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氏与陇西郡望

 荷香月暖 2012-09-24

一、董氏渊源探究

董氏源出有三,但皆出于董姓部落。1从董姓的来源确切来说,是来源于古董国。古董国前属于祝融部落,而祝融部落是董姓部落的联盟。而按照男性任职的官员来说,最先来源与祝融六姓的陆终第二个儿子参胡到董国,因为没有赐氏,最后逐渐被遗忘?《史记·楚世家》的记载:“陆终生子六人,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记其氏。”。

2、其次是陆终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己姓后裔飂叔安(《左传·昭二十九年》昔有飂叔安。《注》飂,国名。叔安,君名。又查,得知飂的古国名,在今中国河南省唐河县南。推测出以母系氏族部落地取姓为飂)的儿子父,被派到董国任职,改为董姓。而董父也是董姓部落最早一个被赐氏赐予豢龙氏官职的男性大臣。那么,也说明,董姓部落早于董父。董父的董源于董姓部落。由于进入以父系血缘为标志的阶段,后裔也就尊称董父为董姓始祖!

《氏族典》所记,炎帝器即榆罔之子,钜、伯陵、祝融及其子孙都成了炎、黄世代联盟政权中的重臣。确切说,炎帝出于祝融部落。参胡也好,董父也罢,皆源于祝融大部落。

     3 而董狐源自黄帝大部落。第三是春秋时期源于姬姓的董狐,出自春秋时期周朝大夫辛有的儿子,春秋时期,周王朝有个大夫叫辛有,辛有的两个儿子都在晋国任太史,负责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晋国的典籍史册,以官名称为董督。在史籍《左传·昭公十五年》中记载:“辛有,周人也。其二子适晋为大史,籍黡与之共董督晋典,因为董氏。”这两个董督的后代世袭晋国史官,一直担当晋国的太史令,世代世袭为官在董国,也融入董姓部落。

  
据《陇西堂与陇西公会》李氏后裔研究:彭、董、李三姓宗亲,与其他六个姓氏(时、闵、牛、辛、关、边),都源自中国甘肃省陇西,而且源远流长。陇西的名称,源自古代的陇西郡,目前是中国甘肃省的一个县份,在陇山之西,就在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水河畔。陇西是彭、董、李三姓人士的郡望,也是他们的其中一个堂号。
  
而董氏后裔有的依据韩愈的《全唐文。卷五百六十七》:始公为华州,亦有惠爱,人思之。公居处恭,无妾媵,不饮酒,不谄笑,好恶无所偏,与人交泊如也。未尝言兵,有问之者,曰:吾志于教化。享年七十六。阶累升为金紫光禄大夫,勋累升为上柱国,爵累升为陇西郡开国公。娶南阳张氏夫人,后娶京兆韦氏夫人,皆先公终。四子:全道、溪、全素、。全道、全素皆上所赐名。全道为秘书省著作郎,溪为秘书省秘书郎,全素为大理评事,为太常寺太祝:皆善士,有学行。”可见,韩愈记载董晋官升至陇西郡开国公。有的董氏后裔据此也就错误理解董氏的陇西堂从董晋而来。

那么,陇西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不是从部落形成和分化就开始了呢?

《陇西堂与陇西公会》论述:由于彭、董、李三姓人士在中国的远祖同源,有亲属关系,因此在传统上三姓人士同为宗亲,称兄道弟,且不许通婚,家门厅堂,贴上「陇西」字样,以资识别,促进感情,加强彼此联系与合作。据陇西望族(彭、董、李)三姓源流族谱所载,彭董李三姓人士,皆源于陆终氏高辛公(或简称为陆终公)。该谱有下列记载:
   「五世祖官封夏伯,讳陆终高辛公。公生六子,长昆吾。次参胡,三钱铿,四会人,五安,六季连

又云:
(一)讳昆吾大业公,公生一子讳皋陶公,仕虞为官,有功,帝舜以命族官命为理,(古文理与李通)故后代相传为李姓始祖也。
(二)讳参胡,生子蓼叔安,蓼叔安生子董父。仕虞,善豢龙,有功,帝舜遂以官命族为董氏,陆终公之曾孙始姓董,后传为始祖也。
(三)讳钱铿公,封彩邑于韩大彭墟,夏时封「夏伯」以官命族为彭氏,故称彭祖,传为彭氏之始祖也。
(四)讳会人,武阳其後也,武阳为战国时燕邑,今河北省易县东南有武阳故城。
(五)讳安,谯国其後也,春秋陈谯邑,秦置谯邑,今安微毫县。
(六)讳季连,楚国其後也。
由上述记载,可以说明彭、董、李三姓人士的宗亲关系。而各地的彭、董、李三姓宗亲,由于源于中国甘肃陇西,便以郡望为堂号,称陇西堂。

