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翩翩归妹

 相约归渡头 2012-09-26

翩翩归妹

  由金凤玉露一相逢的七夕,到鬼门开放的中元节,转瞬就是丹桂飘香的中秋,随着暑热的消退,西风的回返,时光消逝的脚步仿佛也加快了。曾经彻照百鬼夜行的明月,经过新一轮的圆缺,又在田野之上升起,变得更低、更大、更圆、更加的明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的,我们伟大的宇宙的故事,主题将由男女的恋爱,转换到秋风习习的庭院里合家的团聚,女主角,也将由心灵手巧的天孙织女,换成了广寒宫里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
  在中国的传说里,这个美丽的女人,大约在5000年前,好奇地吃下了她的丈夫,一个以神箭闻名的东南夷人酋长后羿,由西王母那里找来的不死药,因此曼妙地飞向了月球。陪伴着她的,有一只捣药的玉兔,一棵巨大的桂花树,后来,又来了一个名叫吴刚的男人,这个男人不停地持斧砍树,而桂花树在经受住他的斧头后,伤口很快就会愈合起来。这个忙碌的男人,显然没有成为寂寞的神女的情人,他是她的兄弟、子侄、仆从?虽然是同一个月球,这一男一女,好像是生活在不同的次元里。倒是由《西游记》里,可以读到猪八戒这样的家伙,借着酒劲前来调戏广寒宫女主人的桥段。猪八戒因此被托生到凡间的猪圈里,在取经路上,饱受那一只泼猴的窝囊气,可见,由天宫往月宫里来的路,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禁忌。
  这一段奔月故事,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辑成的《淮南子》里。这个由大地上升起的“翩翩归妹”,并没有带着桂花树、玉兔、吴刚前往新大陆,而且,据这一段记载,可怜的美女,在荒凉的广寒宫里,其身体发生了可怕的变化,依照月亮中的暗影的形状,她化身为一只蟾蜍。这一结果,就像面目狰狞的西王母与长着小胡子的观音一样,是我们没有办法接受的。所以,在以后一二千的时间里,民间故事家们一直在与这些神话作斗争,努力将之改造成清新动人的传说,女主人公们,也由此一步步进化美容成为绝世的佳人。这样的改变,取悦了我们的观感,但神话后面的深层的观念与原始的信息,也因此被抹去了。何况本来秦汉时期,就是“人”的意识觉醒的时代,承载着远古先祖的生命信息的神话,要么被改编进历史,成为《五帝本纪》之类虚实难测的史实,要么就是由像牛郎织女们的故事一样,被那些故事家们编织成了优美的传说,其真相日渐被理性的文化与凡俗的节庆所遮盖。
  嫦娥到底是谁?按照何新的分析,在东亚的文明的曙光升起的时刻,我们的祖先,由绿林与田园牧歌的母系社会,转向更加血腥,也更加文明的父系社会的时候,涌现出来的神祗,大概有太阳神与月亮神两个体系,如果说东王公、羲和、黄帝、舜等,是太阳神的化身,代表着我们的祖父,西王母、娥皇、常仪等月亮神,则代表着我们的祖母。由娥皇、常仪等在《山海经》里频频出镜的女神的名字里,可以找到嫦娥的踪迹。就像其他被风化、被代替的神话一样,当“绝地天通”,神话的雾影由人间消失,嫦娥顶替西王母、娥皇、常仪成为新的“太阴”——月亮神,而后羿也代替东王公、羲和、黄帝、舜等,成了新一任的太阳王。
  所以,在《淮南子》所载的最早的嫦娥故事里,可以由她所化身的蟾蜍,看到曾化身为貘的西王母的影子,这个图腾没有姣好的面目,却拥有由大地深处涌现出来的“阴”,甚到是在最早的女娲与伏羲人首蛇身交尾的图像里,蟾蜍就作为“太阴”的象征,出现在其中。而娥皇与女英等候舜帝的故事,也被转换成为大地到月球之间更加漫长、更加不可逾越的阴阳的阻隔。传说羲和生下了十个太阳,而常仪则生下了十二个月亮,她自然也将这月亮的母亲的身份,转移给了嫦娥。
