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发展史及其园林艺术 一、避暑山庄在我国园林史上的地位 我国园林史上,就天然山水胜区,进行去芜理乱,稍加润饰布置而成自然园林的记载,属于私家园林的,晋代石崇的金谷园可能是最早的。建康(今南京)的北湖(即今之玄武湖)是宋无帝刘义隆在元嘉二年(445年)把晋以前称桑泊的北堤,往南延抵城东七里白塘,雍蓄山水,使湖面更加辽阔起来,因通江水而波涛汹涌。又立三神山于湖上,无论荡舟湖上或于洲岛上眺望,东则钟山映紫,北有幕阜、观音,西则一抹城墙,南则鸡笼、复舟,两山并崎,湖光山色,足资因借而成为自然胜区。唐朝王维的辋川别业更是自然园林中一个典例。辋川别业在陕西蓝田县称辋川的一个山谷地区,就自然地形来说,岗岭起伏,逶延连绵,纵谷交错,有泉有瀑,有涧有湖,自然植被丰富,充分利用了这些自然形胜、辟出台植被景观为主的,或以岗峦泉瀑为胜的景区,点以亭馆轩榭等园林建筑,创作成既富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的自然园林。
隋唐时代另一著称的离宫是九成宫,它位于陕西麟游县。麟游县因地势高亢,气候凉爽,是隋唐帝王避暑胜地,周围河流纵横,土地腴美。九成宫初名仁寿宫,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二月,至开皇十五年三月竣工。唐贞观五年9631年)唐太宗李世民命修复仁寿宫,并更名九成宫。九成宫的建筑是以麟游县西五里的天台山为中心的。这个山虽不高,而其阳崇崖崛起,南邻杜水,西北枕马坊河,总的形势既有群山环抱,又有水流其中,风景幽美,宫殿楼阁是随着山势高低而修筑,嵯峨豪华。据魏征所撰的《九成宫醴泉铭》中形容:“冠山抗殿,绝壑为池,跨水架楹,分岩竦阙,高阁周建,长廊四起,栋宇胶葛,台榭参差。仰观则迢递百寻;下临则峰嵘千仞。珠壁交映,金碧相辉,煦灼云韦,蔽亏天日”,可见楼阁廊榭之豪华和跨水分岩之奇观。唐太宗,高宗等经常来此避暑,每年春来冬去,总要居住半年以上才回长安,可称夏宫。 无论是华清宫或九成宫,宫址都选在天然山水胜区,也都是因势而筑宫室,宫殿参差复盖,以长廊相连接而成建筑组群,因此在形式上仍不脱秦汉建筑宫苑的窠臼。
避暑山庄发展史及其园林艺术(二) 外八庙在建筑艺术上集中、融合了汉、藏等各民族宗教建筑形式,而且有所独创,体现了多民族建筑内格的结合。外八庙在选址上相地合宜,而且在规划上巧妙地利用周围的自然风景,在布局上既严整而有明显中轴线,但又随形而筑,有的寺庙运用了园林艺术手法,借自然地势地形布置假山叠石,与周围环境和谐自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外八庙可说是集我国各民族宗教建筑的大成,是值得珍视的宗教建筑艺术珍品。
从园林艺术上分析评价避暑山庄时,不能仅仅就一七八O年最后工程已完成时的情况为对象。因为山庄的营造经历了祖孙两位皇帝的不同艺术构思和意趣而形成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为此我们按照不同的营阶段来分析其不同的艺术构思和不同的风格,即康熙年间避暑山庄和乾隆年间避暑山庄两个部分。 康熙年间的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的天然形胜,诚如《热河志》上所说:“阴阳相背,爽垲高朗,地居最胜,其间灵境天开,气名胜宏敞”。玄烨对山庄的初期规划,如前述,其胜趣实在水,着重湖沼区的风景开发。为了开发湖沼区风景,经疏滩理水和堤桥的筑造,形成几个形式不同从而意趣各异的水面和洲岛,确另有一番风光。洲岛上随形因景而构筑,或因居住生活而建筑成组群。对于山岭区意在保持原有植被景观和幽谷溪涧,峰回路转的景观。