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泉杰新书:像他们一样生活 八

 晓梦啼莺 2012-09-23



文泉杰新书:像他们一样生活

融入自然,做自然的孩子 
两千年前,人类尚且过着安静的日子。耳边没有嘈杂的汽笛,没有穿梭的车流,更没有高楼大厦闪烁霓虹,到处都是一年四季鲜活分明的景色表征。春天嫩绿的小草,鹅黄的柳芽,夏日苍翠的山岭,火红的石榴,秋天明净的天空,凉飒的西风,冬日漫天的飞雪,绽放的梅花…… 
按理说,那时候的人感受不到环境危机,不必整天喊着躲避污染的城市,逃离喧嚣的空间,回归自然,亲近自然。但是,却恰恰在那个时节,有个叫老子的人,谆谆地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老子是道家的鼻祖,在道家眼里,道是至高无上的,万物运行,世事衍变,无不循道而行,从道而立。但老子却说,道还得遵从自然的旨意。可见,自然是比道还大的。 
在那个没有污染,环境宜人的年代就能提出人要法自然,难能可贵,尤其是相较于自然环境极度恶化的今天。今天,自然已然向破坏自己的人类进行了严厉的报复,泛滥的洪水,频繁的地震,毁灭一切的飓风,还有泥石流,海平面上升,沙漠化……让人类真正的感受了自然的威力,可怜的是,人类并没有儆醒。 
一个是深处极大的危机中不知儆醒,反而变本加厉,毫无顾忌地过度开采肆意破坏;一个是在天人合一的和谐中,仍有敬畏,要不讲条件的服从自然。孰高孰低,哪个有远见哪个鼠目寸光,谁是大智慧谁是小聪明,读者心中了然。 
有时候,真为古人的生存哲学深感折服。因此,现代的人,要克制欲望,返璞归真,做大自然的孩子。 
做大自然的孩子没有想象得那样简单。孩子对于父母是依恋和倚靠的,虽然也有索取,但毕竟是父母所能承担的,不存在枯竭或是毁灭的问题。但人之于自然,情形完全不同。人类欲壑难填,贪念难遏,依赖自然却不懂得珍惜,对自然的摧毁和破坏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境地。

  • 212楼
  • 2006-04-07 15:34
    做孩子,尤其是做大自然的,需要非凡的勇气和巨大的牺牲。要晓得,在现实中惟独你一人做了自然的孩子是违背潮流的,不会被大众所接受,因为他们还要破坏,还要索取,没有尽头。你的力量弱小,想要阻止或是抵抗,就像是蚂蚁对抗大象,结果只有一个——失败,你畏不畏惧? 
    可是,即使你被贪婪的人们抛弃了,即使你被他们冷眼相看,你也不要失落和丧气,大自然不会辜负你的牺牲和勇气,她会补偿你,抚慰你,亲近你。当你疲惫的时候,她会用宜人的景色让你轻松;当你失意的时候,她会用独特而微妙的景观现象令你鼓舞;当你老去的时候,她会默默地陪伴你让你不至于孤寂清冷。 
    大山是稳重而深沉的,像一位仁者,胸怀广大,言寡而德厚。当你困于人生的歧途,没有勇气,丧失进取,浮气盈胸,头脑混沌的时候,若你是大自然的孩子,信仰了大自然的宗教,大自然会启发你,要像大山一样!把丰富的内涵和持久的坚韧装在心胸,不必在意山峰间的云雾缭绕,因为那些是浮动的,没有根基,终要消散,只有自身才是沉淀的智慧,凝结的坚毅。 
    听了这些,你还会浮躁吗?只要你做了大自然的孩子,花花草草,鸟鸟燕燕,风雨雷电,阴晴明晦,四时之变,春花秋月,江河湖海……无不给你生命的启迪,让你的生活如沐春风。 
    做大自然的孩子,就要把心交给她。那样,她也会把心交给你。信仰自然就是自我的拯救。

