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处在宋元历史交替时期的山西五台山

 黑老赵 2012-09-27

处在宋元历史交替时期的山西五台山


来源:山西青年报 2012年02月09日 12:50

  宋太祖重修五台十寺

  宋太祖赵匡胤创宋之后,一反后周灭佛政策,转而对佛教进行扶持和保护。

  于是,五台山佛教又从萧条转向了新的兴盛时期。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太宗诏曰:“五台深林大谷,禅侣幽栖,尽蠲税赋”(《清凉山志》)。并敕中使将金泥书经一藏送至五台山菩萨院供养,“每岁度僧50人,令事清修”(同上)。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正月,又下诏:“重修五台十寺。十寺者,真容、华严、寿宁、兴国、竹林、金阁、法华、秘密、灵境、大贤”(《佛祖统纪》)。并令内侍张廷训往五台山造金铜文殊菩萨像,供奉于真容院。同年四月,又遣使蔡廷玉等到台山建寺,“敕河东路有司运给”(《清凉山志》)。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八月,寺建成,赐额“太平兴国寺”。

  淳化二年(991年),太宗又令:“五台诸寺院,今后每至承天节依例更不试经,特许剃度行者50人,内20人与真容院,余以等第轮次均分诸院”(《宋会要辑稿》)。景德四年(1007年),宋真宗又“特赐内库钱一万贯再加修葺”(《广清凉传》)。由于宋代诸帝对五台山的崇建,佛寺兴建增多,僧尼人数猛增。《广清凉传》载:“自是,层楼广殿,飞阁长廊,云日相辉,金碧交映,庄严崇奉,邈越前代矣。”据《广清凉传》载,宋时全山有寺70余所,僧尼五千多人,香火已十分旺盛。

  因战事被金兵侵略

  北宋末年,金兵大举伐宋,五台山因与金朝接壤,“比因边倅,议括旷土,故我圣境山林,为土兵所有,门开余田斩伐,发露龙神之窟宅,我等寺宇,十残八九,僧众乞丐,散之四方”(《清凉山志)。五台山佛教因战事又一次受到冲击。

  宣和七年(1125年),忻、代二郡失守,金兵占领了五台山,五台山一带僧俗受到金兵烧杀抢掠。五台山僧正真宝曾团练僧兵,联合宋军抵抗金兵。

  金代诸帝对五台山的修复

  作为金朝统治者的女真族,一方面受当时崇佛社会风尚的影响,另一方面金代诸帝为柔服汉人,加强中原地区统治,亦对五台山佛教加以尊奉。天会十五年 (1137年),于五台山佛光寺重建七间木构建筑的文殊殿和五间天王殿。正隆三年(1158年)建造了灵岩寺(即岩山寺),金帝完颜亮且命“御前承应画匠王逡同画人王道”(《灵岩寺水陆图碑记》)于正殿中绘画水陆图。金世宗大定三年(1163年),敕建五台山万岁寺。还在五台山新建了平章寺,重修了净名寺。从中可看出,金朝统治者对五台山还是尊崇的。

  元成帝为皇太后建佛寺于五台山

  元朝建立后,对佛教非常尊崇,喇嘛尤受优礼。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就曾诏曰:“朕眷仰灵峰,大圣所宅。清修之士,冥赞化机,官民人等,不得侵暴,”(《清凉山志》)。第二年造经一藏,敕送五台山善住院,令僧披阅,并修十二佛刹。元贞元年(1295年),元成帝为皇太后建佛寺于五台山。至大元年(1308年),元武宗 “发军千五百人修五台山佛寺”。同年十一月,再“摘军六千五百人供其役。”至大三年(1310年),又一次增派工匠军卒,“营五台寺。役工匠千四百人,军三千五百人”(《元史·武宗本纪》),参加营建施工的人数达一万三千九百人。可见当时工程规模之大。

  元代五台山新建、重建寺院有万圣国寺、大圆照寺、普恩寺、铁瓦寺、寿宁寺、西寿宁寺、护国寺、金灯寺、望海寺、温泉寺、石塔寺、清源寺等。元代兴建的寺院,规定住僧三百,住持由朝廷选派任命,朝廷并将大量土地赐与寺院。元代五台山的寺院不仅拥有田产,还开采铁矿,经商贸易,这就为元代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元代诸帝的崇建,蒙汉人民的信奉,五台山在元代成为兼弘汉地佛教和喇嘛教的圣地。 温金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