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人音版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
2012-09-25 | 阅:  转:  |  分享 
  
人音版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第一课《春天》(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用柔和的声音演唱《布谷》,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2、聆听《杜鹃圆舞曲》,能创编简单的动作表现乐曲。 教学重点:感受并用声音、动作表现音乐 教学难点:用歌声较合适的表现三拍子歌曲《布谷》 教学准备:师:钢琴、录音机、磁带、装米或沙或水的可乐瓶各1个

生:装米或沙或水的可乐瓶1个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导

入 听《杜鹃圆舞曲》进教室

师:听着音乐,你感觉四季中的哪一季到来了?

为什么?

生:…… 创设自由、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孩子的心情得到放松。 一、







练:





天 3XX0∣XX0∣X—X∣XX0‖

4快来,快来,春天快来。

1、师:让咱们一起喊喊春姐姐。

2、师范读,生聆听。

3、生尝试读一读。

4、师:真能干,春姐姐最喜欢美丽的事物,哪组喊得最美,她就光

临哪组。

5、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尝试用较美的声音读读。(引导生利用

手中的可乐瓶伴奏)

6、各组表演。

7、组组互评,表扬激励。

8、生集体“喊春天”。 设计趣味的、孩子乐于接受的形式,使三拍子的难点自然得到解决。

为了让春姐姐光临,孩子自然会用美的、轻柔的声音表现。

引导生利用身边的废弃物制作能发出优美声音的乐器,让他们知道:美何处不在?





二、







学:





天 1、师:有一种可爱的小动物它在找春天,它也想邀请春姐姐光临

它的家,你听、师生聆听《布谷》,感受音乐带来的感觉。

2、生自由与周围的朋友说说感受。

3、生用自己的伴奏方式为歌曲伴奏,帮助布谷找春天。

4、师:你找到的春天在哪里?

5、指名学生回答。

6、师:聪明的孩子,你找到的春天在哪里?用美丽的舞姿告诉大家。

7、生聆听音乐,自由律动。(音乐结束生好摆造型,不动)。

8、师进入孩子中提问“你是春天的什么?”

9、生:(回答)

10、师:布谷是怎么找春姐姐的,让我们一起听听。

11、师生静听音乐,生手指歌词。

12、生跟教师朗诵歌词,比一比“谁的声音最美?”

13、师:春姐姐即将来到我们的教室,你看!

14、生分小组拉起手,第一段歌词向左走,第二段反之,第三段再

反之。

15、师:用我们的歌声找春姐姐。

16、师生轻声和着录音伴奏演唱。

17、生自评。

18、生或歌或舞或伴奏找春天。









用各种形式帮助孩子感受音乐。











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表演是有主题的。

培养孩子良好的聆听习惯。

让孩子在律动中熟悉歌词。

让孩子知道音乐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三、



赏:





天 1、师:春姐姐已光临我们的教室,你听……

2、师生静听《杜鹃圆舞曲》,感受音乐情绪。3、生自由听音乐律动:迎春天。4、师:你怎么迎春天?

5

6、揭题:《杜鹃圆舞曲》





给孩子多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培养孩子即兴创编的能力。 结

束 师:春天就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用一双美丽

的眼睛找一找!

生聆听《春天在哪里》出教室。 增加孩子歌曲的储备量并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出教室。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学唱歌曲《小雨沙沙》,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感受万物复苏、细雨蒙蒙的春天。

2、用人声模拟春天的风雨声,感受人声的美妙。

3、通过模拟活动,提高学生二部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并演唱《小雨沙沙》 教学难点:教和谐的为歌曲编配第二声部 教学准备:师:钢琴、录音机、磁带、7张小燕子图片、装水或米的可乐瓶各1个

生:装水或米或沙的可乐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导

入 生听《小燕子》音乐自由律动进教室 在优美音乐声中进入课堂,轻松、自由、惬意。 一、

















1、师:看,春天的使者来了,用一句话形容它。

2、生:……

3、师:用我们美丽的舞姿学学它。

4、生聆听《小燕子》音乐自由律动。

5、师:小燕子飞呀飞,它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6、生静听音乐,身体随音乐自然晃动。

7、指名生回答。

8、师:你想与小燕子说什么?

9、生边聆听音乐边飞至小燕子图片旁与它说悄悄话。(提示生做个有序的小燕子)

10、指名生说说。(随机表扬激励) 与语文学科结合,

培养孩子一定的语言描述能力。



培养孩子良好的聆听习惯。



拟人化的手法,让孩子真切的感受:春天的使者就在身边。





二、















学 1、师:你听,这是春天的什么声音?

2、生闭眼聆听,师晃动手中装水与米的可乐瓶。

3、生:……

4、师:真有想象力,你们也来试试。

5、生随音乐《小雨沙沙》有节奏晃动手中的可乐瓶。

6、师:真美的声音,春天的使者又与你说悄悄话了。

7、生静听录音范唱,“是谁?在说什么?”

8、指名生回答。

9、揭题:《小雨沙沙》

10、生跟教师有感情朗诵歌词。

11、师:你能用人声模拟春雨声吗?比比谁最象。

12、生自由试试。

13、指名生尝试。(随机表扬激励)

14、组员间模拟并互评。(引导生发挥想象:还可编配什么声音?)

15、师:让我们一起为歌曲伴奏。

16、生聆听录音范唱,将模拟的声音配入歌曲。(生只要能将模拟的声音教和谐的配入歌曲即可)

17、生自评,表扬激励。

18、生选择表演:或扮演种子或扮演小雨或模拟风雨声或可乐瓶伴奏。

19、师生表演。

20、生自评、互评。

21、生随录音范唱演唱歌曲。(分层:能演唱歌曲的唱歌词,有困难的模拟风雨声)

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表演歌曲?”(引导生注意形式的多样)

23、各组表演。

24、组组互评。(师随机表扬激励)

形象的给孩子想象的空间和余地。



培养孩子良好的节奏







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



感受人声的美妙。



培养生多元化的思维方式。



初步培养孩子二部合作的能力。



引导生多元化的表现音乐。



分层教学,树立每个孩子学习音乐的信心。 结

束 师:在这里,我欣赏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春天音乐会,谢谢你们的精彩表演。生聆听《小燕子》音乐“飞”出教室。 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带着一份好心情离开。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用柔和的声音演唱《布谷》,并和《杜鹃圆舞曲》相比教,说出旋律相似的地方。

2、将课堂延伸至室外,让孩子把学习到的歌(乐)曲、舞姿送给春天的使者,真切的启迪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感受并表现音乐中的春天。 教学难点:室外的孩子能对行为有所控制。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导

入 听《杜鹃圆舞曲》律动进教室。 用音乐引领孩子进入音乐殿堂。











习 (一)欣赏教学

1、师:让咱们来欢迎春姐姐。

2、生聆听《杜鹃圆舞曲》自由律动。

3、师:你听到了什么声音?给大家学学。

4、生:……(师随机表扬激励)

5、复听乐曲,手指画图形谱。

6、指名生上台试试并简单说感受。(师随机表扬激励)

7、小组交流。 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表演能力。 (二)歌曲教学

1、师:布谷也来凑热闹了。

2、男女声演唱歌曲《布谷》。(引导生做个“文明观众”)

3、男女生互评。

4、师:与《杜鹃圆舞曲》相比,你觉得旋律有什么相似的感觉?

5、生:……(师随机表扬激励)

6、师:你听,谁来了?

学会尊重他人。





再次感受三拍子节拍的特点,同时提高聆听的能力。 7、师生聆听《小雨沙沙》,再次感受音乐意境。

8、演唱歌曲《小雨沙沙》。

9、师评价。 延





动 1、师:春天里除了我们说到的、唱到的,还有更多美丽的事物。让我们一起到快乐园找找,找到了请你把学过的春天的歌与舞姿送给她。听听她与你说什么?

2、师:去之前,能告诉我该注意什么?

3、生:……(随机表扬)

4、师小结。

5、师生听《小燕子》音乐“飞”至校快乐园。

6、连续播放《杜鹃圆舞曲》、《小燕子》、《布谷》及《小雨沙沙》,生与春天、与大自然用音乐交朋友。 把课堂教学试时引出室外,能让孩子感到新鲜、刺激,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只是教师如何把握孩子在室外的表现及评价,有待商榷。



真真切切的给孩子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比教师说一万句“大自然是美的”都有意义。 小



结 师:对春天、大自然说一句话。

生:……

师:是的,让我们一起享受春天,爱护大自然。下课

生就地解散。 当孩子与自然零距离接触后,还会说出空而假的话吗?





