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威德先生:逍遥散铃百病――治疗情志病的方药(一)

 清茶清清 2012-09-28

 

威德先生:逍遥散铃百病――治疗情志病的方药
根据《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观古往今来医之圣贤,需明察天,地,人道,善知五运更替六气变化,病之所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人要生存要适应环境,达尔文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要处理极其复杂的社会,家庭,工作,婚姻,爱情等等矛盾。一次失意,一声大笑,一声长叹,一种缠缠绵绵的相思,拍案暴怒,意外的惊吓.…..等都可以顷刻之间夺人之生命。这人的“七情”中不良的精神情志是生命的杀手,是欲养生延年者之大敌。古往今来因情志直接夺取生命者不胜枚举。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要时时刻刻讲究心理卫生,处处修身养性,经常保持良好心境,避免不良情绪的发生。做到多喜,少悲,忌忧,慎思,制怒,除恐。让我们在生活中学会驾驭情志,适应生活,努力使自己成为情志的主宰者。让七情在生活中划成一道人生的七彩虹,人人都有七彩的梦,人人都拥有七彩的人生。请君且昕逍遥歌。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每月领取养老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

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

情志有病莫害怕,治是逍遥乐是逍遥。

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值得欣喜的是,人们经过几代的研究实践找到了治疗情志疾病的灵丹妙药,这就是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之“逍遥散”。人们以此方为基础对各种情志引起的疾病加减治疗效如桴鼓。情志所能引起的各种疾病此方加减变化就能治疗这种疾病,临症有百种大变法。

人非圣贤,孰能不为生活,名利等等凡尘之事羁绊,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乎?千变万化的情志如天上之浮云飘忽不定,是欲养生延年者为之困顿。但人们利用“逍遥散”,治疗各种情志引发的疾病是养生延年者之大福音,犹如风吹乌云散,人生大可再也不必为情志引起疾病而发愁,自由地不加顾忌地享受七情,不必再为它带来的疾病而苦恼。但还是要告诫大家,珍爱生命,包容万物,顺其自然,安享天年。哭中有发泄,笑中有欣慰,怒中现威严,惊中有胆识,忧中有胸怀,思中情更长。“七情”若有过?所致之疾病“逍遥散”之治后顾之忧忧也无有。万事万物都应有一定的规律,人的“七情”也应适当的挥洒,什么都要有一个度。说到健康生活,中国古代哲学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老子就讲过,智者不惑,勇者不惧,适者有寿,仁者无敌。这个精华关键就是不要过分。我们说合理膳食,就是适当的,合理的;适量运动,也是一样;心理平衡,也就是阴阳平衡。总的来说,自然界的规律,都要正反两方面,比较起来差不多。规律,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各方面都适量,适度,饮食适度,睡眠适度,情绪调节,也不要过份的波动,这样对健康更好。

人们洞察时行,十病九郁,以逍遥散钤百病,临床变化,如出奇兵,屡起沉疴,效如桴鼓。

郁证不但有多种因素所致,成为众多疾病发展的结果,而且也是形成诸多疾病的重要原因,今人多发而老者尤甚,盖其脏腑之气渐衰,脑髓渐空,情感脆弱,性格异常,加之社会环境等因素,多酿忧生悲,易于形成郁证,这是郁证逐渐增多的重要因素。反过来,郁证日久,气机升降失常,不利于脏腑功能的恢复发挥,脑神失常。

第一节 郁证的学术思想

人们在治病中,重于临证,勤于总结,其对于郁证之认识和逍遥散之变化的应用,皆源于丰富的医疗实践以及对祖国医学的深切体悟。医之圣贤,需明查天、地、人道,善知五运更替,六气变化,病之所主。

