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味茅台”(四十一)茅台的春天 1980-1989年

 南烟舍 2012-09-26

 

 

1980年代的茅台酒中,特别值得研究、品评的是“酱茅”系列和“珍品”系列的“交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茅台酒大致分为三档:内销、出口、特需。特需茅台是指为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地的特别制作的茅台酒。由于担负着外交、重大活动等特殊目的,酒的品质要好于一般茅台酒,而且这种酒不在市场上交易,得之不易。1980年代的特需茅台酒,大致有2个阶段3个品种。最早的是浅黄釉色陶瓷瓶身的“黄酱”,出现在1983年以前;随后是五星牌深酱色瓶身被称为“酱茅”或“黑酱”,出现在1985-1986年;而级别更高的特需飞天牌浅黄釉色瓶身被称为“飞天黄酱”。在它们的瓶身烧制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些因窑火变化而产生的瓶身颜色的差异,形成“变异”品种,这是很多茅台酒收藏者关注和研究的重点。1986年开始,茅台酒厂面向市场推出了高端酒“陈年”与“珍品”系列,酒品质量达到甚至超过了“酱茅”,使得高品质不再是“特需”和“专供”。这两个系列的推出意义可谓重大,如果说“特需”茅台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别产物的话,那么“陈年”与“珍品”系列完全是改革开放的产物,这两种东西在1986年完成了“交接”。1987年前后,茅台酒的规格发生重大变革。原来的540毫升规格,被500毫升全面替代。包装,也随之产生很大改变,需要详加分辨、研究。

 

《中国名酒图鉴——茅台》封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