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构建经济转型的社会基础

 3gzylon 2012-09-23

构建经济转型的社会基础

2012-09-21 10:23:56 来源:太原日报   查看评论 进入光明网BBS 手机看新闻
[键盘 ← → 翻页]

    所谓经济的转型,本质上是对旧有发展模式的调整和革新,即用什么新手段?要什么新结果?经济转型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紧张问题,在协调与创新中谋求发展内涵的提升,建构可持续的、富有竞争力和内聚力的新型经济增长机制。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各级政府着力进行的工作重点。然而,经济是否能够像我们期待的那样实现转型,绝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也绝不是单靠政府之力可以完成,必须充分考虑现实社会条件和各方利益诉求,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行动积极性,激发市场与社会的内生动力和有效支持。

    一、内生动力不足是经济转型的瓶颈制约“转型”的意义和紧迫性已经在社会各界达成共识。近年来,各级各地政府频出重拳推动转型发展,出台的产业升级规划、科技成果转化计划、配套优惠政策不可谓不多,但总体看来成效并不很理想,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发展模式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对于转型的热忱和行动,有一个现象不容忽视,就是“政府热,民间冷”、“学术界热,企业界冷”,迄今为止,经济转型尚未形成企业界和社会公众合力推动的内生动力和广泛的社会基础。

    长期以来,我国利用廉价而充裕的劳动力供给,通过政府主导下有选择的市场化进程,选择了一条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的发展之路,历史地看,这种模式适应了改革初期的社会经济条件,刺激了各种要素的优化组合,保证了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增长。但是,当我们为便于低价竞争而专注于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的时候,当我们为便于吸引资金和人才,对国有垄断企业及民营中小企业划分出许多层级并分别赋予不同的政策待遇的时候,经济发展的初始路径和利益格局也被限定了:投资人、管理者的优势地位被放大,普通劳动者的弱势地位被维持,社会的整体利益被忽视;企业更倾向于争取权力保护而不是社会责任的担当;资源和能源价格低端产业更倾向于规模扩张而不是内涵提升;劳动者、消费者和社会整体的权利与利益很难得到相应的保障。劳动者收入长期维持低水平,内需的扩大与消费市场的升级由此缓慢,劳动者及其家人为生存所累,在教育、技能乃至健康等方面难以实施有效投入,劳动力再生产因而接近于简单再生产。当然,财富总量的迅速增长最为可见,但它主要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在缺乏更高层级市场牵引和人力资源支撑的情况下,不仅难以转化为经济转型的实业资本,反而在现实利益格局的诱导下成为投机性资金的来源。由于经济转型的社会基础动力不足,发展方式就被封闭在既定的轨道上不断地自我复制,难有实质性的突破。

[责任编辑:刘冰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