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沧浪水浮忆芸娘

 苏迷 2012-09-23

  沧浪亭,总是那么的清静悠然,多少让人会有一些美妙的感觉。
  年轻时,特别喜欢这个古老的院子,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缘于一部名为《浮生六记》的书。最美妙的时刻,就是在沧浪亭边临水的石平台上静心的读书,那是我同事的家,那平台也是我此生最有味道的所在。
  沈复在书中说道:七月十五那天,他和芸娘进了沧浪亭的门,然后叫老仆在门口守着,并不许放闲杂人等进来。然后两人跑到亭子里,在地上铺一张毯子,夫妻俩席地而坐,一边烹茶,一边说说情话,其乐融融。按照书中记载的方位,那里大概就是“看山楼”了,但现在从看山楼上向外远眺,目光极处,就是那道静静的粉墙,已难见书中所述姑苏郊外的淡淡群山了。
  沈三白与芸娘在沧浪亭里捉萤火虫的浪漫故事,实在叫人感动,而今能在沧浪亭里走上一遭,沾染一点神仙脱俗气质,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非常喜欢清朝才子沈复所著的《浮生六记》,书中的所记所叙虽然都是日常琐事,但里面蕴含的绵绵情意,一点都没有忸怩作态,更无所谓的学究气,读来会让人从心里升起一种陶然的醉意。
  林语堂先生是我喜欢的另一位作家,读过他的一篇关于沧浪亭的文章,其大意就是说他念着《浮生六记》里精彩缠绵的句子,走过苏州的大街小巷寻访沈三白和芸娘旧居时的心情。他走过沧浪亭,转过园林内许多风景点,山山水水早已物是人非,但这位大文豪始终没有看到更多沈三白的旧痕残迹,朋友们说他是一片痴心却又一无所获,而他只是淡然一笑。
  在我看来,林语堂读《浮生六记》时,是读出一点醋意来的。因为芸娘不仅能同沈复有情调地谈书论画,而且行事不拘小节。在传统古老的苏州,女人们晚上通常是不能出门的,可芸娘为了和老公一起游沧浪亭,索性扮作小生,租了馄饨挑子大摇大摆地走进去。
  当年的林语堂,曾经非常艳羡地对友人说:“沈三白之妻芸娘,乃是人间最理想的女人!”
  其实,由于芸娘本身的素质高,沈复当然对她百般的体贴并奉为宝贝,但这样的情爱画卷发生在数百年前,仍然让人敬佩。《浮生六记》中有个段子:芸娘喜欢吃臭豆腐,沈复却是一闻到这味道就要逃开的,但芸娘给他讲了一番大道理后,沈复也不得不捏住鼻子吃了一口,结果居然越吃越有味,终于也爱上了这道小食。
  这就是爱情的力量。所以我也就知道林语堂自己应该是明白不虚此行的,至少在他的内心深处,一个久存的愿望,让他在走进沧浪亭后,得以圆满了结。
  我们在苍古的园子里走了一圈,想要寻找一些沈氏夫妇的其它踪迹,却只有一个戴着眼镜的老先生才知道沈复其人,可他摇头晃脑的也说不出个所以然。而我索性一个人在粉墙竹影、小院兰香里,跟随着沈复与芸娘携手雅游的路线,作一番神思遐想了。
  我想,我是知道那些美丽的所在。
  比黛玉多一分柔和,有宝钗的淡雅,比美湘云的英豪阔人,可成红颜知己,可为浪漫情人,可作贤妻良母,这不正是所有男人心中的“绝版女人”吗?
  可造化终究弄人,总是让红颜薄命,世上的事没有两全,芸中道凄然离世,留与三白痛泪两行,孤灯一盏,长恨一世。
  幸运的终是沈复,能够享受红尘热浪中芸娘所带来的一抹清凉、半世悠闲,那样的经历和享受,能不让当今的男人们所羡慕和嫉妒。
  “世如春梦了无痕”,了无痕的是梦,要让诸事如春梦,就得把浩然气概、有容襟怀、执着痴情擎于自己的手中,给世俗琐事饰以美丽可爱的妆颜,为人情世故注入殷实的内涵,那才不枉“事如春梦了无痕”一回,千帆过尽,心中的那一抹涟漪方能永不消退。
  沈复和陈芸,一个是潇洒的江南才子,一个是温婉的姑苏秀女,他俩的结合,必然会产生一段浪漫而美丽的爱情故事;他俩的生活,必然会有许多可圈可点、可歌可泣、可记可录的精彩瞬间;他俩的世事人情,也必然会有更多的人生感悟,也许,他俩的爱情故事,还能影响多少代、多少人呢!
  如今,沧浪亭还在,沧浪之水悠悠,山林野趣依旧,而沈三白和芸娘的故事则和我们渐行渐远,笼罩着美好的爱情往事,仿如风过的林梢,水过的无痕。
  应该说,沧浪亭有幸,那些读过《浮生六记》的读者有幸,我们这些到过沧浪亭、寻访过他们爱情足迹的人,更是有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