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枞先生与李耳

 昵称503199 2012-09-25

常枞先生与李耳

(2012-08-26 10:56:40)
标签:

杂谈

 常枞先生与李耳

选自:

晨阳的BLOG

一天,常枞先生与李耳坐于山溪边上,凉风徐来,溪水叮咚,二人都融进了这幽处的美妙之中,禁不住在心中赞美着这大自然的美好与无私,若论起功劳,谁有它大呢?

         常先生来了情绪,对李耳说:“ 耳,这里如此妙绝,你为什么不说说‘道’呢?”听先生这么一说,李耳一时兴奋不已,神思好像悠悠然离开了躯体,进入到一个宏大的、无所不包的‘道’的境界中。他两眼看着先生,说“:根据先生所讲,耳领悟:‘道’,在天地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它大到无影无形,无边无涯,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它的样子,是难于用语言表示的,也难于用嘴说出。如果能用语言表示,能用嘴说出,也就不是永恒的道了;可以用语言表示,用嘴叫出的名字,就不是永恒的名字。道虽然也有‘道’这个名字,但它终究是没有名字的,因为它不可以用语言文字表示,不可以用嘴说出,它是永恒不变的。天和地本来是没有名字的,只是后来有了自己的形象,才有了名字。但是天和地的产生,是在道之后的,所以道没有名字,没有名字,就是天地的开始。从‘无’开始便有了‘有’;从无名的‘无极’开始,也便有了‘有名’的万物,一切都是顺应着自然而产生和发展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道’是万物的起原,是‘道’产生了万物,所以,还应该从万物的原始状态去观察‘道’的微妙,从万物不变的根本之处去观察‘道’的本质。‘常有’和‘常无’,二者名称虽然不同,但却都是从‘无极’之中派生出来的。当万物还没形成的时候,‘无’又怎么会有名称呢?当万物已经形成,出现在人们面前了,它又怎么会没有名称呢?它们同出于一源,都称得上是神妙莫测的。通过‘无’,可以知道‘玄’的奥妙,通过‘有’,可以明白‘玄’的真谛。从有形的深远境界去探索、认识和到达无形的深远境界,这就是通向一切奥秘的大门。”

         你看得见吗?”

           看不见,但却实有,你我都包容其中。”

           请言其详。”

           有一个东西,浑然一体,在天地之前就存在了。

            既听不见它的声音,又看不见它的形体。它独立存在,永不衰竭,循环运行,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可以把它看作天地万物产生的母体。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就把它叫做‘道’吧,或者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辽远,伸展辽远而又返回到本源。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宇宙间有四大,人是其中之一。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为法则。”

         说得好极了。‘道’栩栩如生。‘道’就在你我的身边??

            李耳对‘道’的论述,深邃博大,独开后人的先河。先生觉得面前的李耳,已经不是六年前的李耳了。那时的李耳稚嫩、幼弱,带着满腹的困惑和迷惘,在昏暗和蒙昧之中走路。如今,他已经长大,已经不用任何的映照,就可以看透这苍茫混沌的世界。

 

 

 

           他自己就是一盏灯,足以照亮天下人的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现在他已成了顶天立地的大材了。李耳的宏论,也在同学中产生了巨大反响。尹喜听了,禁不住拍案叫绝,觉得李耳对道的论述,足可以做自己的师长。就连夏里也被这精辟的阐释所折服,觉得自己能与李耳同师共读这几年,是自己的福分。

          面对老师和同学的赞誉,李耳却愈加谦恭。因为他明白,‘道’的奥妙和精深,就像‘道’本身,是无边无涯的,而自己不过是刚刚认识‘道’,徘徊在‘道’的门口。要想真正了解和掌握‘道’的奥妙,从而用它来解释天地万物,则相距还很遥远;如果用它来指导天下和改造天下,相距就更遥远了,更何况天下之大,知我者能有几人?知“ 道”者能有几人?真是前路漫漫,任重道远。在“ 道”面前,自己太藐小,太微不足道了。

         有一天,常先生接待了两位来客。来客华盖高车,十分气派。不多时就有人传说,晋国国君派大臣亲自选拔人才来了。

          果不其然,当天常先生就通知了大家,鼓励大家珍惜机会,等待明天接受选拔。消息传开,在同学中引起很大轰动,从先生到学生,都认为是一桩盛事。

         学为了用,不出世做官,如何能施展抱负?尹喜高兴,夏里高兴,李耳也高兴。其中尤以夏里最高兴,因为他来自晋国,学成回国报效国君,正是他的理想。他早就盼望这一天了,如今这一天终于盼来,他当然感到特别高兴。

