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宣怀与苏州

 苏迷 2012-09-26
   1844年,盛宣怀出生在武进一个官宦之家,其父盛康是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进士,与合肥人李鸿章同科。颇擅后勤、理财之道的盛康进入官场后,几度升迁,于清咸丰二年(1852)被派往江南大营,为清军帮办粮食军需。后又转入湖北为巡抚胡林翼筹集军费、掌管军需; 直至光绪十年之后,盛康在浙江任上退休。
  作为盛家长子的盛宣怀多少遗传了其父的经营能力,22岁成为秀才再参加乡试却接连三次落第之后,他放弃了科举之路。1870年,盛宣怀在李鸿章幕僚杨宗濂的推荐下,投入李鸿章麾下,任行营内文案兼充营务处会办。由于盛康与李鸿章既有同年之谊,且私交深厚,盛宣怀从此深得李鸿章的器重,并且在1873年李鸿章开办轮船招商局之时,就被李委派到该局任职,从此开始了亦官亦商的职业生涯。
  与父亲盛康掌管军需时代不同的是,19世纪70年代开始,清朝官方开始意识到官办企业在确保国防需要之余,也可以追求利润,在青年盛宣怀的面前,一种官商合办的新经济模式出现了。科举训练没有成功的盛宣怀,却拥有相当的财经专业管理和技术才能,这使他在一般官员群中迅速脱颖而出。在1885年前后,盛宣怀成为了李鸿章最初挑选的徐润和唐景星这两个官督商办企业负责人的继任者。
  史学家们指出,清政府在其统治晚期,已经没有力量把一些基本工业提升至国家垄断,原因如下:一,清政府主办的专营买卖只有盐、铜和瓷器,其他重要项目如茶、糖、谷物、纺织品和航运等,绝大部分都是私有和私营的。第二,经营现代企业需要专门的管理知识和技能,这些都是读遍四书五经的官员们力所不及的。第三,最重要的是,国力积弱国库空虚的清政府事实上根本没有可以兴办大型国有企业资本的资金。所以,在商人和官方之间充当平衡者的角色,就给盛宣怀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和机遇。———不断想出新办法来吸引私人投资者,不断谋求政治靠山和获得政府贷款支持,在这样的左右逢源中,盛宣怀终于成长为晚清时期最有成就的官僚企业主。
  据说,盛宣怀一生的成就是创造了11个“中国第一”:1880年盛宣怀奉李鸿章之命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电报局———天津电报局。1895年10月2日,盛宣 1844年,盛宣怀出生在武进一个官宦之家,其父盛康是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进士,与合肥人李鸿章同科。颇擅后勤、理财之道的盛康进入官场后,几度升迁,于清咸丰二年(1852)被派往江南大营,为清军帮办粮食军需。后又转入湖北为巡抚胡林翼筹集军费、掌管军需; 直至光绪十年之后,盛康在浙江任上退休。
  作为盛家长子的盛宣怀多少遗传了其父的经营能力,22岁成为秀才再参加乡试却接连三次落第之后,他放弃了科举之路。1870年,盛宣怀在李鸿章幕僚杨宗濂的推荐下,投入李鸿章麾下,任行营内文案兼充营务处会办。由于盛康与李鸿章既有同年之谊,且私交深厚,盛宣怀从此深得李鸿章的器重,并且在1873年李鸿章开办轮船招商局之时,就被李委派到该局任职,从此开始了亦官亦商的职业生涯。
  与父亲盛康掌管军需时代不同的是,19世纪70年代开始,清朝官方开始意识到官办企业在确保国防需要之余,也可以追求利润,在青年盛宣怀的面前,一种官商合办的新经济模式出现了。科举训练没有成功的盛宣怀,却拥有相当的财经专业管理和技术才能,这使他在一般官员群中迅速脱颖而出。在1885年前后,盛宣怀成为了李鸿章最初挑选的徐润和唐景星这两个官督商办企业负责人的继任者。
