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史专家阎崇年:有阴有阳,方成事物

 周易风水图书馆 2012-09-25

阎崇年 有阴有阳 方成事物

 

 

 
 

 2004年之前的他是一个默默搞研究的学者,研究清朝历史,开创了满学这门学科,在业界如雷贯耳;再往前追溯,为了研究,他曾带着个窝窝头在图书馆猫上一整天,他还在天安门广场拔过草,参加过开国大典,被下放到农村挖过地种过树……毫不夸张地说,这个1934年出生的老人,就是一部活着的历史。2004年,站上《百家讲坛》,他一发不可收拾,从默默无闻的学者变身学术明星,赞美和争议也相伴而来。

 

一天,阎崇年听见有人敲门,“谁?”门外传来声音,“阎老师,我一听声音就知道是你,开开门吧,我就想看看你。”打开门,阎崇年发现门口站着一个老人,被人搀扶着,仔细一看,是个盲人,“我没别的事儿,只是天天听你的声音,想来‘看看’你本人。”老人从河南驻马店赶来,见到阎崇年她激动地说:“你去我们村里讲吧,我们全村的人都很喜欢你,如果你去了,但凡有一个人叫不出你的名字我跟你赔礼道歉。”他也曾被邀请到山西临汾演讲,师范大学的礼堂,四个门挤破了三扇,校长父亲来了没座,也得站着。第二天赶到太原,第三天被拉到河北井陉县……

 

这一切让阎崇年停不下来,即使研究满清史近50年,在《百家讲坛》上讲了《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以及《大故宫》四个系列,他依然觉得自己做得不够,“除了看书,你会什么?谁不长眼睛?大家都会看,所以我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于是我们看到一名白发苍苍的老者,穿梭在各种学术研讨会、电视荧幕、图书大厦以及各个市县级城市,辛勤布道。70岁成名,一切来得太晚,他有太多的话想要表达,甚至希望自己能再讲10年、20年。

 

争议同样不绝于耳,有人质疑他在美化清朝,也有持异见者抨击他的错误,但在阎崇年看来,学术问题就应该放在学术平台上讨论。事实上,如果仅仅是质疑与抨击根本无法让一个人走到今天,何况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者,他早已参透世事,看淡风雨,“任何事物有阴有阳,如果光有正面,没有负面,不成事物”,他淡定地说道。

 

阎崇年的后宫冷知识

 

在所有关于大故宫的知识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后宫,因为每年的荧幕上总会充斥着那么几部后宫争斗剧。关于这一部分历史,由于正史资料记载极少,有的一笔带过,更多的没有资格载入史册,结果给人们平添了很多臆想的空间。

明代皇后选拔比今天的选美严格多了。

 

 
 

初选有三轮,稍高、稍矮、稍胖、稍瘦都不行,这一轮淘汰约1000人;第二轮,但凡耳、目、鼻、发、肤、腰等十项有一项不合格者,就被淘汰,大约1000人;第三轮是听声音,稍强、稍弱、稍浊、稍快、稍慢都被淘汰,约1000人。

 

复选同样有三轮,第一轮,手腕稍粗、稍短,脚趾稍长、稍大都被淘汰,走路的姿势和风度也在考察范围,这一轮淘汰约千人;第二轮是观形体、查乳房、嗅腋味、抚皮肤,淘汰约700人;第三轮,剩下的300人进宫住一个月,观性情、言辞,最后入选仅50人,这些人可为妃嫔、选侍等。

 

终选还是有三轮。第一轮面试,考察书法、口算、诗词、音乐、舞蹈等文化素养;第二轮复试;最后是皇帝钦定。

 

后妃管理定编制。

 

明朝后妃不定编,清朝康熙以后,后宫典制大备。后妃各个级别待遇差别很大,这也是为什么后妃们拼命争宠的原因。

 

编制:皇后1人,皇贵妃1人,贵妃2人,妃4人,嫔6人,贵人、常在、答应、学生无定数。

 

级别:皇后设太监12人,宫女10人;皇贵妃设太监12人,宫女8人;贵妃设太监12人,宫女8人;妃设太监10人,宫女6人;嫔设太监8人,宫女6人;贵人设太监4人,宫女4人;常在设太监3人,宫女3人;答应设太监1人,宫女2人。

 

后宫皇后皆悲剧。

 

努尔哈赤的皇后叶赫那拉氏,29岁就死了,死前想见母亲最后一面,但当时她所在的建州部与叶赫部关系紧张,这一请求被其兄纳林布禄拒绝,叶氏在疾病和念母的痛苦中离世;

 

崇德帝皇太极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虽主掌六宫,但皇太极52岁突然故去,盛年寡居;

 

顺治帝福临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虽“丽而慧”,却在被册立为皇后两年后被废黜;

 

康熙帝玄烨的皇后赫舍里氏在生下儿子(即废太子允礽)当天死去,才22岁;

 

雍正帝胤禛的皇后乌喇那拉氏在被册封为皇后9年后死去,算是活得比较长的了;

 

乾隆帝弘历的皇后富察氏死时37岁,而她的死因至今还是个谜;

 

