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2高考语文冲刺复习之文言文翻译考练指要

 若愚老人 2012-09-27
高考文言文翻译,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一向被视为难点。考生可从打好基础、掌握方法、避免失误这三个方面进行复习备考。下面以2011年高考试题为例,重点讲一讲如何避免翻译中常见的失误。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思想是“选材于课外,立足于课内”,注重考查课内知识的迁移和运用。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翻译题中赋分考查的100多个实词、虚词,大部分在教材中有对应的意义和用法,而教材未涉及的词语,又多是常用词,屡见于各种课外文段。基于此,复习文言文,既要重视课文,又要重视习题中的课外文段,可从实词、虚词、文言特殊语汇(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通假字)、文言文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方面,逐一整理并记忆,打好基础。文言文翻译需要考虑周密,精雕细刻,避免下面几种常见失误。
  
  失误一:不顾上下文语境,望文生义。
  
  例1(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根据语境,第一个“之”指代“靶心”,第二个“之”指“何灌”。重点词语为:“整(整理、调整)”“复(再次、又一次)”“中(射中)”“诵叹(赞叹、赞扬)”“劳(犒劳、慰劳)”。如果考生一味地只看该句,不看上下文,不看全文,极易将“整”误译为“仿造”等。在阅卷中我们发现将“整”译错的特别多,像“整”这一类实词需结合上下文语境,如果不联系语境,孤立地理解某句话甚至某个词,极易产生错误。翻译时须结合语境确定句子的基本意思,利用语境突破句中的疑难之处。正确译文为:调整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
  
  失误二:不懂词类活用,牵强附会。
  
  例2(2011年湖南卷)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
  
  句中关键词语是“起”“衰”,一些学生不懂词类活用的知识,不明白“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衰败的文风,对“起”的特殊用法也不明白。其实我们可以将“起”看成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振起”,这样翻译就会更准确。正确译文为:韩文公的文章,振起了八个朝代以来的衰颓(文风)。
  
  失误三:分析不到位,漏译或弄错主语。
  
  例3(2011年山东卷)(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1)误译:人们不要用刑罚惩罚百姓,不要用武力阻止百姓。
  
  联系上下文就会发现应为“治理百姓的人”的所作所为。再就是“以(用)”“惧(使动,使……惧怕,可翻译为‘恐吓’)”“止(使动,使……停止,可翻译为‘禁止、阻止’)”。这些使动用法也要翻译准确,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翻译要求。故译文应为:(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阻止百姓。
  
  (2)误译:制定的政令不改动,那么百姓就会正直。
  
  联系上下文政令的发出者只能是国君。“正”形容词用作名词,“做正当的事情”。故译文应为:(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意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
  
  文言文中主语、宾语省略的现象普遍,所以必须细心品读,准确补出省略成分。
  
  失误四:只看形式标志,句式辨认错误。
  
  例4(2011年四川卷)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
  
  误译:难道不是吕先生吗?
  
  有的学生看到句中的“得非……乎”句式,马上凭这个常见标志语判断这是一个反问句。其实,“得非……乎”是一个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恐怕……吧”“莫不是……吧”。只要结合上下文以及平时对这一句式的翻译,就可以准确地译出:陈治中骑着跛驴,当时还是平民,看到吕先生风采神韵高洁简淡,就问道:“莫不是吕先生吧?”
  
  失误五:粗心大意,错字漏字。
  
  例5(2011年江西卷)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
  
  误译:因为几次直言极谏,不能在朝廷,出任东海太守。
  
  一些考生将汲黯写错,将在朝廷(任职)这些词语遗漏。正确的翻译应是:因为(汲黯)多次直言极谏,不能留在朝廷(任职),调任东海太守。错译一个字,或漏译一个字,句意就会大变。(来源:《语文报·高考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