第二课《放牧》(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牧童》、聆听《牧童哪里去了》,学习认识三角铁及演奏方法。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牧童》,聆听歌曲《牧童到哪里去了》。

2、通过聆听与学唱,初步感受牧童的生活及其生活的变化。

3、在音乐活动中认识三角铁,探索其敲击方法,掌握演奏姿势 教学重点、难点:歌曲的聆听与学唱 课前准备:小草、白云、山羊等卡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组织

教学 1、听《牧童》伴奏律动进教室。

2、师生相互问好。 本课以聆听、学唱歌曲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整节课以加强学生的审美经验为核心,设计了用三角铁为歌曲伴奏,从听觉上加强对美的感受。用布置环境从视觉上感观以及大家一起载歌载舞直接用自己的体态把感受到的内容用动用表现出来。这些不仅从各方面进行了一些对美的体验,而且通过动手动脑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虽然着只是些普通环节,但是在课气氛的烘托之下,却显现了普通中的不平凡。 歌

表演

《牧童》

1、三角

铁的

认识







2、歌曲

学唱

《牧童》

1、分小组自由敲击,探索:怎样能敲出长音、短音?

2、小组编创节奏展示,并给所编节奏取个好听的名字

3、听歌曲中有没有三角铁的声音,它是怎样敲的?

4、复听试敲

5、再听歌曲,想想:歌曲中除了有三角铁的声音外,还有唱到其他什么内容?看课件听歌曲

6、轻声唱唱

7、听音乐找卡片,把教室打扮成大草原。

8、歌表演:师生一起载歌载舞。 1、介绍三角铁

2、看师示范演奏

姿势





3、放歌曲《牧童》

录音





4、播放歌曲课件有

感情地范唱歌曲



5、放音乐,和学生

一起活动。 聆听

《牧童

到哪

里去了》 1、猜猜牧童的去向,边听歌曲边想:

牧童到哪儿去了?为什么?

②歌曲中还有哪些内容?

2、复听歌曲,分小组分角色编创做表现歌曲 1、师:多能干的小牧童啊,可是有个小牧童不见了,你们猜,他去哪儿了呢?

2、播放歌曲《牧童

到哪里去了》录音

3、进行小结 小结 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牧童》,学唱歌曲《放牛歌》,学习认识双响筒 教学目标 1、聆听歌曲《牧童》,体会小牧童悠悠闲放牧的愉快心情。

2、学唱歌曲《放牛歌》,通过创设情境懂得热爱生活的道理。

3、学习认识双响筒,并尝试用打击乐器为歌曲《放牛歌》伴奏。 教学重点 歌曲的聆听与 课前准备 凳子、纸牛、彩色笔、课件等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一、

组织

教学 1、听歌曲《牧童》进教室,并轻

声哼唱。

2、师生相互问好 这是一节内容

丰富的音乐课,是以学生切身创造体验美为线索的。整节课通过学生自主地发现利用凳子发出的声音,敲打物品的所发出的声音为歌曲《放牛歌》伴奏,不仅增添了

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歌曲。再加上欣赏过程中,音乐与美术的结合以及

对乐器的探索,编创节奏等一系列活动,把音乐与美,音乐与生活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寓教于乐、于乐

(YUE)的效果









二、















课 听歌曲《牧童》,想想:

1、牧童放牧的地方有哪些美丽景色?

2、边听边跟师画图谱-----

3、复听歌曲,把自己感受到的事物画下来(音画结合)

4、想办法把自己打扮成放牛娃

5、听音乐,做拍手伴奏找找身边能发出声音的物品

6、作×××××|或×××|或×0×|或自己创作的伴奏

7

8、学生唱唱

9、设计开辟一条乡间小路

10、边听音乐,边学做放牛娃。

11、做个聪明的放牛娃:小组敲击双响筒,听听两侧声音有什么不同;能敲出怎样的声音?想想说说:为什么叫做双响筒?小组合作敲击节奏,并把所创作的节奏取个好听的名字。为自己喜欢歌曲用双响筒伴奏 师:今天牧童怀着

愉快的心情去放牧,哪个地方可美啦!我们来听听

2、播放歌曲录音

3、提示所缺少的人物

(牧童)

4、放歌曲《放牛歌》伴奏

5、指导

6、对学生的表现进行

肯定。

7、听师范唱歌曲。

8、提示用凳子排列

9、播放音乐

10、看师示范敲击

11、教师作记录 小结 听音乐下课

第三课《手拉手》(三课时)

[教学总目标]:

1、通过听《让我们手拉手》、《鸭子拌嘴》,唱《一对好朋友》、《数鸭子》,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2、能完整、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本课歌曲。

3、能结合聆听歌(乐)曲,创造性地运用打击乐器表现小鸭的生活。

4、能准确地读出两声部带词的节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欣赏《让我们手拉手》。2、表演《一对好朋友》。

[教学目标]:1、通过完整地聆听歌曲《让我们手拉手》,引导学生能用欢快的情绪创编动作进行表演。

2、通过学唱、表演歌曲《一对好朋友》,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培养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好

品德。3、结合歌曲《一对好朋友》进行创编与活动,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声情并茂地表演《一对好朋友》。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磁带、电视机、影碟机、有关放牧生活的资料片等。



教学

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创设

情境 1、师生边唱《牧童》边做律动进教室。

2、师生问好! 即复习了前一课的内容,

又让学生感受了放牧的情境,

为新课教学设下了伏笔。





































1、观看有关放牧生活的资料片,教师在歌曲《一对好朋友》

的伴奏音乐声中讲述:在一个村庄里,有一对好朋友——小

伢伢和小妞妞,每天清晨,妞妞赶着一群小鸭,伢伢骑着他

家的牛,一同去放牧,小鸭们“嘎嘎嘎”地唱着歌,伢伢的

牛“哞哞哞”地和着,傍晚时分,太阳落山了,伢伢和妞妞

唱着歌儿,赶着小鸭和牛回家哩,真是一对好朋友。 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爱听故事,将歌词隐含在了故事中,以达到“润物细无声”效果。

2、让学生即兴模仿鸭子和牛的叫声(嘎嘎、哞哞)。

3、学唱歌曲。

①完整地聆听歌曲,学生边听歌曲边看歌词插图。

②复习反复记号。

A请学生找一找反复记号。

B请学生回答反复记号的唱法。

C本课中如何运用,请学生将歌词念一念。

③再次聆听歌曲,师生随着歌曲拍击节拍。

④朗诵歌词并表演(难点:三处附点;十六分音符)

⑤教师范唱,学生张口默唱。

⑥学生演唱。教师指导(范唱):“唱着歌儿”“回家走呀”“哩喽喽”要唱的活泼,有弹性,不能拖长。最后一句要唱的风趣,自豪。 通过模仿鸭和牛的叫声使学生更能进入情境。

通过看图、朗诵歌词,可以加强学生对歌词的记忆。

以拍手进一步强化节奏学习,同时增加对旋律的印象。

边朗诵边表演,强化歌词的节奏。



利用“张口默唱”的形式,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歌曲的旋律。 4、进行创编活动。

①请学生在歌曲中加上牛或鸭的叫声,分组尝试表演。

②汇报评价(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教师指导评价)。

③进行分组的歌表演。 给学生创作与展示的空间,增强学生对歌曲的表现机会,培养创新能力,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表现。 拓展情境 1、师言:小伢伢和小妞妞是一对好朋友,他们手拉手儿一同去放牧,我们也一起拉起手来听歌曲《让我们手拉手》。

2、师生一起拉起手聆听歌曲。

3、复听歌曲,随着歌曲自编动作表演。

(随机离开教室,结束活动)

在律动的高潮中结束活动,让学生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样就会产生对下节课的渴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鸭子拌嘴》并进行创编活动。

[教学目标]:1、通过完整地聆听乐曲《鸭子拌嘴》,让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鸭子的生动形象,感受乐曲强弱所带来的变化。

2、通过能够辨论民间打击乐器,掌握演奏方法,听辨其音色。培养学生对民间音乐的兴趣;教育学生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感受鸭子活泼、可爱的音乐形象培养学生的即兴创编能力让学生感受到乡村美丽的自然风光。。



咕嘎咕嘎

5、请同学们告诉老师纸条上小鸭子唱歌时的图示为什么要这样表示?

6、生回答。(第二个字要念的快而轻)

7、师言:那么让我们一起来模仿小鸭子唱歌的声音好吗?

