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读黄帝内经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蔡灸哥 2012-09-25
原文

  【 XJ】三部九候的诊疗法,即使对于专业人来说,掌握起来都比较费劲,因此,作为普通中医爱好都,了解一下就行了。其实,很多病症,根本无需要三部九候,一眼就能看出来。再说了,现代的西医检测手段非常先进,可以借助于西医的检测来帮助诊断。

 

精读黄帝内经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现代人学中医,重要的是学中医的经络理论和阴阳理论,以及中医整体观的哲学思想,而不是深究切脉、针刺法......因为,只要明白了原理,现在的治病手段是很多很多的,可选择的面很大。

 

  另外,学习《黄帝内经》,重点是学其养生方法,换言之,就是如何少生病和不生病。而如果不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病已成而药之,乱已成而治之,譬如渴而穿进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立,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

 

  岐伯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

 

  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

 

  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帝曰:何谓三部?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帝曰:以候奈何?

 

  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帝曰:决死生奈何?

 

  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减者死;目内陷者死。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

 

  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是以脱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疏乍数者死。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俱也,察其腑脏,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真脏脉见者,胜死。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帝曰:冬阴夏阳奈何?

 

  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脱,九修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著者死。

 

  帝曰:其可治者奈何?

 

  岐伯曰: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针。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立,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

 

  岐伯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

 

  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

 

  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点评】此段重点介绍九针在治病中的作用。

 

  ①九针,针具名。为九种针具的总称。出《黄帝内经》。即鑱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灵枢·官针》:“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指出九针的形状、用途各异,据情选用,方可去病。

 

九针

 

 

  上应天光星辰历纪

  天光,谓日月星也
  历纪,
谓日月行历于天,二十八宿三百六十五度之分纪也

 

  ③贵贱更立,贵和贱,在这里都是指人体的气血运行状态,是实还是虚,是多还是少,是盛还是败,总之,人体的气血和四季的更替紧密相联系的。我们通常所说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出于此。

 

  ④此天地之至数:至数,中医诊脉,病人脉搏在常人一呼吸间跳动的次数叫做“至数”。快的叫“数”,慢的叫“迟”。不同情况的浮动和低沉也有各种术语。

 

  ⑤九野:九宫之方位,即东、西、南、北四方,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及中央。《灵枢·九针论》:“愿闻身形,应九野奈何?”明·张介宾《类经·九卷·经络类三十五》云:“九野,即八卦九宫之位也。”

 

  【整段翻译

 

  黄帝问道:我听先生讲了九针道理后,觉得丰富广博,不可尽述。我想了解其中的主要道理,以嘱咐子孙,传于后世,铭心刻骨,永志不忘,并严守誓言,不敢妄泄。如何使这些道理符合于天体运行的规律,有始有终,上应于日月星辰周历天度之标志,下符合四时五行的变化,人体阴阳盛衰的变化,是怎样与这些自然规律相适应的呢?希望你讲解这方面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问得多好啊!这是天地间至为深奥的道理。

 

  黄帝道:我希望听您讲讲天地的至数,与人的形体气血相通,以决断死生,是怎样一回事?

 

  岐伯说:天地的至数,开始于一,终止于九。一奇数为阳,代表天,二偶数为阴代表地,人生天地之间,故以三代表人;天地人合而为三,三三为九,以应九野之数。所以人有三部,每部各有三候,可以用它来决断死生,处理百病,从而调治虚实,祛除病邪。

■帝曰:何谓三部?......

 

  原文

 

  帝曰:何谓三部?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帝曰:以候奈何?