    • 213楼
    • 2006-04-07 15:34
      寻找诗意的栖居 
      中学的时候,学校旁边有一条河。河面很宽,水流缓慢,宛如一条沉静的玉带。尤其是太阳落山的时候,晚霞弥漫,河水金波粼粼,美不胜收。偶尔,还可见三三两两的渔船,船头傲立着水鸟,水手荡着船桨,嘴里打着号子,时不时从水面飘来阵阵爽朗的笑声。 
      河两岸是密密的树林,也没有什么名贵的树种,不过是些垂柳、杨、槐罢了。但夏秋两季却也美得宜人。夏天,滦河饱涨,两岸一片葱茏,纵有再大的暑气,也是凉爽得很。清风徐来,小鸟鸣啭,生机盎然。秋天,水落石出,两岸落叶缤纷,萧索中别有意味。金风西来,水波微漾,林叶哗哗。 
      学校里的学生一有机会便到树林里来。他们喜欢这里的氛围,氤氲着诗意,更喜欢长时间的独处这里,到处都是自然的风景,不会迷乱,亦不会疲惫。岸边,就是同学们诗意的栖居。放学后,同学们常常独自跑到这里,从书包中掏出期待已久的唐人绝句,伴着涓涓的河水和脉脉的林风,美美地读起来。四周除了天籁,便再没有别的声响。 
      唐人的诗句怎么读都读不完,总有流泻不尽的意境。但在车马喧豗的市野,心灵怎能和诗的意境相融?在浮金躁银的世俗中,诗的美怎样才能显露?只有坐在林间,看眼前的水涨潮落,听耳畔的鸟喧蛩鸣,心才静得下来。

      • 214楼
      • 2006-04-07 15:35
        李白有一首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课堂上读,总觉得没什么意趣,一个人不去做什么正经事,独对青山是什么意思?但在河畔林间再读时,感受迥然。诗人彼时彼刻怀着怎样的心情和感怀?山林间的鸟儿们都高高的远飞了,没留下一丝的迹痕,哪怕是一丝婉转的鸣叫。抬头只看见飘荡的白云,悠悠来,悠悠去,闲适的俯视着人间宇宙,唯只有一朵,纵怎样的闲适,也掩不住寂寥。诗人对于白云飞鸟,似乎有些麻木,也许是深深的落寞,孤寂,心中感慨万千,惆怅倍然,想从前往事,一场大梦。走着,喟叹着,抬头看见敬亭山巍然傲立,也许只有它才最懂人的心思,要不然为什么无论怎样的伤怀,它依然淡然于胸?诗人找到了自己的栖居之处,敬亭山,才是真正的知己,于是开始相看两不厌,开始沉醉,开始微笑…… 
        其实,每个人每个时刻都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诗意的栖居,因为只有它才可以收容我们漂泊的心灵。人或失意或惆怅或落魄,总要有归宿,有倾诉和释放的地方,这个地方是不寻常的,被称作我们的诗意的栖居。 
        后来到了南宋的时候,有个叫辛弃疾的词人,是志在恢复中原的爱国将领,长年不得志,自己的挽救神州陆沉的计策不被重视,终日怅然,后又被贬到江南,植篱种菊,事稼农桑。辛弃疾曾发出过这样痛心疾首的呼喊: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但任是怎样的奔走呼告,终其一生,也没人领会。于是,他失望,开始纵情山水,终于在山水间找到知音: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大概只有山水自然才是我们的栖居。 
        苏东坡有阕《定风波》云: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故乡。诚然,此心安处就是所谓的诗意的栖居。 
        如果有一个地方,能让我们心安,能让我们抛却浮躁,那不是理想的栖居吗?何必刻意地去寻?一片生机盎然的花圃,一座巍巍葱茏的大山,一场密密匝匝的雪花,一本泛着墨香的书卷,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诗意的栖居,都可以容纳我们放逐的心灵和漂泊的意志。 
        诗意的栖居,须放得下繁华,耐得住寂寞。若是心恋浮华,不舍喧嚣,终不得心灵的安顿。就好比一个人,汲汲于富贵,切切于名禄,怎可能出离尘世而寻幽独?又好比一匹马,被拴上了枷锁车套,只有一味的卖力奔驰,哪有机会停下来思索自己的生命? 
        要有自己诗意的栖居,就不要受拘于外物。外物总是短暂而易腐朽的,而生命灵魂才是永恒。怎能让短暂的腐朽妨害对于永恒的生命的思索? 
        其实,拥有自己的栖居是幸福的,在那里我们可以把自己审视,把自己消融,与那静谧的空间,与那温馨的风景。那里有深沉的思虑,有清醒的自省,生命的滋润,也可得启迪!

