须发
须发者,手足六阳之所荣也。六经血气盛,则美而长。血气衰,则恶而短。夫须发者,营血之所滋生,而实卫气所发育也。血根于上,而盛于下;气根于下,而盛于上;须发之上盛而下衰者,手足六阳之经气盛于上故也。盖须发之生,血以濡之,所以滋其根。气以煦之,所以荣其枝叶。须落发焦者,血衰而实气败,当于营卫二者,双培其本支则得之矣。如须落发焦,枯燥不荣者,以桂枝柏叶汤主之。
桂枝柏叶汤
首乌(三钱)桂枝(三钱)丹皮(三钱)生地(三钱)柏叶(三钱)生姜(三钱)人参(三钱)阿胶(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如黄涩早白者,加桑椹、黑豆。如阳衰土湿者,加干姜、茯苓。
如肺气不充者,重用黄,以肺主皮毛故也。
[杂证要法\妇人科] 经脉
经脉者,风木之所化生也。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男子应日,女子应月,月满则海水西盛,鱼脑充,蚌蛤实,经脉溢;月晦则海水东盛,鱼脑减,蚌蛤虚,经脉衰。月有圆缺,阴有长消,经脉调畅,盈缩按时,月满而来,月亏而止者,事之常也。调经养血之法,首以崇阳为主。盖经水之原,化于己土,脾阳左旋温升,而生营血,所谓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也。血藏于肝,而总统于冲任,阴中阳盛,生意沛然,一承雨露,煦濡长养,是以成孕而怀子也。如经脉闭结者,缘木气盘结,发生不遂,经血凝滞而不行,由是乙木沉郁而生下热,甲木浮升而生上热。人知其经热之盛,而不知脾阳之虚,若以凉药投之误矣。以桂枝当归桃仁汤主之。如经脉崩漏者,缘木气郁陷,升发不遂,经血陷流而不止。血之周行上下,赖中气有以运之。若中土不固,堤防溃败,是以泛滥而倾注矣。以艾叶姜苓汤主之。如经水先期而至者,缘木气之疏泄,即崩漏之机也。仍以艾叶姜苓汤主之。如经水后期而至者,缘木气之遏郁,即闭结之机也。以姜苓阿胶汤主之。如经水结瘀紫黑者,缘血温则行,寒则滞,滞久则湮郁而腐败,是以成块而不鲜矣。以苓桂丹参汤主之。如经前腹痛者,缘水土寒湿,乙木抑遏,血脉凝湮不畅,月满血盈,经水不利,木气郁勃冲突,克伤脾脏,是以腹痛也。中气不运,胃气上逆,是以有恶心呕吐等证,以苓桂丹参汤主之。如经后腹痛者,缘经后血虚,肝木失荣,枯燥生风,贼伤土气,是以腹痛也。以归地芍药汤主之。如热入血室者,缘经水适来之时,外感中风,发热恶寒,七八日后,六经既遍,表解脉迟,热退身凉,而胸胁痞满,状如结胸,语言谵妄,神识不清,此谓热入血室也。以柴胡地黄汤主之。如带下者,缘相火下衰,肾水澌寒,经血凝瘀,结于少腹,阻格阴精上济之路,肾水失藏,肝木疏泄,是以精液淫下流而为带也。水下泄而火上炎,故多有夜热毛蒸、掌烦口燥之证。以温经汤主之。如骨蒸者,缘水寒土湿,肝木不升,温气下郁,陷于肾水,肾主骨,是以骨蒸而夜热也。以苓桂柴胡汤主之。
桂枝当归桃仁汤
桂枝(三钱)芍药(三钱)当归(三钱)桃仁(三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川芎(三钱)红花(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治经脉闭结,上热加黄芩,中寒加干姜,中气不足加人参,血块坚硬加鳖甲、虫,脾郁加砂仁。
艾叶姜苓汤
甘草(二钱)茯苓(三钱)艾叶(三钱)芍药(三钱)生姜(三钱)丹皮(三钱)首乌(三钱)阿胶(三钱炒珠)水煎大半杯,温服。治经脉崩漏不效,即用生姜一两,阿胶五钱,治之必效。
艾叶姜苓汤
(方见上)治经水先期
姜苓阿胶汤
丹皮(三钱)甘草(二钱)桂枝(三钱)茯苓(三钱)干姜(三钱)川芎(三钱)当归(三钱)阿胶(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治经水后期。
苓桂丹参汤
桂枝(三钱)甘草(二钱)生姜(三钱)茯苓(三钱)丹皮(三钱)丹参(三钱)当归(三钱)川芎(二钱)水煎大半杯,温服。治经前腹痛。
归地芍药汤
当归(三钱)地黄(三钱)芍药(三钱)甘草(二钱)桂枝(三钱)茯苓(三钱)首乌(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治经后腹痛。
