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净居寺禅韵

 VV美丽人生正无限VV 2012-09-24

净居寺禅韵

暑期将近时,想找山水清静之处休闲散心。于是与闺蜜携夫带子,驾车直奔信阳的青山秀水而去。无目的游玩有一种随心所欲的闲适和惬意。然而,世间万物,皆有情缘。哪怕是与山水的相遇,也有命定的宿缘。

一夜新雨,洗去了夏日的酷热。行程未定,开车徜徉在信阳光山县城,听说距此西南四十里,有净居寺值得一看,索性驱车前往。透过车窗远眺,烟雨迷蒙,满目青翠。稻田池塘相间,山坡洼地相连。间或有莲池数亩,荷叶田田,纤尘不染,莲花初绽,鲜嫩可人。

车至净居寺前一片开阔处停下。下车环视四周,如至世外仙境。这里群山环抱,地势开阔。寺院依山而建,宅院高深,佛像高耸,恢宏庄严;寺前池塘,宛如碧玉,水清风柔,微波荡漾,小船轻悠;远处茶山,层绿叠翠,齐若梯田,绵延无垠。如此美景令人喜出望外,虽有漫天雨丝,挡不住我们游兴甚浓。

 穿过净居寺的主殿,细品寺前石碑上的《宋苏轼游净居寺诗并叙》,惊叹“同根三异树”的顽强生命力,沿着新修的石径拾级而上紫云顶,走近千亩茶山去感受信阳毛尖的原始生态……一路上,都有袅袅佛音相伴,和着柔风细雨,让人有一种空灵飘渺之感。思绪像风一样穿越尘封的历史,去追寻曾经与净居寺有关的佛事尘烟。

一千四百多年前的慧思大师,因为有师傅“遇三苏则住”的点化,才有“大苏山结庵”之举,有关净居寺流传千古的历史故事便从这里拉开帷幕。公元560年,智顗和尚慕名到大苏山向慧思大师顶拜请益,造诣日进,身心豁然,“大苏开悟”之说由此传扬于世。慧思大师是天台宗的奠基者,智顗是传播者,这里自然成为天台宗的发源地。唐神龙三年(公元707),道岸禅师在慧思结庵处修建了净居寺。净居寺在唐庚子年间被毁,直到宋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御赐重建,宋真宗题为“敕赐梵天寺”。那棵由道岸禅师建寺时栽种的千年银杏树见证了净居寺经历的沧桑岁月,而苏东坡读书台却见证着一代文豪在官场失意、人生低谷之时于此处修心悟道的谪居岁月。

苏轼,这个中国人几乎妇孺皆知的文化巨人,这个一直在宦海浮沉飘泊却永远达观超脱的生活强者。近千年来,他的诗文精华浸润着中国人的心灵,他淡泊睿智的思想己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但是,他在净居寺里经历的精神洗礼和思想升华却鲜为人知。“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职到黄州。九死一生,惊魂未已,苏轼渴望有一方净土安顿他疲惫的身心。在去黄州赴任的路上,苏轼行至净居寺,环境氛围皆如梦中所盼,便居此静养。他常坐在门前的银杏树下读书、饮茶。在大苏山半山腰的读书台上,他每日与居仁和尚吟诗作赋,坐而谈禅,起而行道。净居寺充满禅韵的环境给了苏轼充分的自由与安宁自省,如同甘露滋润了他的心灵,也积蓄了应对日后更多挑战的能量。当苏轼来到黄州后,气息已经恢复,开始正式钻研佛道,心性更加豁达自然。在旁人眼里的穷乡僻壤,在他眼里则呈现出“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美景,且天才地发明了“东坡肉”、“东坡鱼”等美食。净居寺,曾经是苏轼在人生低谷时安顿灵魂的精神家园,然而注定要以漂泊为生的苏子瞻不能在此久居,五个月后辞别净居寺,他依然恋恋不舍。

回望净居寺,养山水之灵秀,成慧思结庵之所、智顗开悟之处、天台宗祖庭,得“敕赐梵天寺之美名,供苏轼修养生息……如此自然与人的美好相遇,皆有冥冥中的宿缘。白落梅的文字此时悄然浮现眼前:“色彩纷呈的世相,朴素是佛;动乱喧嚣的日子,平安是佛。何时见佛?在流年里等待花开,处繁华中守住真淳,于纷芜中静养心性,即可见佛。”此时,净居寺的梵音佛香让我顿悟禅机,人生烦恼烟消云散,心如止水,沉静安宁。

感悟禅韵,思绪远遐,竟然忘记自己是这里的游客。观尽美景,己近午时,雨后初霁,秋阳高照。挥手与净居寺告别,苏轼那首“徘徊竹溪月,空翠摇烟霏。钟声自送客,出谷犹依依”的诗句似乎仍响在耳畔,回荡在山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