8、师生边唱边表演小鸭子唱歌的动作。

提问设计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情有愉快,在愉快中导入新课。



用简单的图谱来表现第一拍是强拍,第二拍是弱拍,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小鸭子的叫声。 新













1、师言:今天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开心,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新歌《数鸭子》,让小鸭子也听听我们的歌声,好吗?

2、完整聆听歌曲,感受情绪,学生可即兴律动。 开放式的教学能更好的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请学生找一找歌曲中有几个“0”。

4、再次聆听歌曲,学生跟着节奏拍手,遇到“0”时,双手摊开,表示空一拍。

5、按节奏朗诵歌词并创编动作。

6、运用听唱法学唱歌曲。

重点注意:①几处休止符的地方,要收音收得及时,不拖拉(特别是鸭子的叫声)。②相同的两句歌词结束音(212350和21231-)不要混淆。

7、按意愿分组进行律动表演。

8、汇报演出。

让学生朗读歌词,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咬字吐字,这对唱好歌曲是大有裨益的。



按意愿分组,有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结束 1、师言:今天我们学习《数鸭子》这首歌,请同学们告诉老师这首歌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生回答3、师生再见 利用歌曲内容陶冶情操,把德育教育渗透到音乐教学之中。 第四课《长鼻子》(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聆呼管弦乐《小象》

2、演唱歌曲《小象》

3、创编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听、唱、说、演,感受表现小象的音乐,从而懂得爱护动物。

2、能够用有感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小象》。

3、通过合作创编,体会合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

1、用愉快的心情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有创造性地表现音乐形象。

教学准备:

教学磁带、音响、钢琴,若干打击乐器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引发兴趣

导入新课 1、播放轻快活泼的音乐。

2、导入新课,启发谈话,刚才听到的音乐像是什么动物?你还知道森林里有哪些动物吗? 1、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2、说出自己感受到的音乐形象,并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 给学生一个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从熟悉的动物入手,激发进一步学习和兴趣。 二、



聆听音乐

模仿表现 1、提问:你知道有关象的知识吗?它们吃什么?住在哪里?

2、请同学们找小象的脚印。

3、播放《小象》音乐,提示:你感到乐曲是欢快的,还是抒情的?小象叫了几次?

4、再放音乐《小象》的音乐。 1、根据自己知道的知识回答老师的提问。

2在书上找到小象的脚印。

3、初听乐曲《小象》讨论老师的问题,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4、再听音乐,自由模仿小象的跑、叫,但要合着音乐的节拍。 通过完整地聆听音乐,对音乐所表达的形象有全面的了解,通过模仿音乐形象的动作进一步体会小象的可爱,并且激发孩子们的喜欢之情。 三、



表演唱歌

合作创编 1、播放录音范唱。

2、再次播放范唱。

3、老师弹奏歌曲。

4、反复播放范唱伴奏,并巡回指导

5、请代表上台表演。 1、完整地聆听录音范唱,边听边用手指按课本上的图示划动,体会旋律的起伏。

2、边听边唱歌曲,了解歌词的含义。

3、随着音乐演唱歌曲。

4、各小组创编表演。

5、小组代表上台表演,个别同学自愿用打击乐进行伴奏。 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用听唱法学习歌曲的演唱。通过演唱、表演及打击乐器伴奏,全面体会歌曲所表达的内容,更使孩子们在合作中得到快乐。 四、

结束部分 1、老师对课堂上表现优秀的学生予以表扬鼓励。

2、播放《小象》歌曲的伴奏。 1、对同学得到的表扬加以肯定。

2、随音乐唱着新学的歌曲走出教室。 让孩子们在鼓励与肯定上的氛围中结束这堂课,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的表现欲。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聆听管弦乐《大象》

2、演唱《两只小象》

3、创编活动

教学目标:

通过聆听、表演,充分感受大象的音乐形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理解歌曲《两只小象》的内容,有感情地演唱。

通过表现音乐,懂得珍惜动物,体会合作的愉快。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唱好歌曲。

能够准确拍击三声部的节奏。

教学准备:

磁带、钢琴、影碟设备、打击乐器若干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引发兴趣

导入新课 1、播放《小象》音乐。

2、启发谈话:说说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并导入新课。 1、孩子们随音乐边唱边走进教室。

2、讨论回答老师的问题,复习上课时的内容。 通过回答老师的问题,复习旧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

聆听音乐

理解表现



1、提示:大象的音乐是缓缓沉重的,还是轻快活泼的?

2、播放音乐《大象》提问:为什么音乐缓慢沉重?

3、再次播放音乐,请同学们模仿大象动作。

4、提示:大象有哪些习性?大象音乐与小象的音乐有什么不同?

5、播放影碟。 1、回答老师提问。

2、欣赏管弦乐《大象》,了解音乐的表现与事物的形象动态有直接的关系。

3、再次聆听音乐,模仿大象动用,合着节拍。

4、回答老师提问,比较两种音乐的不同。

5、观看影碟中的大象与小象,对比其不同的音乐形象。 通过了解大象的习性来理解《大象》音乐中的形象。

让孩子们模仿大象的动用和观看动画片都是为了使同学们更深地进行对比来感受不同的音乐形象。 三、



学唱歌曲 1、多次播放录音范唱《两只小象》

2、提示:每小节第一拍要唱得强,歌中的“呀”不要唱得又重又长。

3、老师伴奏。

4、老师播放录音伴奏。 1、反复聆听歌曲范唱,并学会歌曲《两只小象》。

2、根据老师的提示,再次演唱歌曲。

3、听琴演唱,用动作表现,帮助记忆歌词。

4、有感情地和老师边唱边表演,个别同学自愿用打击乐器伴奏。 用听唱法学唱歌曲,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模仿力,用动用表演帮助记忆歌词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孩子们的创造力。 四、



合作探究 1、出示图片,讲故事。

2、提示:小象怎样走?

3、出示节奏图,老师示范念其中的一条。

4、分三组分别表演大象和小象,看图进行节奏练习。

5、请孩子们自由组合进行表演,老师予以肯定与表扬。 1、看图片,听老师讲小象、大象的故事。

2、回答老师提问前模仿小象与大象走路。

3、看图,听老师念节奏,并懂得图的含义。

4、看图分三组进行表演。

5、自由组合,进行表演。 初步接触节奏图时让学生看懂图意后自由组合,得到老师肯定后,让孩子们更有信心,也更体会到了合作的快乐。



第五课《跳起舞》(三课时)



教材来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一年级(2册)第五课



解内蒙古的风土人情,重点感受内蒙的音乐,并进行创造性的表现内蒙音乐。将音乐与舞蹈、人

文等姐妹艺术形式的有机地融合。整个单元的教学以学生渴望了解内蒙古大草原——歌唱内蒙古

大草原——(用舞蹈)体验内蒙古大草原人民的生活的心理为线索分三课时进行。

教学目标:通过歌曲的演唱和乐曲的聆听感受内蒙古族音乐的特点,并能自编动用进行表演。能听辩

音乐间的强弱(力度)变化。初步了解音的高低,并能结合生活中的声音听辩、感受。了解、感

受内蒙人民的生活。



第一课时《我是人民小骑兵》





教学目标:通过聆听《我是人民小骑兵》感受音的强弱变化对音乐表现的作用。

用不同的打击乐器或形体动作创造性地随音乐强弱变化进行表演《我是人民小骑兵》养成仔细聆听音乐的习惯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节奏引入 用双响桶或木鱼或者徒手在钢琴盖上敲击

××××××

由弱到强再次敲击

××××××







播放骏马奔驰的录象 随音乐节奏做相应的动作分别回答并表现自己的音乐想象(可用手、脚或鞋子或筷子等表现)

说说音乐的音响有什么变化。

音响从弱到强又让你感觉到什么?并进行表演。(如:木匠钉钉子,鸡啄米,骏马奔驰) 使学生养成仔细听音

乐并发挥创造性思维进行随音乐动的习惯通过仔细聆听,感受力度的变化对音乐形象的表现作用

通过视听结合的感官

进一步感受由远而

近的音乐形象



感受

音乐

《我是

人民小

骑兵》 完整播放《我是人民小骑兵》听是谁骑着马儿从远处奔来?听完可告诉我你的心情怎样啊?

听是谁骑着马儿从远处奔来?听完可告诉我们的心情怎样啊?