http://www./yeo-html/yeo569a.htm《陇西堂与陇西公会》

二、陇西郡望与董氏陇西堂探讨

郡望与堂号是中华民族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分同一姓氏不同发源地和亲疏关系的主要标志,也是华人寻根问祖的依据。目前尚在流传的许多族谱,多在有关姓氏之前冠以郡望,并在姓氏之后加上堂号,有关该姓氏的起源和派别便一目了然。因此研究姓氏文化,特别是研究族谱,弄清郡望和堂号属于基本功夫。
“郡望一词,是的合称。是行政区分,是指名门望族。在传统意义上说,郡望合用,是在标明某一地区的名门大族。
“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到秦朝这段历史时期推行的行政区划,特别是秦朝,更将中国分为36郡,后来又增加至40余郡。之前没有郡,也就不可能有郡望。到了宋代,的行政区划才废除,但是郡望作为某个地区的某个明门望族的称号却保留下来。华人由中国南来,也把这种已经有数千年历史的文化带来。因此,在本地,我们仍然能够看到郡望与堂号。有些传统的家庭,在大门上仍然仍然括着郡望或堂号的牌匾,有些姓氏公会更冠上郡望堂号。例如江夏堂黄氏公会,西河林氏公会、颖川陈氏公会等。江夏堂为黄姓人士的郡望堂号,西河和颖川也是郡望名称。

陇西堂称呼从何时而起而划分呢?我认为:首先要清楚父系氏族开始的朝代,也就是阶级社会的开始。“因治水有功,以禅让制继任古代圣君舜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大禹去逝,他的儿子夏启,早就在其生产暗中积聚了强大的势力,突然杀掉了大禹生前根据部落联盟的决议,指定的接班人伯益,自立为王。自此,我国远古时代选贤任能的禅让制被夏王朝的家天下制取代。人类历史进入到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的统治时代。根据流行的说法,夏王朝的第一个建立者是大禹的儿子启。但是,根据九五科技攻关项目,2000年正式颁布的《夏商周三代年表》却说:禹在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王朝。”。我认为,大禹根据部落联盟的决议指定的接班人伯益,依然是母系氏族时期的原始社会。而所谓夏皇朝,为什么顶一个夏王朝,不定大禹皇朝。虽然,那时候,各部落分化,分工细致,迫切需要一套严密的管理和组织系统,那原始部落决议的已经不再适应的是的需要,却为夏王朝建立奠定了基础。所以说,父系氏族在舜禹时期开始发生,但是管理方式还是母系氏族的管理模式。也是姓转氏的时期。那么,也许舜帝之前的为姓,舜帝阶段开始为氏。与最初的母系氏族的原始部落有一定的差异。如此分析,母系氏族时期,还没有形成郡望与堂号。

郭沫若先生在他编著的《中国史稿》第142面指出:夏人的中心活动地区,西起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没黄河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的地方,南接湖北,北入河北,和其他的氏族部落形成犬牙交错的局面。而考古和相关文献资料也证实,夏朝的中心地区就在今天山西汾水流域南部附近、河南西部嵩山附近的颍河上游伊洛河流域和黄河北岸的古济水流域。而文献记载中所记载的大禹的都城安邑,很可能就是近年来在山西夏县禹王城遗址。大禹之后的几任夏王所建立的都城斟寻、阳翟也可能都在这一带。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开疆启土规模的扩大,夏朝后来将东面的疆土,一直扩展到了了河南东部的黄河下游地区,其势才也南及江汉以北,东近淮泗流域。后来,中国的主体民族,华夏族就是在这一区域发展兴盛起来的。

 

而从董国来源的比较早的地址之一鬷川,祝融八姓的陆终第二子也到董邑居住;董父为鬷川侯其后裔子孙就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董氏;晋国的太史令,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的官称为姓氏,称董氏。可见,不是刚开始定姓氏就有董氏的陇西郡望。
        
陇西是董氏的发祥地之一。辛有的后代,世袭晋国太史之职,至春秋时,有史官董狐。董狐的裔孙董翳秦末被项羽封为翟王,都高奴(在今陕西延安市延河东岸),子孙遂居陇西(今属甘肃)。西汉时的董仲舒为广川人(今河北枣强东),其曾孙自广川徙陇西,裔孙徙河东(今属山西)。可见,陇西郡望出自春秋时期,自西汉董仲舒裔孙时期而强盛。

如此说来,出自董晋之说,是不确切的。《宋·泉溪董氏原谱序》: 董氏之世系,出自唐德宗时,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讳晋,字混成之后裔也。……”。从该宗谱谱序,把董晋公作为开国公?韩愈的《全唐文。卷五百六十七》:始公为华州,亦有惠爱,人思之。公居处恭,无妾媵,不饮酒,不谄笑,好恶无所偏,与人交泊如也。未尝言兵,有问之者,曰:吾志于教化。享年七十六。阶累升为金紫光禄大夫,勋累升为上柱国,爵累升为陇西郡开国公。娶南阳张氏夫人,后娶京兆韦氏夫人,皆先公终。四子:全道、溪、全素、。全道、全素皆上所赐名。全道为秘书省著作郎,溪为秘书省秘书郎,全素为大理评事,为太常寺太祝:皆善士,有学行。”可见,韩愈记载董晋官升至陇西郡开国公。

