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正说中庸
2012-09-23 | 阅:  转:  |  分享 
  
正说中庸

中庸思想,只是我们传统文化里的一个世界观,是易经哲学的主要内容之一,经过周代文化的发展丰富,特别是孔夫子和儒家的大力推崇,再加上汉武帝后儒家的唯我独尊的文化地位,以及宋儒程朱理学疯狂推向极致,把最理想化的追求目标,变成了僵化的教条的标准,事事以中间状态为标准,结果把中庸思想搞成了荒唐闹剧。

思想上以中庸为标准,必然造成思想领域的僵化,打击了冲动也可能打击了进取心,反对批判也就放弃了争鸣,倒脏水也把孩子倒掉了;如果做事情以中庸为标准,即使能够做得比较完美,也要故意留下缺陷,美其名曰:天尚不全;以中庸为手段和途径,只能够做出半生不熟的夹生饭,这是中庸的异化。比如造房子(哪怕是皇宫),也要故意掀掉几片瓦,甚至在排兵布阵时也要留下缺口,曰“围三缺一”。真是滑天下人类之大稽,枉为万物之灵。

应该说,易经哲学(也包括儒家思想)本是一门高度抽象和高度概括的学术,是催人向上,鼓励积极进取的文化,其开篇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三巨头荀子曰:天道自为,人道自强;孔夫子曰:知其不可而为之。不管是易经本意还是儒家经典,都不是把中庸做标准,或当成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只是一个理想状态,是目标。谁都希望天气暖和,不冷不热,风调雨顺;谁也不希望做事情跌跌绊绊,困扰不断;谁都盼望人与人,国与国,大家都能够和睦相处,和平解决分歧。但是,理想不是现实,有矛盾就会有冲突,有时甚至是激烈的,你死我活的,否则就不存在矛与盾了。

中庸、平和、均衡、和谐等,在易经和儒家经典里,只是万事万物的一种发展状态,是我们最愿意接受的并以为是最理想的状态。但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总是从一个开始到结束,又接着另一个开始;从至阴到中庸到极阳,又从极阳开始到中庸到至阴。而且还不是完全相同的简单循环,是以上一个循环为基础的螺旋上升(易经把每一循环细分为八个基本过程),所以易经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动的,是不断发展着的,易者变也,故而,绝不会把某一瞬间的以为是理想的状态(中庸),当作标准来衡量一切事物,把事物看作或要求为静止的,不运动的。

夫子曾经曰:百世可知,我们当然不能理解为夫子是说:就算过一万年还是现在这样子,什么都没改变。那个能够重新整理易经并写出《十翼》的老人不可能把事物和社会都看成僵化不变的,例如“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哪里有静止不动的思想?

汉宋腐儒,为了皇帝集权专制需要,故意曲解经典原意,断章取意,片面取材,然后推到极致,必然导致经典的扭曲和荒谬。

能够称为经和典的思想,肯定是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的,必然有其合理正确内核,否则就不能够成为经典。易经本来应该是也仅仅是哲理(当然,也不是说其一点缺点错误也没有,最大错误就是把理性的思辨的哲理用感性的,直觉的方法来表达,导致其玄学化而不是科学化),中庸思想可以把它当成一种理想(不希望极端),也可以追求,但绝不是一种衡量标准和途径,不是方法,真理再前进一步必然是谬误。理想和目标,是同一件事情不同侧重的说法,过程和途径,方法和手段也是如此。目的不是过程,也不会是手段,这两者样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各是各的范畴。我们思考和实践,必然是一个瞄准着目标,实际过程是左右、上下、前后的波动,方法必然有激烈、温和并举。因为不理想,所以要改变,改变需要方法(多种),途径不是唯一。世界观的范畴不能够套用在方法论上面,不能够想当然,不能够胡乱联系!

建房是为了住宿使用,建好房是为了更舒服和长久,中庸就是根据现有材料和技术,如果最高只可以建五层楼,为安全长久起见,搞个两三层就够了,不是万不得已,就不需到极致的高楼,哪里是不要好房子只要破屋;如果钱多的话,可以适当装修漂亮堂皇点,但也不能够为此挥霍一空,不能够劳民伤财,这和故意破坏留下缺陷根本就不沾边。

就像价值规律:价格总是围绕着价值而波动,价格刚好等于价值只是理想,通常是买方嫌贵而卖方觉廉,现实方法是价格高低由买卖双方协商确定,这也是一种中庸之道。

中华文化本来就习惯以运动的,但经常是感性直觉的观点来看待事物,这是我们的传统,始起于易经,并影响了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春秋战国时代的先秦诸子,尽管一个比一个还复古(但法家是面向未来的),具体事务上也都不是静止不动的哲学观(他们都是求变的观点,目标不正确)。胡乱联系,自由发挥,这也是我们的玄学文化传统,但是,把唯心的、想当然的、静止的、机械的世界观的板子打在中庸身上,实在是冤枉,这根本就不是中庸真实原意。

化腐朽为神奇的确高明,化神奇为腐朽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强项,叹服!

献花(0)
+1
(本文系思域应无疆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