  在所有嫦娥所继承的神性里面,最强大的,可能还不是她克服地心引力,展现出来的梯云纵一般的轻功,而是她强大的生命力,或者说是生殖力。人类的“祖母”之所以由蟾蜍来象征。恐怕就是因为这种两栖动物在春天表现出来的无与伦比的繁殖能力——一只勤勉的母蟾蜍,可化育出一片田野的蛙声。由皇娥与嫦娥的“娥”同音的“蛾”字,也能看出一些端倪,有乡村生活经验的人,见过蛾子,比如说蚕的孵化,会明白“蛾”们是多么尽心尽力的母亲。至于能生下十二个月亮的常仪,其生育的能力更是不在话下。这种旺盛的生命力,在广寒宫的传说里,不仅由能反复弥合伤口的桂花树上表现出来,也可由玉兔捣出的不死药上表现出来,它也让嫦娥与玉兔们在宇宙间永葆青春。如果说生育后代令人类得以永生,克服宇宙的荒凉的话,这种繁殖——再生的能力,就是真正的“不死药”。事实上,最早被当成月神与死神的西王母,她之所以拥有不死药,就是因为先民们由月亮的阴晴圆缺中得到了灵感——无论经过多少沧海桑田,月亮总能够由晦暗中,重新回到莹莹如玉的光明,它本身就是“不死之药”。
  所以“调戏”嫦娥并不是一个好主意,在美丽的仪容之下,她担当的是人类的“祖母”的角色,其“神性”远远要超过作为美女所拥有的“女性”,猪八戒恐怕也是因此,才得到了玉皇大帝的严厉的处罚,将他托胎到繁殖力强悍的母猪的腹中,果然是得其所在。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也有一则《嫦娥》故事。与他的其他才子佳人的故事一样,在这个故事里现身的神女,耐不住月宫的寂寞来到人间,下嫁给一个普通的士子。与其他的神女狐仙的故事不一样的是,虽然经过了千万年独居,这个嫦娥下凡之后,对床笫之欢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为了满足人间丈夫的性趣,她特别给他纳了如花似玉的小妾,并教给她们娱乐的本领。但是最后,当丈夫面临着传宗接代的麻烦的时候,蒲松龄的嫦娥由她的身体的两胁之下,取出来两个孩子——在经过了杰出的文人的矫饰之后,嫦娥们所拥有的强大的繁殖能力,她的蟾蜍、蛾的本性,生“十二月”的本领,仍然在文人的故事中显现了出来。
  在许多地方,中秋节里,除了合家团坐在月下的庭院,赏月吃月饼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摸秋”的习俗。女人们,特别是那些生育艰难的女人,会悄悄跑到圆月普照的田野上去,偷摘邻居的田地里成熟的瓜果,看瓜的人,也会对这些女贼视而不见。据说,吃下这些“摸秋”得到的瓜果,可能会给她们带来养儿育女的好运。如果说,一个月前,女人们在七夕的新月之下,是乞求得到织女的指点,让她们得到巧夺天工的技能的话,那么中秋之夜的“漫游”,求的倒是真正的“送子观音”——嫦娥,在这个“太阴”的力量最为强盛的夜晚,月光仿佛就是千万年前朗照着母系社会的月光,女人们能够穿越回那个老祖母当家作主的时代,获得“女性”的力量,恢复神秘而强大的繁殖的职能。
  今夕何夕,明月如玉。当精美绝伦的月饼摆放在我们面前,它不仅象征着天上的月亮,它可能还是古代的“祭月”之礼的祭品,一直流传到今天。它也许就是“不死药”——月亮的象征,五千年前的嫦娥姐姐,吃下的,说不定就是这么一只神奇的药饼。我们与家人一起分食月饼,祈求多子多福, 合家团圆,平安顺遂。所以,要是由嫦娥仙子,下凡前来指导我们做月饼的话,面临着“五仁月饼”正宗,还是火腿月饼之类的正宗之类的月饼帮派之争,她恐怕会特别赞同“五仁”月饼吧——这些由她的纤纤素手,加入了成熟的种籽与果子的食物,也许会更接近于“蟾蜍”与“蛾”,会加入更多的生命的能力,由我们来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