出示草原小骑兵的画面,简要介绍草原小骑兵(同步播放《草原人民小骑兵》作为背景音乐)

再次播放音乐

引导学生听出音响中马儿由远至近,及由到远的部分在哪里?并表现出来。

谈论音乐给你的感受





了解草原小骑兵的作用和本领(蒙古族的少年)使学生对小骑兵产生敬佩之情



随音乐律动

从音乐感受(学生所回答的情绪)中想象小骑兵的音乐形象听到渐强或渐弱随音乐的变化而调整表现的力度或幅度

激发学生进一步聆听音乐的兴趣





利用简介的机会复听音乐,加深音乐印象









提高聆听质量,听辩音乐办度变化



表演

音乐

《我是

人民小

骑兵》 播放音乐多遍

让学生看图分组创编故事

有选择的挑选一些较合理或较有创造性的动作进行集体表演

播放音乐并放映故事图片让学生完整表演

布置作业:收集有关蒙古族风土人情的资料包括音响制品、图片等 分组讨论创编小骑兵的故事随音乐进行故事的表演,对表演进行评价

个别学生再表现

集体学习优秀的表演动作

全体学生随音乐表演

用简易的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机动) 通过音乐聆听让学生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发挥学生创造能力和合作能力



第二课时《草原就是我的家》、《挤奶舞》

教学内容:《草原就是我的家》

教学目标:初步感受草原人民的美好生活,用自豪的声音演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能根据歌词创编动作进行表演歌曲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听音乐进音乐教室 播放《草原人民小骑兵》 骑马律动入室 把学生再次带入美丽的大草原 了解

草原

人民

的生

活 组织学生展示收集成果,引导学生以蒙古人民的娱乐生活(音乐、舞蹈)开展,也可对草原美景及蒙古人民的吃、住、行等方面进行展示。(播放《草原就是我的家》作为背景音乐) 分组合作进行展示

对各组收集材料进行评价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有关知识。

让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旋律印象 歌唱

大草

原 听!草原上的热情好客的小朋友正骑着马,用他们美妙的歌声来邀请我们去草原做客呢!

完整播放《草原就是我的家》

准备多幅图画,其中四幅是表达歌词内容的图片在画面下打上歌词



再次播放《草原就是我的家》看看歌曲演唱的顺序是怎样的



用钢琴弹奏歌曲的旋律让生跟琴轻声唱全曲

再放歌曲的录音

进一步引导,这么美的地方,这么好客的人们,你愿意成为草原中的一员吗?

现在就让我们和蒙古族的小朋友一起演唱这首《草原就是我的家》

播放多媒体软件

完整聆听《草原就是我的家》

说说歌声中唱到了那些内容(从师准备的画片中选择并粘贴在黑板)认识“挥”字

调整画面的先后顺序

轻声跟琴唱全曲

说说蒙古族小朋友是用怎样的情绪歌唱他们美丽的家乡的







完整演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帮助学生熟悉歌词







进一步熟悉歌词





能随琴声轻声的歌唱,让学生养成轻唱的良好习惯

激发学生用真挚的歌唱



表演

歌曲

《草原

就是

我的

家》 小朋友们的歌声是如此美妙,你们的舞一定也跳得不错吧!

组织分组表演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提醒学生合着音乐做动作

连续播放歌曲录音

(教师因科学合理地处理学生评价中所指出的“不足“把握是否具有音乐性的原则。)



分组创编歌曲的表演分组展示歌曲的表演

评价:由学生互评,指出优点和存在的不足

发挥学生音乐想象,锻炼学生互相合作的能力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怎样的表演才具有音乐性 草原

上的

声音 内蒙古草原上最多的动物要算是马了,除了马还有其它的吗?

它们的声音是怎样的啊?

这些动物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啊? 讨论、分析小鸟、绵羊、牛所发出声音的音响特点,说说哪个音高,哪个低,说说生活中有那些高低不同的声音,并模仿





结合实际感受、听辩生活中音的高低 出音乐

教室 大自然是如此美妙,你们都愿意把美丽的草原当作自己的家吗?用你们的歌声来表示吧。 完整表演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随音乐出教室



第三课时《挤奶舞》、《小松树》

教学内容:《挤奶舞》

教学目标:复习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有感情地表演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不同的节奏并能进行多声部的节奏表现。

随音乐《挤奶舞》用舞蹈的形式表现蒙古族人民的生活

教学过程:

步聚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

情境

导入

新课









节奏

创造

性活

动 复习《草原就是我的家》放录像,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蒙古族人民的生活,问学生你看到了哪些景象?人们在做什么?

引导学生进行节奏创造性活动

出示骑马、摔跤、谢箭的图片,引导学生击拍读出下列三条节奏,并合奏。



××××××××

×0×0

×-×-



引导学生击拍读出马跑的象声词、自创马跑的象声词。 通过表演与观看录像感受蒙古族音乐与内蒙古风光。

1、有表现力地演唱《草原就是我的家》。

2、看录像,进一步了解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复述内容。



××××××××

×0×0

×-×- 让学生从现实中再次

回到草原美好的意境,进一步感受内蒙古人民的音乐与生活。





以现实生活中各活动的声音为素材,让学生进行多声部的节奏练习,为将来的合唱训练

做铺垫,同时发挥学生模仿声音的创造性

















学习

《挤

奶舞》 提问:根据另外两幅画在,你能不能也像模仿马跑似的用两个形象的词模仿摔跤和射箭?

引导学生欣赏与表演《挤奶舞》

导语:蒙古族人民不但喜欢运动,更喜欢歌舞音乐,让我们来听一首蒙古乐曲《挤奶舞》。

播放音乐

初听《挤奶舞》,思考音乐情绪。

引导这生复呼并拍打强弱,根据曲名思考音乐表现了什么内容

师告诉学生作曲家所描写的音乐形象(不否定学生的合理想象)

我们学习《草原就是我的家》时想出了很多舞蹈动作,今天老师再教你们几个新动作,最后每个人要编出四八呼的舞蹈一段。

带领学生练习腕部动作,编成一段四个乐句的舞蹈 击拍读出马跑的象声词,自创马跑的象声词。

用合奏的方法读出同学创编的骑马、摔跤、射箭的象声词

初听器乐曲《挤奶舞》,思考与讨论音乐情绪

复听《挤奶舞》,听辩并拍打强弱,讨论音乐表现了什么内容。

模仿老师做的腕部动作、马步、肩部动作,自选四个动作编成一段四个乐句的舞蹈,练熟





















感受音乐欢快的情绪

锻炼学生仔细聆听的良好习惯,通过讨论创造性地想象音乐形象

为学生提供舞蹈动作的素材 表演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观摩、交流

引导小组展示,方法:六个小组同时跟音乐表演,然后听着音乐每次三个小组依次跟着三遍音乐表演

播放《挤奶舞》舞蹈录像,引导学生随录像表演 在小组内互相观摩、交流

小组展示为音乐创编动作

出教室 由学生分组自由选择或创编动作进行随音乐的表演,增进学生间的合作能力





第六课《咯咯哒》(二课时)



教学总目标:1、通过聆听、表演,表现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认识铃鼓和响板,并通过探索式的学习掌握其演奏方法。

3、能够自编动作参与表演。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使学生初步学会《下蛋啰》这首歌,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能够自编动作,参与表演,表现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3、认识铃鼓,并通过探索式的学习掌握其演奏方法,创造性地为歌曲伴奏。

4、聆听《我的小鸡》,感受音乐形象。

二、教学重点:1、按节拍、情绪唱好歌曲。2、自编动作,参与表演。

三、教学难点:1、两句长句的演唱:涨红脸儿下蛋啰,呦呦喂。一声一声来唱歌,好像在说。

2、掌握母鸡下蛋的叫声的准确读法。

四、教学准备:

歌纸、铃鼓、双响筒、木鱼、母鸡、小朋友图片,蜡笔或水彩笔等。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聆听音乐,调节气氛

1、听《动物说话》音乐师生律动进教室。

2、师生问好!(小动物们好!)