  史学家们指出,清政府在其统治晚期,已经没有力量把一些基本工业提升至国家垄断,原因如下:一,清政府主办的专营买卖只有盐、铜和瓷器,其他重要项目如茶、糖、谷物、纺织品和航运等,绝大部分都是私有和私营的。第二,经营现代企业需要专门的管理知识和技能,这些都是读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韶,上奏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批准后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后更名为北洋大学,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官办大学,也是天津大学的前身。1896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这就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1897年在南洋公学首开师范班,这是中国第一所正规高等师范学堂。1897年5月,盛宣怀在上海外滩开办了中国通商银行,这是中国第一家银行。1898年,盛宣怀开办萍乡煤矿,1902年创办中国勘矿总公司,1908年将它与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合并成立中国第一家钢铁煤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1904年在上海创办红十字会并于1907年
被清政府任命为中国红十字会首任会长,1910年办成第一个私人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等。
  当然,对于苏州来说,盛宣怀还有另外一个“第一”,开埠石路第一人。
  修筑阊门石路奠定近代商业繁华
  同治十二年(1873),盛康在苏州购得刘氏寒碧山庄,经修整后更名为“留园”,成为盛家在苏州的后花园。在留园度过了惬意的晚年生活后,为自己取别号“留园主人”的盛康在1902年去世了,长子盛宣怀成了留园的新一代主人。
  1908年4月1日,由盛宣怀参与操办的沪宁铁路全线通车。当时从火车站出站,要自钱万里桥经新民桥、广济桥、鸭蛋桥一线的大马路。盛宣怀家眷居住在老阊门内的天库前,想到后花园留园去游玩时,路途多有不便,盛宣怀因此出钱筑成了一条用碎石铺成的“石路”,将老阊门外上塘街与大马路连通,又筑“五福路”(留园马路)将留园与广济桥大马路连通,便利盛氏家人车马往来于天库前与留园之间,及经大马路出入车站、码头。
  据民国三年(1914年)苏州图书总汇处印行的《新测苏州城厢明细图》称,石路位于上塘街经禄荣坊口至杨树里之间。另据民国十七年中华地学社出版发行的彩色《苏州游览明细图》,亦标绘石路位于上塘街至大马路之间。今石路自阊胥路至鸭蛋桥段当时称大马路(自钱万里桥经新民桥、广济桥、鸭蛋桥至石路口折向南至胥门,再折至盘门,向东至青旸地),自鸭蛋桥至金门路段当时称横马路(自金门口至永福桥向北折至鸭蛋桥),“文化大革命”初期才统一改为今名。
  清末民初,石路地区的商市主要集中在“三路一街”,即大马路、横马路、石路和上塘街。如今的石路商业区则包括阊胥路、金门路、石路环形地段,并包括广济路自广济桥至鸭蛋桥路段。
  清咸丰十年(1860年)春,阊门外街市悉数毁于战火,直至光绪年间,商市始得复兴,万人码头轮船通行,商贾纷纷设立客栈。光绪二十年(1894年)一条小小姚家弄就有7户客栈。光绪三十四年“沪宁铁路告成,自车站至阊、胥、盘外辟为马路,……金阊一带市面顿时繁盛,于是旅社事业兴起,如利昌、第一、中华、老苏台、新苏台、惠中先后创办。”
  民国元年,石路地段(包括上塘街、大马路、横马路)已有各行各业商号320余户,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徐源茂洋广货号、赵天禄茶食店、王万泰、信丰恒五金号、曹素功墨庄、萃昌祥、天丰布号、春林洽香粉店、仁和祥烟钱店、杜家老三珍肉店、程德泰茶叶号、陆万兴船行、同复利锡箔、晋丰典当、王万森银楼及沐泰山药铺等,茶馆、菜馆、旅馆、戏馆为数众多。