嘉庆帝的皇后喜塔腊氏被册为皇后第二年就死了,而嘉庆帝比她多活了24年;

道光帝的皇后钮祜禄氏不到30岁,还没当上皇后就死了,后被追封为皇后;

 

咸丰帝的皇后萨克达氏还没做皇后,不到20岁就死了,咸丰帝继位后被追封为皇后;

 

光绪帝的皇后叶赫那拉氏与皇帝感情始终不和,后被幽禁,光绪帝38岁死时她抚养溥仪做了三年太后,到46岁病死;

 

溥仪的“皇后”郭布罗氏,做了两年皇后后随溥仪一起被赶出紫禁城,逃至长春,受日本人监视,1946年去世,年仅40岁。

 

 
 

对话

“正是黑暗才映现出了光明,所以在讲人物的时候,我一定是两方面都讲。”

 

记者:《大故宫》想要带给观众或者读者什么?

 

阎崇年:就想带来一盘文化大餐,生的熟的、南北风味、西餐风味应有尽有。我们现在物质大餐比较丰富,但精神文化大餐却不多,我就想给大家端上一盘既有营养又好吃的文化大餐。好的厨师一般有二三十年的技艺积累,这个历史文化大餐的厨师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而且所有厨师都是历史上最好的。我这一次就是把故宫作为一个平台来阐释历史的锋芒,因为明清500多年的历史文化,都能集中在这一个平台里,在这72万平方米的地方,集合了历史、人物、事件、器物、书法、绘画、陶瓷、古籍、档案等方方面面,琳琅满目。而且我有很多条件,第一,我常年在北京,第二我是学北京历史的,第三,因为工作关系我有机会接触很多北京史的专家学者,我还是紫禁城学会的副会长,这给了我另一个视角来看这个文化。我经常去故宫,差不多有上千次了吧,利用这些特殊条件,我把自己从书本上看到的知识加上耳闻目睹的内容整理出来,跟大家分享。

 

记者:去故宫上千次,不可思议,是怎么做到的?

 

阎崇年:故宫里面有一个明清档案部,在60、70年代的时候我经常去那里查看档案,那时候我还在上学,每当放寒暑假,早上8点之前他们还没开门我就赶到了,为了节约时间,还会带上中午饭,比如带个窝头,在那里一呆就是一整天。

 

记者:我们说读史使人明智,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大故宫》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

 

阎崇年:我一面讲文,一面讲物,一面讲人。文、物、人中间有个线穿着,就是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在《大故宫》里尽量把积极的精神挖掘出来,传达给大家。我觉得历史、文化、艺术,是正义的东西,当然也有邪恶的,但我们不能把所有文化遗产都继承,如果大家都向善,都有一种积极的心态,这个民族就会发展得越来越好。但完全讲正面的东西,也不符合事实,肯定有黑暗的一面,正是黑暗才映现出了光明,所以在讲人物的时候,我一定是两方面都讲。

 

“我认为电视剧、小说、话剧都应该来描写康熙大帝。”

 

记者:有读者质疑您美化满清,是不是正面的东西讲得太多了?

  

 

阎崇年:我觉得这个质疑不是很中肯,我研究历史,必须客观地看待历史。对于清史,我也有很多批评,比如我是第一个说要把光绪的名字钉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耻辱柱上,“咸丰错错错!”这也是我说的。这一次在《大故宫》里,我讲到了慈禧的8个不应该,还把她逃亡的狼狈样子详尽地展现出来,主观上我还是力求实事求是,全面反映历史情况。康熙是我很肯定的人物,我们平心静气,不要带有民族观点来评断这个人,在他的王朝,我们的疆土北到外兴安岭,南到曾母暗沙,东到大海,西到现在的哈萨克巴尔喀什湖,西南到西藏,东南到台湾,他建立了这么一个大疆土。我还数过,从秦始皇一直到宣统的2132年间,只有这一个王朝40年没有战争。我们中国那么多皇帝,有几个骑着马亲征?他从北京骑马亲征,没有水就喝马尿,晚上在野地里支账篷,那种情况下还会看书学习,研究数学, 对于这样一个皇帝,我认为自己讲得还不够,电视剧、小说、话剧都应该来描写康熙大帝。到现在为止我还坚称“康熙大帝”,这种说法是我仔细推敲过的,海内外学者也普遍接受。

 

记者:做这个事情一定非常辛苦吧?费神费力。

 

阎崇年:真是辛苦,过去积累的书、资料、参观考察都不算,从去年年初决定做这个事情到现在,我没有一天闲着,平均每一个月录四讲,一周就要录一讲。有一讲讲到太医院,太医院在哪儿呢?在地安门东大街111号,前天下午我专门到太医院仔细观察,一去就是半天时间,但这个内容呈现在节目中其实就几句话。三希堂(乾隆帝的书房)我只讲了33分钟,但是一共去了3次,每次都要呆上半天,这个题目需要讲三个人,王羲之、 王献之、王珣,他们的作品、家族、朋友关系都得研究。

 

记者:是什么力量支撑您这么一直做下来?

