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57)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镇

 增智书斋 2012-09-24

 鹤溪城中: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鹤溪镇.



鹤溪城中: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鹤溪镇.

 

鹤溪城中: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鹤溪镇.

                                                                          原野 

 

    景宁,隶属浙江省丽水市,为“革命老区县”、“中国农村水电之乡”、畲族自治县。位于浙江西南部、洞宫山脉中段,属浙南中山区。景宁县东邻青田县、文成县,南衔泰顺县和福建省寿宁县,西接庆元县、龙泉市,北毗云和县,东北连莲都区。汉族为主,有畲、藏、苗、彝、侗、黎等少数民族。县政府驻地鹤溪镇。

 

   (一)畲族是凤凰山的土著居民。

  ""字来历甚古,原义火耕。南宋末年,史书出现"畲民""she人"(she与畲同音,意在山间搭棚居住)的族称。《宋季三朝政要》称闽、粤、赣交界地域的畲民武装为"畲军"。元代以后,"she民"、"畲徭"、"she徭"同时使用。清康熙、乾隆、同治《景宁县志》均设"畲民"一目。民国18年(1929)夏,德国学者史图博和上海同济大学教师李化民到景宁畲乡考察,撰写了《浙江景宁县敕木山畲民调查记》,对景宁畲族的族称、姓氏、风土人情等作了介绍。

    畲民自称"山哈",表明是外地迁往山里的客户。景宁汉族称以"客家人",畲族称汉族为"民家人"。

   1956年12月,国务院认定畲族为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并确定族称为畲族。 1984年成立景宁畲族自治县---目前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

  

  (二)畲族文化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有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粗犷朴实、奔放刚健的舞蹈,富有哲理的谚语,工艺精巧的刺绣编织等,尤以民歌为胜。1984年8月省第一次畲族文化工作会议在景宁举行。1987年6月,景宁畲族自治县政府与省博物馆联合在杭州举办畲族文物展览。1987、1990年,丽水电视台先后摄制畲乡专题片《畲乡风情》、《畲乡风》,在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播放。1992年12月,首届景宁畲乡文化节在鹤溪镇举行,展现了丰富的畲族文化。旅游家誉之为“神奇畲乡,休闲胜地”,又称之为“浙江的西双版纳”、“华东的香格里拉”。

 

  (三)旅游资源和文物古迹

   民族风情、高山湿地、地质遗迹、山地型生态、古建筑丰富。

   古寺院、古廊桥(全县共有廊桥38座,木拱桥、石拱桥各具魅力,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古民居、库区型水域。以上标湖等为代表。滩坑电站水库蓄水后,将为景宁水域旅游提供更多选择。

                                         鹤溪古镇

                                        节选自《中国第一畲乡》

 

                                             泼墨留馨

  

唐宋间,氏族流民因避战乱,迁徙定居县境,人口剧增,畲族也于其间徙居入境,至明景泰三年置县时,人丁已逾2万。距今近1300年,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镇。城中有沐鹤溪,发源于洞宫山脉的瓯江支流小溪,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将县境分为南北两半,形成狭长的溪谷地带,构成“两山夹一水,众壑闹飞流”格局。相传汉初浮丘伯携双鹤隐居此间,滨溪垒石,筑台垂钓,沐鹤于溪,又有传说刘宋时期谢灵运游历于此作《入沐鹤溪嘲浣纱二女》,镇因溪名。

溪镇,山青水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素有“鹤溪洞天”的美称,古镇周边风景旖旎,有八处胜景被称为“鹤溪八景”,并有清朝诗人潘援、张九华为“鹤溪八景”题诗。

唐咸通二年,惠明和尚建寺鹤溪镇南泉山,在寺周围栽植茶树,盛产惠明茶。现寺后尚存一株千年古白茶。明成化十八年(1482)惠明茶被列为贡茶,民国四年(1915)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褒章和一等证书,故此茶又称金奖惠明茶。

此外今鹤溪镇存多处元明时期的银坑矿洞遗迹。史料载,明洪武十九年1386至宣德十年1435溪镇及其周边就有炼炉21处,冶银11处,“得款四千四百十六两”。天顺年间,此地巨富陈汤有“银王”之誉

 

                       古镇建筑

  

鹤溪古镇倚石印山,临鹤溪,依山傍水,后坑之水穿城而过。城内青瓦黄墙,鳞次栉比,山腰上畲族山寨高低错落,浑然天成,掩映于青山绿水之间,是名副其实的山水之城。其民居以卵石为基,木结构为架,夯土为墙,土木为色,古拙质朴,又不乏精细大气之作

大众街始建于明代前古称石塔巷旧有睡仙桥原址。全长 450米,宽4米,街道中间有1米多宽的流水。街道两旁商铺林立,为古时最繁华的街道,至今商业气息仍浓。大众街两侧的民居大多公用山墙,使得街道两侧得以形成连续的界面。目前保护区内存古井三口,位于大众街与桥底弄交叉口的古井,有“贡生潘镜昭立”题刻。其中一口位于后街32号,其井清澈见底。

百岁门:因北端与大众街相接处有一百岁老人贞节牌坊而得名,又名下牌坊。西南至敕木山路,有一牌坊,称上牌坊。巷侧有水碓弄、猫儿弄、牌坊底、戏台后等,全长90米,也是古时最繁华的街道之一。沿街多是传统商铺,檐廊曲折,古朴自然。

