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3月29日于武宁
今年春天,我的挚友夏小凡兄约我为他即将付印的<家庭诗词集>作序。大凡作序者,皆是社会名流。而我名不见经传,文不见流芳,自知难负重托,惶恐贻笑大方。然我与夏兄从共事到知心朋友的三十年间,工作与生活使我俩志同道合。我的内向和不善言谈,是常被人忽略而惟独被他看重的人。在我心目中,夏兄即是我最佩服的人之一。他幼年丧父,少年失母,命途坎坷可想而知。但就其知识面和文学鉴赏力而言,吾辈却远不能及。每与他旷论时事、畅谈历史、探讨文学及社会交际,无不兴犹未尽、意气相投。故今受托写上几行文字,完全是情谊使然。再者,他年我俩儿孙之辈,倘若怀念先人之际,抑或互为共勉也未可知。于君于私想来,我便欣然命笔。
夏小凡编撰的《家庭诗词集》,早期作品没有现成的诗稿,全凭幼时深刻的记诵直到现在回忆抄录,实属不易。几十年的风雨飘摇,当年其父《告儿孙》等诗篇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挥之不去;在随大姐赴县就读的短暂时刻,其长兄夏嘘凡的部分诗篇,至今还能耳熟能详;在陪二兄侍教的乡间岁月里,其二兄夏殖凡所作《七绝题小源》已时隔四十年,作者本人尚且不能完整回忆,而夏兄却记忆犹新、背诵如流。这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确实让人折服!由此可见,夏小凡从小就对父兄有一种文化崇拜,经过长期耳濡目染,他的学识和情操得以升华,便是顺理成章了。
当我手捧《家庭诗词集》待印槁放在案头时,说实在的,我是手不释卷而拜读完的。我被其中诗句震撼了,深深地打动了。我感到从其父到其兄而及本人,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学遗风。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在现代的文化氛围中,能潜心整理古文字,并以结集传家的形式来继承传统文化遗产的,不是很多,而是太少了。夏兄《家庭诗词集》付梓刊印,可以看作他一家两代人人生诠释,也可以理解为有-种会心的默契与共鸣。这是作品能够感人的深层原因。是他们的共鸣引发了我的共鸣。我为作者和作品叫好,也为夏小凡的创举叫好。惟愿这部用心血铸就的经典之作教益当代,启迪后人,更无愧于编者的良苦初衷。是为序。
七绝.告儿孙二首/夏佩云
学业前途没浅深,
自当求励益求精。
劳心更务劳身力,
莫作轻闲享受人。
其二
青年应抱侠豪心,
赴向和平扫不平。
认识去来今古事,
跟随时代作新人。
七绝 题小源/夏殖凡
荒村野径行人少,
林影烟迷路不通。
落落几家人境外,
丝丝垂柳拂门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