但在近湖洲区、各峪口布雷建筑组群,或因景而设如锤峰落照,或为居住需要如松鹤清樾,或随形势而在山隈、山坞、山坡,度地合宜而构筑平台奥室,曲廊轩馆。山间道路大抵迂回曲折,上下连环相通,有时溪谷之间架以大小石梁为渡。为登高眺远,在主要山巅上各冠以亭,四望山岭环抱,景色天成。可以看出译音烨的总的规划思想、艺术构思在突出自然山水之美,但不是朴素的自然而是经过匠心创作,无论辟湖筑洲,布置建筑,在以突出形胜为主题。即使殿屋轩榭等园林建筑,为与环境相和谐,顶用灰黑筒泥瓦,楹柱不施丹护,栋梁不施彩绘,以纯朴素雅的格调为主。 避暑山庄初步建成后,玄烨曾有用四字题名的三十六景,每诗一景有序。清朝冷枚的《避暑山庄图》所描绘的,大体上就是康熙年间初步建成时情况。这里要指出,三十六景并不就是三十六个景区。有时,一景仅是一组建筑中某个单位建筑的题名,如“青枫绿屿”为一门屋的题名;或数景只是一组建筑群的个体题名,如“无暑清凉”、“延薰山馆”、“水芳岩秀”是如意洲上整齐排队列的三重建筑的分别师名。“观莲所”(亭名)只能说是一个景点,连同亭后四合院建筑,景称“金莲映日”,以及“一片云”、“般若相”,都是如意洲景区的组成部分。沿澄湖北岸的四亭,即“甫田丛樾”、“莺啭乔木”、“濠濮间想”和“水流云在”,据山巅的四亭即“四面云山”、“锤峰落照”、“南山积雪”、“北枕双峰”,都是平眺或据高远眺的景点的题名。但“南山积雪”、“北枕双峰”却与“青枫绿屿”合成一个景区。 景区、景点只是我们今天为了分析、评价古代园林时,或在设计现代公园时所采用的专用名词,对于古人来说并不存在这种概念。目前情况下,景区、景点的概念也不是很明确的。一般地说,景点是景物本身,或一组建筑,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单元的,或本自无景可言,仅为一亭一榭单体建筑,但可以眺望四周因借成景的,或称谓景点。景区是一个较大范围的境域,或由数个景点联结而成,或因山依水,或因植被景观,或因建筑组群,或三者综合形成的境域。 湖洲区:我国历来园林中对于大的水体处理,或开阔而一望无涯,所谓悠悠烟水、滉漾渺弥是一种意境的表现;或运用堤桥洲岛分隔水面,布雷建筑,增进曲折深远的意境。避暑山庄的湖洲区主要采用后一种手法但又有前者的意境。山庄的湖沼,总称塞湖,探水这源,主为热河泉和山涧常流水汇注聚成。水浅处难免有沼泽地,于是疏滩以增水深,起泥以筑堤洲。工程首先从芝径云堤着手,南筑如意洲,其东南有云朵洲和月色江声洲,联接至戒得堂岛。各洲湖岸曲折自然,极少石砌,多以草木覆被固岸,仿佛天成。水面分割成澄湖(现约9公顷)、长湖(已不存)、西湖(已不存)、半月湖(已不存)、如意湖(现约5公顷)、上湖(约2公顷)、下湖(约2公顷)和第二阶段开辟的镜湖(约7公顷)、银湖(1.3公顷)等,有广而短,有狭而长,有开朗明亮,有曲折平静,形式各异、意趣各殊的多个水面,但不显得琐碎。特别是由于跨水的水心榭的筑造,构成下湖和银湖的水面标高不同,桥下因落差而形成长宽的水幕。因两湖水面较西部诸湖水面约低尺许,通流处都加闸板相隔断。因此诸湖容易保持如镜水面,倒影俪景。至于澄湖因东西长而显得开阔。由于热河泉水温高,于是悠悠烟水意境天成,背衬一片草原树木。还有淡淡云山可资远借,在诸湖中独具特色。总之,上述种种理水手法上变化,使得自然水景更加丰富幽美。 关于湖洲区的艺术手法分析,就从芝径云堤开始。堤本身“逶迤曲折,径分三枝,列大水洲三,形若芝英(即'环碧'所在小洲),若云朵(即'清舒山馆'所在洲和'月色江声'所在洲),复若如意(即如意洲)。”芝英洲小,杂木丛生,以野趣胜,仅有小组建筑,一殿额曰“环碧”,三面环水。为了不致一览无余,其东、西、北三面都有小岗环抱,中部平坦,仿佛小盆地般地形创作。北部土岗较高,主为隔景,南部土岗主为掩景,敞开西面,正国为景物在西,而有临水建筑数组。 