        • 215楼
        • 2006-04-07 15:35
          时时自省,完善自我 
          中世纪的时候,在欧洲的一些国家,谁要是有了过错,便跑到神甫那里去告罪,祈求神的宽容。在教堂,神甫藏在一个塔一样的木质屏风里,代表神聆听告罪人的忏悔。告罪人按照某种信仰礼仪,跪在屏风的前面,把自己的罪过用懊悔的语言向神倾诉,求得宽宥。神甫会根据不同的情形,拯救不同的灵魂。告罪人得到了“神”的宽容,便会深深地感恩,开始一个新我。 
          解析这样告罪和忏悔,我们领悟,那是告罪人的一种解脱和自赎。也许,他只是把心底的话在无人的地方说与自己听,因为他并不知道屏风后面还有一位代表上帝而存在的神甫。但是,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他便可以卸去因罪过而产生的笼罩在心里的阴霾和包袱,重新做人。忏悔就是结束旧我,创造新我的过程。 
          基督教义里有一个精妙的譬喻,说人类是迷失的羔羊,而上帝是牧羊人。牧羊的人想导引迷失的羔羊,而羔羊却不能清醒,在堕落的路上渐行渐远。最后,教徒们都很迷惑,究竟是我们背弃了上帝,还是上帝抛弃了我们?羔羊们看见远处丰美的草地,把生养它们的圈舍放弃,做了没有归宿的飞絮。其实,那片草地是不存在的,仅仅是虚幻的映像,一个诱惑而已。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也许在不经意间,我们的行径已给我们的心灵留下了愧疚的痕迹,它不会轻易的宽恕我们,或许折磨我们一辈子,但为什么不向上帝祷告以求救赎呢?在寂静的夜里,独处的滋味浓得让人有些压抑。羔羊选择了上帝,把自己的愿望、祝福、甚至罪过,统统地告诉天父,求得庇佑和宽宥。当羔羊诉说完了一切,静夜依然还是静夜,只是独处的味道消失了,身子变轻了,压抑的气息终于从憋闷的胸膛呼出来。羔羊的眼不再模糊不清,而是循了曾经流浪的步伐,踏上了归途。

          • 216楼
          • 2006-04-07 15:35
            自省是没有国界的,基督教义里有忏悔和救赎,儒家也有自省。孔子有个学生,叫曾参,家境贫苦,以砍柴种地为生。不过他很受孔夫子的赏识,孔子把中庸之道的精髓传授给了他。他在儒家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孟子不过是他的一个再传弟子。曾子为人内向,貌似迟钝,但忠厚老实,处事谨慎,尤其是他的孝心,有口皆碑。他曾言: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慎而无咎。他还认为贤士要以弘扬仁道为己任,不要怕牺牲。就是这样一个道德高尚,美玉无瑕的人,还要口口声声的谆告人们:吾日三省吾身。 
            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有没有这样那样的过失,怎样提高自己的修养,怎样丰润自己的心灵,全无所知。麻木,堕落,低迷,衰弱,都成了你的兄弟连,可悲可叹!我们要自省。每天都要有独处的时间,好好地研究自己。人是最复杂的,自己就更难加以剖析,如果真能做到解剖自己,把自己认识得清清楚楚的,可谓圣人矣! 
            我们作不了圣人,但可以更深的认识自己。希腊有个神庙,上面写着:人,认识你自己!可见从古至今,人类从没有放弃过对与自己的研究,只不过,世界上不存在两片相同的叶子,因人而异罢了。自省是自我的发觉也是自我的救赎,这和基督教的忏悔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一个面对自己,一个面对上帝。但殊途同归,一样的道理。 
            忏悔也好,自省也罢,总归是让自己的心灵有个寄托,不至于漂泊浪荡。每天留一点时间,或给自己或给上帝,便不会失落有所收获。时时自省,不仅让心灵得以寄托,还可以完善自己的人格操守,像隐士一样,人格操守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要是不注重人格的操守,隐居也便失去了任何意义。

            • 217楼
            • 2006-04-07 15:3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