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17)湖北省阳新县龙港镇

 增智书斋 2012-09-26

 

龙港,山川秀丽,风景如画。四周群山环绕,峰恋叠翠。中部平畴万顷,凝碧聚绿。朝阳、桂花、龙港、岩泉四河交汇,碧波荡漾。“龙潭红橘”、“步云塔影”、“朝阳晨曦”、“金竹云峰”、“岩泉飞瀑”、“陵园松涛”等风景名胜,引来八方游客络绎不绝。
    龙港,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遍布革命先辈的遗踪遗迹。1925年,阳新县第一个中共支部在龙港成立,相继领导了茶寮、朝阳、黄桥三乡农民大暴动。1930年,彭德怀、何长工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进驻龙港,开辟了以龙港为中心的鄂东南革命根据地,成立了中共鄂东南特委,鄂东南苏维埃政府,组建了军校、报社、银行、医院、兵工厂、纺织厂、军校等48个机关单位。龙港成为湘鄂赣边境鄂东南苏区21个县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如今,彭德怀故居、鄂东南特委机关、彭杨学校等40余处革命旧址尚保存完好,其中有36处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还长埋着中共鄂东南特委书记吴致民和3011名红军将士的忠骨。1976年,湖北省革命文物工作座谈会在龙港召开,龙港被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文博专家称为“天然的革命历史博物馆”。
   龙港,是旅游观光的好地方,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课堂。

                               龙港红色旅游

                                                                     转自和谐龙港_美丽官坑

             龙港红色旅游

      龙港革命旧址群位于湖北省阳新县西南部的龙港镇,地处湖北的阳新、通山和江西的武宁、瑞昌4县交界处。龙港是一个历史古镇,明代称龙川市,晚清称龙港市,现为龙港镇。
   龙港革命旧址群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遗产。1927年9月,党在龙港领导秋收暴动,实行工农武装割据。1929年至1930年,李灿、何长工、彭德怀率红五军先后进驻龙港,开创鄂东南革命根据地。嗣后,直属中央的鄂东特委、隶属中共湘鄂赣省委的鄂东南特(道)委先后在龙港设立,领导湘鄂赣边境地区21个县(市)的革命斗争。是时,龙港成为鄂东南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云集党、政、军、工厂、学校、医院、银行、商店等48大机关,被誉为“小莫斯科”。
现今,龙港保存有革命旧址70余处,其中有36处于1981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有:彭德怀旧居、中共鄂东南特委遗址、中共鄂东南道委旧址、鄂东南苏维埃政府旧址、鄂东南总工会旧址、鄂东南政治保卫局旧址、鄂东南工农兵银行旧址、彭杨学校旧址、鄂东南电台及编讲所旧址、鄂东南中医院旧址、龙燕区第八乡苏维埃政府旧址等。在这些革命旧址中,保留有当年墙标、壁画等遗迹近百幅。集中在龙港镇区的革命旧址15处,多数建于清末,为二层单檐砖木结构瓦房,构成了一条600米长的龙港老街,保留了江南古镇的独特风貌。1976年,湖北省革命文物工作座谈会在龙港召开,来自国家文物局和全国27个省市的专家代表一致称赞“龙港是一个天然革命历史博物馆”。
    龙港革命历史纪念馆建于1976年。位于龙港镇新街西侧,前临106国道,后倚风景秀丽的狮子山,与龙港烈士陵园毗邻。是湖北省名胜之一,载入了《中国名胜大词典》。
    馆内有中共鄂东南特委遗址、特委办公住宿处、特委防空洞、陈列室,共收藏文告、书刊、信件、武器、壁画、烈士遗物革命文物和照片五百余件。陈列分五个部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鄂东南革命根据地军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再现了彭德怀、李灿、何长工、吴致民、黄火青、曹大骏、叶金波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业绩。由纪念馆管理的鄂东南苏维埃政府、彭德怀旧居、彭杨学校、红军后方医院等三十余处旧址,均列入国务院颁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有安葬着3000余名红军烈士的公墓和17处著名烈士就义地的纪念建筑和传统教育点。1976年10月,湖北省文物工作座谈会在这里召开,有国家文物事业局、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的领导和来自全国26个省市的200多名代表参加。
     龙港革命历史纪念馆建成后,王任重同志题写了馆名,王平、程子华、傅秋涛、陈康、兰侨等领导同志多次前来视察,并题词、赠诗。

 龙港红色旅游

 

龙港红色旅游

 

 

红军街”

  有人说,红三军团成立于大冶刘仁八,却在阳新龙港发展壮大;有人说,星星之火产生于大冶刘仁八,却在阳新龙港燎出一片红色热土。“小莫斯科”、“小汉口”等称号,使得有关龙港镇的记忆,永远呈现出一片繁华、一抹鲜红。
  龙港“红军街”,又称龙港老街。在土地革命时期,鄂东南苏维埃政府,共青团鄂东南特委、鄂东南政治保卫局、鄂东南总工会、鄂东南工农兵银行、鄂东南红军招待所、红五军司令部等17个党政军机关均设在这里,被称为“小莫斯科”。如今,这些革命旧址保存完好,故人们又称龙港老街为“革命旧址一条街”。