3、音乐游戏

师:小动物们,大灰狼来了(“小动物”马上躲起来)。

1=C→F

1231∣55∣5—∣55∣5—∣5232∣1—‖

师:小鸡小鸡生: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

小鸭小鸭呷呷呷呷呷呷呷呷呷呷呷

小猫小猫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

小狗小狗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

青蛙青蛙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

小动物们(各种动物的叫声)

以“小动物”的身份向小朋友问好,可以让小朋友直接进入小动物角色。

音乐游戏不但可以激发小朋友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调节了课堂气氛。 二、多种形式,学唱歌曲

1、揭题:大灰狼被我们这群团结的小动物给赶走了,瞧!躲在一旁的大母鸡也得意洋洋地向我们走来了,(出示图片)。大母鸡最大的本领是什么?(生答)出示课题——下蛋啰。

2、用乐器为母鸡下蛋配音。

(1)母鸡下蛋是怎么叫的?生试试(师指导)(2)认识铃鼓。

(3)师生合作探究铃鼓的演奏方法,并为母鸡下蛋配音。

(4)用铃鼓、双响筒、木鱼等乐器为母鸡下蛋配音。(学生选择自己喜欢表演

的小组)A、一组小朋友用乐器配音,一组小朋友念。

×××××︱×××××︱××××︱×××‖

咯咯咯咯哒咯咯咯咯哒咯哒咯哒咯咯哒

B、想交换的交换后再练习一遍。

3、聆听歌曲:

⑴说说《下蛋啰》唱了些什么内容?⑵给歌词排排顺序。

4、学唱歌词:

(1)小组合作用听唱法学唱歌曲。比一比哪个小组学得既快又准确。

(2)师生分角色演唱。

师:我也想和小朋友一起学唱歌曲。我们分分角色吧,你们先选。

生:挑选角色。

师:边唱边表演。

师:我们再换换角色吧!

⑶指导演唱。(解决难点)小组合作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采用乐器为母鸡下蛋配音,能更好地解决第二个难点。

按意愿分组,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歌唱与舞蹈的融合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内容与意境。 三、创编歌词,并表演

1、教师启发,学生动脑。

师:除了大母鸡会下蛋以外,还有哪些动物也会下蛋呀?

(生说说)又是怎么叫的呢?如:北京鸭

×××××∣×××××∣××××∣×××‖

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

2、演唱自编歌词,边唱边表演。

师:小音乐家们,下面是演唱,表演自编歌词时间,赶快准备。

生:随着音乐准备。(自编自演)。

生:表演。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精神。 四、聆听《我的小鸡》

师:真了不起,表演得真棒!看,这是什么(出示小鸡图片)小鸡是怎么来到?(生简单说说),下面我们一起欣赏《我的小鸡》。

1、初听:小朋友感受活泼、欢快的情绪,听了这首歌后是愉快还是悲伤?

2、复听:为课本上的小人头涂上颜色,涂好后为歌曲拍拍节奏,自编动作表演。

3、再听:为你可爱的小鸡打扮打扮。(小鸡图片)生涂色,涂完后贴在额角上表演律动出教室。





让音乐与美术融合,使学生在视觉与听觉上同时感受音乐的美。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用喜悦的心情演唱,表现歌曲《母鸡叫咯咯》。

2、能够自编动作参与表演,进一步表现在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3、认识响板,并通过探索式的学习掌握其演奏方法,创造性地为歌曲伴奏。

4、聆听《公鸡母鸡》音乐,感受音乐形象,并能基本辨别出公鸡、母鸡的叫声。

二、教学重点:用喜悦的心情演唱,表现歌曲。

三、教学难点:辨别公鸡、母鸡的叫声。

四、教学准备:

响板、歌纸、公鸡、母鸡头饰等。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开始部分

1、听《动物说话》音乐,学相应动物跳进教室。

2、师生问好!(小动物们好!)

3、复习演唱《下蛋啰》。

4、游戏:模仿公鸡与母鸡的叫声

师:小朋友一起试试母鸡的叫声(生模仿),那你知道公鸡又是怎么叫的呢?(生模仿)

生:选择角色,①分别模仿公鸡、母鸡的叫声。②分声部

合作模仿公鸡母鸡的叫声。咯咯哒∣咯咯哒∣咯咯哒∣咯咯哒‖

喔—︱喔—︱喔—︱喔—‖ 以动物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为学生在欣赏乐曲时分辨公鸡与母鸡叫声作准备,同时加强学生对分声部合作的意识。 二、欣赏乐曲《公鸡母鸡》

1、揭题:小朋友学得真不错!下面要考考小朋友的听力了,比一比,那些小朋友的小耳朵最厉害,能分辨出公鸡与母鸡的叫声,请欣赏《公鸡母鸡》。

2、播放乐曲《公鸡母鸡》。提问:乐曲开头是公鸡叫还是母鸡叫?

3、复听:指导学生在课本方框中画出表示公鸡(线条“—”)、

母鸡(圆点“?”)叫声的图谱。

4、再听:小朋友自选公鸡或母鸡,带上头饰模仿其动作。 用简单的图谱表现自己对音乐形象的感受和理解

通过模仿来加深学生对乐曲的印象。 三、学唱歌曲

1、揭题:小朋友表演得太棒了!母鸡为了表扬小朋友的出

色表演,给我们带来了一首歌曲——《母鸡叫咯咯》。

2、聆听歌曲,感受旋律。

3、用响板为歌曲伴奏。

师:在一旁的公鸡邀请我们一起为母鸡的演唱伴奏。

(1)出示响板,引导学生探索响板的演奏方式。

(2)小组讨论如何演奏响板?

(3)引导学生用响板为歌曲伴奏。

4、学唱歌词。

(1)学习较拗口的歌词。

师:母鸡下蛋后是怎样向我们报喜的?

生:找一找,说一说。

脖子

伸伸

两翼

扑扑



向人

报喜

添快





师:出示

生:按节奏念念歌词,拍拍手。

师:你能用自己的身体表演一下吗?

生:编一编体态律动。

(1)用听唱法学习歌曲。

(2)找一找哪两句旋律是一样的?

(3)指导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处理第三乐曲(稍强的力度演唱)。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借助语言、体态律动来熟悉记忆这句较拗口的歌词。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母鸡下蛋后的喜悦,有助于情感的表达。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四、创编与活动

1、学生自主地创编简单的动作,边唱边表演。

2、学生自评、互评,师生评。

3、综合性地展现歌曲。学生自由选择:

(1)用响板为歌曲伴奏(2)演唱(3)表演(4)其他形式。

随机律动出教室。

通过歌表演培养学生对简单音乐形象的表现力和自信心。





第七课《大海的歌》(二课时)

教学理念:

本课的设计,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多途径、多手段地引导学生进行音乐的情感体验。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提倡学科综合,从学生最喜闻乐见的内容着手,感受本课内容带来的美的享受,以自己的方式表现本课的音乐内容与所表达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编创与合作意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和条件。

教材组合:

本课共包括聆听:歌曲《大海的摇篮》、管弦乐《海上风暴》;表演:歌曲《海》、《云》,以及编创与活动等内容。共安排两课时完成。

教学目标:

一、通过表演《海》、《云》感受并表现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

二、通过聆听,分辨大海的不同,并能用划线条的方法表现出来。

三、能够看图为歌谣填上适当的词,并能准确地读拍。

四、能发挥想像力,用打击乐器或身边物体与同学共同制造各种声响表现心中的大海。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聆听歌曲《大海的摇篮》。2、表演歌曲《海》。

教学目标:1、聆听歌曲《大海摇篮》,感受其宁静、抒情的意境,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内容。

2、学会、表演歌曲《海》

3、通过歌曲学习体会三拍子的节奏特点。

教学重点:学习歌曲《海》

教具准备:钢琴、放音机、磁带、一张大的白纸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

组织

教学 1、在歌曲《小白船》的歌声中,学生律动进教室。

2、师生问好。 感受三拍子旋律



二、



导入 1、学生说一说大海是怎样的?