 

  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点评】此段重点介绍什么是三部和九候。以及针刺原理。

 

  ①三部九候:(1)寸口诊脉法术语,在寸口的寸、关、尺三部分别进行浮、中、沉三种不同指力的脉诊,合为三部九候;(2)古代遍身诊脉法术语,把人体分成头、上肢、下肢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动脉,合为三部九候,现不常用。但在此处,主要是讲的遍身诊脉法。

 

  三部九侯歌

  语出《素问·三部九候论》。是古代最早的一种全身遍诊法,它把人体头部、上肢、下肢分成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三处的动脉,在这些部位诊脉,称为三部九候。

  头部:上--两额动脉(太阳),候头部病变;中--两侧耳前动脉(耳门),候耳目病变;下--两颊动脉(地仓、大迎),候口齿病变。

  上肢:上--手太阴肺经动脉(寸口),侯肺;中--手少阴心经动脉(神门),侯心;下--手阳明大肠经动脉(合谷),候胸中。

  下肢:上--足厥阴肝经动脉(五里、妇女取太冲),候肝;中--足太阴脾经动脉(箕门),侯脾,侯胃气配足阳明胃经动脉(冲阳);下--足少阴肾经动脉(太溪),候肾。

  根据临床实践,简化遍诊法,一般只侯寸口脉,称为“独取寸口”。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每部各以轻、中、重的指力相应分为浮、中、沉三侯,共为九候。此外,张仲景《伤寒论》原序中所说的“三部”脉是指“人迎”(结喉旁颈总动脉)“寸口”(腕部桡动脉)和“趺阳脉”(足背部胫前动脉)。

 

三部九候图

 

  ②故神脏五,形脏四

  神脏五:指藏无形之气者为神脏,有五,即肝、心、脾、肺、肾。五脏所藏之神的具体名称,如《宣明五气篇》所云:“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王冰注:“所谓神藏者,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也。以其皆神气居之,故云神藏五也。高士宗《素问直解》:“神脏五,谓肝心脾肺肾,所以藏无形之气,故曰神。” 又,《难经·三十四难》载:“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难经本义》注云:“脏者,藏也。人之神气藏于内焉。”

  形脏四:传导有形之物的脏器,指胃、大肠、小肠、膀胱四腑。张志聪《素问集注》:“形脏者,胃与大肠、小肠、膀胱也,藏有形之物也。夫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是五脏之神,由肠胃津液之所生也。胃主化水谷之津液,大肠主津,小肠主液,膀胱者,津液之所藏,故以四腑为形脏。”

 

  【整段翻译

 

  黄帝道:什么叫做三部呢?

 

  岐伯说: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每部各有三候,所谓三候,是以天、地、人来代表的。必须有老师的当面指导,方能懂得部候准确之处。上部天,即两额太阳脉处动脉;上部地,即两颊大迎穴处动脉;上部人,即耳前耳门穴处动脉;中部天,即两手太阴气口、经渠穴处动脉;中部地,即两手阴明经合谷处动脉;中部人,即两手少阴经神门处动脉;下部天,即足厥阴经五里穴或太冲穴处动脉;下部地,即足少阴经太溪穴处动脉;下部人,即足太阴经箕门穴处动脉。故而下部之可以天候肝脏之病变,下部之地可以候肾脏之病变,下部之人可以候脾胃之病变。

 

  黄帝道:中部之候怎样?

 

  岐伯说:中部亦有天、地、人三侯。中部之天可以候肺脏之病变,中部之地可以候胸中之病变,中部之人可以候心脏之病变。

 

  黄帝道:上部之候又怎样?

 

  岐伯说:上部也有天、地、人三候。上部之天可以候头角之病变,上部之地可以候口齿之病变,上部之人可以候耳目之病变。三部之中,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候为天,三候为地,三候为人,三三相乘,合为九候。脉之九候,以应地之九野,以应人之九脏。所以人有肝、肺、心、脾、肾五神脏和膀胱、胃、大肠、小肠四形脏,合为九脏。若五脏以败,必见神色枯槁,枯槁者是病情危重,乃至死亡征象。

 

  黄帝道:诊察的方法怎样?

 

  岐伯说:必先度量病人的身形肥瘦,了解它的正气虚实,实证用泻法,虚症用补法。但必先去除血脉中的凝滞,而后调补气血的不足,不论治疗什么病都是以达到气血平调为准则。

■帝曰:决死生奈何?

 

  原文

 

  帝曰:决死生奈何?