 

阎崇年:我还是有使命感,觉得应该把自己所学的东西告诉大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我具备这些特殊条件。我觉得这件事情既有天时:文革的时候不许你研究帝王将相,都在批判之列,现在可以了;也有人和:我和北京故宫、沈阳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台北故宫的关系都很好,查点材料大家都特别支持。

记者:2004年之前您还是默默无闻的学者,2004年之后,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变成文化名人,感觉这些年自己的变化大吗?

 

阎崇年:变化很大。他们老说我是大器晚成,其实在2004年以前,在研究清史、满学方面,我在行业内是被大家所熟知的,后来我出现在大众媒体上,有很多感动。比如7月28日我在西单图书大厦签售,下午两点开始,可是早上8点书店一开门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或者读者就开始排队了,有老人,有孩子,有一家五口,还有盲人,让人感动。我觉得我们做研究的,不是为研究而研究,最终目的还是把学问传播给大家。

 

 
 

“求名一定要舍身成仁,不要求名害仁;也可取利,但取之有道。”

 

记者:您的粉丝很狂热,对您狂热地喜爱,但也有小部分人是狂烈地抨击,您对这个事情怎么看?这种负面的情绪会影响到您吗?

 

阎崇年:我觉得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是有道理的,过去自己不到70的时候不明白这个道理,我不是算卦,也不是看风水,是看哲理,这个“欲”,我觉得最根本的就是阴阳之间的变化,一切事情都是在阴阳之间变化,有阴有阳,才成为事物。我会继续坚持自己的守真、求新的原则,一切负面的东西都有各种原因,这些都没关系,不会影响到我。星云大师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人们拜佛的时候都会爬台阶,有一阶石梯就不满了,它说,所有人都从我们身上踩着往上走,观世音菩萨只需要在那里享受贡果就可以了,太不公平了。菩萨就说,我本来也是一块石头,是经过了千刀万剐才变成这个样子,你们没有经过千刀万剐,也不要有什么意见。这个故事很有哲理。什么叫学术?不是有不同的看法、感想就是学术,那不是学术,如果你有不同的学术看法,就在学术平台上表述、讨论。

 

记者:在一般人眼里,觉得您收获了名利,您觉得呢?您是否摆脱了名利?

 

阎崇年:我自己觉得求名求利不是不好,但求名一定要舍身成仁,而不要求名害仁;你也可以取利,但君子求利,取之有道,没道不行。就像奥运会比赛一样,金牌就这么一个,最后即使败了也会跟对手拥抱一下、握握手。我自己对待名利的态度跟年龄有关,年纪大了以后,对名利的态度也就淡了一点。我总是觉得名不是求来的,它是自然形成的,刻意去求反而不行。

 

记者: 您上了作家富豪排行榜,怎么看呢?

 

阎崇年:那是一个善意的玩笑,而且是推算来的,他们的算法是一本书50万册的销量,按版税计算,作者能从每本书里拿到5块钱,50万册就有250万,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清朝十二帝》合同签的版税是6%,一本书刨了税就1块钱左右,即使快一点也要半年以后才能给到你。另外,人不要老是想着一夜发财,一夜成功,林丹打成冠军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情,他从小就打。2004年,我70岁了,之前我研究历史也有50年了,一直是默默无闻,我不是一夜成名的。

 

阎崇年的普罗斯特问卷

 

Q:您认为最理想的快乐是什么?

A:我一直把快乐比作农民,农民耕种的过程是痛苦的,收获是快乐的,做学问也一样,过程是痛苦的,学术研究的结果出来的时候是快乐的。如果没有受过苦,就享受不了这个甜,越极致的苦就有越极致的甜。

Q:您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

A:最害怕的事情还没碰到过,别人说死亡是最可怕的,我不知道,因为没碰到。

Q:还在世的人里面,你最钦佩的是谁?

A:我觉得奥林匹克得金牌的人,各个项目得金牌的人都可敬可佩。

Q:您最轻视的人?

A:卑鄙的人。

Q:您觉得最奢侈的事情是什么?

A:享受时间,时间最宝贵,每个人的人生都那么短暂。

Q:什么时候是您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候?

A:专注地做一件事情,取得成果了,最快乐。有一次我在找一本书但怎么也找不到,最后终于在图书馆找到了,当时太兴奋了,连回家的路都忘了,回家坐公共汽车坐错了三次,自己知道坐错了,然后转车,发现还是错了。

Q:您现在的心境怎么样?

A:我自己觉得还是比较静。

Q:您认为自己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A:我觉得我这些年就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对清朝开国历史的研究,这方面我写了差不多有300万字的著作。第二件事情,我和一些同仁一起开创了一个新的学科,满学,国际上有蒙古学、藏学,没有满学,我们成立了满学研究所、满学学会。第三件事情是我登上了《百家讲坛》这个平台,把这里当做一个课堂,将自己学的历史知识传达给大家。

Q:您希望用什么方式死去?

A:只谈生,不谈死。

Q:您的座右铭是什么?

A:四和:天和,地和,人和,己和。这也是我对自己的勉励吧,有人问我你完全做到了吗?我说这是个过程,不知道完全做到没有。 (本文来源:精品购物指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