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茹建堂诗词近作

 遗韵斋 2012-09-24

    白话与诗
                                                  ——读茹建堂诗词近作

       喜欢上建堂的诗词,是从他的一首《蝶恋花·菜农》开始的:“晨起挑担穿薄雾,双手泥湿,草沾鞋与裤。鲜嫩欲滴沁玉露,摆摊城西菜市处。……”纯用口语,天然去雕饰,生动鲜活,将一个清晨卖菜农民的肖像凸现于眼前。从“挑担”行路到城西“摆摊”,时间、地点、人物、行为、形象,水到渠成,自然流泻,帖切妥实,胜过一篇千字散文的精细描写。以前在我心目中以散文、书法见长的建堂,又耀上了诗人的光环。
       此后便不断读到建堂的诗词创作:“层峦深浅晕丹青,天女堆花绣玉屏。泉落冰河春梦醒,一帘雨雾对空濛。”(《滴水崖山中春景》)“晋中弱柳泛鹅黄,洛上白杨已青装。却道牡丹初露艳,满城尽为看花忙。”(《洛阳观牡丹三首》之一)这是诗,今人写旧体诗,能写到这个地步,已属不易。
       建堂的诗,多为纪游唱和,每到一地,皆有诗作;诗友有佳构,便随韵唱和,陶情冶性,自在风流,且时有佳句,如上引“泉落冰河春梦醒,一帘雨雾对空濛”以及“炊烟数起石墙低,险处雁门头上飞”(《过雁门》)。“卧庐听雨作诗声,入户凉风驱暑清”(《夏晓听雨》)等,虽有从古人诗句化出者,却自有新意。一首诗中能有一二佳句,这诗已成功一半了。建堂的纪游诗,言之有物,寄情于中,每首诗对所写对象皆能有所发现,非泛泛写景而纪游也。如上引二首一写空濛之感慨,一写看花之喜悦,均能引发读者想象。
       比起诗来,建堂的词写得更洒脱自如:“嘉峪关外风景异,茫茫戈壁行无际。白日蒸沙怜驼刺,不毛地,大漠何处人烟立?鸟绝黑山长死寂,悲情疑是胡火虐。千古英雄刀枪废,风沙里,汉时将士唐时吏。”(《渔家傲?嘉峪关外》),除平仄尚欠推敲外,大有范文正公之悲壮气象。又“岭上从来佳境,春林一片风流。草色遥看醉烟畴,正是杏枝俏斗。且舞且歌尽兴,有说有笑忘忧。杏花园里怡情游,芳涌丽人并秀。”《西江月·于家沟游杏园》,行云流水,画出一派杏园春景,追求闲雅之情跃然笔端。
       建堂是书家写诗,诗中自有书画味,建堂又是散文家写诗,有些诗散了点,用词上便觉推敲欠佳,但总体来说,佳构多,诗中不乏佳句,如能脱开所师古人篇句,如《蝶恋花·菜农》等纯用口语,自出心裁,自由书写,境界便会别有气象。
       我喜欢口语诗,一向认为只有用最明白简洁的话写出深远意境的诗,那才是大家高手。诗不是卖弄学问的,诗不是矜夸辞藻的,诗不是故作高深的,诗是溪中的水,诗是林中的鸟,诗是带露的花草,诗是翩飞的蝴蝶,诗之美是不可言说的。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好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好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好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好诗……,这些诗好,好就好在明白如话,人人能懂,而又意味无穷。
       建堂对此显然深有领悟,他在一篇文章中引用了李清照的“看花没意思,挂灯无心情”,苏东坡的“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辛弃疾的“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认为这样明白如话的诗词“更能增加诗词的情趣和意境”。
       实在地,无论诗词,其滥觞皆为口语,《诗经》是民歌,是口语,《古诗十九首》是民歌,是口语。宋词是口语,元曲也是口语,唐诗中流传至今,广为人诵的精品,也无不是口语。诗体初创皆起于民间,诗到文人手里,才有了格律平仄,才开始用典对仗,才变得玄幽奥茫。晚清黄宗宪发起诗界革命,“我手写我口”,反对的就是越来越远离口语的文人诗词,后来胡适提倡白话文学,在欧化自由诗的冲击下,终于摧枯拉朽,扫荡了非白话的旧诗词,然而,白话自由诗的发展中,却又在新诗人手里走了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朦胧得玄远幽奥,以不懂为美;一个极端梨花体得寡汤淡水,俗不可耐,被人恶谥曰会打回车键即能写诗。口语诗也好,白话诗也罢,是要把口语、白话写成诗,而不是把诗写成口语白话,这一点至关重要。
       “何来梦笔又生花,赋得山川满目霞”,“悟透个中真密码,大风歌起好还家”(李旦初《七律·读董洪运先生〈吕梁赋〉有感》)
       建堂要出诗书合集,嘱我写篇诗评,随意道来,皆属个人管见,不知建堂以为然否?

 

 

 

 

 

 

 

 

建堂兄:
       评写了,随意道来,借你之诗发了些个人管见,如觉太长或不妥,可将后半部分议论删却。
       读你的诗词,感觉意好,诗也好,但用词炼句上推敲不够,比如(《渔家傲?嘉峪关外》)本来是首很好的词,但一句“白日蒸沙怜驼刺”,读来大不舒服,首先意思上容易让人误解,诗人可怜驼刺呢还是白日蒸沙怜爱驼刺?其次,在节奏上,前两句结尾都是△△○、△△○、这里变为△○○也不协律,如在有关驼刺被白日蒸沙酷晒上找相关词,比如“白日蒸沙驼刺细”,或“驼刺悴”、“驼刺碎”,骆驼刺都被蒸晒得“细”了,“碎”了,“憔悴”了,如此,接下面的“不毛地”,便水到渠成。再如《洛阳观牡丹》中“晋中弱柳”之“晋中”,本意是指山西全境,但与山西晋中市为同一词,容易让人误解,不若改为“晋地”,“洛上”也不如“洛中”,“洛土”为好。“却道牡丹”之“却”,“满城尽为”之“尽”皆是虚词,不若“姚黄魏紫初露艳”、“满城游人看花忙”或“街拥巷流看花忙”。一首绝句二十八个字,字字须实,尽量不用虚词。另,“又得偷闲莲社待”。“待”是仄声,不如用“呆”好。“又得日闲不务营”。“不务营”三字生涩。“何处嚎啕痛,呼儿老母亲”,后句也欠佳,不如“老母哭儿声”……一孔之见仅供参考,见笑。
       另:诗中有些错字,望你在出书时改过,仅就我看到的有:“啦嘛应悟掌权空”之“啦嘛”应为“喇嘛”,“仰望天漄气节长”之“漄”是“涯”之异体,并非繁体,一般字典皆无,不若用“涯”。“十五首诗占熬头”之“熬”应为“鳌”。“哈蟆石上见苍桑”,之“哈蟆”应为“蛤蟆”,“汉时将士唐时使”。之“使”,按韵应为“吏”,“金凤送爽果香醺”之“金凤”似应为“金风”,“残儿媪毋人家”,之“媪毋”应为“媪母”,“媪”与“母”同意,是否改为“媪翁”为好呢?……以上当为打字时笔误,校对时要认真,尽量减少错白字。
                                                                                                                      彭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