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29 11:23:42) 二十五史中的绍兴人(7) 赵晔 赵晔,字长君,东汉末期会稽山阴人, 绍兴历史上著名的学者、史学家、文学家。《后汉书》有传。 赵晔一生没有当过大官,在当时可以说中一个不得志的小人物。年轻时,他曾经做过县官下面的一个小吏,上司命令他去迎接督邮,而他的性格却不允许他做这种卑躬屈膝的差使。他丢掉了这个小小的位置,跋涉到蜀地犍为郡资中(今四川资中县),拜杜抚为师,在那里含辛茹苦,埋头苦学二十年。他断绝了与家里的一切联系,家里人以为他早死了,还为他发了丧。杜抚死后,赵晔为老师办完丧事才回到家里。地方官员知道他有学问,想请他出来做官,他婉言谢绝了。就这样,他一直闭门著述,默默无闻直至老死。后汉末年,著名的学者蔡邕来到绍兴,读到了他的著作,不禁拍案叫绝,认为比王充的《论衡》还好。回到京城,蔡邕把这些著作传示给其他学者,赵晔的才学和著作才开始为公众所闻知,而他的名字也从此为当时及后来的众多学者所敬仰。 赵晔最著名的著作是历史散文《吴越春秋》。其书今存十卷,主要 叙述吴越争霸的故事,前五卷以吴为主,后五卷以越为主。 《吴越春秋》在体例上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的特点,是历史演义小说的 雏形。全书以吴越争霸为主线,所叙重要事件都明确标示年代;各章之间前后贯通,一脉相承,讲述的故事具有连续性, 但具体到每一章,又都有自己的重点,保持相对独立性。 《吴越春秋》的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引人入胜。书中许多故事在正史中有记载,但作者把它们写入本书时不是原封不动地袭用,而是依据传说或发挥想象, 增加了许多生动的细节。如,对于伍子胥奔亡过程中的“渡江”、“乞食”二事,《史 记·伍子胥列传》总共用了一百余字加以叙述,其中“乞食”一事尤为简略。到了《 吴越春秋》中,这两件事所占篇幅甚多,长达六、七百字。其中“渡江”一节增加了躲避侦探、渔父唱歌、芦中待餐的情节,“乞食”一节出现击绵女形象,并对她的身世节操加以详细交代。在《史记·伍子胥列传》中,渔父和击绵女的结局如何,司马迁没有点明;而在《吴越春秋》中,这两个人相继自杀,为的是保守机密,保护伍子胥,同时击绵女还是为了保全自己的节操。和《史记》的相关记载相比,《吴越春秋》对伍子胥奔亡一事的叙述不但文字量大增,情节复杂,而且险象环生,扣人心弦,更富有小说的特征和魅力。 《吴越春秋》的许多故事荒幻离奇,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它是 在正史的基础上演绎而成,其中许多人物和事件在历史上确实存在,有其现实基 础;另一方面,它又吸收许多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在追溯吴越两国祖先时,分别讲述了姜嫄履大人迹生后稷和夏禹娶涂山氏的传说。在吴王占梦事件中,公孙圣因直言不讳被杀,临死前称自己将在深山散为声响们;后来吴王兵败,在余杭山呼唤公孙圣的名字,三呼三应。卷九的袁公与处女比试剑术场面,袁公飞上树变为白猿,运用 恍惚迷离的笔法贯通物我,模糊了人与兽的界限。书末又称,伍子胥、文种相继被杀后,“伍子胥从海上穿山,胁而持种去,与之俱浮于海。故前潮水潘侯者,伍子胥也;后重水者,大夫种也。”这是以浪漫的想象寄托对伍子胥、文种的同情,他们生而为英雄,死而为神灵,是用沟连人神的方式为全书作结。类似的超越时空、出入生死的 情节在《吴越春秋》中是大量的,开了魏晋志怪小说的先河。 《吴越春秋》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书中的几位主要人物如伍子胥、范蠡、 句践等人都写得很成功,个性非常突出,尤以伍子胥的形象最为丰满。他奔亡吴 国之后,前期小心谨慎,后期成为托孤老臣之后,则直言强谏,出语激切,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吴越春秋》还特别注重对于人物形象的外貌描写,以此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如写伍子胥“身长一丈,腰十围,眉间一尺”,是位伟岸的男子汉 大丈夫;写刺杀吴王僚的专诸“确颡而深目,虎膺而熊背”,是不怕艰险的勇士模 样。类似的外貌描写 在此之前尚不多见,它对后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刻画有很大影响。 |
|
来自: 昵称503199 > 《其它综合+洞心叔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