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画里,“墨分五色”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基本创作手法:这里的“墨”也并不是一种单纯的黑色。所以我们在欣赏一幅纯色的水墨画里,往往看到了色彩的变化。那就是“干”、“湿”、“浓”、“淡”、“焦”墨色变化的结果。 梁元帝在《山水松石格》中就认为“高墨犹绿,下墨犹赤贞”。到了唐代中晚期,墨色在山水画中一跃而成为绘画的全能色彩。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草木敷荣,不待丹绿之采,不秀铜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风不待五色而纟卒。是故运墨而五色具。”相传唐代画家吴道子在大同殿所画嘉陵山水是运用水墨画法。王维继承吴道子画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水墨晕染的技法,增强了水墨画在山水画中的表现能力,被后世画史推为水墨山水画的鼻祖。诚然,自然界的颜色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任何一个高明的画家也无法求得逼真,但其精神本质却超越色彩,画家可以从不同的艺术视角加以领悟和把握。所谓于“形似之外,求其画”,才是中国画创作真谛。 “墨分五彩”作为中国画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近代艺术大师黄宾虹在《画法要旨》等画论著述中,将其归纳为“七墨法”,即浓墨法、淡墨法、破墨法、泼墨法、积墨法、焦墨法和宿墨法。浓墨“墨色如漆,神气赖此以全”,体现了画面的精神面貌。淡墨“画无笔迹,是为墨妙”,表现出迷蒙境界。破墨是指画面将干未干时,再以它墨渗透,如浓破淡、淡破浓、干破湿、湿破干等,使墨色浓淡相互渗透、掩映,各得其意外和特殊的墨韵,“落墨坚实,凹深凸浅,乃为破墨之功”。泼墨得自然浑成的气势,富于强烈的表现色彩。积累由淡到浓,层层推叠,“得自然之圆晕,笔迹墨痕,跃然纸上”,使墨调具有一种天然韵律。焦墨是研好之墨经过一段时间和水分挥发,墨质呈浓厚状,墨色浓郁乌黑,然后用干笔蘸墨作画,“干裂秋风,润含春雨,视若枯燥,意极华滋”。宿墨是将磨好的墨存放砚台里隔宿,使其自然脱胶形成粘连浓厚状,再取而作画,“墨中虽有渣滓之留存,视之恍如青绿设色”,在画面浓黑处,可积染可积点,有醒目之功能。“墨分五彩”尽管只是一种技法,但不同的画家特色不同,墨韵各异。赝品虽竭尽仿真之能事,也会在墨色上露出蛛丝马迹。这是因为用墨技巧不仅倾注了画家强烈的感情色彩,而且体现了作者独特的个人风格。由于画家各自所处的环境不同,个人生活经历、思想倾向、文化素养、兴趣爱好等互不相同,都会在作品中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这正是最难摹拟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