一、对郁证的认识和理论曲依据

郁证作为病名的提出较晚,见于《医学正传》,但有关郁证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曾有明确提出。《素问》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木郁达之,火郁发之,金郁泄之,水郁鞭一对情志致郁的病机论述,《素问"举痛论》云:思则心有所存,神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灵枢"本神》篇云:人忧虑思屡即伤心。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及伤肝也。《金匮要略》亦有属于郁证的脏躁梅核气的论治,书谓:夫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若神灵所做,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诸病源候论》亦云:结气病者,忧思所生也。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气留而不行,故结于内。指出忧思导致气机郁结之机。金元时代,开始明确地把郁证作为一种独立的病证来论述。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六郁》亦将郁证作为一个专篇,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强调了气血的郁滞是导致许多疾病的重要病理变化,朱氏提出了气、血、食、火、湿、痰六郁之说,创立了中医对郁证的认识和治疗内容。明"王履《医经溯涸》列有《五郁论》的专篇,其云:凡病之起,多由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义,或因所乘而为郁.或不因所乘而本气所郁,皆郁也。明确指出,感受外邪及情志郁结司以之郁,并非五运独变,方可治郁。明代虞抟《医学正传》首先采用“郁症”作为病名。其以《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及《丹溪心法》为主要依据,所属郁证是包括情志、外邪、饮食等因素所致的广义郁。其书云:或七情之抑遏,或寒热之交侵,故为九气怫郁之后,或雨湿之侵凌,或酒浆之聚,故为留饮湿郁疾。自明代以后,所论郁证虽然包括外感致郁及睛志致郁在内,但已经逐渐把情志所引起郁证作为郁证的主要内容。如明"徐春甫《古今医统"郁正门》说:郁为七情不舒,逐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明确指出郁证的病因是七情不舒,并以深刻认识到郁久可以出现各种各样的临床症状。孙一奎《赤水玄珠郁门"郁》说:有素泛之人,一旦事不如意,头目眩晕,精千甲短少,筋痿气急,又虚症,当先开郁顺气,其病自愈。指出了体质虚弱是郁证发病的内在因素,张介宾更加详细对郁证进行了论述,≈景岳全书"郁证》说: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昔情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将五气之郁称为因病而郁,恃情致致郁,称为因郁而病。至清"叶天士治郁,多为情志致郁,治则涉及到疏肝理气,苦辛通降,平肝熄风,清心泻火,健脾和胃,活嘲-通络,化瘐涤饮,益气养阴,对六郁间的关系也有论述。谓:郁则弼滞,气滞务必化热,热郁则津液耗而不流,升降之机失度。初伤铷分,久延血分。并且注意到精神治疗,对郁证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

综上所述,对郁证的认识,历代医家各有发挥,经过几代精思博会,对郁证的发病,病机进行了精阐的论述,执简驭繁,将治疗大法,遣方用药归为一元,即一法统百法,用一方钤百病也

二、七情致郁,郁生有病,发病原因

疾病的发生,虽然是错综复杂的,但总不外乎机体本身条件和致病因素两方面。

人们认为:郁证的发生不只是外在条件,情志刺激,环境变化所致,而与脏腑之气的盛衰密切相关。

1.素体多虚(抑郁体质)

体质是人群中个体在其成长、发育强衰老过程中形成的机能、结构、代谢上的特殊性。它决定了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及其产生病机变化的倾向性。正如《灵枢要变》曾以斧斤伐木为比喻论体质说:“木之阴阳,尚有坚脆,坚者强人,脆者皮弛,至其交节,而缺斤斧焉。夫一木中,坚脆不同,脆者则伤,况且材木不同,皮之厚薄,汁之多少,而各异邪?夫翌之蚤花先生叶者,遇春霜烈风,则花落叶萎,久阴淫雨,则薄皮多蔓者,皮溃而漉;卒风暴起,则刚脆之木,枝折机伤;秋霜疾风,则阿之木根播叶落。凡此五者,各有所伤,况于人乎。”因此,素体抑嘲多思多序之人,在诱因作用下,更易发生郁证。

2.肚腑之气虚弱

脏腑之气及正气,祖国医学很重视人之气,认为内脏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气机运行无碍,卫外,病郛难以侵入,疾病无从发生。《素问"遗篇》云:正气存内,不可干。只有脏腑功能失调,其气虚衰的情况下,一方面,由于脏腑之气不足,功能失于正常发挥,无力舒利气血,则气机升降怪异,而使气机郁滞,诸郁丛生,即《证治汇补》所谓:由本气自郁而生病者。另一方面,脏腑之气虚衰,对外界刺激的耐受性及其相关情志的敏感性密切关系。《灵枢"本抻》云: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可见人之正气及脏腑之气不足,易使情绪不畅,抑郁成疾。正如《杂病源流犀烛》云:诸郁、脏器病也,其原本郁,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六郁者,气、血、热、食、痰也。可见,机体的“脏器弱”是疾病发病的内在因素。

