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情局“女猎手”异军突起http://informationtimes.dayoo.com/html/2012-09/24/content_1911976.htm大洋新闻 时间: 2012-09-24 来源: 信息时报
美国前海豹突击队队员近日出版新书称,击毙本·拉丹最大的功劳属于中情局一名女特工“珍”;她耗时五年搜集和分析情报,终于准确锁定拉丹的藏身之地。珍是中情局新一代特工的代表,她们不再只是秘书式的花瓶,而是利用高科技冲在反恐第一线的精英。凭着女性特有的细心和韧性,她们在刀光剑影背后为反恐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中情局的新式“秘密武器”。
埋头工作五年 抓到拉丹高兴落泪
美英等国媒体报道,化名“马克·欧文”的美国前海豹突击队队员马克·比森尼特在其新书《艰难一日》中详细披露了美军海豹突击队士兵击毙恐怖大亨本·拉丹的详细内幕,指他们之所以能够击毙本·拉丹,都归功于一名叫“珍”的美国中情局女特工,正是由于“珍”耗时5年搜集和分析各种情报,才成功锁定了本·拉丹藏身巢穴位置。可以说,如果没有“珍”,本·拉丹不会这么早被击毙。 现年35岁的马克·比森尼特撰写的新书《艰难一日》日前已在美国出版,该书详细披露了美军海豹突击队士兵如何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的一座宅院中成功击毙本·拉丹的内幕。比森尼特日前又接受了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专访,披露了更多鲜为人知的本·拉丹之死细节。 比森尼特无法在新书中披露这名女特工的真实姓名,所以只能使用化名“珍”来称呼她。他对“60分钟”节目主持人斯科特·佩利说:“依我看来,就好像是她策划了整个事件——并导致了本·拉丹的末日。” 据比森尼特描述,“珍”现年28岁左右,在一所美国大学读书时,被美国中情局直接招募为特工,后来又升任情报分析师,“珍”在过去5年中专门搜集和分析有关本·拉丹的情报,此外她还经常跟随美军海豹突击队特种部队一起外出行动,精力充沛、充满激情、相当自信。 比森尼特在新书中写道:“许多情报分析师频繁调进和调出该特别行动部队,只有珍留了下来。最后,她将所有情报拼凑到了一起,终于锁定了本·拉丹的藏身处。珍是主力情报分析师,知晓所有关于我们猎杀目标的情报信息。” 比森尼特称,行动完成后,突击队员将本·拉丹的尸体抬上一架直升机,并运到了一处美军军事基地的飞机棚中,在那儿,美国军方官员和中情局女特工“珍”已经等候在那儿,他们要亲眼目睹本·拉丹的尸体,确认他已被击毙。比森尼特回忆称,当“珍”看到拉丹的尸体后,激动地放声大哭起来,因为那一刻她知道,她耗时5年的艰巨任务终于完成了。该书并未透露“珍”的真实身份,实际上,中情局以前把女性排除在一线工作之外,现在则要让这些名特工们远离聚光灯,作者称,为安全起见,“她们有权利隐身在阴影里。”
新式女特工 足不出户锁定嫌犯
锁定本·拉丹,让这位“珍”成了超级女特工而备受推崇。不过,在反恐战场上,她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中情局成立之初,曾经把女性排除一线工作之外;有着XX染色体的员工基本工作都是搞搞速记,端茶倒水啥的,最多做个初步分析。如今,情况不一样了,珍就是这个证明。 9·11事件以后,中情局经常受到沉重的政治压力,而且基本上都是负面的。不过这段时间,中情局也不为人知地完善了现代化的追捕程序,培养了新一代的“跟踪者”,珍就是其中之一。这一类新型中情局特工聪明、自信,以女性为主。中情局前高官乔斯·罗德里格斯称,追捕恐怖分子和情报分析员们基本上都是女性。实际上,她们是高科技的“猎手”,坐在办公室里,对无人机拍摄的片断、电话监听信息及其他情报进行分析,最终确认恐怖分子、毒品贩子或武器贩子的藏身之地。过去的专家一般侧重从当事国国家层面和经济层面进行分析,而中情局的“珍”们则更看重个人或组织。 上世纪90年代,为适应反恐的需要,中情局成立了第一个专门追踪基地组织的单位“亚历克站”,聘用的几乎全是女性。亚历克站的首任负责人迈克·逆伊尔说,1999年他离开这一岗位时,手下14名分析员全是女性。他还说,9·11之后,美军捕获的首批基地组织高级领导人就是这些女性“猎手”的功劳。“如果允许让我在办公室外挂个牌子的话,我一定会写上,‘男性免谈’。”