2、根据学生回答,模拟海边的音响:

海风:呜——|呜——|呜——‖

海浪:哗啦啦|哗啦啦|哗啦啦‖

捡贝壳:捡放放|捡放放|捡放放‖

(1)分别练习。

(2)根据学生喜好,自由组合练习。(前两者为声音模拟,后者为动作表演。) 导入与激趣

渗透三拍子

感受三拍子节奏特点

三、



学习

歌曲

《海》 1、请学生模拟海边的音响,听歌曲《海》的录音范唱。并请学生说说感受。

2、复听歌曲,用手襞表现歌曲旋律的起伏。

3、听歌曲的伴奏音乐,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4、听教师范唱歌曲,轻声跟唱。

5、轻声、完整地唱歌词。

6、分小小组讨论歌曲律动。

7、一个小组律动,其余学生演唱。比一比哪个组的律动最有新意。最接近“海“的主题。 反复聆听、熟悉歌曲





围绕“海“的主题,创造的淅意的律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并通过表演体验成功的自豪感。 四、

聆听

歌曲

《大

海摇

篮》 1、完整地聆听歌曲。请学生谈谈歌曲唱出了什么内容?自己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2、复听歌曲,请学生画一画。(在教室中间放一张大的白纸,全班围着白纸画出自己听出的歌曲所表达的内容。)

3、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在再一次的聆听过程中,结合歌曲内容,教师给予肯定的点评。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乐曲美的体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提倡学科综合,给学生以展示自我的空间。 五、结束

部分 学生唱着歌曲《海》,律动出教室。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表演歌曲《云》。2、编创歌谣。3、聆听管弦乐《海上风暴》。

4、为“心中的大海”编创音响效果。

教学目标:1、聆听乐曲《海上风暴》,感受乐曲紧张和充满恐怖感的气氛。

2、复听歌曲《大海摇篮》,分辨大海的不同,并能用划线条的方式表现出来。

3、能发挥想像力,用打击乐器或身边物体与同学共同制造各种声响表现心中的大海。

4、学会、表演歌曲《云》。

5、能够看图为歌谣填上适当的词,并能准确地读拍。

教学重点:聆听与感受是本课时的重点。

教具准备:钢琴、放音机、磁带、打击乐器若干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

组织

教学 1、学生唱着歌曲《海》,律动进教室。

2、师生问好。

复习、进一步熟悉歌曲《海》。 二、

编创

歌谣 (把书本上的四拍子节奏改为三拍子)

春雨

沙沙

响,

落在



上,



喊醒

小青

蛙,

青蛙







春雨

沙沙

响,

落在



上,



染绿

小麦

苗,

麦苗

把头

扬。



春雨

沙沙

响,

落在

屋檐

上,



召唤





快快

盖新

房。



1、分小小组讨论,进行编创。

2、分组朗诵自己所编创的歌谣,按“拍手、点手心、点手心”的节奏,边读边拍,比一比哪组编创得最有新意,读得最准确。 本课中的节奏都是三拍子,为求统一,因此把歌谣的节奏进行改动。





三、学习

歌曲

《云

》 1、语言导入,聆听教师范唱歌曲《云》,并请学生用“拍手、点手心、点手心”的节奏为老师伴奏。

2、听歌曲录音范唱,请学生说说“歌中唱到了什么?”、“帆船指的是什么?”

3、复听歌曲录音,请学生轻轻跟唱歌词,教师纠错。

4、听录音,分小组编创动作。

5、随录音伴奏,边唱边表演。 熟悉节奏并感受三拍子节奏的强弱。



用提问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歌曲内容。 四、聆听

歌曲《大

海摇

篮》、

管弦



《海

上暴》 1、复听歌曲《大海摇篮》,边听边用笔画线条,表示自己听到的感受。

2、完整聆听管弦乐《海上风暴》。

(1)请学生谈谈这段音乐告诉我们大海有了什么变化,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2)试着模仿其中的一个声音,让同学们相互评价。

3、复听。边听边用笔画线采,表示自己听到的感受。

4、把聆听歌曲《大海摇篮》和管弦乐《海上风暴》所画的线条进行比较,说说有什么不甘落后?

5、以“大海”为主题,请学生利用身边的各种物品、各种方法制造声响,并使学生的创造综合在一起,形成生动的大海。

(1)分小组进行编创。

(2)先分别尝试各种命题下的大海。如“早晨的大海”“平静的大海”“暴风雨中的大海”等等。

(3)编创的尝试与综合。 把聆听歌曲《大海摇篮》中的划线条部放在这里是便于两首乐曲的比较。使其更直观。



让学生参于聆听过程中每一个别环节。

通过自己所画的线条,对乐曲作最直观形象的比较。

培养学生编创与合作意识,拓宽学生的创作思路。体会成功的自豪与创作的快乐。 五、结束

部分 在编创的最后以“深深的大海”为主题,提示学生的各种音响递减,最后归于宁静。(在递减过程中学生出教室) 与前一个环节自然统一。





第八课《幸福生活》(三课时)



教学理念:

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如果通过九年义务教育连音乐兴趣都没有在学生心中建立起来,那就不能不说我们的音乐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失败了。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在教学之初就把培养兴趣放在首位,主动去追求——让音乐课成为孩子们的最爱。

新课标中强调音乐课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敢于当众表现自己。意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就应做到对所有的学生,都给予热情的关怀和鼓励,特别是对音乐学习能力教低的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孩子们实践表演、表现的机会,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自信地参与各项音乐活动。

新课标对教学过程与方法中的探究提出了这样的目标:通过提供开放式的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在教学中积极地采用发现探索法,变被动模仿为积极主动的发现学习,主动去追求——一节课就是一个舞台,在师生的共同演出中,达到教师、学生、音乐三者的水乳交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比较聆听《阳光下的孩子》和《夏天的阳光》,感受快乐的情绪,并能区别两种不同的演唱形式。

2、通过音乐活动,能听辨音乐的高低,掌握不同时值的节奏。

教学重点:听辨音的高低,掌握不同时值的节奏。

教学准备:音响设备、磁带、打击乐器若干,美术课中学生自制的头饰。

教学过程:

教学

步骤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情境

导入 1、请学生带上美术课制作的头饰。

2、听着《夏天的阳光》排队进教室。

3、说说今天音乐课的心情。 用美术课学生自己制作的头饰来为音乐课所用,激发学生快乐的情绪。 音乐活动 节奏沙龙

1、出示小蜜蜂采花蜜后的成果,并读读、拍拍。××、×—

2、出示小喜鹊带来的喜报,说说、议议。×、××、0

3、蜜蜂、小喜鹊表演的节目:



蜜蜂:



小喜鹊:



4、师生共同读读、拍拍,并用打击乐器奏一奏。

5、请学生编创节奏,大家一起读读、拍拍、奏奏。

通过创设情境,从情感上打动学生,调动其积极性,并在读读、拍拍、议议、打打中受到艺术熏陶。 结束 听歌曲《夏天的阳光》或《阳光下的孩子》,边表演走出教室。 延伸情境,保持情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快乐的罗嗦》和学唱歌曲《彝族娃娃振幸福》,初步感受彝族的音乐特点,体会音乐表达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2、能创编简单的伴奏,并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通过参与音乐活动,锻炼学生与他人友好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表演《彝家娃娃真幸福》。

[教学准备]音响设备、磁带、打击乐器、VCD资料等。

[教学过程]

教学

步骤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创设

情境 1、听音乐律动进教室。

2、播放一段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的风光片。

3、用律动带领学生走进少数民族——彝族。 从一个比较宽泛的话题入境,容易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致。 聆





动 1、学习彝族韵味的衬词“阿里里”。

A、教师编一段说唱歌曲,每句结束运用“阿里里”,由学生演唱。

B、运用速度的变化来表达快乐的情绪。

2、聆听《快乐的罗嗦》,说说听后的感受。

3、师简单介绍彝族的舞蹈动作一至两个,教学生练习。

4、学生边听音乐边练习跳彝族舞蹈,表达快乐的情绪。

5、教师再次编一段运用“阿里里”的说唱歌曲,师生共同演绎“阿里里”表示聆听活动的结束(速度越来越慢,声音越来越弱)。 突出彝族歌曲的衬词运用特点来组织聆听活动,既能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组织在一定的范围内,有可为下个环节的学习活动展开打下较好的铺垫。 学









1、介绍彝族的风土人情。

2、出示银项圈、头巾等,并为一个学生打扮。

3、请学生第一次聆听歌曲,说说听后的感受。

4、第二次聆听歌曲,说说听懂了那几句,跟着钢琴练一练。

5、运用多种途径熟悉歌词。

6、跟着钢琴轻声学唱歌曲,要求吐字清晰。

7、跟着钢琴较有表情地练唱歌曲,衬词要唱得轻巧。

8、跟着伴奏带练唱歌曲,演唱时要求轻快而富有弹性。 对每一次学习活动都提出明确的要求,有助于学生建构合理的认知程序,并随之逐步深入,使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一较好的落实。 编





践 1、以小组为单位编创集体舞,(要求运用已学过的彝族舞蹈动作,活动时间为三~四分钟,背景音乐为《彝家娃娃真幸福》)。

2、分组表演,并进行评比。

3、选出编创好的小组担任小老师,全班学习。

4、全班练跳集体舞。

5、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伴奏型由学生讨论后确定。

6、自由选择活动形式,共同进行音乐实践活动。 小组合作一定要在一定目的的指导下进行,才会使合作不流于形式。在这中间,教师的指导作用、评价的导向作用很重要。应在每次实践活动中都教会学生一些技巧,以便学生累积。 结束