3、情志刺激

情志是指喜、怒、忧、思、悲、伤、恐、惊。其中情志,体对外界刺激的客观反映,一般情况下,并不致病。如清.费伯雄《医媵义》所云:夫喜、怒、忧、思、悲、伤、恐、惊人人共有之境。若当喜而喜,当怒而怒,当忧而忧,是即喜、怒、乐、发而综上所述皆中节也。而且人之情志舒畅,精神愉快,性情开朗则气机通畅,气血调和,脏腑机能协调,正气旺盛而不病。若情志不畅,暴受惊恐,或霄怒久伤,性情抑郁,精神苦恼,皆可使脏腑所耗,即: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阴阳失血失调,气机郁滞不畅,而生郁疾。

但生活条件,社会,环境,工作场所,政治境遇对郁证的发生和发展也有非常密切关系。狭隘之人,以细末之得失而酿疾。久经不愈,重利之辈,因尺寸之进退而伤情,瞬间而遭殃。斤斤计较,得陇望蜀,夫欲壑之深,未得平时,况平复求溢。心有不足常生恚怒,何炳不生,故人必气平心和随遇而安,方可因知足而常乐,心自平常,五脏即安何病之有。气情致郁,郁生百病,善摄生者,可不慎乎。郁址之生,七情最关,非唯成人,幼稚亦然,此一点,已引起胎幼教者之重视,今经生物学家证实,动物、植物等凡是有生命者皆同此理,况人类乎。故郁证之所以致,重在七情之变,这是认识郁证的关键,知此则“思过半矣”,亦所谓“纵不中亦不远”。

第二节 郁证的治疗(逍遥散)

郁证是气机郁滞所致之病,虽有气滞、血瘀、痰结、火郁、湿蕴、食积等病理产物,甚至久郁伤神的神志异常之症,而病理症结,总不离气郁二字。而肝主生发,主疏泄,能调畅气机,脾主运化,是气机升降之枢纽。肝脾对气机的调节功能又相须相因,故调理肝脾是治疗的大法。正如清"蒋发《神医汇编"内科郁》所论:“大凡六郁之病,皆本与肝脾两经。”清"周学海《读医随笔》亦云:“防病之气结、血凝、痰饮、腹肿、臌胀、痉厥、癫狂、积聚、痞满、眩晕、呕吐、呃逆、咳嗽、哮喘、血痹虚损、皆肝气不能所畅所致也。”清"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又云:“郁病多在中焦,中焦脾胃也,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主,四脏一有不平,中气不得其和,而先郁矣。”所以,调理肝脾失治郁之道。临床实践中,以调理肝脾为之郁大法,随证变化,统治诸郁。

逍遥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系《伤寒论》之四逆散演化而来,专为治疗妇人因血虚肝郁而致诸病所设,治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忪颊赤,燥咽干,发热盗汗,减食嗜卧,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胀痛,寒热如疟,又疗室女血弱阴虚,荣卫不和,痰咳潮热,肌体赢瘦,渐成骨蒸。所以“逍遥”命名,正如王子接逍遥,说文与逍遥通,五子逍遥游注云:如阳动冰消随耗不遏其本,舟行水摇,随动不伤其内。壁之于医,消散其气郁,摇动其血郁,皆无伤乎其正气也。故前人列其于和剂之中,可知逍遥散具有疏肝解郁之意,肝郁开解,脾虚得健,血虚得养,气虚和畅,而肝郁脾虚之病证则愈,故以“逍遥”命名。

仲师: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_|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唯治肝也(《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逍遥散为舒肝解郁之要方,治郁首选,盖肝为五脏之贼,其病而克伐五脏,然木郁而首犯脾土,故仲师名言相传,以示上工治未病之意。虽未言及它脏,但举一而反三其理同也,方中云苓,白术之属,皆“当先实脾”之意。论郁证而不止相传,治郁证而不知防变,见变证而不知根,皆下工之属,岂可妄言医道。

后世医家薛己《内科摘要》加丹皮、栀子,本方明日:加味逍遥散即今之丹栀逍遥散,治肝脾血虚发热,或潮热,哺热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涩,或怔忡不宁,或颊赤口干,或月经不调,肚腹作痛,或小腹重坠。水道涩痛,或肿痛出脓,内热作渴等症。实为后世逍遥散变法的楷模。

人们经几代之经验,法沛古人,深体深悟,查今人诸脏之郁皆源于肝,而百病皆源于郁,逍遥散非唯肝郁而设,随圆变加减,以一法而治五脏,以一方而钤百病,盖知其病机所在,传变之理也。

