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杨扁担的故乡

 红尘烟云 2012-09-28

 

       
         这里的桐油曾经远销海内外,这里的花灯调《黄杨扁担》
曾经唱响全球,这是沈从文笔下风景这边独好,民风最淳朴
的边城。由于森林的毁灭,河水的干涸,这里被大山封闭几
百年,人们总也走不出大山。
    呜。。。。。。一声清脆气笛,打破了大山的宁静。重
庆的南大门终于打开了。一趟趟列车载着人们潮水般的涌来。
    到这里来的人们,有的是厌倦了城市的繁华与匆忙,想
抖落一身尘嚣,迎一袖山风入怀寻找一份宁静与淡泊。有的
是曾经驻扎在这里5年之久的老兵,来还38 年的心愿,看看
曾经为这片土地牺牲的战友万义洲的坟前是否还有鲜花盛开。
     有的是参加下放到这里的干部,听人说起这里的锰矿
储藏量居世界第一,看看曾经养育过他们的山水是否依然青
山常在,绿水常流;有的是被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故事所感染
想来一睹翠翠岛的风采。
    到这里来的人们,有的是曾经插队落户到这里的知青,
为了寻找当年的足迹和当年丢失的梦想。有的是看了中央电
视台关于“黄杨扁担”小调蜚声中外的报道慕名而来。他们
的到来给这里也带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机遇。
   花灯广场上,当悠扬的《黄杨扁担》舞曲响起,跳舞的
人群中多了些陌生的面孔。他们被悠扬的曲子优美的舞姿所
吸引,忍不住技痒也跟着跳起来,不时还有人发出感叹:真
的不愧是花灯歌舞之乡。
   农家小院里不时传来阵阵笑声,原来是当年下乡的知青
说起当年把麦子当韭菜,把糍耙用水煮的趣事,若得大家哄
堂大笑。
    弹指一挥间,38年后重返第二故乡的老兵看到的是什么
呢?他们看到山还是原来的山,只是不在青;水还是那条梅
江河,只是水已变得臭气熏天;锰矿虽然胀了有些人的腰包,
但大多数的乡亲还是那么穷,仍然摘不掉全国最贫困的县的
帽子。
    到这里来的也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的游子。他们带着儿子孙子荣归故里。带着他们去寻找他儿时
记忆中的:南有凤凰展翅,北有自生天桥,东有七星点斗,西
有乌杨过江几处景点。想再去听一听西门码头板板桥上:“卖
坛坛罐罐哦”的吆喝声。想到神皇庙前再去看一看从河南来的
杂耍班子的杂技,木偶戏,想再去龙王庙看一看那些楼台亭阁;
想再去关帝庙看一看关公的神采;想再去尝一尝小十字街的油
耙耙,米豆腐,三月三糯米耙,香喷喷的社饭。。。。。
再去文庙抱一抱儿时要几个小伙伴才能围抱的古松,到四合天
井里望一望屋顶上雕刻的龙凤飞天。
    然而,如今这一切不是面目全非,就是荡然无存。秀山秀
水只在人们尘封的心里到这里来的人都有一个相同的感触:被
沈从文大师骗了的感觉,什么山清水秀,么民风淳朴都是骗人
的鬼话。吃不好,住不好,物价猛涨。这里经济发展的黄金机
遇就这样稍纵即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