如意洲较宽畅,主为居住用,山庄营建初期玄烨即居住此洲,所以主体建筑是在轴线上整齐排列的三重建筑,依次为面阔五间的门屋,题名“无暑清凉”,第二重正殿面阔七间,题名“延薰山馆”和第三重“水芳岩秀”。第二进和第三进都周接以回廊。因在离宫别苑,不必拘泥于整齐格局而可灵活布置。如意洲的西南隅,因这一带湖中荷花茂盛,特建亭称“观莲所”以赏荷。《热河志》载,延薰山馆西有殿西向,“殿前有广庭数亩,种植有金莲花万本”,于是在“观莲所”后建四合院一所,有殿面西而称“金莲映日”。据称“金莲花本出五台,移植山庄,……每晨光启牖,旭形临铺,金彩鲜新,烂然匝地”。(注:金莲花属行茛科,学名为Trollius chinsis Bge,华北地区海拔较高山地都有分布,例北京百花山顶称作白草伴的海拔高1800-2000米的草地带,就有很多成片野生)。 在洲的西北部,康熙时有景点二,一个叫做“云帆月舫”,一个叫做“西岭晨霞”,现在连遗址也不可寻。据《热河志》称:“云帆月舫在如意湖北,延薰山馆之西,临水仿舟形作室,周以石栏,窗棂洞达,上有楼面北”,大体象舵楼一样,可登以北眺叠翠远景。参看《避暑山庄图咏》上的图,不在水际而在岸上,《热河志》上也说“前挹湖波,后衔沙渚”,它只是仿舟形作室而不就是舫舟。“西岭晨霞”,据《热河志》载:“有梯可降,方知为上下楼”,是上下两层的阁式建筑,现不存。“沧浪屿”据《热河志》载称,面积很小,“不满十弓,峭壁直下,有千仞之势,中为小池,石发冒池,如绿云置空。”又载:“西岭晨霞阁后,沿缘而下,有室三楹,窗外临池,四周石壁,空嵌谽谺,后桅北向,额曰“沧浪屿””。总之,面积虽小,却能小中见大,削壁千仞而空嵌谽谺,想见当时叠石之妙。暑隆初年如意洲上建筑群焚毁后,弘历在重修时,”云帆月舫“和”西岭晨霞“这两处未再重修。 从芝径云堤的末端来到云朵洲的西部,略呈圆形的月色江声洲洲的西面为上湖之水,洲的西南为下湖之水,洲的东北为澄湖尾水,与云朵洲东部仅一溪之隔。这里的建筑群,主要为居住用,与如意洲的相同,显然具有轴线,在轴线上为四重殿屋,四周围以墙廊。第一重是面阔五间、歇山顶堂屋,也就是门屋,额曰”月色江声”。第二重是面阔七间的”寄静山房”;第三重是七间的”莹心堂”堂后庭中高叠青石成组;山石后为最后一组左右各有配殿的四合院建筑,叫做”湖山罨画”。正如如意洲景区情况一样,除了居住建筑规划严整外,居住生活上还必须有可以赏心悦目之处。所以在第一进院落墙廊的西南角建有一亭,叫做“冷香亭”,方形面东,因为那一带湖内荷花盛开时,清香袭人。第二进庭院西有配殿叫做”峡琴轩”,东面也有一配展,这些建筑尚存。从《热河志》附图来看,这组建筑群的东隅另有一跨院,院中有一亭,现都不存。总的说来,这一组建筑群,由于在西边墙廊部分有一亭一轩的安置而增加变化,尤其墙廊部分与一般的形式相反,它是外廊内墙,正因为西面是湖水,在廊里可借湖光山色,以增加情趣。这组建筑群的组合上变化也在西边,冷香亭与峡琴轩的安置不是偶然,也是由于藉景而成。 避暑山庄发展史及其园林艺术(三)
如从”卷阿胜境”后背入别苑,先来到”水心榭”。它原是旧宫墙下的出水闸门,宫墙向外扩后,开辟了银湖,才修建的。这个跨水长桥,分三段,南段和北段各有方形重檐亭,中间为阔三间的亭(可称榭),重檐飞椽,四面洞朗。总的题名叫做“水心榭”。原来,桥的南北端各有一座牌坊,现不存。如前已述,由于建桥,使下湖和银湖的水面标高不同,形成宽长水幕,本身就是一景。如凭栏南望,罗汉峰等山岗青翠,上下天光,影落湖中;北望湖水浩荡;远处金山上帝阁,碧空楼台,幻成异彩;西北遥见”南山积雪”独居山顶;西望”锤峰落照”和起伏山峦;真是四面皆成画景。而水心榭本身,尤其在晨雾弥漫中,好似画舫在水心荡漾,三亭倒影湖中,更增诗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