部分 1、说说这节课的感受。

2、提出要求:下节课带自制的打击乐器。

3、边听《快乐的罗嗦》编律动出教室。 布置课外音乐实践活动作业,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能力。。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音乐活动,能初步听辨音的高低。

2、用快乐的心情表演《乃哟乃》。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敢于表现自我,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人友好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用快乐的心情表演《乃哟乃》。

[教学准备]音响设备、磁带、自制打击乐器(学生自备)、自制教具(教师)。

[教学过程]

教学

步骤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组织

教学 1、听音乐律动进教室。

2、师生问好。 通过律动来调节气氛,激发学生快乐的情绪。 游戏

活动 1、玩一玩自制的打击乐器。

2、听辨打击乐器的音高。

3、根据打击乐器发出的音高将乐器大致分成三类,然后在音乐的伴奏下按照要求重新调整座位。

4、玩一玩自编打击乐器《鸭子拌嘴》游戏。 针对低段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的游戏活动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音乐学习方式,通过有目的活动,学生能很快在活动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创设

情景





学唱

歌曲





1、编排旅游团三个,分别为sol、mi、do。

2、唱唱、听听、辨辨三个音sol、mi、do。

3、介绍土家族,学习土家族语言“乃哟乃”,并揭题。

4、请出三位土家族小导游,给他们扎上象征土家族的头巾。

5、老师和三位土家族小朋友现场表演土家族舞蹈《乃哟乃》。

6、边乘火车边欣赏歌曲《乃哟乃》,师生共同拍击节奏为歌曲徒手伴奏。

7、请学生说说听懂了哪一句。说一说或唱一唱。

8、师范唱一遍后,分小组粘贴歌词,并在学会这一句歌词后贴在黑板上。

9、每个小组将自己组的歌词朗读一遍。

10、听着伴奏音乐轻轻念一念歌词。

11、跟琴学唱歌曲。

12、跟范唱带练唱歌曲。

13、请学生边唱歌曲,边在“乃哟嗬”处做一个快乐的动作。

14、分组比赛演唱。 利用创设的游戏情境进行教学,以增强趣味性;将歌曲教学分解成几个条块,对每一个条块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在边玩边学中获得提高,同时将陌生的旋律通过以上的步骤逐渐成为孩子们所熟悉的歌曲。 编创

实践 1、听着歌曲录音,能边唱歌边律动表演。

2、听着歌曲录音,能自编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3、分成三个小组,能准确在“乃哟嗬”处敲击出sol、mi、do三个音。

4、自选表现项目和表现形式进行表演。 是否能参与进行音乐实践活动是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编创实践,可以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结束

部分 边唱歌曲《乃哟乃》边敲击自制打击乐器走出教室。 延伸情境,保持情趣。

第九课《巧巧手》(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劳动的愉快,并能用轻松愉快的声音表演唱歌曲《粉刷匠》。

2、在改编歌词、自制表演装扮打扮自己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造意识和动手能力。

3、聆听、表演歌曲《我有一双万能的手》,感受歌曲轻快的节奏和小主人公“样样事情都会做”的喜悦自豪之情。

教学重点:感受歌曲轻松、自豪的情绪。

教学难点:为歌曲《粉刷匠》改编歌词。

教学准备:1、教师:①贴在墙上的花纸。②课堂上必需的音响设备等。2、学生:粉刷匠装扮。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扮演

粉刷

匠,

丰富

生活

经验。 扮成粉刷匠的样子,微笑迎接学

生进入音乐课堂。

导:太好了,我们这群小粉刷

匠终于来了,大家瞧瞧墙壁的

脸,一段时间没洗都变花了,我

们能做做粉刷匠,帮它们洗洗

脸吗?

播放背景音乐,并与学生一同

参与粉刷。 扮成小粉刷匠的样子,听着《粉刷匠》的伴奏音乐,快乐地跳进音乐教室。

自由结伴,用刷子粉刷教师事先贴在墙上的花纸。(背景音乐《粉刷匠》伴奏音乐) 创设意境,同时

为学习歌曲做好铺垫。

为学生提供机会尝试粉刷墙壁,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二、

感受

并表

现歌



《粉



匠》 导:呀,咱们这群小粉刷匠真了不起,刷刷几下子就把墙壁的脸洗得那么白,那么干净了,墙壁太高兴了!

边唱边表演歌曲《粉刷匠》

播放录音范唱,引导学生仔细聆听歌曲。

帮助学生理解词义(机动)

与学生一起读歌词

随机用眼神鼓励学生

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情绪。

与学生一起表现,过程中不断用眼神、笑容鼓励,肯定学生。鼓励学生大胆、投入地表演。 聆听教师演唱,感受歌曲轻快的节奏。

聆听录音范唱,说说歌曲里的小姐姐唱了些什么?

讨论说说“刷子飞舞忙”的意思。(机动)

与教师一起有节奏地读读歌词。

尝试听录音跟唱

反馈说说粉刷墙壁时的心情(快乐、好玩、紧张……)

再次跟唱,用歌声表现刷墙时的心情

听录音伴奏,边唱边表演。 教师的演唱引发学生的兴趣,为歌曲的学习打下基础。



歌曲的学习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用听唱、跟唱、表演唱等多种不同的演唱方式来巩固歌曲。 三、

为歌



《粉



匠》

编创

歌词 导:我这个粉刷匠在粉刷的时候“小鼻子”变了样,我发现我们这群小粉刷匠也有地方变样了。大家互相看一看,找一找,你们是哪里变样了呢?

帮助学生为最后一句改词

用钢琴为学生的歌声伴奏

帮助学生归类成组。

建议演唱顺序,并将学生的歌声录音。

播放学生的歌声,表扬鼓励学生的进步。 反馈说说

(脸蛋、额头、小手、下巴等)

尝试为最后一句改词(说——唱)

听琴声伴奏,各自唱唱自己新编的歌词。

根据自己的“变样部位”归类、成组

按照顺序,和同伴一起有感情地演唱自己编创的歌曲。

听听自己和同伴的声音 通过教师的提示和引导,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参与过程中展现个性和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



聆听自己和同伴的歌声,体验成功。 四、

欣赏、

感受、

表演

歌曲

《我有一双

万能

的手》 导:吴老师今天可真幸运,发现了这么多心灵手巧的孩子,来,让我摸摸这双小手,哦,还有这双,这双……,呀,这么多双巧巧手除了会粉刷匠新房子以外,还会做些什么事呢?

随机抓住“有节奏做”的例子,并建议其他小朋友学一学。

与学生一起表演,随机提示学生听着音乐有节奏地表现。



个别说说,做做,集体学学。





听着《我有一双万能的手》的音乐,有节奏地做做自己会做的事。





在鼓励学生大胆编创动作的同时,还提醒他们听着音乐有节奏地表现,使学生的表现不脱离音乐,不脱离节奏。 结束

活动 引导学生说说、做做,歌曲中所提到的劳动的事情。

微笑着送学生离开音乐教室 听歌曲,反馈说说并做做歌曲的内容。

再听,再表演中离开教室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沙球、串铃,辨别其音色并能用探索式的学习掌握其多种演奏方法。

2、聆听乐曲《铁匠波尔卡》和歌曲《理发师》,进一步感受和表现劳动的愉快。

3、能用轻松愉快的歌声、自编的理发动作、较整齐的沙球声等多元化地表现歌曲《理发师》。

教学重点:感受并表现劳动的愉快。

教学难点:创造性地演示沙球和串铃的演奏方法。

教学准备:课堂上必须的音响设备,沙球、串铃等。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开始 微笑迎接学生进入音乐课堂 听着歌曲《理发师》的音乐快乐地跳进音乐教室。 二、

感受

并多

元化

地表

现歌



《理

发师》 导:孩子们,我们看看,这里有镜子、梳子、电吹风、剪刀、摩丝,还有理发师和顾客,哦,原来我们来到理发店了。我们这么多人来到理发店可不能闲着呀,快,快开工喽!(实物投影投放理发店图片)

随机去问问“你扮演谁?”