 

     鈥溨泄谝活聪玮-----景宁

      孔庙:位于鹤溪镇人民南路72号,坐北朝南,始建于道光二十七年

                    其建筑规模宏大,构件精美。

      鈥溨泄谝活聪玮-----景宁

 

 

潘家大院位于鹤溪镇戏台后1516号。据家谱记载和族人相传建于明代,该建筑坐西北朝东南,现存主体建筑共三进、六厢房,建筑占地面积约1045.5平方米。整组建筑梁架用抬梁和穿斗混合式,保存完整,用材考究,雕刻精美,古朴简洁。潘家大院具有明代官宦府邸建筑风格,是全县最大民居建筑,鼎盛时有大小厢房71间,大小天井九处。潘家大院为明代潘琴故居。潘琴字舜号竹轩,鹤溪人。天顺元年进士,曾任吏部主事,福建光化知府等职,为官清廉,著有《竹轩文本》。

 

      鈥溨泄谝活聪玮-----景宁

 

梅家老屋位于鹤溪镇大众街21号,清末建筑,坐南朝北,建筑占地面积380平方米。正屋二层木结构瓦房,硬山顶,一进五间,四周回廊,穿斗式梁架,五柱十一檩,梅家老屋布局完整,保存尚好,用材考究,构件精美。

               “畲乡第一支”

永泰二年丙午岁(766),雷太祖进裕公一家五人与僧昌森子清华二人,从福州罗沅县十八都苏坑境南坑,一同来浙江处州府青田县鹤溪村大赤寺。雷祖后居叶山头,砍伐山林,开垦田园。这是畲民迁入浙江最早的一支。

景宁畲族以雷、蓝、钟三姓为主。“畲”字原意为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也指耕作者。畲族在迁入景宁前处于半游耕半定居状态,游耕是非常原始的耕作方式,对自然生态有一定的破坏。迁入景宁的畲族抛弃了原始的游耕农业,抛弃了毒咒敷弩的狩猎方式。为适应景宁山地环境,砍楠种菇,植竹挖笋,治山而居,民风淳朴谦让。畲族人历经长期辗转迁徙,在拓荒殖土的同时,创造了绚丽多姿别具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

1929年,德国学者哈.史图博和同济大学李化民曾徒步深入该村作畲民调查,写成《浙江景宁敕木山畲民调查记》一书,详尽地介绍敕木山村畲民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等现状。成为研究认识畲族文化的重要文献。

     鈥溨泄谝活聪玮-----景宁

      东弄村,景宁现存畲族文化特色和畲族聚集地保存最完整的村落之一。

      鈥溨泄谝活聪玮-----景宁

                  畲族三月三

 据《浙江省少数民族志》载:“相传唐朝时,畲族起义军兵败退入深山,缺乏粮草,采食一种乌色称“乌稔”的野生果子充饥而军威大振,于三月三这天冲击敌人包围,以后每年三月三,畲民就采来“乌稔”的叶煮汁拌米煮饭吃,以示纪念。”

之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畲族人民身着节日盛装,挑着山哈酒,带上乌米饭,从四面八方汇集一起,或祭拜始祖,或三五成群相会、对歌、跳舞、吹奏乐器来欢庆佳节,青年男女更是借节狂欢,直到天将破晓。

随着时代的变迁,三月三庆祝内容也日益多样,但对歌、做乌饭吃乌饭、民间体育竞技、民族歌舞、婚俗表演仍是最基本的内容。其民俗主要特色与价值是畲族生产、生活、娱乐等整体民俗风貌的集中体现,是世人了解畲族文化和历史的窗口。

 

                       传师学师

是由畲族法师向学师的“弟子”进行传师的活动,在畲族地区已流传七百多年。传师学师是一种道教性质的原始宗教,学过师的人认为有了“法”,将这个“法”传给学师的人,在要学师的人家中堂设立“神坛”,以舞蹈形式授“法”于学师者,认为这样做后,生不受人欺侮,死了也受阎王优待。

“传师学师”活动内容十分丰富,有六十个段落,需三天三夜才能完成,以舞为主的项目有:造寨、请师爷、造井收师、拜神、造水洗坛、取法名、告神参牒、人客当茶、团兵、置龙坛、过九重山、告神置红楼等20多个项目。学师的人由传师法师取法名,获赐尊称,准穿红衫,允许当法师,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畲族民歌

 

是畲族人民在生产、生活斗争中创作的口头文字,畲民喜唱山歌,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比睿斗智,更具特点的是在丧葬悲哀时,以歌代哭,倾吐哀情。多数民歌作品储存于民众头脑之中,通过口头代代相传。部分以汉字畲语音记录的手抄本流传民间。畲族民歌反映了畲族人民各个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思想、风土人情及兄弟民族的关系,在畲族群众中起着斥恶扬善的教化作用。

 

景宁十分真实对畲族文化传统的保护,其中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3项:畲族三月三、畲族民歌、传师学师;省级做功德、传统服饰等。已公布的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有50余项,列入省级“非遗”名录5项:做功德、操石磉、问凳、菇民戏;列入县级“非遗”名录50项:有织彩带、传统服饰.头饰、畲族婚俗、板龙.布龙、炼火、鱼灯舞、舞狮、木偶戏、抢猪节、菇民习俗、菇民戏、汤夫人信仰拔殇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