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静守寂寞淡如水
作者/芥子豆
编辑/喜好喜好
文章借古喻今,既是一个论述,更是一种告诫,物欲横流下,少不了嚣张与浮躁,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来淡泊自己,方是人生修养之最高境界!
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成为百谷王。”意思是,江海一方面它能容忍,又甘于处在下游,所以它能成为百谷王。老子对水的评价极高,把水譬喻为得道之人,因它有具有七德: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唯夫不争,故无尤。水从不与万物争,所以它无怨尤。 在老子哲学里,水有三项特性:其一是善利万物,其二是处众人之所恶。其三是不争。因此水处处适应自然来涵养万物,有时成为气体,有时为液体、固体,可随方而方,随圆而圆,随遇而安,从不计较被变成什么状态。又因水无所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的中心思想,就是“柔弱”、“处下”、“不争”,处身立事不要为天下先。 如水心态,是一个人在对待世俗生活与内在追求的人生态度。虽说有主张“性善论”者,有主张“性恶论”者,但是无论“善”或“恶”,人生在世,纵观古今,无不受世俗的享乐、荣誉、地位、名利、金钱和欲.望的诱惑,在得失之间,经受着浮沉的折磨。挫折感、失败感、自卑感、屈辱感、失落感,常常让一个人的心中充满愤世、悲伤、哀愁等不良情绪,这种情绪又反过来影响着生活和生命的质量。若是选取水样的心态,不与人攀比,知足常在,自得其乐,潇洒怡然,水平则静,心平则闲,无欲则刚! 面对五花八门的诱惑和来自心灵的寂寞,惟有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一种醒世的从容,用信念和毅力战胜寂寞、超越平凡。想在寂寞中保持清静超然,有所作为,就要保持“虚静”如水的心态,如水心态是抵抗寂寞的超然能力。 在这个越来越喧哗浮躁的世界,放荡不羁的灵魂像粉蝶一样乱舞,时时刻刻都有可能被五光十色、光怪陆离的景色所迷惑,能守住内心一片宁静,独善其身是一种节操。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贪图功名利禄,不醉心酒绿灯红,心中装有梦想,装有积极向上的理想追求,自然能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自然会忘掉寂寞的苦恼。 然而,能静守寂寞,体会的并没不是空虚,恰恰是自我认识自我反省。守住“清静”,恰恰是一种能量的积蓄,是孕育梦想不可缺少的土壤,是医治思想浅陋、精神浮躁不可缺少的医药良方。 只有真正学会静守寂寞,才有真正的淡泊笃定,才能使人学会内敛,处于高处时不狂喜、不膨胀,沉着冷静。 只有真正学会静守寂寞,才有真正的“修道”,才能使人学会坚守,处于低谷时不气馁,不沉沦,悠然前行。 滚滚红尘里,横流物欲中,功名利禄下,尔等能心怀处子之心,不为利所诱,不为欲所动,视心灵如狡兔,视寂寞如止水,超越凡俗,视世间烦忧若无物,让如水心态守护寂寞,洗练浮躁思想,升华成那最圣洁的阳春白雪,这何尝不是人世间最珍贵难得的情操! 在物质生活中,如果能怀着平静如水的心态,面对功名利禄、荣辱得失,自然会波澜不惊,如花开花落! 在精神生活中,如果能怀着平静如水的心态,在人生价值的追求中,自然会心无杂念,如行云流水! 当然,独饮寂寞并不是醉生梦死,顾步自封,孤芳自赏,而是淡泊乃明志,宁静乃致远。坚守寂寞之道,需从喧嚣中自辟宁静,在诱惑前不忘自律,不气不馁,不骄不躁,不悲不喜,如溪流轻缓,不湍不漫,不息不止,积极进取,永远保持清醒宁静。 人生旅途,虚静如水,水能熨平浮躁,也能陶冶人的心性,让人变得更加淡定自然。 人生旅途,恬淡如水,水能滋养万物,也能滋润旅者干涸的灵魂,让内心变得更加灵动自然。 如水的心态,让人在世俗的世界中生活得波澜不惊,知足、快乐! 如水的心态,让人在心灵的世界里生活得平静恬淡,自然、洒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