一、逍遥散

【处方】 甘草微炙赤半两,当归去苗锉微炒,茯苓去皮白者,白芍、白术、柴胡去苗各一两组成。

【用法】右(上)为粗末,每服两钱,水一大盏,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现代剂量、制服法:

【处方】 甘草(炙)15克,当归、(微炒)、茯苓、白芍、白术、柴胡各30克。

【用法】共为散,每服6—9克,煨姜、薄荷少许,水煎汤冲服,每日三次。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方解】 肝为藏血之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体阴而用阳,若情志不遂,肝木失于调达,或阴血暗耗,或生化之源不足,肝体失养,均可导致肝气郁结不舒,或肝郁化热,热伤阴津,或肝气横逆,乘侮脾 土,以致脾失健运,或肝郁血虚疏泄不利,气血失于和调,故诸证纷生。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归、芍为养血柔肝,味苦性平,人肝胆经,能疏肝解郁而宣畅气血,以主肝木疏泄条达之性,当归甘辛苦温,入肝心脾经,能养血利血,以补肝之体,且当归又有和血调血之功,以上二药,肝之体,又和肝之用,作用并治,可敛肝气之横逆。肝郁脾虚之证,又当配伍益气健脾之品,实土白术味苦甘性温,归经脾胃,能益气补中,健脾燥湿,茯苓味甘性平,入脾胃,能健脾补中利水渗湿,二药合用,培补脾胃而祛湿,脾胃健则能运化,气血生化有源,则肝得所养共为臣药。生姜味辛性微温,入肺脾经,煨过之后,温胃和中;薄荷辛微凉人肺肝二经,用之少许,乃借辛散之性,以助柴胡疏肝解郁之力,其凉性又可清解肝郁所化之热,共为佐药。甘草色黄味甘,炙之则性温,即可助白术益气健脾补中,配伍白芍又能柔肝缓急止痛,是为使药,如此配伍,肝体,又和肝用,气血坚固,肝脾并治,立法全面,用药周到,诚为调肝理脾,开郁散结之首方。

张秉成《成方便读》即云:“夫肝属木,乃生气所寓,为藏血之地,其性刚介,而喜柔达,必须水以涵之,土以培之,然后得遂起生长之意。若七情内伤,或六淫外束,犯之则木郁而病变多矣,此方以当归、白芍之养血以涵其肝、苓、术、甘草之补土,以培其本;柴胡、薄荷、煨生姜俱系辛散气升之物,以顺肝之性,而使之不郁。如是则六淫、七情之邪皆治,而前证岂有不愈者哉!”

逍遥散为调肝理脾之方,能疏肝解郁,养血健脾,调畅气机,为治郁首选。因肝藏血性喜条达,主疏泄,体阴而用阳,具有升动的生理特点,是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津液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机体的脏腑、经络、器官等的功能,全身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是一重要因素。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是否正常,对于气的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调节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等活动也就正常和调,如果肝的藏血失常,则肝失其养,难以维护肝的疏泄功能,而致气机不畅,气机郁结,出现胸镬胁两乳或少腹等某些局部的胀痛不适等病理现象,血的运行和输布代谢也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因此气机的郁结,会导致血行的障碍,形成血瘀,或为瘢积,肿块,在妇女则致经行不畅,痛经、经闭等。影响津液输布代谢,则会生痰,聚饮,或为痰阻经络,而形成痰核,或为水停而成膨胀。气机不畅,水不疏土,则会使脾不升清,运化失健,而腹胀中满,便溏,泄泻。肝气郁胆,则胆汁分泌与排泄异常,而使脾不转运,出现胁下胀满,疼痛、口苦、纳差、甚至黄疸。气机不畅,扰乱心神,不能调畅情志,则肝气郁结,心情抑郁,日久亦可化火后上刑于肺,或下扰于肾,而致五脏失和。故有“肝为五脏之贼”之说。此实与肝气疏泄,调畅气机之功相关。另外,脾主升清,居中焦,属土,是气机升降之枢纽,又为气血化生之源,故脾气健则血充源足,肝亦得养,而疏泄功能正常,反过来,肝主疏泄,不失其养,不克脾土,则脾运即健,如此则当升者升,该降者降,气机调畅,百病不生,故肝脾和调是治郁之本。逍遥散能养血调肝,脾健助运,故为治郁首选之方。

