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葑湄草堂”是官太尉河畔盛家带31号的老宅修复后的新名字。当地老居民的叫法这里是“苏家老宅子”。
1999年之前这里还是杂乱破败,里面住着30多户人家,还有一间纸盒加工场。经过5年修缮,这里已是名副其实的私家园林:重门叠户、庭院深深,亭台轩榭、精巧雅致。 吴中名士、清人李果于康熙四十六年迁此。“中庭多树,叠石艺兰,屋后东隅桃花垂柳,宛似村落。” 这里原本是“五进三路”的格局。正厅之后是女眷或家庭聚会的内厅、后厅,以及楼上的卧室。3个花园集中在右路,最大的紫藤园也是袖珍型的。但石岸蜿蜒的水池、小桥、亭榭、湖石假山、花木一样不少,也不觉局促。3处花厅本是他处移来,复原得很是妥帖,见得出修复者的专业。 明亮的午后阳光穿过花窗,细碎地洒落在高敞的房子里,棕红的木色和重重雕花散着厚重的历史气息,长长的背弄和高窄的天井增添着深宅的幽秘与静谧,轻而易举便能唤起人们心底温暖的文化沉积。 这种庭院以严谨为骨子,以恬静散淡为韵味,涵括了丰富的吴文化意境。随意一个花架,随意一隅墙角,自然布局,不动声色。于平静随意中演绎着人与人,人与自然,入世与出世等等人间戏剧。 穿梭在迂回的曲廊间,仿佛能看到,庭院深处裙裾飘动,石榴和长裙相映成趣。仿佛能听到,一句轻吟,吟的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或是一声吊嗓,婉转千回,余音绕梁;甚至是棋子落盘的微响…… 这种庭院,最适宜饮酒品茶,看书读画。在庭院之外的世界历经了种种忧患不平与挫折之后,蓦然想起应该归去吧,不妨把情感和思想都寄托在小小庭院中,置一碟瓜子或小菜,就着寂寥下酒,把一片忧愁之心放置到落花之间,就这样沉醉一个黄昏。
摄影:超然 |
|
来自: 苏迷 > 《苏州控制保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