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十六个字,难倒多少人
原创于: 2012-07-17 22:30:59
这十六个字,难倒多少人
杨立新
今年年初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邓拓捐赠中国古代绘画珍品特展”,在三楼东侧展厅里,悬挂有明代徐渭的一幅《莲舟观音图》。此图章法奇诡,构思独特,画面上方三分之二位置为草书题跋,下方三分之一为观音像,人物寥寥几笔,神韵俱佳。画面中,观音坐于莲舟之上,转头看向画面右下方,莲舟则驶往画面左下方,让观者的视野扩大至画外,似觉莲舟正航行于无边无垠的大海中。

徐渭(1521—1593年),号天池山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他自谓:“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徐渭是中国文艺史上少见的通才,尤其以书法的狂放倔强面目一扫书坛的时风颓习,为书法开辟新境。他主张求变尚奇、缘情尚真的书法观,在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构成要素的运用上不拘古法而时出新意,拓展了书法的审美特质。
徐渭这幅《莲舟观音图》的草书16字题跋写得奇肆纵逸,神采飞扬,极富视觉冲击力,许多观众都不禁在画前驻足流连,口中念念有词。由于美术馆没有配释文,观众们大都半猜半唬地念不成句,甚至认为有的字根本就无法辨识,疑为“天书”。本人查阅检索了这16字的释文,发现竟没有一个完全写对的。

第一个字就是“拦路虎”。这个字从左上起笔,中间断笔后,再起笔转成一个圆弧,最后写成个“幺”字。对于这个“四不像”的字很多观众大惑不解。其实,它是个标准草书的“幻”字。我们知道,“幻”字的楷书和行书都是先写左边的“幺”旁,草书的这种写法直接源于篆书(见下左图)。许慎的《说文解字》对“幻”字的解释为:“相诈惑也。从反予。”清代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对“从反予”进一步解释为:“倒予字也。使彼予我是为幻化。”意思是说“幻”为“予”字(见下右图)的倒写,即一个颠倒的“我”,那么在颠倒的“我”眼中这世界难免要幻化了。
 
篆书“幻” 篆书“予”
第二字很容易辨识,为“有”字。最难的就是第三和第四个字,这两个字笔画纠缠在一起,难分难解。也许有人会问,第三字分明不就是个“知”吗?本人当初也这么认为。但是且慢!如上面是个“知”字,那下面是个什么字?——只能是个似是而非的“花”字了。难怪在近期中国美术馆举行的“邓拓捐赠中国古代绘画精选”中,对该画所配的释文也断为“知”、“花”二字。其实,“知”下面有一个起牵丝连带作用的横画,关键这个横画究竟是属于上面那个字的,还是下面那个字的?如果是下面那个字的,就成了“花”字的两点,可接下来的笔顺又不对,字形也并非是个“花”字。如果是属于上面那个字的,那么这个字又是什么字?对了,是个“智”字。第三个字解决了,第四个字自然就很清楚了,只能是个“悟”字。对照一下孙过庭《书谱》中的“悟”,应该没错。

草书“悟”
第五个字又是一个难点。左边似乎是个“三点水”,右边似乎是个“步”字,那么合起来就应该是个“涉”字了。从文意上看,与下文的“无尽波”三字内容相关,似乎也说得通。故此,中国美术馆的释文中也断为“涉”字。但是有一个问题,“涉”字右边的两点怎么解释?我们知道“步”字在草书里都是不加点的(即使加点也只能加一个点,出现在上下字连笔中),当然楷书例外,个别行书也有加点的,倘若加点(尤其是加两点)就只能是个“戔”字。左边的偏旁也不是“三点水”,而是草书的“足”部,因此,这个字不是“涉”字而是“践”字。“践”为踩、踏之意。比较一下孙过庭《书谱》中的“涉”字(见下左图)和怀素《千字文》中的“践”字(见下中图),两者在字形上的最根本区别就在加点不加点上。徐渭也写有《千字文》,可惜“假途灭虢, 践土会盟”竟写漏了 ,我们姑且对比其《千字文》中的“贱”字(见下右图),右边的写法与画中题跋完全一样。
   草书“涉” 草书“践” 草书“贱”
下面的八个字虽然仍有不易辨识的,但一说大家就会明白,不应该有什么异议。分别是“一”、“刹”、“那”、“间”、“坐”、“见”、“波”、“罗”。因此此画的题跋释文应为:“幻有智悟,践无尽波。一刹那间,坐见波罗。”落款为“天池渭 ”。
最后试着解释一下这16字的含义。文中的“波罗”即“波罗密”,因为了适合赞文句式,故而简省一字。“波罗密”为梵浯的音译,意为列彼岸,即到达彼岸的意思。徐渭此赞的意思是说,世事皆幻而有大智慧可悟,而大智慧有悟,必须越践无尽海波,才能在一刹那间,得见彼岸。徐渭此图所绘观世音,即是从“智”的义谛上着眼,人世烦恼苦海,只有悟大智慧,得大自在,才能到达大解脱的彼岸。观世音菩萨,乃佛法大智慧悟得后所获大自在大解脱,拔苦与乐之化身。赞中所言“一刹那间,坐见波罗”,乃指”顿悟”。这是禅宗南宗的观点,同时也是徐渭本人的妙悟。

木柳书屋欢迎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