柴胡地黄汤
柴胡(三钱)黄芩(二钱)甘草(二钱)芍药(三钱)丹皮(三钱)地黄(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治热入血室,表未解者,加苏叶、生姜。
温经汤
人参(三钱)甘草(二钱)生姜(三钱)桂枝(三钱)茯苓(三钱)丹皮(三钱)当归(三钱)阿胶(三钱)半夏(三钱)芎(二钱)吴茱萸(二钱)芍药(三钱)水煎一杯,温服。治妇人带下及少腹寒冷,久不受胎。或崩漏下血,或经来过多,或至期不来者。如阴精流泻加牡蛎,瘀血坚硬加桃仁、鳖甲。
苓桂柴胡汤
茯苓(三钱)甘草(二钱)丹皮(三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柴胡(三钱)半夏(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治妇人骨蒸,如热蒸不减,加生地、黄芩。蒸退,即用干姜、附子、以温水土。
[杂证要法\妇人科] 胎妊
胎妊者,两精相搏,二气妙凝,清升浊降,阴阳肇基,血以濡之,化其神魂,气以煦之,化其精魄。气统于肺,血藏于肝,而气血之根,总原于土。土者,所以滋生气血,培养胎妊之本也。木火以生养之,金水以收成之,土气充用,四维寄旺,涵养而变化之。五气皆足,十月而生矣。养胎之要,首在培土。土运则清其火金,而上不病热;暖其水木,而下不病寒。木温而火清,则血流而不凝也。金凉而水暖,则气行而不滞也。气血环抱,而煦濡之形神巩固,永无半产之忧矣。如胎之初结,中气凝蹇,升降之机,乍而湮郁,冲和之气,渐而壅阻,其始胃气初郁,滋味厌常而喜新。及其两月胎成,则胃气阻逆,恶心呕吐,食不能下等证作矣。且胎气在中,升降不利,水偏于下润,火偏于上炎,是以胎妊之证,往往下寒而上热也。阴阳郁格为病,法宜行郁理气为主。以豆蔻苓砂汤主之。如堕胎之证,缘胎之结也。一月二月,木气生之。三月四月,火气生之。五月六月,土气化之。七月八月,金气收之。九月十月,水气成之。
五气皆足,胎完而生矣。若生长之气衰,则胎堕于初结。收成之力弱,则胎殒于将完。其实皆土气之虚也。土气困败,胎妊失养,是以善堕。胎妊欲堕,腰腹必痛,痛者,木陷而克土也。《难经》云∶“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命门阳败,肾水澌寒,侮土灭火,不生肝木,木气郁陷,而贼脾土,此胎孕堕伤之原也。以胶艾苓参汤主之。如胎漏之证,缘胎成经断,血室盈满,不复流溢,肝脾阳弱,莫能行血,养胎之余,易致堙瘀,瘀血蓄积,阻碍经络,胎妊渐长,隧道壅塞,此后之血不得上济。月满阴盈,是以下漏。按其胎之左右,必有块。或其平日原有宿,亦能致此。若内无瘀血,则是肝脾下陷,经血亡脱,其胎必堕矣。如下血而腹痛者,则是胞气壅碍,土郁木陷,肝气贼脾也。如妊娠血下腹痛者,以艾叶地黄阿胶汤主之。如妊娠下血块连胎者,以桂枝茯苓汤主之。如临产交骨不开者,以加味芎归汤主之。当归补血汤亦主之。
豆蔻苓砂汤
白蔻(一钱生研)杏仁(二钱)甘草(一钱)砂仁(一钱炒研)芍药(二钱)竹茹(三钱)茯苓(三钱)橘皮(二钱)水煎大半杯,温服。治胎孕初结,恶心呕吐,昏晕燥渴之证,缘中气郁阻,胃土不降,以此开郁降浊,清胆火而行肝血。内热加清凉之味,内寒加温暖之品,酌其脏腑阴阳而调之。
胶艾苓参汤
甘草(二钱)人参(三钱)茯苓(三钱)当归(三钱)艾叶(三钱)阿胶(三钱)芍药(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治胎孕欲堕者,腹痛加砂仁。
艾叶地黄阿胶汤
甘草(二钱)地黄(三钱)阿胶(三钱)当归(三钱)艾叶(三钱)芍药(三钱)茯苓(三钱)丹皮(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治妊娠血下腹痛者。
桂枝茯苓汤
桂枝(三钱)茯苓(三钱)甘草(二钱)丹皮(三钱)芍药(三钱)桃仁(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治妊娠下血,块连胎者。轻者作丸,缓以消之。
加味芎归汤
当归(五钱)龟板(童便炙酥)川芎(各三钱)血余炭(二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治产妇交骨不开,属血虚者,约人行五里许即生。设是死胎亦下。
