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9-10 18:48:00 人何以活着 ?这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 对这个问题进行追问的意义在于:如果人仅仅是一种追求活着并且活得更好的动物的话,为了活得更好,人可不可以杀死另外一个人(如果可以逃脱罪责的话)? 电影《盲井》讲的是一个发生在当代中国底层社会的极端而具有象征性的故事:两个农民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为自己找到了一条迅速发家致富的门道———将陌生人骗到矿上做工、并在矿下神不知鬼不觉地将这人害死,并以死者亲属的名义向矿老板勒索一笔抚恤金。 这部电影有意思的地方是:当这两个农民选中的下一个受害者是上一个受害者的那年轻而又善良的儿子时,其中一个姓宋的农民开始受到某种深植于其灵魂深处的某 种“规矩”(也就是“底线”)的煎熬。故事的结尾有些出乎人的意料,被害死的不是那个善良的年轻人,而是这两个农民,他们预期通过害死年轻人而获得的三万 元抚恤金到了这年轻人的手中。 我们身处的时代告诉我们:物质先于精神;人是物质性的存在者;人致富的需要是第一位的、是应该被满足的。这两个作为“物质人”的农民自然也不例外。他们的 致富之道看起来也是天衣无缝的。并且,他们也为自己找到了对付那深植于灵魂中的“规矩”的办法———就是对自己说:“你可怜他,谁可怜你啊?”因此,他们 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谋财害命。 对于他们那谋财害命的行为,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似乎是反对的。反对的理由是他们破坏了这个社会的“规矩”。但恐怕来自我们的主流社会的反对显得并不那么 理直气壮。因为首先坏了“规矩”的不就是那些唯利是图的更有力量的矿主以及为其提供保护的地方公权力的拥有者吗?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如果不能够有效制止 这些更有力量的人去破坏这个社会的“规矩”,又怎么能说服两个普通农民不做同样的事呢?所以,我们来自主流社会的反对是不足以打消这两个农民那谋财害命的 念头的。 不过,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一种试图打消他们那谋财害命的念头的无形的力量(尽管这种力量其实只对其中一个人起了作用)。这就是一种来自固有文化的、朴素的、 教化的力量。这种力量曾经被我们的古人认为“不严而威于斧钺”。尽管这种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日渐式微,毕竟,它还是让其中一个农民感到“不得劲儿”。 文化总是在塑造着人对自己期许。不同以往的是:当下的主流社会的现实无形中给予人这样一个关于“人”的认同感———人是一种欲望应该得到满足的生物。然 而,当下的主流社会的现实却在不断地剥夺着太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满足欲望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我们社会的现实给予着人以某种存在的性质、却又不断地掠 夺着它。于是乎,为一种念头所驱使的人诞生了、他们认为为了他们的欲望和期望的满足,可以不择手段。因为如果他们不这样的话,他们将不被这个社会的主流价 值视为“有价值的存在”。 然而人又不免是文化的决定物。在人类各种古老文化的设计中,“规矩”(或曰道德)的正当性总是大于人的欲望和期望的正当性的。尽管人不免已然生活在当下的 主流社会的现实而受其物欲主义逻辑的支配,人即使要彻底消除千百年来文化对人的属性的作用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电影给我们展现了这么一个“战场”,在这个“战场”上,现实处境和文化属性奋力的争夺着人的灵魂。当然,我们会看到,现实处境总是会获得压倒性胜利的。也 就是说,为了获得社会现实所给予一个人以“存在”的物质主义的正当性,人会最终丢掉文化所给予他的那些“不切实际”的念头、而最终成为一个彻底的物质意义 上的人的。这样一来,人不杀死另一个人的唯一理由就是“没有好处”! 细想下去,这将是一幅多么令人恐惧和绝望的场景啊! 我不知道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现实是否已经令人恐惧和绝望到了如此的程度,至少,电影的结尾为我们人之为人的基础引入了另外一个神秘维度、也就是一种我们可 以把它叫做“因果报应”的东西。它试图说服我们:如果,文明社会的主流价值已经不能为人的生命及其意义担负起责任的话,至少,冥冥中那神秘的因果律总是历 试不爽的———杀人偿命,欠债还钱。 |
|
来自: 平和的面对人生 > 《中国社会思潮探讨(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