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时更楼

 苏迷 2012-09-25

旧时的更楼,是古人为“防火、防盗、报时”而建的高于一般建筑的了望建筑。

苏州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极其易燃,一不注意就会引发火灾,并火烧连营。所以传统民居多用硬山顶,山墙高出屋顶,建成对称的马头墙,既装饰了山墙,又丰富了房屋的外形,同时起着防火的作用,故俗称“封火墙”。苏州古人建屋一向精于谋划,除了封火墙,还又是石库门、又是太平缸的,加上科学的水系,可说是防火御患,措施严密。

以前在苏州,大户人家还筑有更楼,以便随时探望外界动静,企求住家安全。据考证,更楼的出现是在明朝,由于明代的经济日趋繁荣和苏州城市人口的激增,导致了各种社会矛盾逐渐激化,乃至盗贼四起。明代苏州府相当重视,就在城里增加了防御设施,譬如哨楼、巷门等,并在夜间雇人值守,专门进行防盗。在哨楼中,配备有锣鼓或梆子,还有灯笼火把和武器等,一旦盗贼作案,一处鸣锣击梆,各点都会响应,齐心协力地搜捕盗贼。哨楼除了治安防盗、防火示警之用外,还具有报更功能,且实际大部分时间在作更之用,故苏州民间就俗称其为“更楼”。夜晚值守人员登更楼巡视,按每一时辰敲锣打更,提醒人们注意防火、防盗,发现火情、盗贼就及时报警。

像苏州的德邻堂吴宅,是清代状元吴廷琛后裔居住的地方,如今仍住有几十户人家,里面除了古朴的门楼、稀罕的木柱础等有着典型明朝建筑特征外,在吴宅的西北角,就保留有一四四方方的更楼,虽这更楼已不是明朝的样子,但在苏州仍十分少见。位于官太尉桥1517号的袁学澜故居,即现在的双塔影园,也有一座高达三层楼高的更楼,为全宅院最高点。许鹤丹故居内,曾有着苏州当年最高的更楼,宅主许鹤丹是姑苏清代有名的中医,其高超的医技,高尚的医德,被众乡里称道。许宅正落第一进为二层,石库门双扇大门,底层是药铺,二层是许家行医场所,第二进轿厅,第三进是正厅,第四进走马楼,走马楼回廊把第三、四进连在一起,四周高墙围合,更楼就坐落于西南角,人们可登楼远眺虎丘山景,故又名望山楼。

更楼的建筑一般都比较坚固,底层是密封的,只开一小洞口给人攀爬出入,二楼内部的腰墙以上,多开窗口以便了望,也有索性构筑的较为敞开的亭阁式,飞檐翘角、古典幽雅,这比较适合苏州的园林人家。更楼多为方形,极少圆形,一般是没有外门的,人们从底部出入。但有一种更楼很有特色,就是跨建在街巷口的上方,人员从边巷室内的楼梯登楼,更楼四面都有了望孔,可洞察东西南北,这种设计既便于了望,又改善了街巷空间的透视感,可惜现在已无存。据老人回忆说,以前更楼中除了存放有枪械梆鼓等,还有灭火用的头盔、火勾、木桶、水龙、水篓等器具古人在民居设计建造上,就对防火安全“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体现的预防理念,与现在的“以防为主、以消为辅”的消防方针不谋而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