当归补血汤
(方见头痛)水煎服。治交骨不开,属气虚者。
[杂证要法\妇人科] 产后
产后血虚气惫,诸病丛生。盖妊娠之时,胎成一分,则母气盗泄一分,胎气渐成,母气渐泄,十月胎完,而母气耗损,十倍寻常,不过数胎,而人已衰矣。母气传子,子壮则母虚,自然之理也。但十月之内,形体虽分,而呼吸关通,子母同气,胎未离腹,不觉其虚。及乎产后,胎妊已去,气血未复,空洞虚豁,不得充灌,动即感伤,最易为病。胎时气滞血凝,积瘀未尽,瘕续成者,事之常也。气血亏乏,脾虚肝燥,郁而克土,腹痛食减者,亦复不少。而痉冒便难,尤为易致,是为产后三病。血弱经虚,表疏汗泄,感袭风寒,是以病痉。痉者,筋脉挛缩,头摇口噤项强而背折也。气损阳亏,凝郁内陷,群阴闭束,是以病冒。冒者,清气幽埋,不得透发,昏愦而迷罔也。津枯肠燥,阴凝气结,关窍闭结,是以便难。便难者,糟粕艰阻,不得顺下,原于道路之梗塞,非关阳旺而火盛也。
总之,胎气生长,盗泄肝脾,土虚木贼,为诸病之本,土气不亏,不成大病也。如瘀血蓄积,木郁腹痛者,以桃仁鳖甲汤主之。如脾虚肝燥,木郁克土,腹痛食减,渴欲饮水者,以桂枝丹皮地黄汤主之。
如风伤卫气,而病柔痉,发热汗出者,以桂枝栝蒌首乌汤主之。如寒伤营血,而病刚痉,发热无汗者,以葛根首乌汤主之。如阳虚郁冒者,以桂枝茯苓人参汤主之。如津亏木燥,大便艰难者,以苁蓉杏仁汤主之。如饮食不消者,以姜桂苓砂汤主之。如血崩气虚者,以艾叶姜苓阿胶汤主之。如产后血晕,缘血热乘虚,逆上凌心,以致昏迷不省,气闭欲绝者,以童便一钟,乘热服之。如产后阴血暴脱,因阴虚发热者,以当归补血汤主之。如产后胎衣不下,腹中胀急者,以牛膝散主之。如产妇乳少者,以猪蹄汤主之。
桃仁鳖甲汤
桃仁(三钱)鳖甲(三钱)丹皮(三钱)丹参(三钱)桂枝(三钱)甘草(二钱)水煎大半杯,温服。治瘀血蓄积,木郁腹痛者,内热加生地、内寒加干姜。
桂枝丹皮地黄汤
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甘草(二钱)丹皮(三钱)地黄(三钱)当归(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治脾虚肝燥,木郁克土,腹痛食减,渴欲饮水者,气虚加人参,水寒土湿加干姜、茯苓。
桂枝栝蒌首乌汤
桂枝(三钱)芍药(二钱)甘草(二钱)栝蒌根(三钱)首乌(三钱)生姜(三钱)大枣(三枚)水煎大半杯,温服。治风伤卫气,而病柔痉,发热汗出者。
葛根首乌汤
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甘草(二钱)葛根(三钱)麻黄(二钱)首乌(三钱)生姜(三钱)大枣(三枚)水煎大半杯,温服。治寒伤营血,而病刚痉,发热无汗者。
桂枝茯苓人参汤
人参(三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桂枝(三钱)生姜(三钱)大枣(三枚)水煎大半杯,温服。治阳虚郁冒。
苁蓉杏仁汤
甘草(二钱)杏仁(二钱)白蜜(一两)肉苁蓉(三钱)水煎大半杯,入白蜜,温服。
治津亏木燥,大便艰难。
姜桂苓砂汤
茯苓(三钱)甘草(二钱)生姜(三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砂仁(一钱研)水煎大半杯,入砂仁末,温服。治饮食不消。
艾叶姜苓阿胶汤
甘草(二钱)茯苓(三钱)芍药(三钱)生姜(三钱)丹皮(三钱)首乌(三钱)阿胶(三钱)艾叶(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治血崩。如气虚,加人参。
当归补血汤
(方见头痛)
牛膝散
牛膝川芎蒲黄(炒)丹皮(各二两)桂心(四钱)当归(一两半)共为末,每服五钱,水煎服。治胎衣不下,腹中胀急者。
猪蹄汤
生黄(一两)当归(五钱)白芷(三钱)木通(一钱)以猪前蹄二只,煮汁五碗,以二碗半煎药,至八分碗服,偃面卧一时,其乳擦一晌,令人吮之。渣再用猪蹄汁煎服。治产妇乳少者。
(按∶“乳擦一晌”,疑有讹误。服药后自觉乳房有异,似应揉按片刻,再令儿吮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