          第二天,大家齐集一起。两位客人,一高一矮,高者瘦,矮者胖,二人都头戴高冠,身着华服,光彩照人。他们并排坐于常先生一边。常先生也破例穿上礼服,华发满头,慈眉善眼,神采焕发,朗声对大家介绍说:“ 今日晋国国君专派辛太傅和颜太傅二位国中重臣,不远千里,到此选拔人才,将委以重任,以佐国政,这是大家的荣幸。希望大家放怀论政,展露才情以供二位太傅挑选。”

          常先生的话音刚落,被常先生称做辛太傅的高瘦者便站起来说“:晋为天下大国,地广人众,当此天下纷争之时,四方凯觎,各怀野心。晋君为圣明之主,虚怀远大,决心率国中臣民,众志成城,与诸强梁争个高下。当此之时,晋国所缺的是智谋之士,今特派我等二人来贵处遴选,愿大家就治邦强国之策,各抒高见。”

           大家听了辛太傅的一席话,各人都跃跃欲试,而夏里率先站了起来,说“:纵观古今,国君以爱护百姓为第一要务。爱护百姓就必须对国人实行仁政,而礼制是治理国家的根本。礼仪确立,仁政才得以实行。仁政得以实行,人民才能受其惠。百姓得到国君的关心爱护,自然就能安居乐业,这样,才能过得富裕,百姓富了,国家如何能不富?相反,如果百姓得不到国君的关心爱护,不能安居乐业,到处颠沛流离,自然就要受贫穷的困扰。百姓贫困了,国家又如何能富起来?晋国之大,纵横千里,有明君在上,推行仁政,天下一心,国富民足,百姓拼死效力,想做什么还做不成?”

            夏里讲完,二位太傅一齐点头表示赞赏。又转脸对常先生相视一笑,意在表示满意。

夏里刚坐下,尹喜便站了起来,说“:治国安邦,必须选用贤才,去除奸佞,不然仁政又由谁去推行?所谓贤才,即文要有文轁,武要有武略,各守其职,各尽其才,去掉私欲,倡导淳朴,杜绝侈糜,大兴简廉。君臣一心,天下必然大治,大治而国家必然富强。国家富强,谁能奈我何?”尹喜讲完,二太傅与常先生又相视一笑。

           随后李耳站起来说“:现在的君主不能用‘道’来治天下,不修无为而治的德化,所以‘大道’被废弃,便不得不建立仁义来教导老百姓。而倡导仁义来挽救世风,必用智慧,智慧一出现,百姓便背离淳朴,就会产生严重的虚伪。正因为出现了父、母、兄、弟、叔、伯六亲不和睦的情形,才需要提倡孝慈。国家混乱之际,臣节难立,忠义难尽,才需要给那些舍身报国,力扶大义的臣子以‘忠’的美名。‘大道’的功用,就体现在‘无为’达到‘治’,有为反而不能达到治。各自遵循自然,做该做的事,却不是故意要做什么。”李耳讲完,室内一片哑然。辛太傅和颜太傅都露出了特别的惊讶。

           半天,那位又矮又胖的颜太傅说“:照你这么说,仁义的推行,是因为大道废止;臣的出现,是因为天下混乱,是这样吗?”

           李耳说“:鱼在水中,不觉得水的重要;人在空气中,不觉得空气的重要;大道行于世,仁义包容于大道之中,自然不觉得需要特别倡导仁义。但是,当天下混乱,大道被毁,人们的行为失去了准绳,大欺小,强凌弱,到处有杀掳,到处有压迫,因此天下就特别需要提倡仁义来规范人的各种行为,净化人的灵魂,以求天下得到治理。国家兴盛,君臣一心,天下大治,因此治国之臣也就无忠奸之分。国家混乱,君臣二心,人各怀私,狡诈多变,阴谋纷逞,忠与奸也就显现出来,大力提倡忠以反对奸,也就显得特别重要。因为有不忠,才要提倡忠。某种行为的需要提倡和需要表彰,正是由于它特别欠缺的缘故;正像对孝慈的表彰,正是由于孝慈极其稀罕的缘故??

          第二天,辛太傅对常先生说:“ 李耳是个天下奇才。树材大了,良工无所用,人才大了,国君如何措置?”最终选中了夏里。本来尹喜也可中选,但是尹喜原为陈国人,当初晋宋联军与楚陈联军城濮大战,尚记忆犹新。选人才如选国家栋梁,不可不慎之又慎,最后只挑走了夏里。

           从此,尹喜也告别了老师,准备只身去洛阳。天生我才必有用,天下如此之大,何愁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