  董振民的《 唐宰相董晋考证漫记》:考证权德舆董晋神道碑铭,称董晋葬在河南县万安山之原。 万安山位于伊川县东北部,偃师市南部,洛阳市东南侧,东连嵩山,西接龙门山,因脊背起伏较多,大部分呈马鞍形,故名万鞍山,后演变为万安山。

    从以上分析,我推测,董氏后裔采用陇西堂基本在西汉时期左右开始形成。也就是董仲舒时期。

三、陇西的来源

陇西一词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古代相通,指的是田埂。《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乘势起于陇亩之中。这里的陇就是田埂的意思。 在历史上陇西郡管辖的地方非常广大,今天陇西县的地位远远不能同古陇西的地位相比。

秦置陇西郡,汉设襄武县,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陇西一直为历代郡、州、府治所在,还一度成为甘肃省最早的省会,是陇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

古代人们看到横亘于关中平原西部的山脉如同田埂一样,就把它们称之为陇山。《辞海》中说:陇山是六盘山南段的别称。又称陇坂,在陕西省陇县西,南北走向,延绵约120公里,是渭汉平原和陇西高原的分界。 这个陇山在甘肃古代地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人们将陇东、陇南、陇西称为三陇之地,后来又变成了甘肃的简称。它们的命名同陇山密切相关。古人自然而然将陇山以东划为陇东,陇山以西为陇西。而今天的陇南市和天水市、甘南的部分地区为陇南。所以甘肃也有三陇之地的说法。到了后来,人们将黄河以东、陇山以西的地区。又统称为陇右

古陇西是甘肃最早设置的郡 陇西一词引人注目时是在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这一年秦昭王设置了陇西郡,并修筑长城,以防御西部的少数民族,从根本上确保秦人后方的稳定。 

  史籍和考古发掘证明,秦人就是在以礼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域上发展壮大起来的。远在夏朝时,他们为夏王室调鸟兽,鸟兽多驯服,于是赐姓嬴氏。夏亡商兴之际,秦人去夏归商,因军功使嬴氏多显。至周朝时,秦人为孝王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因功封于秦(今甘肃天水)号嬴秦,周王室让他们以和西戎。至秦襄公时,他们护送周王室东迁有功,被周王室分为诸侯,并且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秦献公元年(公元前384年)攻灭狄族,设置狄道。 

  战国秦长城就是将秦人的发祥地礼县及其周边地区围在了里面,有了长城自然要设置守护长城的部队和地方政府。位于战国秦长城起点不远处的狄道(今临洮),自然就成陇西郡的郡治。 秦、汉时的陇西郡,包括六盘山以西、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期间,朝代虽有更替,辖地虽有增缩,治所虽有移动,可郡名未变,建制未变,治所(基本)未变。也就是说,陇西郡治在狄道,凡492年(实475年)。

  西汉时,陇西郡管辖今天甘肃东乡以东洮河中游、渭水上中游,西汉水上游的广大区域。所有的史料证明,陇西郡政府所在地狄道就是在今天临洮县,由于岁月久远郡治的具体方位已不可考,《辞海》中也只是笼统地记述为临洮县南 

  长期以来临洮的名气很大,然而县城并不算太大。但地理位置很重要。这里是丝绸之路通往西宁、兰州两地的枢纽,也就是了解唐蕃古道和丝绸之路中南两线的所在地。古人选择狄道作为陇西郡治是有他们的道理。 

  说起来狄道还有一段来历呢?尽管在战国时秦人修筑了长城,用以防御西方的少数民族;但并没有将少数民族驱赶到长城之外。大量的狄族仍旧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汉书》记载说:县有蛮夷曰道。所以狄道就是狄族居住的县,似乎和今天的民族自治县有点类似。

今陇西为古襄武 

  今天的陇西县是古陇西郡的一部分,《辞海》对今陇西县是这样记述的,陇西县在甘肃省东部,渭河上游,汉时在此设置襄武县,三国时为魏国陇西郡治所。唐时为渭州治所,宋置陇西县 

尽管今天的陇西县不能完全代表古之陇西郡,但属古代陇西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元、明、清三代,一度为陇右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今天的陇西县即古襄武县在历史上是一个地灵人杰,人才辈出的地方。

位于陇山以西、渭水河畔的古陇郡是华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巍巍陇山,泱泱渭水,孕育了内涵丰富、源远流长的陇西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si(敏感词?),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

http://baike.soso.com/h5860055.htm?sp=l5860056

 

     2012年9月24日11:38于广西贺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