  陈家大院

  阳新县龙港镇,地处湖北阳新、通山和江西武宁、瑞昌4县交界处,镇上有条“红军街”。街道长800余米,宽5米,青石板路面,两旁全为青砖布瓦二层楼房,一进数重,街道蜿蜒曲折,市面古朴典雅,颇有江南古镇的韵味。
  《阳新县志》载,龙港老街的雏形,形成于元代末年;明代鼎盛时期,称龙川市;清光绪十一年,清政府在此设龙港巡检司,改称龙港市。清末民初,龙港街店铺鳞次栉比,拥有商号、作坊300余家,甚是繁华,故有“小汉口”之称。
  百年境迁,在老街上仍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1920年左右,龙港镇龙港村下陈湾,有一户陈姓人家与日本人做苎麻生意,这苎麻是龙港镇特产,在古代被称为“贡麻”,这户陈姓人家发了大财。发了财的陈氏便在繁华的龙港镇上,盖了一栋最大、最气派的房子,“三进三出”的院落一直延伸到河边,占地一千多平方米。
  后来,陈家大院被日军占领,并被烧毁了部分建筑,成了日军在龙港镇的“指挥中心”。后来,陈家大院又租给国民党办公,直到共产党挺进龙港镇,陈家大院才“物归原主”。此时,陈氏主动捐出大宅,成为鄂东南龙燕区苏维埃政府办公楼。
  如今,原来的陈家大院仍矗立在龙港老街上,成为阳新龙港革命历史纪念馆,“两进两出”的大宅子,看得见天空的天井,从墙上陈列的画,仍依稀可以找出当年的革命印迹。

毛泽东的“门生”

  1919年,在“五四”运动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下,龙港地区一批有志青年纷纷外出求学、寻求救国救民真理。柯少轩就是其中之一。
  “柯少轩家里并不穷,他还上过大学,毕业于武昌中华大学法律系。”陈敬明是龙港镇人,多年来钻研史料、写书,对于龙港历史很熟悉。他说,柯少轩参加共产党,并不是家里穷的缘故,而是因为共产主义是他的信仰。
  1925年3月,柯少轩根据中共武汉地方执行委员会指示回乡发展党组织,在下畈农民夜校学员中,吸收8名贫苦农民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阳新县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下畈党小组,隶属中共武汉地委。同年12月,阳新县第一个共产党支部——龙港党支部成立,下辖龙港、黄桥、南山垅、下 、茶寮等5个党小组。因该支部成员多系身着长褂的青年知识分子,所以被人称之为“长褂党”。
  “柯少轩还是毛泽东的门生。”陈敬明告诉记者,1926年底,毛泽东提出在武昌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并于1927年初正式授课,而柯少轩恰好在此期间前往“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进修。
  1927年秋,柯少轩受中共湖北省委派遣到阳新领导秋收暴动,在龙港被国民党右派逮捕,返汉后,被党派往上海工作。1928年调回武汉,任中共湖北省委秘书兼外县转信员,11月,中共湖北省委机关遭到破坏时,因叛徒告密,柯少轩被捕入狱,后被国民党湖北省卫戌司令胡宗铎杀害,时年32岁。

  红五军抵达龙港

  1927年9月,阳新县组织了“秋收暴动”。
  “党组织抓住秋收暴动时的有利时机,发动周围十多个乡村的农民数百人,打进龙港镇,击溃地主反动武装保卫团。”根据史料记载,次日晨,县城敌军开进龙港,这次的“秋收暴动”还没尝到胜利的果实,就宣告失败。
  直到1929年秋,李灿、何长工率领红五军第五纵队挺进鄂东南,设司令部于龙港。10月,红五纵队在龙港游击队配合下,一举歼灭了龙燕区的最后一支反动武装——洞下的民团,缴枪百余支。
  1930年5月,彭德怀率红五军第二、三、四纵队抵达龙港。龙港的土地上掀起革命热潮。
  彭德怀带来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在龙港创办了兵工厂、被服厂、红军后方医院、彭杨学校。协助龙港党组织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红五军以龙港为依托,横扫赣北、鄂南、鄂东10余县反动武装,巩固和扩大了鄂东南革命根据地。1930年6月,红五纵队由初来时的300人发展到5000人,扩建为红八军。 
  直到现在,龙港老街上还保留着彭德怀旧居,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走进这座古居,跨过两道门槛,右手边有一个长方形的卧室,里面摆放着一张四柱床,有幔帐,有雕花的床沿,还有木踏。彭德怀曾在这里休息。
  斗争的艰苦与激烈,使得彭德怀即使在休息时,也不能完全放松警惕。“这个房间一共有三条道路可供逃生。”导游小姐在介绍彭德怀旧居时告诉记者,与普通卧室不同的是,彭德怀的这间卧室有两道门,一前一后,一出一进,这是为了有突发情况时,彭德怀能够迅速转移,因此卧室的后门至关重要。
  打开卧室后门,右手边就是一个楼梯,直接通往二楼,这是一条逃生道路;左手边是大门,门外是一条河,可直接乘船离去,这是第二条逃生道路;而第三条逃生道路,是一条秘密地道,危急关头,可以躲藏到地下,但出于安全考虑,这条秘道目前已封闭。

  “小莫斯科”的繁荣

  1931年2月,在粉碎了敌人第一次“围剿”的凯歌声中,中共鄂东特委和鄂东工农革命委员会迁来龙港。随后,共青团鄂东(南)特委、鄂东南苏维埃政府、鄂东南政治保卫局、鄂东南总工会等党政机关相继建立,群众称之为“四十八大机关”。从此,龙港成为鄂东南苏区21个县市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但是,在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下,苏区生活必需品,特别是食盐、药材奇缺。为了苏区军民生活,巩固和发展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特委在龙港设立了劳动总社、转运局,允许私营,军民生活供给得到了保障。
  中共鄂东(南)特(道)委在这里领导鄂东南人民进行巩固根据地、建设根据地、发展根据地的斗争,开创了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鼎盛局面。
  战火纷飞的岁月已经渐行渐远,但如今站在龙港老街,仍依稀可以看到当年的如歌岁月。如今的龙港老街,有革命旧址70余处,其中被列为国家级保护文物的有16处,被国家文物局称为“天然的革命历史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