  据民国十二年统计,石路地区有234户商店(小商店不计在内)。另外,大马路有美、英、法、日等国的洋行、公司10多家;渡僧桥、广济桥有游轮(花船),备船菜、船点;吊桥、万人码头有苏锡、苏申、苏杭等几家私营轮船公司;苏嘉湖汽车公司就设在大马路上。石路地区商业经济极为活跃,20世纪30年代更为繁华,蜚声沪宁线。
  1937年8月,日机频频轰炸苏州城,石路首当其冲,义昌福菜馆及惠中、老苏台、新苏台、中华等旅馆悉被炸毁,商贾向城内观前一带转移,游轮消失,船菜、船点此后绝迹水上。稍后,商市虽逐步恢复,但比观前仍稍逊一筹,因而有苏州第二商业中心之称。
  抗日战争胜利后,石路地区商业再度得以发展。1949年初统计,仅旅社就有75户,占全市旅社总数的60%。菜馆最多时有20家。解放前夕,石路地区有各类商店(摊)1087户,大多资金短少,经营不善,规模很小。
  1956年石路地段有商店447户,其中石路82户,大马路170户,横马路122户,上塘街73户。
  中国首富的身后传奇
  1916年4月27日,盛宣怀在上海去世,据称留下的遗产价值高达2000万两白银,超出了其恩师李鸿章的家族,堪称当时的中国首富。
  然而,盛宣怀富可敌国的财产却真正是“来历不明”。早在他接替唐景星掌管轮船招商局时,他不仅继承了唐氏的职务,也更加容忍甚至纵容唐氏留下的严重裙带风以及滥用公司资金的弊病。
  在近来热卖的《安持人物琐忆》中,作者陈巨来记录下了一则盛宣怀之七女盛爱颐亲口讲述的笑话:
  盛宣怀任命其夫人庄氏的弟弟庄某为汉口招商局分局长,庄某为拍姐夫马屁,在汉口为盛宣怀买下一座大宅并金屋藏娇。盛宣怀找个借口从上海家中赶往汉口进新宅,岂料夫人庄氏密派的一个仆人将真相通知了庄氏。于是庄氏立即要求招商局备下大货轮一艘,已装满的货物全部搬出,以减轻轮船重量,所有商家损失一万余元皆由庄氏偿付,登轮后连夜赶至汉口。第二天中午,盛宣怀正乐不可支要乘吉日吉时进宅,忽报"大太太到了!",庄氏闯进新宅,先把金屋之娇逐出家门,再督促盛宣怀即刻返回上海,最后一招则是把亲弟弟的局长一职给撤了,降为买办。———此事甚至还被吴趼人写进了著名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第51回“乱烘烘连夜出吴淞”。足见兹事当日影响之大,流布之广,既是一个十分精彩的社会新闻,又是一个曝光盛氏家族敛财的真实细节。
  盛爱颐还提及其父晚年的生活场景,进入民国后,盛宣怀中风卧床不起,每天与女儿打牌消磨光阴,平日所穿之衣多为缝缝补补,一定要到大年夜才换新皮马褂,等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一过,他立刻要太太把皮衣藏好。太太劝其已七十多岁了,新皮马褂有二十余箱之多,就穿穿吧,盛宣怀必云,不舍得的不舍得的。临去世时,盛宣怀留下遗言,清朝亡了,不必穿清朝的官服了,民国又没做过什么官,也不必穿什么,就以僧衣入殓罢。
  也许是对自己身后会备受争议有先见之明,除了巨额财产之外,盛宣怀还留下了一份庞大的“盛档”。
  1910年,盛宣怀创办了第一个私人图书馆即今上海图书馆。如今上海图书馆内就保存了盛宣怀留存下的各种文稿、信札、账册甚至宴客菜单,共计1亿余字,178633件。盛宣怀在世26106天,粗略计算,他每天保存6.8件档案。据悉,若加上目前流散在海外的“盛档”,数字应该更为庞大。
  盛宣怀用这些字纸为自己作传,也为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作传。
  (本文参考 费正清 《剑桥中国晚清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