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事业单位文化建设的思考热 | |
[ 作者:杨永平 | 转贴自:本站原创 | 点击数:2328 | 更新时间:2009-6-8 | 文章录入:imste 2008年 第 16 期 ] | |
(内蒙古科技信息研究所,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10)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 传统,大力增强全民族的自强自尊精神,大力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进入21世纪以来,文 化因素越来越多地渗透进经济活动,使经济获得了新的发展形态和动力。人文精神越来越多 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共生和谐的全面发展观和可持 续发展观。文化与经济越融合,文化生产力的潜能就越巨大,这也是一个国家在综合国力竞 争中最根本的、最难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发展文化事业,是建设 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因为文化是凝聚力、生产力、创造力。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张德 江所说,文化不仅是精神的需求、教育的需求、传承的需求,而且是一个民族的魂,一个民 族的根,是民族繁衍、生息、发展的命脉。 “文化”有三重含义:“一是,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 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 识形态。二是,泛指一般知识。三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英国 人类学家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将“文化”阐述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 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 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的精神财富,其内容 博大精深,其历史源远流长,其内涵难以穷尽其。 文化竞争力是事业单位逐步形成和发育起来的价值观、精神、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生活信 念、风俗、习惯、传统等,以及在此基础上生成的服务意识、服务指导思想、服务战略等。 文化竞争力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与事业单位的各个环节和每个员工都密切 相关。当今世界两类管理模式,一种以日本企业为典型,强调全面控制,一种以美国企业为 典型,强调智慧开拓。事实证明,日本模式已不适应信息时代的特点,而美国模式却具有无 穷的活力和发展后劲。美国模式的最大特点是精心设计文化竞争力,并不断完善,为事业单 位带来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伟大的管理学家德鲁克说过:“管理不只是一门学问,还应是一种‘文化’,他有自己的价 值观、信仰、工会和语言。”企业像人一样,有自己特有的性格、风情和生存理念,一个没 有企业文化的企业就像一个没有个性的人,别人不会注意它,自己也不会有什么惊人之举。 对于企业文化的定义,在管理界和经济界等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见解和解释,认为它是一 门包罗万象的学科,就运用其基本特点及功能来归纳,企业文化就是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 营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经营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等要素的综合规范总和。 事业单位与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两种不同性质的组织,它们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工 作职能、组织目标、经费来源、接受监督的方式、人力资源管理特点等方面。但二者的一个 共同点体现文化建设方面,即二者的文化建设内涵是一致的。因此,根据企业文化的定义笔 者将事业单位文化定义归纳为:事业单位在长期的事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发展理念 、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等要素的综合规范总和。 不同的事业单位,他们都有着迥然不同的目标。一个事业单位怎么发展,发展到何种程度, 怎么正确发挥其公共职能,回报社会,都需要单位文化发挥主导作用,其事业的发展也随之 会被引向一个特定的方向。 在一个事业单位内部,要真正使员工的行为达到自我协调,自我控制,除一些规章制度、奖 惩条例外,还得需要单位文化的融合来实现。单位靠人才来发展,而人才反过来需要单位来 发挥其价值,只有整个事业单位内不同层次的人才都发挥出潜能与才干才能实现双方共同的 目标。事业单位文化就是在单位约束员工的同时统一了单位内部基本的价值观念,减少冲突,增加协调因素,来促进单位与人共同发展的。 文化可以使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通过自身特有的价值体系和意识使其各个方面形成有机统 一,从而使员工和事业单位能够同舟共济。美国管理学家杰斯帕·昆德曾指出:只有渴望同 一目标并步调一致地向同一方向进行的组织,才能敏锐地关注可以清晰地区分不同品牌的定 性化的价值。而仅仅雇用有技能的人员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的观念和价值必须与公司所倡导 的无二致。就是说,通过文化的整合,可以使员工内部保持团结,发挥最大优势的团队力量 ,更快、更准确地找到问题的关键,从而使事业做到更完善、更精湛。 优秀的文化有利于实施人性化的管理,能够营造家庭般的工作氛围,能够在注重个体需求的 基础上,增加员工对本单位目标的认同感和激励性,从而增强事业单位的生存力。与此同时 ,随着国家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行政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高潮,把 事业单位推向了前沿,推向了社会,推向了市场,同时也将其从原有的生存模式中推了出来 。 实际上,任何单位一直以来都有自身的单位文化,不过处于隐性状态而已。伴随着经济社会 的发展,事业单位要取得大的发展,必须重视观念形态文化的作用。一个组织的产品(不论 是企业的有形产品还是事业单位的无形服务)都要依靠其文化来宣传,良好的声誉要靠文化 来传播,优秀的单位形象要依靠文化来塑造。事业单位面向市场以后,要想在复杂的激烈的 市场竞争环境中站稳脚跟,并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借助于文化的传播作用和影响力。 文化建设像一根纽带,把职工和单位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使每个职工产生归属感和荣誉 感,是凝聚全体职工的重要力量。它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各种途径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事业发展。一些成功的企业之所以能得到健 康发展,是因其建立了一个良好的文化结构,形成了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和一种强大的“文 化力”,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和良好的舆论环境。 文化建设是一个单位发展的重要标志。在新的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优秀的单位文化可以 正确引导职工的思想价值,使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职工的思想境 界和道德水平,为本单位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文化”是一种特殊的“黏合剂”,可以把事业发展与人的发展高度统一起来,有效促进事 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与事业发展的有机结合,防止“两张皮”的现象。文化建设强调以人为 本,以文化管理为纽带,融思想教育、制度约束和激励机制于一体,是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 作服务于生产经营中心工作的切入点和重要载体。 事业单位的文化建设,可借鉴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些成功做法,但同时要根据其自身的发展 规律,精心打造和构建文化竞争力。 ①以文化全面推动事业单位各个方面的发展。文化不是单独一个方面,而是全局、系统、 整体;②持之以恒。文化需要长期积淀,倾心经营和诚实面对。若不想将事业单位做强做 大做久,则没必要引进文化竞争力;③尊重文化人,特别是尊重具有管理、信息和文学艺 术综合能力的文士。文化就是创造。因此,在欧美等国,文人颇受尊重。聪明的事业单位领 导者善于借用创造型智慧;④要有合作、双方、多方共赢的理念。一个人、事业单位或一 个组织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只有给别人机会,才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⑤既要尊 重传统,又要有勇气革除传统。事业单位往往存在很多惯性,进而变成惰性;⑥认清日本 模式的缺陷。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管理理论,主要是从日本模式中移植过来的,危害甚大; ⑦注意事业单位角色定位。我国很多事业单位习惯于将自己机关化,这反而大大缩减了自 身的发展空间,使得事业单位社会公益形象受到严重削弱;⑧走在时代的前面。关键在于 吃透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战略,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勇于探索,不断进步。 总之,事业单位文化建设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件建设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的必需内容,需要全 社会的共同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