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為人凡謀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

 时然后言 2012-09-27

                                                                           

為人凡謀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

       

【原文】

  為人凡謀有道(1),必得其所因(2),以求其情。審得其情,乃立三儀(3)。三儀者曰上、曰中、曰下,參以立焉,以生奇(4)。奇不知其所擁,始于古之所從。故鄭人之取玉也,必載司南之車(5),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俱相親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同惡而相親者,其俱害者也;同惡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故相益則親,相損則疏,其數行也;此所以察同異之分,其類一也。故墻壞于其隙,木毀于其節,斯蓋其分也。故變生事,事生謀、謀生計、計生議、議生說、說生進、進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數也。

  【注釋】

  (1)選自《謀篇》。選段主要論述了權謀總的原理和規律。道,事理,規律。

  (2)必得其所因:一定探求權謀的因由。因,這涉及到的各個方面的因素、由來。

  (3)立三儀:設立三種準則。這里借用天、地、人三儀,指上智、中才、下愚三類人,因為天、地、人的空間位置是天在上,地在下,人居中。

  (4)參以立焉,以生奇:三儀互相滲透,就可謀劃出卓越的策略。參,參驗,求同去異。

  (5)司南之車:指南車。中國古代發明的一種裝有磁石的車。常指南方,以此為基準作行軍時的向導。

  【譯文】

  凡是籌劃計謀都要遵循一定的原理和規律,一定要弄清事物及其相關計謀原由,以便研究并獲取實情。根據研究的情況,來確定“三儀”。“三儀”就是上、中、下三個準則。“三儀”互相滲透,就可以謀劃出奇計,而奇計是所向無敵的,從古到今都是如此。所以鄭國人入山采玉時,都要帶上指南車,是為了不迷失方向。忖度才干、估量能力、揣度情理,也類似他們采玉時使用指南針一樣。所以,凡是感情相同而又互相親密的人,大家都可成功;凡是欲望相同而關系疏遠的,事后只能有部分人得利;凡是惡習相同而關系又密切的,必然一同受害;凡是惡習相同而關系疏遠的,一定是部分人先受到損害。所以,如果能互相帶來利益,就要密切關系,如果相互牽連地造成損害,就要疏遠關系。這都是有定數的事情,也是所以要考察異同的原因。凡是這類事情都是一樣的道理。所以,墻壁通常因為有裂縫才倒塌,樹木通常因為有節疤而折毀,這都是理所當然的。因此,事情的突變都是由于事物自身的漸變引起的,而事物又生于謀略,謀略生于計劃,計劃生于議論,議論生于游說,游說生于進取,進取生于退卻,退卻生于控制,事物由此得以控制。可見各種事物的道理是一致的,不論反復多少次也都是有定數的。因為,任何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