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教育才有“死记硬背”

 纸烟 2012-09-25

现代教育才有“死记硬背”

  
  唐晓敏
  
  所谓“死记硬背”,也就是“死硬”地“记、背”。记、背为何要“死硬”呢?原因是,所记、背的内容没有意思,或者是完全没有感受,又不能不记、背,就只能是凭借自己的意志来背诵,这就是“硬”背了。
  人们常常把它看作是古代教育的特点。传统的教育,确实是要求学生背诵的。但古代教育所背诵的东西,大多是具有形象性特点的,背诵唐诗宋词,比如背诵《静夜思》,就是一个孩子,对“明月”、“床”、“霜”,也是有感觉的,而且,诗歌有其声音之美,读起来很有意思,因此,就不是“死记硬背”。即使是背诵散文的经典,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也有文章之美。因此也不是死记硬背。朱光潜回忆自己童年时的背诵经历时说:“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理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去,还拉一点腔调,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当代散文家王充闾也说:“我很喜欢背诵《诗经》,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琅琅上口,颇富节奏感和音乐感。诵读本身就是一种欣赏,一种享受。”梁启超能够把《史记》的大部分背下来,这当然也得下功夫,但背的东西,是非常生动的文章,而背的过程,是有乐趣的。并非“死硬”。
  死硬地背诵,主要发生在现代教育中。比如背诵高考乃至研究生考试的政治复习题,内容没有什么意思,文字也干干巴巴的,没有什么美感,但为了考试及格,又不能不背,就只好调动自己全部的意志力,费尽力气把一大堆死材料装到脑子里,这才是“死记硬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