(下转B03版) (上接B02版) 中情局娘子军 震了总统奥巴马 在中情局历史上,最著名的恐怖分子女猎手之一是珍妮弗·马修斯。这位中情局反恐小组的组长,曾经像珍一样,跟踪到一个高级基地头目阿布·祖巴耶达赫到了巴基斯坦一间房子里。马修斯有着30年的中情局工作生涯,45岁时任阿富汗美军基地主管。《华盛顿邮报》记者乔比·沃里克在新书《三面间谍》里对她进行了介绍。书中提到她经常要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关系。2009年在阿富汗工作时,与孩子通过视频过圣诞节。五天后,她遭遇一名约旦医生的自杀式袭击身亡,而那个医生的身份之一是中情局间谍,是多面间谍。 和马修斯一样,吉娜·班尼特也是一名出色的高级情报分析师。早在1993年,她经过分析提出了基地组织可能会给美国带来重大威胁的警告。班尼特后来写了一本书叫《国安之母》,谈到了特工的生活。她有五个孩子,不过家人都很支持她,她说,“我不认为女性需要平衡家庭和工作,因为我的丈夫和孩子都非常支持我,虽然我因为工作经常不归家,可是他们没有觉得我为了工作抛弃了他们。” 2009年初,奥巴马驾临中情局,了解无人机项目的情况。让他惊奇的是,负责该项目的很多人都是女性。奥巴马后来召集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前往白宫表示感谢,并开玩笑地对来自中情局、穿着高跟鞋的女特工说,“你看上去很不像一个巴基斯坦专家。” 早期中情局秘密特工高官玛丽·格雷厄姆说,高科技追踪给女性提供了一个机会,使她们参与重要的反恐工作却不必离开华盛顿。在谈到女性在该领域的优势时,格雷厄姆说,“女性更注重细节,这正是干这行需要的。”不过也有人认为,优秀分析员并不是靠性别优势,必须有创造性、有耐心、坚韧,善于说服。 “虚构女特工” 以真人为原型? 比森尼特新书中的中情局女特工“珍”和美国最新电视连续剧《国土安全》中的虚构女主角——由女演员克莱尔·丹尼斯扮演的中情局女特工卡丽·马西森有着大量惊人相似之处,以至于让人不由得怀疑,电视剧中的女特工卡丽,就是根据真实生活中的中情局女特工“珍”的故事为蓝本改写的。 此外,卡丽的扮演者、美国女演员克莱尔·丹尼斯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也含蓄地证实,一个中情局女官员是剧中女主角卡丽的“粗略”原型。克莱尔说:“我和她见过面,她把我带到了兰利市的中情局本部。在中情局走廊中,我遇到了他们巴基斯坦分部的负责人,当时他刚返回美国,而本·拉丹才被击毙。我当时想:‘哇,这些事真的发生过。’” 争来的机会 女特工曾经遭歧视 中情局在情报工作中,并非一直都是性别中立的,就连劳苦功高的霍尔也未能突破。战后加入中情局时,她被分到了办公室工作做分析员,远离了间谍工作。许多曾为战略服务局服务的女性战后发现,没有办法继续自己的间谍工作。中情局前高官诺拉·斯莱特勤1996年时承认,“和平时期,我们的社会倾向于无视女性的智慧,宁愿让维吉尼亚·霍尔们埋没在文件堆里。” 中情局前特工珍妮·弗蒂费尔曾是一位“间谍猎手”;1994年,她领导一个小组揭露了著名的叛国者奥尔德里奇·艾姆斯。她说,中情局最初不是一个男女公平竞争的地方。她1954年加入该组织时,办公室男性的优越感无处不在。“他们招收女性一般都是做秘书,即使这些女性拥有法学学位也不例外。”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女性开始被允许做特工,而不是以前的初级分析员或秘书,不过情况未有大的改变。1979年受雇的格雷厄姆拥有俄罗斯研究硕士学位,却扮演着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保姆”的角色。她说,当时女性雇员称得上是“粉领一族”,做的都是文秘、人力资源、管理间谍预算等。 中情局前特工普拉姆开始做秘密特工之后不久被老板召见。进办公室时,她看见老板的脚放在桌子上,正在吞云吐雾,一副居高临下的神态。1986年,一些女性雇员发起集体诉讼,称在中情局遭遇系统性歧视。1995年,中情局对此做出了正面的回应,情况才有了好转。二十年过去了,女性在中情局的高级领导岗位中占了40%。 (下转B04版) (上接B03版) 女007们活跃全球 其实,虽然最初时期不受待见,但中情局也的确有不少英雄的女特工。她们和男特工一样出生入死,在刀光剑影下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为安全起见,她们即使光荣了,也不一定会为人所知。这些女性007里,近年来为人所熟知的有三位。
