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汝窑天青盏托。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和印纹硬陶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在商代中期,中国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其在胎体、在釉层的烧制工艺都 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它是以高岭土制胎,烧成温度在1,200℃左右,质地坚硬,吸水性弱,器表施釉;釉多呈青绿色,其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随着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 被 誉为“瓷中极品”的青瓷,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夏商时期,就已成为原始陶瓷生产的主流;东汉中后期,青瓷烧制技术趋于成熟,烧制温度可达1,300℃左右, 釉色光亮,胎釉结合紧密。装饰手法和题材,基本沿袭原始瓷器,多用刻划或拍印等手法,在器物上饰以弦纹、水波纹、布纹、窗格纹、网纹、复线三角纹等。到了唐、五代是越窑发展时期,后鼎盛于宋朝。这时的青瓷瓷层透明,光泽莹润,淡雅秀美,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准,尤其是秘色瓷更是当时突出的产品。 ![]() 龙泉窑青釉刻花莲瓣纹瓶,北宋,公元960~1127年,现藏上海博物馆。 在 唐代饮茶、“斗茶”之风盛兴,朝廷对青瓷的需求量增大,使得此时的越窑青瓷也得到很大发展,其瓷器特点风格独特,晶莹细腻。而且瓷器上的花纹以简洁流畅的线条,寥寥数笔勾画出当时人们所喜爱的荷花、牡丹花等。宋徽宗爱青瓷成痴,倾全国财力建造官窑,只为一睹青瓷之美。难怪古人赞叹青瓷“似圭璧之色、烟岚 之气”。 青瓷是表面施有青色釉的瓷器。“青釉”是最早的颜色釉,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釉内氧化铁含量的多少,对釉的成色有着很大关系。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色调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 ![]() 明代青瓷。 青 瓷的美,在于它的温润素雅,不冷不暧;釉彩流转,造型典丽优雅,不繁复,似静实动。感觉接近和阗玉里的青玉,它有一种很内敛的感觉,观之使人心灵感到平静。青瓷的釉色非常符合道家“冲淡质朴”的精神。宋瓷薄胎、厚釉、冰裂纹,色取天青、粉青、梅子青不等。灯下夜读时,拂不去的总是一片晶莹的静美。 青 瓷釉色的美源于自然。在古代,蓝色和绿色统称的青色。古代南方青釉,是瓷器最早的颜色釉。所谓“青釉”,颜色并不是纯粹的青,有:月白、天青、粉青、梅 子青、豆青、豆绿、翠青等。其中梅子青、粉青釉等色调的创造,达到了陶瓷史上的顶峰。历代所谓缥瓷、千峰翠色、艾青、翠青、粉青等,都是指青瓷而言。唐代的越窑、宋代的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都属青瓷窑系。![]() 高丽秘色青瓷,12世纪青瓷,线刻莲纹长颈瓶,高28.7公分。 青 瓷以天青釉色为主。但在不同光照、角度下观察其颜色,会有不同的变化。青瓷质感润如脂,柔美玉润,手触有明显酥油感觉;汁水莹厚,见之如碧峰翠色,似玉非玉之美。青瓷釉色的微妙之处是难以言传的,所以古人常常用借物、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唐代的陆龟蒙曾这样赞美越窑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并赞美越瓷“类冰似玉”。唐代的文人雅士喜欢饮茶。越窑青瓷温润如玉的釉质,青绿略带闪黄的色彩能完美地烘托出茶汤的绿色。 另外, 汝窑青瓷那种青中偏蓝的釉色唤为“雨过天青”,这种青蓝色的闲淡之中,含有深远无穷之味。“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是描写古代文人赞叹 汝窑釉色之美的想像;一阵骤雨过后,荷叶上的水滴自然地滑落水面,天气放晴了,空气中弥漫神秘的天青釉色,勾勒出一件汝窑的水仙盆器物。因此青瓷釉色之微妙不但在于有冷暖之变幻,还因窑焰而有浓淡之差异,像不同季节里的天空、山川、湖水。 ![]() 古 人爱玉,也爱青瓷;“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瓷与玉相通。瓷器质感追求温润莹澈的效果,是中华民族的审美观的延展,以及“君子比德于玉”思想的影 响。因此,瓷器尚青,是延续晋至宋的审美观。青釉的质感、色泽及其隐隐透出的人文气息与中国人的审美情感十分吻合。因为青似玉,玉有代表着文人士大夫所标榜的高洁,所以在茶圣陆羽的眼里,如冰似玉的越窑青瓷,便高于类银、类雪的邢窑白瓷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