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pdate:2012-02-16
- (日)平野拓夫 Hilano Tokuo;翻译:蒋红斌 校审:祁美静
- 来源: 《装饰》2011年第3期
日本的现代设计历史,始于1945 年的二次大战失败之后。 在这之前,虽然传统的日本工艺、图案,以及宣传海报等已经存在,但是,与工业生产制造深刻结合的,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所谓“工业设计”尚未形成。 明治时代(1867 年—1911 年)的初期,日本舍弃了与西洋诸国不交流的孤立政策,转而以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从1860 年开始热衷于西洋文化的输入。作为一种国策,把能够生产得和当时的西方产品相类似的企业和个人,都视为能够为国家作贡献的典范。这种观念一直贯穿在当时的日本产业界,并延续到了1945 年前后,历时约100 年。经过了这么长的时间,所以,那时的日本人不把能够模仿、生产与海外一模一样的产品,看成不好的事情。 实际上,当时人们的价值观是,仿造得越像那个好产品才越好!二战之后,随着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企业的不断成长,日本的产品开始大量出口。与此同时,海外排斥日本产品的浪潮也接连而来。 1946 年至1947 年间,由于缺乏生产资料,日本人从炸毁的工厂中拼凑出机器,将占领军扔弃的罐头和玻璃瓶等作为材料,生产一些小玩具和日用品。1950 年初,日本产业经济开始复苏。迅速成长起来的工业,制品的量产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出口产品的市场随之被大幅度地拓展开来。一时间,10个打火机中就有一个是日本制造的。进而,具有高品质的生产目标促进了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降低了产品价格。由此,日本产品“既便宜又好”的美誉开始流行。 日本产品的大量输入,自然会因对各国本土企业形成竞争压力而受到抵制。当时,日本政府不断收到来自美国的关于设计知识产权以及不正当竞争和贸易等的警告,由此,引发对“产品设计”和“产品创新”等问题的争论。 其实,这一现象的根本,是当时的日本民众并不认为使用他人的创意和设计是不对的事情。之后,日本政府意识到,不能单纯依靠严厉的法规来解决这一问题。于是,在1955 年,政府从当年艺术学校的毕业生中选挑了4 个人,分别派往美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留学,进而将现代设计的概念和方法引入日本,并形成对相应的政策与法规的建设。

图1. 索尼便携式收音机,1958

图2. 蝴蝶椅,柳宗理设计,1966

图3. 富士胶卷快拍相机,1986
我就是这4 个人中的一个。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巴萨蒂娜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 学习。归国后,先后任教于东京艺术大学、金泽美术工艺大学,之后又在女子美术大学等学校工作,为如何奠定设计教育的基础工作而努力。通过一个个学校的教学实践,我感到设计与其他相关联的教育科目已经混淆在一起,如何真正有效地推广设计教育,如何从根本上区分好对设计的认识,是当时解开设计迷雾的重要问题。 我认为,当时的关键是要让人们看到“创造性的设计”与“模仿性地制造”之间有着明确的不同准则。所以,当负责推进设计政策制定的通产省问到我时,我的提案就是现在人们所熟知的,在日本全面推行“GOOD DESIGN 评选制度”。 1950 年后半年起,日本从美国那里不但学习设计,同时也大力学习工业技术和市场调查等相关工业制度与方法。当时成立的“日本生产性本部(Japan Productivity Center)”,就是在日、美两国政府支持下,旨在提高日本工业生产能力,及集教育与情报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机构。在它的组织下,许多工程师和专门人员得到了培训。由此,美国的工业技术以及相关的政策系统等新价值理念也被大量导入。日本产业界由此得到了大力推动,并发展出了基于市场调研的产业发展方法。 日本产业由此开始急速增长。问题是,依靠从美国那里学到的设计、工业技术、市场学等知识而获得了最初的惊人发展之后,日本产业界人士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此时并没有真正正确理解设计的本意。他们以理解“工业技术”和“市场调研”一样的方式来理解设计,进而用“数字”来评价设计。 事实上,用数字是难以对设计进行评价的。所以,制造业界的人士将“产品企划”、“市场营销”等与设计相关联的事宜都建立在了对工业技术、市场调查等技术性层面上。进而形成了一种先完成这些技术性的、可以数字化的工作之后,关于产品形式的、色彩的等那些只局限于产品表征上的、装饰性的业务才属于设计的范畴。与这样的风气相对接,当时至少有90% 的设计师在企业中的地位都在工程师和市场调查人员之下。设计部门也都被建立在“市场部”或者“技术部”的下面。所以,位居下位的设计师们根本不可能,企业也不需要由设计的角度来对产品的改进提议。此时的企业和设计部门都建立在所谓“新产品”上,一定是要建立在已有的产品类型之上,并能够用调查数据证明了的提案。设计的工作基本上就是“依葫芦画瓢”。 依靠这样的工作过程所建立起来的新产品设计,其实都是建立在现有市场之上的,与竞争对手同步的、十分类似的产品概念。当时铺天盖地都一样的电器产品和汽车,就是一个最好的案例。

图4. 轮椅,川崎和男设计

图5. 机器狗AIBO,索尼,1999
 图6. 三菱i 小型汽车,2003
产品形象都一样,对于国内市场还问题不大。但是,当这些日本产品要出口时,问题就产生了。例如,当时最先进的收音机生产商——欧莱特生产了一种产品在欧洲市场上十分畅销。瞬间,日本企业也立刻仿制了几乎一样的产品也进入海外市场。由此引发了日本产品仿造侵权的国际诉讼。 究其根本,这正是当时日本产业界单纯倚赖市场调查,并忽视设计重要性的必然后果。由此引发的国际社会对当时日本产品的激烈反感,也是不难理解的。 自1980 年代后,迫于欧美诸国进入日本市场的压力,世界市场一体化,以及此时日本广大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已经从单纯的物质消费进入要求产品具有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等高附加值要求的阶段。摆在日本产业界面前的,是如何能够生产出与众不同的、具有高附加值的新产品问题。进而,它还面临着三个更为具体的结构性课题:一,过热的经济泡沫;二,电脑技术的日新月异所引发的信息产业革命;三,中国和东南亚诸国的经济拓展。 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日本企业在发展模式上放弃了单纯依据市场调查的方式,代之以将设计、科技和市场等因素综合起来考虑的方式。结果使得日本在社会、产业,以及教育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结构性变化。今天,日本面临再次激发新的活力来推动社会发展的要求。这需要从对日本经济结构的重建中看到机会。例如,日本现在所掌握的高度工业化所形成的硬件能力与数字媒体技术等软件能力相结合,从而形成新的产业。要形成如此的交差效应而获得进步,设计的积极力量显然至关重要。这种效应实际上就是使现代的工业与环境、信息与教育,以及文化与产业等领域形成交融,进而激发新的时代特质。 由时代中的产品来窥视日本现代设计的演进历程虽然十分有意思,但是,我更盼望能够从这个历程中激发大家看到其背后所蕴藏着的,对拥有正确理念和价值观的重要意义的再思考。
* 注: 此文是平野拓夫先生于2010 年10 月受邀担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国际设计教育评估委员会”组长期间,在美术学院为全体师生作的一次专题演讲报告。据其本人介绍,此文章同年还曾在美国的一次特邀演讲会上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