弗吉尼娅·霍尔 二战女谍敌后培训抵抗队伍 美国人弗吉尼娅·霍尔被认为是二战期间最危险的间谍之一,她伪装成法国农场工人,组织了对德国军队的蓄意破坏活动,此外,她还做过无线电报务员和情报员。因为在二战间谍出色的贡献,1945年霍尔获颁奖章。当时,她服务于中情局的前身“战略服务局”,以农场工人的身份为掩护,在被占领的法国做秘密特工。帮助培训了三支抵抗队伍。虽然她穿着假腿走路都不方便,但并未影响她的敌后工作,包括跳伞。中情局官方历史称,伞降时,她会先把假腿放进背包,落地后再穿上。
芭芭拉·罗宾斯 魂断越南46年后才为人知 2010年,中情局荣誉墙的名单中,多了一个新的名字:芭芭拉·罗宾斯。这个名字虽然无人知晓,但却是不平凡的,她是中情局首位因公殉职的女特工,她是第一个将自己名字镶嵌在荣誉墙上的女特工,她还是越战中第一个为国捐躯的美国女性。1961年,高中毕业后她去了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文秘学院,两年后她鬼使神差地进了中情局。并主动请缨去越南西贡。 像许多女间谍一样,芭芭拉也曾为一段不可能的爱情付出。在越南,芭芭拉的身份是高级社交俱乐部成员,逢场作戏周旋于中情局的官员和高级别的外交官之间。但芭芭拉却不能自拔地爱上了21岁空军士兵道·约翰逊。特殊的身份使她对这段爱情踯躅犹豫。约翰逊也似乎为她痴迷,很快便求婚了。但芭芭拉担心这一切只能留在西贡,回国以后一切都会不一样了,所以她没有答应。芭芭拉对爱情的踯躅犹豫,正是因为中情局有一条铁的规则,这是一条不可越过的底线,即一切“感情”都是为了工作,都是假的。 1965年3月30日的清晨,芭芭拉和几名特工听到了巨大的声响,他们跑到使馆办公室向外看。楼下开着雪特龙轿车的越南人和警察正发生争吵,当他们意识到车里装着炸弹的时候为时已晚。车厢里的300磅炸弹瞬间爆炸,两名美国人和数名越南人身亡,芭芭拉就是其中之一。 1974年,中情局将代表芭芭拉的星星镶嵌在总部大厅的荣誉墙壁上,但是她的名字并没有出现。中情局官方说法是,这么做是为了避免泄露局里的情报源和情报手段。中情局发言人称,他们定期就会核对一次机密的人名,决定他们是否能够公开。时隔46年才公开的名字,其中到底蕴含着什么样的秘密,依然不得而知。
梅利莎·马勒 老牌特工历经风雨见彩虹 电影《特工绍特》中,安吉丽娜主演的特工角色受到中情局前女特工梅利莎·马勒的亲自指点。该特工曾在中东秘密行动十几年,窃取机密、面见阿拉法特,还被出卖过。退役后出书大揭中情局老底。 梅利莎·马勒凭借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曾以秘密特工身份赴中东国家。自1988年起加入中情局秘密海外特工部门,五度赴阿拉伯国家执行任务、招募特工。在惊心动魄的间谍生涯中,梅利莎窃取机密、从枪弹下死里逃生以及救人性命等。还包括渗透到战乱中的中东地区帮美国招募特工。在14年的时间里,她一直以秘密身份活动。她说,“像在电影中一样,的确被枪击过,不过并不是每天都会遇到,否则早就‘挂掉’了。”她说,自己有几次曝露了身份,有一次还彻底曝露。她被内部的间谍出卖给了俄罗斯人。 梅利莎用自己的丰富经历,培训安吉丽娜更好地演绎特工的角色。梅利莎说,从安吉丽娜·朱莉的表演来看,她完全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秘密特工。“她很会伪装自己的内心情感,并将其完美地演绎到角色中。”“做一名好特工,心里时时要装着系列谎言,还需要保持某种形象。作为名人,她具有这方面的特质。” |
|
来自: 東泰山人 > 《国家安全学\外国谍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