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避名全節,善始善終(禪林寶訓)课后有感

 释道平 2012-09-28

仁祖皇佑初。遣銀璫小使。持綠締尺一書。召圓通納住孝慈大伽藍。納稱疾不起。表疏大覺應詔。或曰。聖天子旌崇道德。恩被泉石。師何故辭。納曰。予濫廁僧倫。視聽不聰。幸安林下。飯蔬飲水。雖佛祖有所不為。況其他焉。先哲有言。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予平生行知足之計。不以聲利自累。若厭于心何日而足。故東坡嘗曰。知安則榮。知足則富。避名全節。善始善終。在圓通得之矣。

 

白話:宋仁宗皇佑年初,皇帝派遣內使宦官,持天子詔書,召見江西廬山圓通居納禪師來主持凈因禪院。圓通居納禪師上書天子說自己身體有病無法應詔,并向天子推薦了大覺禪師。有人問禪師:當今天子以仁治國,恩德澤被山水之間呀,大師為何堅持推辭天子的一番心意呀?我眼花耳聾的,做個和尚都有點濫竽充數,幸虧能夠安住于這上林之中,一碗粗茶淡飯了卻此生。要修佛成道都很難,何況還要做天子之師呀。范蠡曾說過:人在出名後很難把持住自己,我一生都奉行知足不貪的道理。如果追求聲聞利養來滿足自己,何日才是個頭呀。為此東坡先生曾說過:知安則榮,知足則富,遠離名聞才能夠保持自己的節操而不迷失自己。做到善始善終,不退道心。禪師一生恪守這點。

 

孝慈大伽藍:內使李允寧為祭祀祖輩,獻出房宅創立禪寺,故曰:孝慈。仁宗賜額方:凈因禪院。

 

人生在世,又有多少人能夠不為聲名所動呀,一人得道,全家乃至全族都飛天了。種種裙帶,隨之而來,到那時要想做到清淨廉明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名聞利養本為福報,如能夠做到不貪著,知福惜福。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芸芸眾生,為眾生而修福則為正道。認識到這點,即使身居高位,肩負盛名,也能夠超然自處,不為其位其名而累。

善始善終,並不是說有了好的開始就有好的結果。“善始”只是我們做出了一個正確的選擇,比如出家了,選擇了青燈古佛,弘法利生,這是一條正道,但要善終,那就得我們在修習佛道中,時時持守戒律,精進不已,了生了死,對人對事,無有分別,正直仁愛。這就能夠做到善終。善始善終是好的开始和好的结局,但更是一辈子又一辈子的修行过程,过程比决定结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