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了河流的印象之后,必须进一步把印象训练成技能。实际对人说话,或是听人说话的时候,自然而然就想起河流的印象,犹如自己擅长的一项技能。那么,具体传达意念的技术就会更上一层楼。举个例子,我们用“河流模式”来重新解释拍贴机器的研发过程。我们这边的河岸是照片,河的对面是拍贴,那么“想做成贴纸”、“想拍好几张”之类的创意就是踏脚石。实际上,或许早就有人想到了拍贴的完成形态,或是只靠一块踏脚石就完成了今天的拍贴机器,不过无论如何,使用河流模式会比较容易整理思考程序。“只要走这一步,就会变成这样”的这种思考方式,就是逻辑的原型。世界上的各种主张,绝大多数都遵循此一方式。无论是提案书还是论文,都会有人说:“一般人的看法是这样,但是换个角度来看却会变成那样。”然后准备几块踏脚石,让人抵达这个“不一样的点”,这就是思考的黄金定律。另外一个例子就是“人民的愤怒”。乍看之下,“人民”与”愤怒”的关系并不明显,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两项放在河流的两边。如果可以结合这两项元素,就像渡过了一条河流一样。所以,让我们看看以下这段话。现代的日本人民都误以为,权利与自由是天上掉下来的礼物。但实事上并非如此,人民与掌权者经过长期斗争,才一点一滴赢取了权利与自由。所以人民对于侵犯自由与权力的行为,当然要感到愤怒。因此人民如果没有经常感到愤怒,权利与自由有可能会逐渐被政府侵蚀掉。我们可以用历史来证明这段话,那就是古希腊与法国大革命,还有英国大宪章的故事。日本的相关历史则有江户时代的一揆(民间政治团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水俣病诉讼、C型肝炎诉讼等。其实也不需要坚持三段推论法。只是依序(1)说明现况;(2)对比过去来反省现况,具体说明反省的观点;(3)所以会变成这样,这样会比较容易达到结论。反过来说,不管什么主题的推论文,只要套用这个模式,就能有某种程度的理解。反复练习,学会这种思考模式,就能用这个模式思考大多数的问题。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也可以套用这个模式。你可以忘记繁枝末节,但是要记得配合河流模式,体会“他现在正在说第二块踏脚石的内容”、“这样就可以渡到对岸去了”的感觉,比较容易掌握谈话重点。怎样挽救“你说的话好无聊”
一般来说,我们只是理所当然地说着万分合理的事情,所以人家会嫌“你说的话好无聊”,你也会觉得家无趣;但是只要经常抱持河流模式,就会自然注意到谈话中的主题和重点。这可以训练说话者的思考,也可以训练创意。基本上,人要讲话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看法。这条河流越是宽广,踏脚石的放置方式就会越大胆吧。另一方面,说者必须给听者一些惊讶的要素。人类看到河流就会想渡过去看看,但前提是话题必须有逻辑,才能让人接受。也就是说,在谈话中,要先让对方知道这里有条河流,引起对方的兴趣,而且要让对方为了这条河流而惊讶。谈话顺序有好几种模式。一种是传统方式,也就是“先通过一块踏脚石,再踩上第二块,小心点,慢慢渡河过来啊”。另一种是以先跟对方说“对岸有这种好东西喔”、“想不想亲眼看看啊”的模式,来挑起对方兴趣。这时可以玩点小技巧,先吓吓对方:“这条河又深又急。”然后又安抚他:“不过只要依序踩着踏脚石过来,就很安全啦。”那么对方的关心、感动与感谢,就会更多几分。也就是说,你可以更改自己的位置(现状)、要渡过的河流(过程),还有河流的对岸(结论),只要配合对象与场面来调整即可。另外,也不一定要用“河流”,可以换成“宝岛”的感觉。先提醒对方“想要获得宝岛上的宝物,必须通过三道关卡”。然后你再去准备每道关卡的风险,以及相应的谜题。以同样的原则来看,也可以替换成《快跑,梅洛斯》(作者为太宰治)版本,把急流和土匪当成“风险”,让对方觉得“趁现在过去还来得及”。把这些模式制作成档案储存在电脑里,就可以产生更清楚的印象。重点就是把这些印象完全视觉化,让对方实际体会正在渡河的感觉。当听者感觉自己确实渡过了一条河流,就会觉得“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或是“这个案子,一定要放手去做做看”。这种做法看起来或许有些幼稚,但是人类的满足感却正是建立在这么简单的成就感上。当然,要把所有知识都套入某项比喻之中并不那么容易。但是努力试着套用,就会习惯这种模式,而因此得到的好处可是非常值得。如果能把模式变成技能,就能同时磨炼视觉化的能力。能够在脑中清楚想象终点和踏脚石的人,说起话来总能让听者也感受到这些东西。只把语言当语言来使用,会让人觉得无趣。因为单纯的词句排列无法唤起听者的想象力,高等级的说话内容才能让听者获得比内容更多的灵感,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化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