 

  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减者死;目内陷者死。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

 

  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是以脱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疏乍数者死。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俱也,察其腑脏,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真脏脉见者,胜死。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点评】本段重点介绍三部九候的病症。

 

  ①是以脱肉、身不去者死:

  脱肉,病状名。指肌肉夺削,形容明显削瘦。《灵枢·论疾诊尺》:“尺肉弱者,解(亻亦)安卧,脱肉者,寒热不治。”

  身不去者,指正气虚而肉脱,邪留于身而不去者。

 

  ②胜死,胜是指五脏之间相胜相克,胜死就是如果真脉出现,到了两个脏器之间相胜时即死。

 

  ③戴眼,指目睛上视而不能转动,为太阳经的经气衰竭,是病在危重阶段所出现的一种脑神经症状。

 

  【整段翻译

 

  黄帝道:怎样决断死生?

 

  岐伯说:形体盛,脉反细,气短,呼吸困难,危险;如形体瘦弱,脉反大,胸中喘满而多气的是死亡之症。一般而论;形体与脉一致的主生;若脉来三五不调者主病,三部九候之脉与疾病完全不相适应的,主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鼓指如春杵捣谷,参差不齐,病必严重;若见上下之脉相差甚大,而又息数错乱不可计数的,是死亡征候;中部之脉虽然独自调匀,而与其他众脏不相协调的,也是死候;目内陷的为正气衰竭现象,也是死候。

 

  黄帝道:怎样知道病的部位呢?

 

  岐伯说:从诊察九候脉的异常变化,就能知病变部位。九候之中,有一部独小,或独大,或独疾,或独迟,或独热,或独寒,或独陷下(沉伏),均是有病的现象。以左手加于病人的左足上,距离内踝五寸处按着,以右手指在病人足内踝上弹之,医者之左手即有振动的感觉,如其振动的范围超过五寸以上,蠕蠕而动,为正常现象;如其振动急剧而大,应手快速而浑乱不清的,为病态;若振动微弱,应手迟缓,应为病态;如若振动不能上及五寸,用较大的力量弹之,仍没有反应,是为死候。正气虚而肉脱,邪留于身而不去者,是死亡之征。中部之脉或快或慢,无规律,为气脉败乱之兆,亦为死征。如脉代而钩,为病在络脉。九侯之脉,应相互适应,上下如一,不应该有参差。如九候之中有一候不一致,就是病态;二候不一致,则病重;三候不一致,则病必危险。所谓不一致,就是九侯之间,脉动的不相适应。诊察病邪所在之脏腑,以知死生的时间。临症诊察,必先知道正常之脉,然后才能知道有病之脉;若见到真脉脉象,胜己的时间,便要死亡。足太阳经脉气绝,则两足不能屈伸,死亡之时,必目睛上视。

 

■帝曰:冬阴夏阳奈何?

 

  原文

 

  帝曰:冬阴夏阳奈何?

 

  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脱,九修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著者死。

 

  帝曰:其可治者奈何?

 

  岐伯曰: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针。

 

  【点评】本段重点各种重病的死法,及未死之病的针刺治疗方法

 

  ①七诊之病:指脉象言。《素问·三部九候论》:“察九候,独陷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一候之中见七脉之一者,均为病脉。

 

  ②哕噫:打呃;打嗝儿。《礼记·内则》:“在父母舅姑之所……进退周旋慎齐,升降出入揖游,不敢哕噫、嚏咳、欠伸、跛倚、睇视。”《素问·三部九候论》:“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 王冰 注:“胃精内竭,神不守心,故死之时,发斯哕噫。”

 

  ③奇邪 ,病因学名词。指留于大络之邪。《素问·三部九候论》:“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素问·气穴论》:“以溢奇邪,以通荣卫。”张景岳注:“奇,异也。邪自皮毛而溢于络,以左注右,以右注左,其气无常处,而不入于经,是为奇邪。”

 

  ④留瘦不移:中医指久病而体瘦。《素问·三部九候论》:“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留瘦不移,节而刺之。” 王冰 注:“病气淹留,形容减瘦,证不移易,则消息节级,养而刺之。”

 

  【整段翻译

 

  黄帝道:冬为阴,夏为阳,脉象与之相应如何?