然而,郁证之候,多繁而杂,可谓:“一有怫郁,百病生焉。”故谓:“百病皆生于郁。”遵仲师“有是证,便用是方,”“添一证,即添一药,”“随症治之”之法,最讲切中病机。因郁证既成,则气机升降失常,气血、津液的输布,脏腑、经络、器官功能均可发生障碍,如是即诸证烽起,临床辨治,如苍茫之海,无人问津。

“木郁是五郁之首,气郁乃六郁之始,肝郁为诸郁之主”之说,介“疏肝解郁”以愈诸郁之法,运用逍遥散灵活化载。郁证纵有多端,或气滞,或痰结,或瘀血,或湿蕴,或食积,或郁火,而症结则气机不畅。治疗或疏肝,或散结,或养血,或健脾,或活血,总不离乎开郁解郁,郁结则气机条达,气血和调,当升者升,当降者降,当变化者则变化,随之则痰消,瘀、结散而一如其常,可谓执简驭繁,博而能约,堪称逍遥圆机活法。临证把握病机,守一法应百法,执一方而愈诸病,正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贵在得其要也。

二、郁证的因病机

郁证病因多端,病机复杂,致患繁多,“治不得要,鲜不徒劳。而其治要,必先明其机”。

1.忧思郁怒,肝气郁结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忧思郁虑,愤满恼怒等精神刺激,均可使肝失条达,气机不畅,以致肝气郁结而成气郁,此为郁之主要病机,因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郁日久,影响及血,使血液运行不畅,甚至发生血瘀阻滞,则形成血瘀。若其血瘀久化火,则会发生肝火上炎的病变,而形成火郁。津液运行不畅,停聚于脏腑、经络,凝聚成痰,则形成痰郁。郁久耗伤阴血,则可导致肝阴不足。

2.情志不遂,肝郁抑脾有所愿不遂,精神紧张,家庭不睦,境遇不幸,忧愁悲哀,后长期伏案思索,使脾气郁结,或肝血不足,失于疏泄,肝气郁结,横逆侮脾,或水不疏土,均可导致脾失健运,使脾的消磨水谷及运化水湿的作用受到影响。若脾不能消磨水谷,必致食积不消,而乘食郁。若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内停,凝为痰浊,则形成痰瘀;就郁伤脾,饮食减少,气血生化乏源,则可导致心脾两虚。另一方面,肝郁抑脾,耗伤心气,营血渐耗,心失所养,神失所藏,即所谓忧郁伤神。正所谓“悲哀忧愁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总之,郁症的病因虽多,机转亦繁,而总以肝气郁滞为病理症结。

三、郁症的诊断及预后

郁症的诊断,据其病史,性别,临床表现并不甚难。然而病情是复杂多变的,是复杂多变艘是由多种因素所致,并可以因郁转归多种疾病,所以,要真正认识把握“郁”这一病机关键,做出正确的判断,进行有效治疗,在临症时决非易举。

百病皆与郁有关,或因情志郁结而致病,或因久病而致郁,由郁则五脏失和,久郁则五脏受损,阴阳气血逆乱,虚实寒热混淆,诊既难明,治则不中,故临症诊断,必详备勿失,四诊并参,问诊为要。医家弄玄虚而废问,病家以不问为上工,此皆大谬也。岂知医之明辨,基于四诊’,非越人、华佗之才,岂能望而知之,况病之始末原委,病人性情环境非其人或其亲属,皆不得而知,如以不问为神技,其非圣贤多谬,没问诊何为。世之庸医,所遗漏者甚多,皆其故炫己能,轻忽性命,自称峻快,误人深矣。故医者必以待父母妻子之心以待病人,方可无误矣。郁症既来源复杂,趋转繁多,故非详问察不可以明之。只有通过问诊,察其性情,知其境遇,经旁证亲属,得其原委是末,参与其脉证,多不难诊断。

一般较典型之郁证多发于中青年女性,近年来,随着人口之老龄化,临床中所见老年性抑郁症的发病率亦不断增长,这些患者大多数有忧虑、焦虑、悲哀、恐惧等情志内伤病史。然而,郁证决不仅见于此。近年来,由于教育倾向上存在一些偏差,家长和教师对于知识和升学率的单一性追求,儿童及中小学生负担日重,精神压力日大,郁证亦明显增多。总之,由于诸多的社会和家庭的因素,郁证的发病率几乎涉及到整个人群,有资料证明,几乎所有的动物包括禽类甚至植物的生长、疾病、死亡都与“情志郁结”有关,这一点,似乎应该引起整个人类的重视。