与学生一起表演

建议同桌一人扮顾客一人扮理发师表演。巡回指导,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表演。

引导学生仔细聆听,帮助了解歌曲内容。

随机用眼神鼓励学生。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理发师》“沙沙沙沙沙”处用沙球声代替。

引导学生感受说说。

出示沙球并帮助学生认识沙球。

巡回指导,鼓励创造。

及时肯定,表扬并鼓励大家学学。

指导学生伴奏

与学生一起表现 初听歌曲,自由表演

复听歌曲,集体较有节奏地表现理发的动作。

再听歌曲,同桌间合作表演。(要求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理发动作)

完整聆听歌曲,感受歌曲轻松欢快的情绪,并说说歌曲的内容。

尝试听录音跟唱。

聆听教师的歌声与沙球声,感受沙球的音色。

反馈说说沙球的音色。

认识沙球。

小组探索式地模仿和创造沙球的演奏方法。

反馈演奏。

尝试按照节奏谱,用创造性的方式演奏沙球为歌曲伴奏。(一句~多句)

(慢速~快速)

多元化地表现歌曲《理发师》(唱、奏、演)





在多遍聆听歌曲

律动中,感受、熟悉歌曲,为后面的表现歌曲作好铺垫。









鼓励学生探索创造沙球的演奏方法,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按节奏谱演奏乐器,培养学生识读图谱的能力。





三、

欣赏、

感受

并表

演乐



《铁匠

波尔

卡》 导:哟,瞧瞧,这一双双小手还会帮人理发呢,真是一双巧巧手,现在我要看看小理发师的小耳朵灵不灵,你能从这段音乐中听出什么声音?

播放乐曲,引导学生说说。

引导学生大胆编创表演,及时鼓励、肯定。

鼓励学生创造、表现。

简介串铃

与学生一起演奏,随机提醒学生伴奏声音与乐曲音量相吻合。

初听一小段《铁匠波尔卡》,反馈说说。

继续聆听,即兴表演。

用各种方式演奏串铃,表现节奏谱。

认识串铃,了解其音色、外形。

复听乐曲,用串铃为乐曲伴奏。

再听乐曲,可以自由选择其它乐器为乐曲伴奏,也可以听着音乐划图形谱。





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特表现。







从聆听中获得对作品的完整感受。

四、

延伸

活动 导:小朋友的小手真能干,又能刷墙又能理发,也能打铁,还能做演奏家演奏那么多种乐器,这双巧巧手会制作乐器吗?我们可以利用平时生活中的一些材料,比如:将米灌入可乐瓶中,能做成沙球;拿一根铅丝,穿起许多个啤酒瓶盖子,所以做成串铃……希望小朋友课后能自己动脑筋寻找材料,制作乐器。下堂课我们用自己制作的乐器为乐曲伴奏,好吗?













随机听着《理发师》音乐离开教室。





鼓励学生课后自制乐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 第十课《汪汪和咪咪》(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演唱《猫咪别淘气》2、聆听《跳圆舞曲的小猫》3、创编活动。

教学目标:1、在聆听、表演等音乐活动中,表现出对小猫咪的喜爱之情,并通过一系列的创编活动,表现出对简单的音乐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2、能用自然的歌声演唱歌曲《猫咪别淘气》,并在歌声中体验,表现出小猫咪的可爱、贪玩。

3、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4、聆听《跳圆舞曲的小猫》,感受、表演音乐形象。

教学重点:1、用欢快的心情演唱、表现歌曲。

2、用探索式的学习掌握打击乐的演奏方法,创造性地为歌曲伴奏。

教学准备:磁带、音响、钢琴、打击乐等。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引发

兴趣

导入

新课 1、播放《猫咪别淘气》音乐。

2、导入新课,启发谈话,说说在歌曲中听到了什么声音?

3、启发学生说说对“猫”这种动物的了解。 1、学生边听音乐边兴致勃勃地走进教室。

2、继续听音乐,感受音乐形象,并各抒己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营造音乐课轻松的氛围,并从学生熟悉的小动物入手,引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二、



学唱

歌曲

体验

情感 1、播放《猫咪别淘气》的音乐,带领学生学猫咪的样子作走步律动。

2、教师随录音范唱歌曲。说说小主人出门前是怎样告诫小猫咪不要淘气的。

3、指导学生学唱歌曲。

4、指导有感情地演唱,体验歌曲所表达的小猫咪可爱、贪玩、爱淘气的情绪。

5、简单歌表演。 1、边听音乐边接“××”的节奏走步律动。

2、听老师范唱,再次感受歌曲旋律。

3、用听唱法跟琴唱歌词。

4、分组讨论:怎样演唱最能表现出小猫咪爱淘气的情绪,为什么?

5、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主地创编简单形象的动作,边唱边演,表现小猫咪“爱淘气”的情绪。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熟悉歌曲旋律,为学唱歌曲作准备。

培养学生仔细聆听的习惯。

营造人人想,人人做,全面参与的气氛。初步培养学生对简单音乐形象的表现力和自信心。 三、

探究

学习

展现

表演 1、出示木鱼、铃鼓、、串铃、沙球等打击乐器,引导学生探索选择哪些乐器为歌曲伴奏。

2、引导学生用一种效果较好的节奏为歌曲伴奏。(只要合上节拍的伴奏都可以,如一拍击一次,击每小节的第二拍等等。) 1、小组讨论如何选择乐器。

2、小组合作、讨论选用哪种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3、交流表现,提升补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边唱边用打击乐伴奏。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发挥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自主地参与音乐,表现音乐。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区分优劣。 四、



聆听

乐曲

理解

表现 1、引导谈话:我们为歌曲创编了打击乐伴奏,现在再让我们来听一首音乐大师创作的《跳圆舞曲的小猫》。

2、播放乐曲《跳圆舞曲的小猫》。

提问:乐曲中除了有小猫的叫声还有哪个小动物的叫声?结尾使你想到了什么?

3、指导学生在课本中画出表示小猫、小狗叫声的线条。

4、再次播放乐曲。

5、下课师生再见。 1、聆听音乐。分辨乐曲中小猫、小狗的叫声。

2、再听乐曲。在课本中画线条。

3、学生听《跳圆舞曲的小猫》音乐边表演边走出教室。 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好习惯。

借助简单的图谱记录音乐形象,以此表现对音乐形象的感受和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聆听《小狗圆舞曲》2、演唱《谁在叫》3、创编活动。

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表演和编创活动,突出“汪汪与咪咪”的主题,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观察能力。

2、理解歌曲的内容,有感情地演唱。

3、能填创歌词,并发挥想象力编创动作表演。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2、发挥想象力,填创歌词和编创动作表演。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小动物道具、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引发

兴趣 1、播放钢琴协奏曲《荆鸟》。



2、师生相互问好。 1、随乐曲音乐学荆鸟欢快地“飞”进教室。 激发学生乐于表现的欲望,营造自由、快乐的课堂氛围。 二、



聆听

乐曲

理解

表现 1、有感情地讲述关于乐曲《小狗圆舞曲》创作过程的真实故事。

2、播放乐曲《小狗圆舞曲》

提问:从音乐里,你能想到什么?

3、小结:调皮的小狗追得尾巴团团旋转,可是它怎能追到自己的尾巴呢?

4、再次播放乐曲。 1、认真地听故事,明白乐曲创作灵感的由来。



2、个别回答。



4、请几位自愿表演的学生戴上小狗道具(头、尾巴),跟音乐模仿这只可爱的小狗。 以学生“爱听故事”的兴趣为动力,引入欣赏教学。发挥想象,注重个性发展。

通过自演或观看别的小朋友表演,加深对乐曲音乐形象的理解。 三、



学唱

歌曲 1、引导谈话:今天,老师还要带小朋友去“动物世界”。

2、播放歌曲《谁在叫》。

提问:你能听到哪些动物的叫声?

3、再次播放歌曲。



4、用钢琴为学生伴奏。 1、聆听歌曲,个别回答。



2、完整地聆听歌曲,用手指随着课本上的旋律划动。



3、跟钢琴学唱,解决难点句。 培养仔细聆听音乐的好习惯。

借助图谱,帮助学生记忆歌曲内容和旋律的起伏走向。

反馈:对“×·×”和“×·×”节奏的掌握情况。 四、

编创

歌词

展现

表演 1、提问:除了歌曲中提到过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它们是怎样叫的?

2、我们利用小组的力量,为歌曲创编新词。

3、教师引导、奖励。

4、提高要求:编一个有唱有跳有打击乐的更精采的节目。

5、看哪个组是最后的胜利者。 个别回答:公鸡“喔喔喔”、

小狗“汪汪汪”、小羊“咩咩咩”……

2、学生小组讨论创编。



3、小组展示。

4、小组活动。



5、各小组一起表演。 培养学生平时对小动物的爱心和观察能力。

层层铺垫,环环相扣。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引导学生往教师期望的方面发展。

























2







××|×|—|××|×|—



×|××|0|×|0|×







献花(0)
+1
(本文系雪鹰雕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