 

  岐伯说:九候的脉象,都是沉细悬绝的,为阴,冬令死于阴气极盛之夜半;如脉盛大躁动喘而疾数的,为阳,主夏令,所以死于阳气旺盛之日中;寒热交作的病,死于阴阳交会的平旦之时;热中及热病,死于日中阳极之时;病风死于傍晚阳衰之时;病水死于夜半阴极之时。其脉象忽疏忽数,忽迟忽急,乃脾气内绝,死于辰戌丑未之时,也就是平旦、日中、日夕、夜半、日乘四季的时候;若形坏肉脱,虽九候协调,犹是死亡的征象;假使七诊之脉虽然出现,而九候都顺于四时的,就不一定是死候。所说不死的病,指心感风病,或月经之病,虽见类似七诊之病脉,而实不相同,所以说不是死候。若七诊出现、其脉候有败坏现象的,这是死征,死的时候,必发呃逆等证候。所以治病之时,必须详细询问他的起病情形和现在症状,然后按各部分,切其脉搏,以观察其经络的浮沉,以及上下逆顺。如其脉来流利的,不病;脉来迟缓的,是病;脉不往来的,是死候;久病肉脱,皮肤干枯着于筋骨的,亦是死候。

 

  黄帝道:那些可治的病,应怎样治疗呢?

 

  岐伯说:病在经的,刺其经;病在孙络的,刺其孙络使它出血;血病而有身痛症状的,则治其经与络。若病邪留在大络,则用右病刺左、左病刺右的缪刺法治之。若邪气久留不移,当于四肢八溪之间、骨节交会之处刺之。上实下虚,当切按气脉,而探索气脉络郁结的所在,刺出其血,以通其气。如目上视的,是太阳经气不足。目上视而又定直不动的,是太阳经气已绝。这是判断死生的要诀,不可不认真研究。

■总结

 

  三部九候论讲了很多,我们一时无从把握其精髓。

 

  其实,中医一直遵循一个原理,就是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因而中医才不只是中国医学的代名词,还是“中和”医学的代名词。而本篇也体现了这一点,即“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其实,对于传统中医的六大治疗手段:砭、针、灸、药、气功、按摩来说,砭、针偏泻;灸、气功偏补;药、按摩则既有补也有泻。

 

  为了说明补和泻,就用刮痧来举例吧。刚好今天在写此文时,有一个刮痧班的学员问我,徐老师,你提的“深透广全”的刮痧法,是否只适合实症啊?那虚症怎么办呢?

 

  其实,刮痧在手法上也是有原则的:即“重刮为泻,轻刮为补;快刮为泻,慢刮为补;离心刮为泻,向心刮为补”,因此,它既可适应实症体质,也可适用虚症体质。那有网友问了,如何判断自己的体质是实症,还是虚症呢?

 

  我们说,实症和虚症体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人的一生中不断变化的,而判定的依据,主要是脾胃功能。如果一个人生下来,就有很好的脾胃功能,能吃,吸收的也不错,这种人就基本上属于实症体质;反之,就属于虚症体质。因为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它的功能好坏,直接影响了一个人健康水平的高低。当然,如果一个人,在后天不注意养护自己的脾胃,也可从实症体质变为虚症体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症体质比虚症体质要容易调理了。因为,只要“实则泻之”即可。

 

  那如何调理虚症体质呢?《黄帝内经》认为“虚则补之”。那刮痧如何补呢?我们知道,刮痧的主要目的是通经络,对于虚症的人,经络也会不通,因此,在刮痧时,要轻刮,千万不要追求出痧,否则,有可能会将人刮晕了。同时“深透广全”四个字,对于实症体质人来说,都适合,而虚症体质的人,则只适合“广全”了。

 

  昆叔调理了数万名客户,属于虚症的人大约占三分之一,多是脾胃功能不好的,因此,与实症体质的人相比,调理起来确实很费力。在刮痧和按摩手法上,搓法和颤法运用的效果最好。

 

  综上所述,仔细体会一下自己的脾胃功能,看看是属于啥体质,如果是实症,恭喜你了,在通经络时,你只要按“深透广全”四个字去做就行了;而如果你是虚症体质,那就只能侧重“广全”了。

 

  实症和虚症,都不是我们追求的,我们追求的是平和体质,既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这才是中医的根本思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