郁证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共有是气机郁滞所引起的气郁症状,如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等,这是诊断郁证的重要证据。在此基础上,继发其他的郁滞,则会出现一些相应的症状,如血郁:兼胸胁胀痛,或呈刺痛,部位固定,舌质有瘀点、瘀斑或舌质紫暗。火郁:兼性情急躁易怒,胸闷胁痛,嘈杂吞酸,口干而苦,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食郁:兼见胃脘胀满,暖气,口腻。若郁久伤神,心神不安兼见心烦心悸,悲伤欲哭,哭笑无常,以综上所述,郁证的诊断有以下几点:四诊合参,突出问诊,旁证了解,病因环境,依据主症,推断病机,他法不效,从郁而治,肇非情志,久病成郁,失荣脱精,病必转归,法当细审,医之津梁。

对于郁证的预后,经验认为郁证是情志内伤,脏气不足为主要因素,病变涉及肝、胃、脾及五脏。除病体实,病变以气滞为主,常兼血瘀、化火、痰结、食滞等,敝有“百病皆生于郁”。“气血充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朱丹溪)。经久不愈,则由实转虚,随其影响的脏腑及损耗气血阴阳的不同,而形成心、脾、肝、肾亏虚的不同病变。如《类证治裁》云:“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发及血,终乃成劳。”可见郁证久而不愈,损其及血,多可形成不治之症。今言“癌症”基于情志所因极多,因气机不畅,脏腑阴阳气弱,无力御邪,加之气滞、血瘀、痰阻、淤血、搏血,即成癌症。据报道:肿瘤内科病人,在发病前有明显郁证表现者占72%,大量医学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不少癌症病人患病前曾有较长时间的情绪刺激或重大的精神打击,以致心情抑郁。所有人指出:“情绪抑郁可能是癌细胞的促活剂。”另外,抑郁表现的情绪波动,急躁易怒等精神状态,可使高血压冠心病以及诸多疾患的病情加重或恶化,甚至可导致一些病人死亡。

第三节 临床应用逍遥散一百大变法

一、历代变法应用

逍遥散的功效如前所述,历代医家各有发挥。

1.丹栀逍遥散丹栀逍遥散的原名加味逍遥散,系明"薛立斋《内科摘要》载方。即原方加丹皮、栀子各一钱,水煎服。

功用:疏肝利脾,和血调经。

主治:肝脾血虚,化火生热,或烦躁易怒,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涩,小便涩痛等。

正如张秉成《成方便读》所云:“夫肝属木,乃生气所寓,为藏血之地,其性刚介,而喜条达,必须水以涵之,土以培之,然后遂其生长之意。若七情内伤,或六淫外来,犯之则木郁而病变多矣。此方亦当归、白芍之养血,以涵其肝,苓、术、甘草之补土,以培其本,柴胡、薄荷煨生姜俱系辛散气升之物,而顺肝之性,而使之不郁。如是则六淫、七情之邪皆治,而前证岂有不愈者哉。本方加丹皮,黑山栀各一钱,名加味逍遥散,治怒气伤肝,血少化火之证。故以丹皮能人肝胆血分者,以清泄其火邪,黑山栀亦人营分,能因上焦心肺之热,屈曲下行,合于前方中自能解郁散火,火退则诸病皆愈耳。”

薛已用本方“治肝脾血虚发热,或潮热、哺热,或白汗或头痛目涩,或怔忡不宁,或颊赤口干,或月经不调,肚腹作痛,或小腹重坠,水道涩痛,或肿痛出脓,内热作胁等。”

2.黑逍遥散黑逍遥散系《医略六本"女科指要》载方,即逍遥散加生地或熟地而成,具有疏肝健脾,养血调经的功效。适用于肝郁脾虚而血虚偏重者。

主治:肝脾血虚,临经腹痛,脉玄虚者。

本方与加味逍遥散所治不同,血虚固可生热,肝郁亦能化火。加味逍遥散之治既有肝郁,又有血虚。化火生热,所以增加了诸证。此时单用逍遥散治疗,已不是平其火热,所以加丹皮泻血中伏火,山栀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兼利水道,二药皆入营血,故治血虚有热之月经不调。而黑栀逍遥散加生地,治逍遥散证而有血虚较甚者,若血虚而生内热者加生地黄,血虚加熟地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